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317)
2023(6029)
2022(4986)
2021(4589)
2020(3765)
2019(8373)
2018(8244)
2017(15406)
2016(7899)
2015(7990)
2014(7839)
2013(7648)
2012(6937)
2011(6058)
2010(6076)
2009(5493)
2008(5409)
2007(4941)
2006(3981)
2005(3488)
作者
(21351)
(18164)
(17653)
(16825)
(11451)
(8638)
(7927)
(6764)
(6581)
(6434)
(6085)
(5967)
(5882)
(5639)
(5564)
(5529)
(5268)
(5229)
(5181)
(4982)
(4362)
(4347)
(4188)
(4100)
(4081)
(4021)
(3884)
(3873)
(3660)
(3552)
学科
(31098)
管理(28970)
(27623)
企业(27623)
(27523)
经济(27492)
技术(14896)
方法(12648)
技术管理(11709)
数学(10636)
数学方法(10541)
中国(8684)
(7853)
业经(7564)
(6308)
(6020)
(5776)
(5728)
银行(5722)
(5543)
金融(5543)
(5523)
理论(5407)
(5283)
财务(5277)
财务管理(5269)
企业财务(5137)
(5055)
地方(4686)
产业(4620)
机构
学院(107222)
大学(106743)
(45561)
经济(44733)
管理(44530)
理学(39223)
理学院(38813)
管理学(38308)
管理学院(38071)
研究(34295)
中国(25005)
(21048)
科学(20735)
(20426)
财经(16741)
(16297)
(15799)
中心(15721)
(15411)
(15328)
业大(15032)
研究所(15023)
经济学(14417)
商学(13115)
经济学院(13017)
商学院(12976)
(12783)
财经大学(12678)
(12640)
(12598)
基金
项目(78058)
科学(64157)
基金(58470)
研究(56437)
(51466)
国家(51038)
科学基金(45188)
社会(38322)
社会科(36588)
社会科学(36582)
(31734)
基金项目(31225)
自然(29296)
自然科(28781)
自然科学(28774)
自然科学基金(28345)
(26339)
教育(26144)
(23542)
资助(22131)
创新(20882)
编号(20140)
重点(17681)
(17379)
(17217)
(16726)
国家社会(16443)
(15897)
成果(15761)
(15321)
期刊
(45231)
经济(45231)
研究(30622)
中国(22468)
管理(19780)
科学(16238)
(16005)
学报(15976)
(13420)
教育(12648)
大学(12377)
学学(11788)
技术(10057)
(9786)
金融(9786)
农业(9036)
科技(8752)
财经(8404)
经济研究(7898)
业经(7409)
(7320)
技术经济(6561)
(5720)
(5563)
问题(5499)
(5056)
论坛(5056)
商业(4820)
现代(4771)
(4639)
共检索到15207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陆磊  
随着2009年7月经济金融数据公布,各方所观察到的经济运行方向恰如我们一直预期的那样:经济增长速度反弹迹象明显,同样明显的还有通货紧缩趋势。而令人担心的是信贷增长速度出现明显回落——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项后军  曾琪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在资产负债管理上的期限错配问题日益凸显,特别是同业业务的期限错配,不仅深刻影响了银行的经营,还对商业银行的内在稳定性和脆弱性产生了重要影响。鉴于此,本文以同业业务期限错配为分析主线,探讨银行同业业务期限错配对银行流动性创造的作用机制,分析同业业务期限错配及其流动性创造对银行脆弱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金融强监管对同业业务期限错配与银行脆弱性之间关联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银行过度参与同业业务造成的期限错配尽管显著增加了同业业务流动性创造,却导致了银行总体流动性创造功能的下降;同业业务流动性创造显著增强了期限错配与银行脆弱性之间的关系,随着同业业务流动性创造的膨胀,同业业务期限错配进一步加剧了银行脆弱性,且中小型银行的脆弱性水平显著高于大型银行。2016年下半年开启的一系列监管强化政策造成同业业务流动性剧烈波动,市场因监管政策冲击,产生了一系列的恐慌反应,短期内反而加剧了银行脆弱性。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陆子顺   郑荣年   项后军  
本文基于中国上市商业银行数据探究流动性创造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流动性创造流向房地产行业增加了银行系统性风险,流向实体经济则降低了银行系统性风险。基于流动性创造的影子银行参与,研究进一步发现,影子银行流动性创造增加了银行系统性风险,而针对影子银行的监管政策能引导流动性流向实体经济,从而降低银行系统性风险。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杨金梅  张军  
阐述了抵押品创造金融流动性的过程,分析出源头抵押品规模的下降及扩展抵押次数的下降是雷曼破产后金融流动性大幅萎缩的原因,将抵押品市场与全球主要央行的非常规货币政策相联系,分析其利弊,最后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王博  康琦  
本文基于2005~2019年230家中国银行的非平衡面板数据,探究了商业银行收入多元化对流动性创造水平的影响。实证研究表明:(1)商业银行收入多元化能够显著提高总流动性创造水平及各部分流动性创造水平;(2)通过构建中介效应模型检验商业银行收入多元化影响流动性创造水平的传导机制发现,收入多元化主要通过提高银行主动风险承担意愿的方式推高了银行的流动性创造水平;(3)相较于中小型银行、中西部地区银行、外资银行和地方性银行,收入多元化对大型银行、东部地区银行、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总流动性创造水平及各部分流动性创造水平的正向影响效果更为显著;(4)外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弱化了商业银行收入多元化对流动性创造水平的正向影响。为促进商业银行持续健康发展,商业银行应该在维持传统业务稳健发展的基础上促进非利息业务的快速发展,提升自身的收入多元化水平,进而提高银行的流动性创造水平,推动我国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管理层应充分重视不同银行之间存在的差异,为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多元化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何青青  陈艺璇  曹前进  
本文基于2006~2013年中国43家商业银行的相关数据,实证分析中国商业银行资本结构对流动性创造的影响。结果显示:(1)在涵盖表外业务的测度指标时,国有控股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的单位资产流动性创造分别为0.413、0.567和0.452。(2)中国商业银行资本结构与流动性创造总体上呈显著负相关,并主要由城市商业银行推动,表现出"金融脆弱挤出效应";两者关系显著依赖于风险水平,且风险水平越高的银行抵消"金融脆弱挤出效应"的能力越强。因此,金融监管部门应针对银行的异质性实行差别资本监管,以充分发挥其流动性创造能力。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邹伟  凌江怀  赵小军  
本文从流动性创造视角,利用我国21家商业银行20062015年的面板数据,通过系统广义矩方法研究了银行贷款价格竞争与风险承担的关系。结果表明:我国银行业符合"竞争-脆弱"假说,随着利率管制的放松,贷款价格竞争通过流动性创造对经营的风险产生影响。信贷风险呈现逆周期特征,整体经营风险呈现顺周期特征。大型股份制银行在贷款市场具有"风险转移效应",凭借其较大的市场势力将竞争带来的风险通过流动性创造进行转移,但中小股份制银行和地方性银行易受到宏观经济政策和环境的影响,竞争带来更大的风险承担。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李建军  王丽梅  彭俞超  
持有流动性相对较差的资产而借入流动性较强的负债,被称作银行的流动性创造功能,也是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体现。金融科技发展从多个角度重塑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创造功能。基于我国2010—2018年136家商业银行的年报文本信息,本文构建了产品、渠道、技术和应用四个维度的银行金融科技发展指数。研究发现,银行金融科技的发展显著降低了银行的流动性创造功能,但主要降低了负债端的流动性,对资产端的流动性没有显著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银行金融科技对于银行流动性创造功能的抑制不仅没有削弱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反而降低了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明晰银行流动性创造功能,更好地利用金融科技服务实体经济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辛兵海  刘雪薇  陶江  
运用2006—2018年上市银行数据和非金融行业数据,以同业业务为主线对银行流动性创造指标进行结构划分,探究银行流动性创造对实体经济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第一,银行流动性创造对经济产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非同业流动性创造对经济产出的促进作用较强,而同业流动性创造对经济产出的促进作用相对较弱。第二,相较于大型国有银行,中小型银行同业依赖性强,流动性创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较低。第三,应用HP滤波方法所测度的过度同业流动性创造,对实体经济无显著影响。第四,2016年“一行三会”出台的规范同业业务政策有效控制了过度同业流动性创造问题,并提升了同业流动性创造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肖崎  
影子银行是一种行使传统银行功能,但运作模式完全不同于传统银行的融资方式。影子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以证券化的方式创造流动性,这是一种广义的、内生于金融市场内部的流动性扩张,在过去几年导致整个社会可贷资金总量的快速增加。影子银行提供的流动性对市场变化的敏感性较高,容易在短期内出现从流动性过剩到流动性紧缩的转变,造成宏观经济的不稳定。因此,一国政策当局应加强对影子银行体系所创造的流动性的管理,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邵之晗   赵胜民   屠堃泰  
数字金融的蓬勃发展对银行的流动性创造功能产生深远影响。本文运用2011—2020年我国200家银行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第一,数字金融竞争会恶化银行负债质量,通过存贷协同效应抑制其流动性创造功能。在结构上,数字金融竞争压力会促使银行将传统存贷业务向同业和表外业务转移,加剧流动性创造分化。第二,在商业模式上,数字金融的“挤出效应”会抑制银行网点扩张,“创新效应”会促进手机银行发展,二者共同推进银行向数字化经营转型。在空间上,数字金融会促进银行分支机构布局调整,增加其对金融服务薄弱地区的金融供给。第三,“创新效应”能否发挥作用的关键取决于创新质量。银行的创新数量越多(广度)、技术更新越快(深度),“创新效应”对流动性创造的促进作用越强。从长期来看,高质量创新有助于抵消数字金融冲击的负向影响。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李学峰  杨盼盼  
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工作主线。基于此,本文从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出发,对银行发展金融科技与流动性创造效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第一,整体而言,发展金融科技可以显著提高银行的流动性创造效率,增强为实体经济输入流动性的能力。第二,在资产端,金融科技将协助银行弥补对小微企业信贷需求的服务短板,扩张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在负债端,金融科技赋能显著优化银行存款结构、降低付息成本,"补短板""降成本"促使金融更加普惠,流动性创造效率增强。第三,对于不同类型的银行而言,金融科技加剧了银行业的马太效应,即金融科技扩张了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及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小微信贷资产、优化其负债结构,使其流动性创造效率得到提高,但却对城商行、农商行的小微信贷资产、负债结构和付息成本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导致其流动性创造效率下降。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耿广杰   陈明威   郭红玉  
央行抵押品框架具有量化宽松或信贷宽松政策的基本功能,成为金融危机后美联储和欧洲中央银行等发达经济体央行的货币政策工具和金融稳定工具。本文通过构建内嵌抵押品折扣率和流动性创造的金融中介利润最大化模型,并基于人民银行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试点这一“准自然实验”研究央行抵押品框架对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因果影响。理论推导和实证研究表明:第一,央行抵押品框架扩容会显著提高银行流动性创造水平;第二,央行抵押品框架扩容通过资产配置机制和风险承担机制促进银行流动性创造。本文为货币当局通过央行抵押品框架促进流动性创造、增贷款促投资、不断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提供可能的政策建议。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邹伟  凌江怀  赵小军  
本文从流动性创造视角,利用我国21家商业银行2006~2015年的面板数据,通过系统广义矩方法研究了银行贷款价格竞争与风险承担的关系。结果表明:我国银行业符合"竞争-脆弱"假说,随着利率管制的放松,贷款价格竞争通过流动性创造对经营的风险产生影响。信贷风险呈现逆周期特征,整体经营风险呈现顺周期特征。大型股份制银行在贷款市场具有"风险转移效应",凭借其较大的市场势力将竞争带来的风险通过流动性创造进行转移,但中小股份制银行和地方性银行易受到宏观经济政策和环境的影响,竞争带来更大的风险承担。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陈军梅   冯均科  
立足于商业银行审计质量特征与经营实践,系统梳理了商业银行审计质量影响流动性创造的内在机理,运用差分GMM估计方法对2008—2022年中国商业银行非平衡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检验结果显示,商业银行审计质量与流动性创造呈“U”形关系,该结论在考虑潜在内生性及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且从流动性创造子维度来看,审计质量对银行流动性创造的非线性作用体现在银行资产端和负债端。中介效应分析发现,金融创新和管理效率是审计质量影响银行流动性创造的重要渠道。经济后果研究说明,审计质量导致的流动性创造的变动值与经营业绩、银行风险变动均呈先减后增的“U”形关系。异质性检验表明,审计质量对非上市、规模小、资本充足率低、流动性比例高、外部环境较好及东部地区银行流动性创造的非线性影响更为明显。研究结论为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审计治理的监督作用并以此推动银行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启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