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566)
- 2023(9634)
- 2022(8592)
- 2021(8171)
- 2020(6816)
- 2019(15793)
- 2018(15859)
- 2017(30678)
- 2016(16707)
- 2015(18806)
- 2014(18697)
- 2013(18530)
- 2012(16745)
- 2011(14929)
- 2010(14716)
- 2009(13154)
- 2008(12640)
- 2007(10759)
- 2006(9138)
- 2005(7731)
- 学科
- 济(62373)
- 经济(62301)
- 管理(46010)
- 业(43573)
- 企(36577)
- 企业(36577)
- 方法(31064)
- 数学(26903)
- 数学方法(26594)
- 农(16326)
- 学(15881)
- 中国(15814)
- 财(15016)
- 业经(13848)
- 地方(12899)
- 理论(11235)
- 农业(11066)
- 和(10935)
- 贸(10607)
- 贸易(10601)
- 易(10252)
- 环境(10150)
- 技术(10084)
- 制(9937)
- 务(9835)
- 财务(9778)
- 财务管理(9764)
- 教育(9451)
- 企业财务(9269)
- 划(8851)
- 机构
- 大学(232733)
- 学院(229983)
- 管理(95238)
- 济(85626)
- 理学(83653)
- 经济(83590)
- 理学院(82665)
- 管理学(81156)
- 管理学院(80754)
- 研究(75733)
- 中国(54223)
- 科学(49886)
- 京(49821)
- 财(37886)
- 所(37743)
- 业大(35918)
- 农(35905)
- 研究所(34998)
- 中心(34229)
- 范(32104)
- 师范(31827)
- 江(31508)
- 北京(31453)
- 财经(31362)
- 经(28613)
- 农业(28243)
- 院(27981)
- 州(26221)
- 师范大学(26164)
- 经济学(24475)
- 基金
- 项目(167525)
- 科学(131620)
- 研究(121667)
- 基金(121629)
- 家(106356)
- 国家(105461)
- 科学基金(90636)
- 社会(74625)
- 社会科(70546)
- 社会科学(70527)
- 基金项目(66039)
- 省(64935)
- 自然(60882)
- 自然科(59440)
- 自然科学(59429)
- 自然科学基金(58345)
- 划(55506)
- 教育(55424)
- 编号(50113)
- 资助(49721)
- 成果(40130)
- 重点(37363)
- 部(36478)
- 发(35046)
- 创(34589)
- 课题(33878)
- 科研(32499)
- 创新(32160)
- 项目编号(31164)
- 教育部(31067)
共检索到31779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郑友富 俞国良
用自编的流动儿童身份认同调查问卷和艾森克人格问卷对527名流动儿童的身份认同、人格特征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流动儿童身份认同的矛盾直接影响他们健康人格的形成,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他们与城市的融合。社会各界和各级政府应关心流动儿童的成长,构建一个和谐的生态环境,使他们与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
关键词:
流动儿童 身份认同 人格特征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刘杨 陈舒洁 袁晓娇 方晓义
本研究考察父母身份认同行为、家庭环境对流动儿童身份认同的影响及机制。使用问卷法对来自北京市四所公立学校、一所打工子弟学校的858名流动儿童进行测查。结果发现,父母身份认同行为、良好的家庭环境对流动儿童身份认同行为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家庭环境在父母身份认同促进行为与流动儿童身份认同中发挥中介作用。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父母身份认同促进行为、家庭环境会对流动儿童身份认同产生影响,父母身份认同促进行为会通过家庭环境来影响流动儿童身份认同。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红升 靳小怡
利用2013年深圳市流动儿童调查数据,分析流动儿童制度性身份认同和地域性身份认同的现状,揭示"纽带联结"和社会距离对流动儿童制度性身份认同和地域性身份认同的影响。研究发现:流动儿童面临身份认同危机,城市人身份认同度和本地人身份认同度均比较低,存在身份认同模糊问题,制度性身份认同危机更为严重;"城市纽带联结"中家庭有无深圳房产和本地方言掌握程度,"乡村纽带联结"中老家生活时长,以及社会距离是流动儿童制度性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城市纽带联结"中家庭有无深圳房产、本地方言掌握程度和深圳生活时长,以及社会距离是流动儿童地域性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乡城纽带联结对流动儿童身份认同的影响可谓异同兼具,不同的社会距离对流动儿童身份认同均有不同的显著影响。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王中会 张盼 Gening Jin
为探究流动儿童社会认同对其文化适应的影响,本研究采用流动儿童社会认同问卷和流动儿童文化适应问卷,对北京市695名流动儿童进行问卷调查,使用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以及相关、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流动儿童的性别、其所在学校种类(公立、私立)、是否在移入地出生都在不同维度上和流动儿童的社会认同、文化适应有显著相关。(2)流动儿童的社会认同与文化适应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3)社会认同对文化适应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尤其是自我否定这一维度对文化适应具有非常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关键词:
流动儿童 社会认同 文化适应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杨茂庆 史能兴
社会融入的实质是身份认同的过程,身份认同是个体找寻文化群体并获取归属感的过程。基于身份认同的少数民族流动儿童社会融入存在经济身份认同、制度身份认同和文化身份认同三大困境。可通过重构认同观念,确立多元身份观;优化认同结构,提升跨文化适应力;深化认同目标,建构本真性理想确立少数民族流动儿童社会融入困境的自我突破策略;通过社会制度支持以消除群体边界;社会文化支持以澄清社会价值;社会结构支持以构建"学校—家庭—社区—网络"四位一体的支持体系,形成促进少数民族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的外部支持策略。
关键词:
身份认同 少数民族流动儿童 社会融入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李祚山
采用《YG-WR性格检查量表》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对重庆市盲校50名学生进行测试,探讨视觉障碍儿童的人格与心理健康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视觉障碍儿童中人格特征的抑郁和社会性较高,攻击性和神精质较低;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由高到低分别是冲动、恐怖和身体症状焦虑;性别、家庭经济条件、盲和低视之间在人格和心理健康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抑郁和细致性对心理健康有显著的预测效应。
关键词:
视觉障碍 人格特征 心理健康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袁晓娇 方晓义
为探讨亲子身份认同代沟对流动儿童孤独感的影响及亲子关系的中介作用,采用身份认同量表、孤独感问卷和亲子关系问卷调查了464名流动儿童。结果表明:流动儿童在城市身份和老家身份上均感知到亲子身份认同代沟;仅老家身份认同代沟对流动儿童孤独感有正向预测作用,且在公立学校中该预测力更强;打工子弟校中,亲子关系在老家身份认同代沟与孤独感间起完全中介作用,但公立学校中亲子关系的中介作用不显著。
关键词:
流动儿童 身份认同代沟 孤独感 亲子关系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于素红 曾凡林
采用《缺陷儿童人格诊断量表》 ,比较了上海市 5 6 3名分别在普通班随班就读与在辅读学校、普通学校辅读班学习的三类轻度智力落后儿童的人格特征。研究发现 ,三类儿童的人格特征有显著差异 ,在普通班随班就读的轻度智力落后儿童的人格发展落后于其他两类轻度智力落后儿童。此结果启示 ,应该关注随班就读的轻度智力落后儿童所受教育的质量。
关键词:
人格 教育安置 轻度智力落后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王中会 周晓娟 Gening Jin
为了探讨流动儿童城市适应和社会认同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以及社会认同对城市适应的影响作用及机制,本研究从北京市公立学校和打工子弟学校选取271名流动儿童,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和社会认同进行了为期两年的测查。对数据进行分析发现:(1)经前后两次对流动儿童的调查表明,流动儿童社会认同的过程中对农村归类方面更积极,对城市适应产生影响,城市适应得分降低。(2)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总体水平在公私立学校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公立学校更有利于增加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3)流动儿童社会认同中自我否定、和北京孩子比、农村归类三个维度对城市适应有负向预测作用,而北京认同、自我肯定两个维度对城市适应有正向的...
关键词:
流动儿童 城市适应 社会认同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王中会 童辉杰 程萌
为了探讨流动儿童社会认同对其学校适应的影响,本研究采用流动儿童社会认同问卷和流动儿童学校适应量表,对北京市三所小学的911名流动儿童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以及相关、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研究流动儿童社会认同与其学校适应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流动儿童学校适应女生好于男生、高年龄组好于低年龄组、公立学校好于打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社会认同及其各个因子与学校适应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社会认同对学校适应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关键词:
流动儿童 社会认同 学校适应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王中会 蔺秀云
本研究采用流动儿童社会认同和城市适应量表作为研究工具,对流动儿童社会认同特点及其对城市适应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公办学校的流动儿童更倾向于将自己归入农村、对北京认同度高、倾向与老家孩子比较、自我肯定;打工学校的流动儿童更倾向于将自己归入农村、对老家认同度高、倾向与北京孩子比较、自我否定。相关分析、均值检验和回归分析的结果一致表明,流动儿童社会认同中的北京归类、北京认同、自我肯定对城市适应中的探索顺应、融入整合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而老家认同对城市适应中的探索顺应、融入整合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控制了流动儿童个人、家庭、学校等因素的影响,社会认同仍然对城市适应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关键词:
流动儿童 社会认同 城市适应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邵泽斌
流动儿童从农村进入到城市生活的过程,是一个切己的实践空间与精神空间双向敞开、建构与生产的过程。流动儿童实践空间的准入,是表层同质性文化不断增长的过程,具有三个方面的条件性认同。流动儿童精神空间的建构,是深层异质文化不断增长的过程,蕴含着三个方面的反思性自我认知。实践空间的精神化与精神空间的实践化,作为流动儿童实践空间与精神空间的互动机制,再生产着流动儿童的亚文化生态,建构着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的空间区隔,寓指着流动儿童文化认同的复杂性与艰巨性。
关键词:
流动儿童 文化认同 空间逻辑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吴培材
基于2015-2016年五个国定贫困县137所农村小学两期追踪调查数据,文章利用倾向得分匹配与差分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实证分析了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父母外出总体上并不会影响儿童的身体健康,但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有显著的消极影响。进一步的检验发现,父母外出务工的"分离效应"会显著降低儿童的身心健康水平,而"收入效应"会显著改善儿童的身心健康,抵消"分离效应"的负面影响。在留守儿童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充分发挥父母外出的"收入效应",减少"分离效应"是缓解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问题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
外出务工 留守儿童 身体健康 心理健康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胡金秀 万勤 李心霖 黄昭鸣
本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7-15岁脑瘫儿童的音调特征,比较脑瘫儿童与普通儿童在音调特征上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脑瘫儿童的MSF0及F0SD极显著高于普通儿童;(2)普通儿童13岁后的MSF0及F0SD变化很大,变声期13岁左右,脑瘫儿童变声期15岁开始,7-15岁的F0SD变化不大;(3)变声期普通女童的MSF0及F0SD显著高于男童,脑瘫儿童男女间的MSF0及F0SD无显著性差异;(4)手足徐动型瘫儿的MSF0显著高于痉挛型瘫儿和普通儿童,F0SD极显著高于痉挛型瘫儿和普通儿童。
关键词:
脑瘫儿童 音调 平均言语基频 基频标准差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程黎 王寅枚 李泊
本研究选取10-12岁的流动超常儿童共66名,采用问卷法分别考察其人格和创造力的发展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流动超常儿童的人格对其创造力的影响。结果显示,10-12岁的流动超常儿童:(1)创造力各维度的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出稳定增长的趋势,其中,10岁组得分显著低于其他组;(2)在人格宜人性、谨慎性和开放性上均表现出随年级增长而递增的趋势,其中,12岁组在人格宜人性上的得分显著高于10岁组;(3)人格的外向性对创造力的流畅性(47.9%)和变通性(56.1%)具有较好的预测作用,而宜人性对创造力的独特性(29.6%)具有较好的负向预测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