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425)
- 2023(7691)
- 2022(6358)
- 2021(5746)
- 2020(4849)
- 2019(10699)
- 2018(10035)
- 2017(18715)
- 2016(10659)
- 2015(11585)
- 2014(11230)
- 2013(10966)
- 2012(10122)
- 2011(9209)
- 2010(9134)
- 2009(8368)
- 2008(8452)
- 2007(7473)
- 2006(6466)
- 2005(5597)
- 学科
- 济(39433)
- 经济(39377)
- 业(28321)
- 管理(28204)
- 企(21615)
- 企业(21615)
- 方法(19018)
- 数学(16887)
- 数学方法(16709)
- 农(12142)
- 学(10945)
- 财(10590)
- 中国(10589)
- 贸(9257)
- 贸易(9256)
- 业经(9118)
- 易(9005)
- 农业(8449)
- 制(7374)
- 环境(6634)
- 务(6633)
- 技术(6633)
- 财务(6628)
- 财务管理(6618)
- 银(6541)
- 银行(6487)
- 地方(6381)
- 企业财务(6353)
- 融(6328)
- 金融(6326)
- 机构
- 大学(158437)
- 学院(156423)
- 济(60924)
- 经济(59755)
- 研究(57903)
- 管理(56538)
- 理学(50147)
- 理学院(49439)
- 管理学(48342)
- 管理学院(48075)
- 中国(40817)
- 科学(40417)
- 农(39707)
- 京(33363)
- 农业(32114)
- 所(31958)
- 业大(31246)
- 研究所(30006)
- 财(25665)
- 中心(25511)
- 江(22850)
- 财经(21423)
- 农业大学(21318)
- 范(20623)
- 院(20350)
- 北京(20294)
- 师范(20227)
- 经(19685)
- 经济学(19019)
- 省(18578)
- 基金
- 项目(114755)
- 科学(89223)
- 基金(84290)
- 家(78494)
- 国家(77822)
- 研究(74367)
- 科学基金(64320)
- 社会(47883)
- 社会科(45378)
- 社会科学(45365)
- 基金项目(45068)
- 省(44957)
- 自然(44741)
- 自然科(43797)
- 自然科学(43776)
- 自然科学基金(43062)
- 划(39475)
- 教育(34382)
- 资助(33883)
- 编号(27325)
- 重点(26801)
- 部(24970)
- 计划(24797)
- 发(24268)
- 创(24135)
- 科研(23003)
- 创新(22675)
- 科技(22081)
- 业(21576)
- 成果(21393)
共检索到21695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葛学凤,叶文振,夏怡然
本文利用“厦门市开元区流动儿童健康与教育状况调研课题”的抽查结果 ,描述流动妇女的孕期保健状况 ,并对流入厦门的流动妇女以及常住妇女的孕期保健水平进行比较 ,在此基础上提出影响流动妇女孕期保健水平的理论假设。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 ,流动妇女或配偶的文化程度、流出地的城乡类型、家庭收入水平以及已生育的孩子数量是决定流动妇女孕期保健水平的最重要因素。文章还结合分析结果提出改善流动妇女孕期保健状况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
流动妇女 孕期保健 产前检查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丁志宏 张亚锋 杜书然
我国目前已婚流动育龄妇女的避孕比例低于全国育龄妇女的避孕比例和过去已婚流动育龄妇女的避孕比例,和全国育龄妇女多采用长效避孕方式有显著不同,目前已婚流动育龄妇女的避孕方式多以短效为主,其中,长效避孕措施中宫内节育器和绝育比例较高,而短效避孕措施中避孕套的比例非常突出。和过去已婚流动育龄妇女的避孕方式相比也有很大变化,目前已婚流动育龄妇女更少使用宫内节育器,更多使用避孕套。已婚流动育龄妇女在选择长效避孕或短效避孕上,还存在年龄、受教育程度、户口、流动范围、户口所在地、是否有人照顾孩子、子女性别和民族等方面的显著差异。已婚流动育龄妇女避孕方式的选择受到其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综合影响。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刘鸿雁,娄彬彬
本文运用1996年苏南地区、皖北地区"计划生育与妇女地位研究"课题调查数据,分析了主动、被动选择避孕节育措施对育龄妇女副作用的产生的影响,其影响主要表现在对育龄妇女的心理影响;此外,主动选择避孕节育措施者的平均避孕失败次数、平均人流次数均明显高于被动选择者。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张琪 张译匀 张栋
文章依托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北京市数据,以北京市失业保险覆盖人群为研究对象、以失业保险享用状况及影响因素为范畴,重点关注失业保险的享有情况和利用情况,其中对失业保险的利用情况主要包括申领失业金及参加就业促进项目两个方面。借助描述性分析法和回归分析法,研究发现,失业保险尚未实现制度全覆盖及劳动人员全覆盖,而个人条件、户籍、工作单位对失业保险的享用具有较大影响。在此基础上,从失业保险的享有条件、失业金设定标准以及就业促进项目的工作机制等方面给出建议。
关键词:
失业保险享用 失业保险金 就业促进措施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李丁 田思钰
未婚先孕和婚前流产不仅反映中国青年婚姻和性相关的观念、实践的变化,也意味着潜在的健康威胁与公共服务需求。文章针对既有研究的数据偏差和理论不足提出改进的数据采集方案与解释框架,利用2013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的生育史信息,对流动人口未婚先孕水平和模式进行探索,并采用竞争性风险事件史模型验证了婚前流动对未婚先孕的影响及其异质性。结果表明,流动妇女中有20%25%会经历以生育结束的未婚先孕,加上以流产结束的部分,未婚先孕发生率会更高;婚前流动会显著提高未婚先孕几率;初次外出时年龄越小,流出时间越长,未
关键词:
流动人口 流动 未婚先孕 未婚同居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李丁 田思钰
未婚先孕和婚前流产不仅反映中国青年婚姻和性相关的观念、实践的变化,也意味着潜在的健康威胁与公共服务需求。文章针对既有研究的数据偏差和理论不足提出改进的数据采集方案与解释框架,利用2013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的生育史信息,对流动人口未婚先孕水平和模式进行探索,并采用竞争性风险事件史模型验证了婚前流动对未婚先孕的影响及其异质性。结果表明,流动妇女中有20%~25%会经历以生育结束的未婚先孕,加上以流产结束的部分,未婚先孕发生率会更高;婚前流动会显著提高未婚先孕几率;初次外出时年龄越小,流出时间越长,未婚先孕几率越高;婚前流动经历对农业户籍、教育水平较低的流动妇女发生未婚先孕的影响更大。
关键词:
流动人口 流动 未婚先孕 未婚同居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林富德
1981年中,全世界育龄妇女达9.8亿,占15岁以上人口的三分之一。她们的社会、经挤状况,尤其是生育水平,作为各国妇女解放和控制人口增长的重要标志,引起普遍关注。 妇女获得和男子平等的选举权,只是近百年的事。这是妇女参与政治生活的开始。和争取政治权利相比,妇女在控制生育方面的觉醒就更晚了。据128个国家有关妇女状况的资料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课题组 冯乃林 胡英 武洁 杨建春 肖宁
本文通过对失独妇女和失独家庭的统计范围和概念进行界定,利用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对全国失独妇女的状况、失独家庭的总量及结构特点进行分析,与独生子女家庭结构特点进行对比,对失独家庭形成的因素和存在的困难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我国30~64岁失独妇女约为67万人,其中城镇失独妇女比例为58.09%,乡村为41.91%;失独家庭面临着经济困难、无人养老、心理脆弱等难题,尤其是乡村失独家庭的困难更为突出。因此,本文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一是要完善再生育服务和收养政策,做好失独家庭的心理疏导;二是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减轻家庭医疗负担;三是加强养老保障工作,提高扶助标准。
关键词:
失独妇女 失独家庭 独生子女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刘爽
本文根据人口普查的妇女存活子女资料,揭示出中国妇女的生育转变不仅表现在数量上,也体现在孩子性别结构上。随着生育率的迅速降低,单性别孩子特别是“独男”家庭明显增多。问题的关键是人们“生男不止”、追求“儿女双全”;孩子性别结构变化是性别比过高、男孩偏多。城乡在这两个方面的差距都在拉大。今天人们的生育行为及其选择已有了新的表现形式和特点,必须客观、全面、有历史感地进行思考。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许传新
采用西部地区24个行政村千余名农村妇女的调查数据,探讨了农村妇女参与农业生产的状况及影响因素。描述分析发现,西部农村妇女日益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在农业生产方面发挥了主体性作用,对农业新技术或新品种感兴趣,但她们同时也面临着农业生产压力大、农业生产支持网络单薄、农业生产知识有待提高等问题。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大的、文化程度偏低的、家庭比较贫困、丈夫目前外出打工的、掌握较多农业生产知识的、对农业新技术感兴趣的农村妇女成为家庭中农业生产主要承担者的可能性相对要大一些。有过外出经历、购买了农村养老
关键词:
西部农村 妇女 农业生产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叶文振,葛学凤,叶妍
本文利用厦门市流动人口系列抽样调查的数据对流动妇女在城乡流迁中的职业发展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农村妇女进城后的户外就业率明显下降 ,但在外就业的职业层次却有所提升 ;流动妇女在流入地居住的时间、年龄、文化程度、结婚年数以及配偶的收入是影响她们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其中在流入城市居住的时间有利于流动妇女的职业发展 ,而流动妇女的年龄及其丈夫的收入水平却和她们户外经济活动的参与成反比关系。为了发挥城乡流动对农村妇女职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建议在女性流动人口比较聚集的城市实行无年龄歧视的就业制度 ,同时加大对农村女性人口的公共教育资源的投入和自强自立的先进性别文化的宣传。
关键词:
流动妇女 职业发展 影响因素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梁洪松 Yinshan Tang 霍学喜
留守妇女,也称留守妻子,指丈夫外出后单独或与其他家庭成员居住在户籍地的妇女。随着改革开放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人口的流动性不断提高。在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中,由于外出劳动力的主体是男性,老人、妇女和孩子留在户籍地,于是农村出现了留守妇女群体。留守妇女是中国式留守的又一典型代表。鉴于留守妇女在中国社会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作者以2012年中国西部农村留守妇女幸福感调查为研究基础,对农村留守妇女的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通过与西方女性的幸福感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经济条件、政府部门办事效率、是否乐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李琴 孙良媛
本文采用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村失地妇女2005年就业情况的调查数据,首先运用赫克曼两阶段法(Heckman Twoste)修正样本选择偏差,分析了在城市化过程中失去土地的妇女在成为城市居民后就业和收入的决定因素,然后利用Multinomial Logit模型,分析了影响失地妇女选择不同就业方式的决定因素。结论表明,年龄、教育和培训以及家庭背景分别是影响失地妇女通过自主创业、在劳务市场找到工作、亲戚朋友或妇联找到工作最显著的变量之一。对此,本文提出了提高失地妇女就业率的可供参考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失地妇女 就业 备择无关假设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刘恩普,钟国琛,肖振禹
湖北省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计划生育委员会于1986年6月,在该州进行了一次占总人口5%的人口婚姻、生育状况抽样调查。调查以现行的区划地址作为统一编码,按分层、系统、整群的方法,农村以村民小组,城镇以居民小组为单位,随机抽取了1555个样本单位,共调查39019户,172547人,占被调查总人口的99.56%,其中土家族为89275人。现将手工汇总的土家族人口中的妇女婚姻、生育状况分析如下: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徐铭
根据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洽州彝族人口为1,336,675人,占四川省总人口的1.3%,居四川少数民族人口第一位。同1964年第二次凉山州彝族人口普查的798,449人相比,18年间共增加538,226人,增长67.4%,增长率在全国兄弟民族中居第24位。凉山彝族平均年增长率为2.9%,比全国彝族年平均增长率高0.2%。这说明18年来,凉山彝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