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022)
- 2023(5846)
- 2022(4849)
- 2021(4642)
- 2020(3954)
- 2019(8903)
- 2018(8403)
- 2017(16563)
- 2016(8989)
- 2015(9968)
- 2014(9872)
- 2013(10001)
- 2012(9425)
- 2011(8609)
- 2010(8545)
- 2009(7924)
- 2008(8104)
- 2007(7439)
- 2006(6576)
- 2005(6240)
- 学科
- 济(31202)
- 经济(31157)
- 业(21378)
- 管理(21161)
- 银(17742)
- 企(17624)
- 企业(17624)
- 银行(17596)
- 制(16767)
- 行(16273)
- 方法(15615)
- 数学(13772)
- 数学方法(13605)
- 度(11265)
- 制度(11256)
- 融(10932)
- 金融(10932)
- 学(9640)
- 中国(9478)
- 业务(9414)
- 财(8989)
- 银行制(8163)
- 农(6942)
- 教育(6796)
- 体(6346)
- 业经(6253)
- 理论(5855)
- 务(5827)
- 财务(5822)
- 财务管理(5806)
- 机构
- 大学(132704)
- 学院(126618)
- 研究(51794)
- 济(49798)
- 经济(48427)
- 中国(43885)
- 管理(43153)
- 理学(36176)
- 理学院(35639)
- 管理学(34820)
- 管理学院(34594)
- 科学(32723)
- 农(30505)
- 京(29916)
- 所(27671)
- 研究所(25364)
- 财(25347)
- 农业(24704)
- 中心(23491)
- 业大(22236)
- 江(20857)
- 银(20758)
- 财经(20041)
- 银行(19864)
- 北京(18944)
- 院(18798)
- 经(18438)
- 行(18380)
- 省(17060)
- 州(16931)
- 基金
- 项目(85883)
- 科学(66445)
- 基金(63661)
- 家(58891)
- 国家(58452)
- 研究(56046)
- 科学基金(48114)
- 社会(34782)
- 自然(34023)
- 自然科(33276)
- 自然科学(33259)
- 社会科(33002)
- 社会科学(32991)
- 基金项目(32775)
- 自然科学基金(32712)
- 省(32285)
- 划(29125)
- 资助(27643)
- 教育(26804)
- 重点(20506)
- 编号(20120)
- 部(19418)
- 计划(18210)
- 创(17812)
- 发(17738)
- 科研(17432)
- 成果(16936)
- 创新(16804)
- 教育部(16114)
- 性(16095)
共检索到20601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辛兵海 张琳
基于2006—2020年沪深股市37家上市银行半年度非平衡面板数据,本文以久期缺口反映银行期限转换程度,实证检验使用表外利率衍生工具对银行期限转换功能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利率衍生工具的使用具有减弱流动性冲击对银行期限转换负向影响的调节效应。异质性分析表明,在多元化银行组组内和资本充足率较高的银行组组内,利率衍生工具调节效应更为显著。本研究证明了使用利率衍生工具对商业银行的积极影响,为进一步发展利率衍生品市场提供证据支持。
关键词:
流动性冲击 利率衍生工具 期限转换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麦强盛 李谦 吕秀芬
商业银行通过参与银行间合约、债券投资和银团贷款等金融交易活动,相互间结成紧密的捆绑关系,加大了金融动荡快速传导的可能性,因此有必要评估银行间系统性关联。网络传导分析可以规避银行双边风险敞口数据的限制,通过跟踪银行假想的几轮倒闭外溢效应,确定商业银行TCTF风险及其脆弱性。通过对17家主要商业银行进行流动性冲击试验,发现银行业经营稳健,随着银行同业交易规模的扩大,商业银行显著增强了系统性影响。监管部门应该特别关注流动性紧缩事件导致的商业银行资金展期风险,它可能成为新的系统性风险来源。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孙志红 豆春芳
本文通过分析资本监管和流动性冲击对银行资产配置的作用机理,并采用2013—2020年135家商业银行的微观数据,实证检验资本监管和流动性冲击对银行贷款、债券投资类和准备金类资产配置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资本监管和流动性冲击的双重作用下,流动性冲击可能会弱化单一资本监管对银行贷款资产的减持效应,资本监管则可能强化了单一流动性冲击对债券投资类资产的减持效应;在资本和流动性的双重约束下,银行资产配置行为具有规模异质性和上市异质性;在不同流动性约束水平下,资本监管对银行资产配置行为的影响不一致,呈现非线性特征。监管当局应考虑不同监管政策的综合效应,把握监管力度,促使商业银行合理调整资产结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资本监管 流动性冲击 资产配置行为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曾嵘欣
本文从宏观审慎监管视角出发,以贵州省105家法人银行的同业业务数据模拟银行系统,并在银行系统的基础上构建系统流动性风险模型,分析研究系统流动性风险在银行之间的传染途径以及银行之间、银行与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反馈等。研究发现,银行系统的不稳定和银行同步行为的协同效应是导致流动性风险的放大和蔓延的主要原因;系统的流动性冲击对大型银行影响更为突出,"大而不倒"实则不成立;声誉风险较系统性风险对小微型银行影响更大。本文的研究,能够为预研预判区域性流动性风险,制定和落实差别化宏观审慎监管政策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廉永辉 张琳
商业银行的结构流动性综合了银行融资稳定性和资产流动性两方面信息,从而可以更全面地反映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状况。应用我国85家商业银行2006-2012年面板数据,本文首先测算了净稳定资金比率、核心融资比率和存贷比三个结构流动性指标,在此基础上的实证检验发现,结构流动性具有减弱流动性冲击对银行信贷供给负向影响的调节效应。进一步分析发现:(1)结构流动性的调节效应显著存在于城市及农村商业银行组,但在国有及股份制银行组中不显著;(2)资本充足率较高的银行组中,结构流动性的调节效应更明显;(3)存贷比指标的调节效应不够稳健。本文研究对完善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体系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意义。
关键词:
净稳定资金比率 核心融资比率 存贷比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史原 欧阳海泉
利用Diamond的两个模型说明商业银行流动性转换职能的性质及其发展趋势。在信息技术不发达、人们的市场参与程度比较低时,传统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转换是有效的,然而它有内在的不稳定性,容易受到挤兑的冲击。随着信息技术的改善、人们的市场参与度提高,金融市场的流动性转换职能将逐渐变得重要。
关键词:
流动性转换 商业银行 金融市场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陈国辉 李守铎
从价值标识的角度来认识衍生金融工具的本质, 为统一会计标准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接下来, 文章从会计确认的标准与会计定义相一致的观点出发, 提出资产确认的标准是“权力”, 所以确认是某一个时点对会计要素的认定和计量, 不是一个过程; 依照这一结论, 我们认为衍生金融工具从签约到履约的每一个时点都应加以确认, 并纳入会计报表加以披露, 从而使会计能够真实完整地反应经济活动的过程。
关键词:
衍生金融工具 资产 价值标识 计量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佘力
根据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的定义:衍生金融工具的本质是一种合约。依据合同规定的条款,合约双方到期或某一特定事项发生时,有权力(或义务)部分或全部分享(或负担)某一基础工具价格变化,但不一定实际获取(或付出)基础工具。这些基础工具通常包括商...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马孝先 郑萍 公伟
本文基于面板数据模型,实证研究了中美商业银行配置金融衍生工具的绩效差异。结果发现,美国商业银行配置金融衍生工具对其权益收益率有正向的显著影响,而对其股票价格波动率和财务困境程度的影响并不显著;中国商业银行配置金融衍生工具对其权益收益率和证券市场波动率均有正向的显著影响,并且对权益收益率的影响强度明显大于对市场波动率的影响强度,对财务困境程度的影响也不显著。中国银行业应更积极参与金融衍生市场,逐步加大金融衍生工具配置比重,改善非传统业务利润的构成。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王晓晗 杨朝军
文章通过对我国银行业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银行的资产配置行为与流动性冲击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市场流动性和融资流动性的提高能够改善银行的流动性,同时也激励了银行持有更多的风险资产。流动性宽松时期,不断提升的市场流动性和融资流动性,使银行风险资产过度膨胀,为危机埋下隐患。
关键词:
流动性冲击 银行资产配置 银行风险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北伟 耿爽
资产负债的期限错配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这既是利差收益的来源,也是银行风险的源头。但长期以来,期限错配风险研究通常转化为对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的研究,而对其本身进行统计和分析则比较少见。文章通过梳理6家银行累计11年的经营数据,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并采用广义差分法进行修正,围绕久期缺口指标,构建了能够整体反映和衡量商业银行期限错配程度的方法,将期限错配风险研究回归到期限特征本身。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蔡伟毅 徐新宇 戎奇明
基于商品超调模型,引入汇率超调理论,建立两国模型,分析溢出效应;又引入流动性冲击变量,建立关于大宗商品价格指数、实际利率与流动性变量的VAR模型以及用美元强弱指标替代全球流动性变量的对比分析模型。在此基础上进行脉冲响应与方差分解分析,结果表明:大宗商品价格与短期实际利率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但与长期实际利率关系不大;全球实际利率的溢出效应广泛存在且显著,尤其是在浮动汇率制度国家;利率冲击对于大宗商品价格的影响比流动性冲击更加显著且持久。
关键词:
大宗商品价格 利率冲击 流动性冲击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卫平 向梅芳
金融衍生工具近年来在我国发展十分迅速,由于金融衍生工具具有高风险、高利益,且为未来交易事项的特点,由此产生的金融衍生工具会计给传统的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会计确认、会计计量和会计报告三个方面。本文旨在揭示金融衍生工具对上述三个方面产生的冲击,并提出对策。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马孝先 周连超 郑萍
基于面板数据效应模型,本文研究了相关因素对商业银行配置衍生金融工具的驱动效应。结果发现,美国商业银行的投资套利工具效应与节税工具效应是显著的;而国内商业银行套期保值效应与衍生金融市场参与能力效应是显著的。这说明体制环境不同、经营模式不同的中美商业银行,其配置衍生金融工具的动因也不同。最后在中美比较的基础上,给出了我国金融机构参与衍生金融市场的几点建议。
[期刊] 会计之友(下旬刊)
[作者]
马颖
本文通过对商业银行在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中的角色分析,利用基础财务理论支持,对其使用衍生金融工具的动因进行财务透视,发现动因集中在商业银行价值最大化和管理者利益最大化方面:通过使用衍生金融工具增加业务收入、避免投资不足、进行风险管理等提高商业银行价值;也有的通过盈余管理等手段达到管理者利益最大化。同时,本文对我国目前商业银行使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了经济分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