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442)
- 2023(13665)
- 2022(11163)
- 2021(10441)
- 2020(8375)
- 2019(18906)
- 2018(18148)
- 2017(33121)
- 2016(18792)
- 2015(20633)
- 2014(20501)
- 2013(19268)
- 2012(18059)
- 2011(16456)
- 2010(16609)
- 2009(15074)
- 2008(14677)
- 2007(13042)
- 2006(11571)
- 2005(10267)
- 学科
- 济(71812)
- 经济(71715)
- 业(50825)
- 管理(50458)
- 企(38993)
- 企业(38993)
- 方法(33640)
- 数学(30965)
- 数学方法(30697)
- 中国(25940)
- 农(25299)
- 财(21346)
- 教育(20142)
- 农业(17318)
- 业经(16687)
- 贸(15391)
- 贸易(15387)
- 易(14965)
- 学(14069)
- 地方(13599)
- 制(13127)
- 技术(12033)
- 策(11895)
- 务(11755)
- 理论(11747)
- 财务(11741)
- 财务管理(11719)
- 融(11294)
- 金融(11294)
- 企业财务(11245)
- 机构
- 大学(262883)
- 学院(259420)
- 济(107254)
- 经济(105137)
- 管理(96579)
- 研究(91064)
- 理学(84524)
- 理学院(83556)
- 管理学(82218)
- 管理学院(81716)
- 中国(62911)
- 京(54385)
- 科学(52270)
- 财(50868)
- 所(44586)
- 农(44427)
- 范(41569)
- 师范(41177)
- 中心(40744)
- 财经(40520)
- 研究所(40497)
- 江(39171)
- 业大(37731)
- 经(37223)
- 农业(34743)
- 北京(34420)
- 教育(34401)
- 经济学(33945)
- 师范大学(33679)
- 院(32509)
- 基金
- 项目(175308)
- 科学(141048)
- 研究(131703)
- 基金(128318)
- 家(112665)
- 国家(111267)
- 科学基金(95012)
- 社会(85959)
- 社会科(81467)
- 社会科学(81450)
- 省(67903)
- 教育(67245)
- 基金项目(66673)
- 自然(59864)
- 划(59398)
- 自然科(58553)
- 自然科学(58536)
- 自然科学基金(57574)
- 编号(53088)
- 资助(51783)
- 成果(44552)
- 部(41472)
- 重点(40507)
- 课题(39385)
- 发(38632)
- 创(37152)
- 教育部(36663)
- 国家社会(35657)
- 人文(34641)
- 创新(34379)
共检索到38859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刘璐婵 刘艺
在低生育率和高教育消费并行的时代背景下,引导流动人口群体释放生育潜力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基于2017年的中国乡城人口流动调查数据,探究了乡—城流动育龄家庭的教育消费水平与生育决策间的关系,发现乡—城流动育龄家庭校外教育消费水平较高,样本家庭普遍处于实际生育数量小于理想生育数量的“生育抑制”状态,生育决策较为保守。回归结果显示,教育消费水平对生育决策具有显著的影响,教育消费水平越高,乡—城流动育龄家庭的生育决策越保守,其中校外教育支出对生育决策影响的强度更大,且受教育程度、赡养负担、家庭月工资收入与留守未成年子女数量均会调节教育消费与生育决策间的关系。就影响机制而言,过高的教育消费一方面会推高家庭总支出和挤出其他消费,进而增加流动家庭的经济脆弱性和相对贫困风险,另一方面会引发并积累焦虑情绪和催生消极主观心理,因此育龄群体的客观经济效用和主观心理效用不断降低并打破成本—效用平衡状态,最终促使流动家庭做出保守的生育决策。未来政策需从客观经济效用和主观心理效用入手,以塑造理性的教育理念为核心,引导流动家庭教育消费回归理性,缓解家庭成员的焦虑情绪,重振育龄家庭的养育信心,同时构建教育成本分担网络,搭建生育友好环境,积极回应流动家庭随迁成员的公共服务需求。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易迎霞
当前社会流动性减弱已是不争的事实,教育能否成为助推社会流动的有效手段?运用CHARLS(2015)数据定量检验了教育的代际传递性。研究发现:教育表现出显著的代际传递特征,且父亲对子代的教育传递性略高于母亲,父代对女儿的影响略大于儿子,代际传递在中部最强、西部次之、东部最弱。因此,政府应促进教育资源的城乡均等化配置,在农村帮助女孩接受初中以上非义务教育,为已婚、已育妇女提供更多的职业教育和再教育机会。
关键词:
社会流动 教育代际传递 有序选择模型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康敏 周德胜 左晓丽
目前鲜有文献关注到家庭收入流动的消费效应问题。本文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0年和2018年数据,归纳梳理不同收入组家庭不同方向收入流动与消费特征,并实证检验家庭收入流动的消费效应,得到以下结论:不同方向收入流动对家庭消费支出的影响是非对称的;不同收入组家庭收入流动引致的消费扩张效应与消费收缩效应存在异质性。
关键词:
收入流动 消费效应 非对称性 异质性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若男 阮荣平 郑风田
基于中国追踪调查三期面板数据,选用固定效应面板模型和工具变量模型实证检验乡城学生流动对农村家庭劳动供给决策的影响。研究发现:(1)乡城学生流动导致农村家庭的有酬劳动参与率下降7.75%,并未显著影响有酬劳动时间,并导致非农劳动参与率提升11.28%。(2)机制分析表明,上述结果是由农村家庭内部的劳动分工调整产生的,市场劳动主要承担者倾向于增加有酬劳动时间,家庭劳动主要承担者则倾向于退出市场部门劳动或以陪读为目的进入城市地区参与非农劳动。(3)在不同就读阶段、流动范围和代际结构情境下,乡城学生流动对农村家庭劳动供给决策产生了差异化影响。基于此,从农业转移人口教育成本分摊、农村陪读家长就业扶持、不同情境的差异化帮扶三个角度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若男 阮荣平 郑风田
基于中国追踪调查三期面板数据,选用固定效应面板模型和工具变量模型实证检验乡城学生流动对农村家庭劳动供给决策的影响。研究发现:(1)乡城学生流动导致农村家庭的有酬劳动参与率下降7.75%,并未显著影响有酬劳动时间,并导致非农劳动参与率提升11.28%。(2)机制分析表明,上述结果是由农村家庭内部的劳动分工调整产生的,市场劳动主要承担者倾向于增加有酬劳动时间,家庭劳动主要承担者则倾向于退出市场部门劳动或以陪读为目的进入城市地区参与非农劳动。(3)在不同就读阶段、流动范围和代际结构情境下,乡城学生流动对农村家庭劳动供给决策产生了差异化影响。基于此,从农业转移人口教育成本分摊、农村陪读家长就业扶持、不同情境的差异化帮扶三个角度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靳振忠 李子联 严斌剑
家庭在中小学阶段展开的“教育军备竞赛”是我国教育乃至经济社会的重要话题。本文基于2017年中国教育财政家庭调查的中小学阶段微观家庭校外教育支出数据,并利用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估算的省级代际流动指标,考察了地区代际流动对家庭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地区代际流动会影响中小学阶段家庭校外教育支出,二者存在倒U型关系,且这一结论不因子辈的性别、所处教育阶段、户籍、家庭经济状况以及校外教育支出类型而改变。(2)教育回报是地区代际流动影响中小学阶段家庭校外教育支出的重要渠道,其会随着地区代际流动的提高,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本文的研究结论可以为合理引导家庭校外教育支出、规范“影子教育”发展提供新思路。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韧 许豪 张双双
采用2017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运用Probit和Tobit模型分析了子女结构对家庭金融资产投资广度和深度的影响,并利用中介效应与调节效应检验了其中可能存在的影响机制与路径。研究发现:子女数量会显著降低家庭股票投资的广度与深度,而对其他风险性金融资产则无显著影响;育有男孩的家庭会显著降低对股票及其他风险性金融资产的投资倾向,而育有女孩的家庭则与之相反;二孩家庭子女结构对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不显著,且相关的异质性、稳健性分析均支持这一结论。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吴芸 冯秋北
促进共同富裕,医疗保障不可或缺。本文聚焦北京市流动劳动力,运用计量回归方法探究医疗保险对其家庭消费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北京市流动劳动力家庭消费倾向远低于北京市城镇居民家庭;北京市流动劳动力的医疗保险参与情况显著影响其家庭消费水平且影响关系逐年显著。相对于参加公费医疗的北京市流动劳动力,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其家庭消费水平更高,而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其家庭消费水平更低;在流入地参保的比在户籍地参保的家庭消费水平高。为推进城镇化进程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应通过加大宣传力度、设置专人专管、建立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等举措提升流动劳动力医疗保险参保率,以挖掘流动劳动力家庭消费潜力。
关键词:
医疗保险 家庭消费 流动 劳动力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杨永贵 邓江年
农民工举家外出并意图融入城市已成为城乡劳动力流动的一个新趋势,而举家外出和融入意愿是否对农民工在务工地的消费产生影响呢?基于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CHIP2013),利用OLS回归和分位数回归方法,估计了家庭化流动和融入意愿对农民工城市生活消费支出的影响。研究发现:家庭化流动和融入意愿显著提升了农民工在城市的消费水平,两者存在显著的交互效应,且不受家庭消费水平高低的影响。同时,研究也证实了持久性收入假说,即收入是影响农民工家庭消费的主要因素,而农民工家庭的消费行为与储蓄行为之间以及生活消费和住房等其他消费之间存在一定的替代效应,但替代效应并不强。研究具有一定的政策含义,即通过释放农民工需求来扩大内需必需切实解决农民工持久性迁移特别是家庭持久性迁移问题。
关键词:
家庭化流动 融入意愿 农民工家庭生活消费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杨永贵 邓江年
农民工举家外出并意图融入城市已成为城乡劳动力流动的一个新趋势,而举家外出和融入意愿是否对农民工在务工地的消费产生影响呢?基于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CHIP2013),利用OLS回归和分位数回归方法,估计了家庭化流动和融入意愿对农民工城市生活消费支出的影响。研究发现:家庭化流动和融入意愿显著提升了农民工在城市的消费水平,两者存在显著的交互效应,且不受家庭消费水平高低的影响。同时,研究也证实了持久性收入假说,即收入是影响农民工家庭消费的主要因素,而农民工家庭的消费行为与储蓄行为之间以及生活消费和住房等其他消费
关键词:
家庭化流动 融入意愿 农民工家庭生活消费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黄梦琪 金钟范
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项目(2011、2013、2015、2017)四期的全国代表性数据,采用计量模型考察已婚女性受教育程度对其家庭消费水平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表明:第一,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升可以显著促进其家庭消费水平提升,且在以义务教育法作为女性受教育程度的工具变量处理潜在的内生性问题之后,结果仍然成立;第二,与生存型家庭消费相比,女性受教育程度对享受型家庭消费的影响更大;第三,机制分析发现,女性受教育程度会通过提高劳动收入和提升女性家庭决策地位两个途径来促进家庭消费,且受教育程度高的女性的家庭更加关注子女的教育水平。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杨雪 马肖曼
利用2013年国家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文章从父母个人特征、子女特征、区域分布三方面入手,运用Logistic模型,对新生代流动家庭子女受教育地点的选择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新生代流动家庭子女随迁地就学趋势十分明显。不同区域流入地子女随迁就学率存在显著差异,东部地区比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家庭,子女随迁就学率分别低20%和22%。父亲的受教育程度和月收入与子女随迁就学机会呈正相关。与东部地区相比,中部和西部地区流动家庭中父亲受教育程度越高,子女随迁地就学的可能性越大。而母亲个人特征对子女教育选择影响比较小。新生代流动家庭的流动距离越短,子女越容易发生随迁地就学。整体显示,新生代流动家庭...
关键词:
乡-城 新生代 流动家庭子女 教育选择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王秀景 王乔
快速老龄化背景下,积极谋划家庭养老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利用2015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探究了教育程度对家庭养老决策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教育程度提升,家庭制定养老计划的意识增强,养老方式选择更多样化,购买商业养老保险的意愿也更强烈。异质性分析表明,教育程度对家庭养老决策的影响在高等教育扩招前后没有明显差异。但当家庭社会保障水平不同时,教育程度对家庭养老决策的影响存在差异,社会保障水平较低的家庭,制定养老决策的积极性较高;教育程度对家庭养老决策的影响还存在性别上的差异,与男性相比,女性对待风险的态度更为谨慎,制定养老计划的意愿更强烈。进一步分析表明,教育程度主要通过提高家庭收入、促进财富累积等途径对家庭养老决策产生影响。本文不仅为家庭采取针对性养老措施防范化解养老风险提供参考,还对中国实施积极老龄化政策以实现“老有所养”的民生目标具有重要启示。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宋健 阿里米热·阿里木
生育意愿与行为的偏离被视为一个常态化现象,但其偏离程度和家庭生育支持的影响机制尚未取得共识。利用2019年全国人口与家庭动态监测调查数据,通过构造"偏向度""偏向类型""无偏层次"等概念,实证分析中国育龄女性生育意愿与行为偏离的现状及家庭生育支持的作用。研究发现,育龄女性生育意愿与行为的偏向度平均约为0.14个孩子;生育意愿与行为无偏离的育龄女性在样本中所占比例高达85.45%;超过40%的育龄女性生育意愿与行为符合调查时正在实施的全面两孩政策的数量要求。各类家庭生育支持均有助于显著提升育龄女性生育意愿大于行为的可能性,尤其是有利于生育趋近完成态的育龄女性完成其未满足的生育意愿。建议全面加强家庭生育支持,从而提高育龄女性生育意愿与行为的一致性并降低其处于低意愿水平的可能性。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柴时军
基于2014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在统一框架下研究了社会网络对家庭创业决策的影响。结果表明,社会网络提升了家庭从事自主创业的可能性,其对农村家庭创业参与的边际影响要高于城市家庭。进一步地,社会网络可以通过改善家庭信贷约束促进家庭参与创业。研究还发现,社会网络在市场化越不发达的地区对家庭创业的边际影响更大,市场化所构建的理性法制体系在家庭创业决策中与非正规的关系体系二者之间存在替代关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支付数字化会导致居民超前消费吗?——来自中国家庭金融调查的证据
育龄夫妇生育意愿的满足情况及家庭特征的影响——基于生育三维视角的实证分析
老龄化如何影响我国家庭消费支出——来自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证据
收入差距会提升家庭杠杆率吗——来自CFPS的经验证据
农业人口老龄化对农地配置与种粮决策的影响:来自中国家庭金融调查的证据
农村成长经历会影响城镇家庭储蓄率吗?——来自CHFS 2019的经验证据
农民失地会影响子女的学业表现吗——来自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证据
心理健康会影响家庭参与风险金融市场吗?——来自CFPS的证据
互联网使用能提高家庭消费吗?——来自CFPS数据的证据
保险需求会影响家庭风险金融资产配置吗?——来自中国家庭金融调查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