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697)
2023(8070)
2022(6710)
2021(6141)
2020(5063)
2019(11139)
2018(10532)
2017(19861)
2016(10983)
2015(11824)
2014(11464)
2013(11152)
2012(10298)
2011(9369)
2010(9307)
2009(8517)
2008(8665)
2007(7811)
2006(6895)
2005(5631)
作者
(35128)
(29524)
(29293)
(27658)
(18717)
(14241)
(13272)
(11458)
(11387)
(10372)
(10276)
(9871)
(9619)
(9231)
(9189)
(9119)
(8886)
(8721)
(8545)
(8490)
(7627)
(7077)
(7054)
(6823)
(6698)
(6511)
(6487)
(6450)
(5993)
(5984)
学科
(42821)
经济(42656)
管理(30110)
(29461)
(24078)
企业(24078)
方法(20818)
数学(16671)
数学方法(16490)
(13254)
中国(11931)
(11769)
业经(11482)
(11002)
农业(8947)
(8754)
贸易(8753)
理论(8536)
(8515)
(7765)
(7327)
技术(7133)
环境(6943)
地方(6858)
(6458)
财务(6451)
财务管理(6440)
企业财务(6184)
(6142)
金融(6140)
机构
大学(165560)
学院(162195)
(63610)
经济(62451)
管理(59825)
研究(58362)
理学(53369)
理学院(52582)
管理学(51413)
管理学院(51124)
中国(40629)
科学(40127)
(38082)
(34567)
(31206)
业大(30862)
农业(30593)
研究所(29143)
(27735)
中心(25386)
(23423)
财经(23033)
(22675)
师范(22298)
(21083)
北京(20893)
农业大学(20824)
(20281)
经济学(19842)
师范大学(18375)
基金
项目(118057)
科学(93126)
基金(88148)
(80917)
国家(80217)
研究(77900)
科学基金(67262)
社会(53251)
社会科(49300)
社会科学(49279)
基金项目(47290)
自然(45812)
(45611)
自然科(44857)
自然科学(44837)
自然科学基金(44110)
(39909)
教育(36231)
资助(34465)
编号(28696)
重点(27279)
(26009)
(24875)
(24575)
计划(24146)
科研(23390)
创新(23255)
成果(22805)
国家社会(22322)
教育部(21785)
期刊
(64896)
经济(64896)
研究(43131)
学报(37276)
(34030)
科学(31608)
中国(30433)
大学(26985)
学学(25854)
农业(22921)
(20163)
管理(19780)
教育(16367)
(11812)
财经(11625)
(11513)
金融(11513)
经济研究(11238)
业大(11003)
业经(10710)
(10586)
技术(10148)
(9979)
农业大学(9482)
科技(8853)
问题(8699)
商业(7470)
技术经济(7331)
资源(7167)
(6965)
共检索到22645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袁晓娇  方晓义  刘杨  蔺秀云  邓林园  
采用整群取样法对北京市的1164名流动儿童进行问卷调查,从城市认同与老家认同两方面考察流动儿童社会认同的特点、影响因素、与城市适应的关系,及其在教育安置方式与城市适应关系中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流动儿童的社会认同大多属于同化和分离模式;(2)流动儿童的社会认同及适应模式在性别、家庭经济地位、来京时间、教育安置方式等因素上存在显著差异;(3)城市认同对社会文化适应和心理适应均有正向预测作用,老家认同仅对社会文化适应有负向预测作用;(4)城市认同在教育安置方式与社会文化适应、心理适应间均起部分中介作用,而老家认同仅在社会文化适应上起部分中介作用。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王中会  蔺秀云  
本研究采用流动儿童社会认同和城市适应量表作为研究工具,对流动儿童社会认同特点及其对城市适应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公办学校的流动儿童更倾向于将自己归入农村、对北京认同度高、倾向与老家孩子比较、自我肯定;打工学校的流动儿童更倾向于将自己归入农村、对老家认同度高、倾向与北京孩子比较、自我否定。相关分析、均值检验和回归分析的结果一致表明,流动儿童社会认同中的北京归类、北京认同、自我肯定对城市适应中的探索顺应、融入整合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而老家认同对城市适应中的探索顺应、融入整合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控制了流动儿童个人、家庭、学校等因素的影响,社会认同仍然对城市适应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红升  靳小怡  
利用2013年深圳市流动儿童调查数据,分析流动儿童制度性身份认同和地域性身份认同的现状,揭示"纽带联结"和社会距离对流动儿童制度性身份认同和地域性身份认同的影响。研究发现:流动儿童面临身份认同危机,城市人身份认同度和本地人身份认同度均比较低,存在身份认同模糊问题,制度性身份认同危机更为严重;"城市纽带联结"中家庭有无深圳房产和本地方言掌握程度,"乡村纽带联结"中老家生活时长,以及社会距离是流动儿童制度性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城市纽带联结"中家庭有无深圳房产、本地方言掌握程度和深圳生活时长,以及社会距离是流动儿童地域性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乡城纽带联结对流动儿童身份认同的影响可谓异同兼具,不同的社会距离对流动儿童身份认同均有不同的显著影响。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王中会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对北京市932名3-6年级的流动儿童进行调查,旨在探明其亲子依恋、社会认同及城市适应间的内在关系。选用城市适应、社会认同和青少年依恋问卷,分别测量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社会认同和亲子依恋。研究结果表明:公立学校、女生、未转学、低年级流动儿童更有利于城市适应,结果支持了社会认同对亲子依恋和城市适应影响的中介模型,流动儿童的亲子依恋水平越高,他们的城市适应越好,亲子依恋通过老家总认同对城市适应产生积极影响,而通过北京总认同对城市适应产生消极影响。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王中会  童辉杰  程萌  
为了探讨流动儿童社会认同对其学校适应的影响,本研究采用流动儿童社会认同问卷和流动儿童学校适应量表,对北京市三所小学的911名流动儿童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以及相关、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研究流动儿童社会认同与其学校适应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流动儿童学校适应女生好于男生、高年龄组好于低年龄组、公立学校好于打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社会认同及其各个因子与学校适应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社会认同对学校适应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金灿灿  屈智勇  王晓华  
通过对4279名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和农村普通儿童的吸烟行为、与吸烟相关的问题行为、亲子依恋、师生关系、同伴吸烟及其对吸烟的反对和同伴对问题行为的控制的调查发现:流动和留守儿童在不同年级中表现出不同的吸烟行为;与吸烟有关的问题行为、同伴吸烟情况、同伴对吸烟的反对和同伴对问题行为的控制能够显著预测儿童的吸烟次数和数量,亲子依恋和师生关系能部分预测吸烟行为;最后提出了流动和留守儿童吸烟行为的干预措施。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王中会  
为了探讨提升流动儿童主观幸福感的内在机制,本研究采用心理韧性量表、流动儿童社会认同量表、主观幸福感量表对北京市842名3-6年级的流动儿童进行调查,通过方差分析、相关及结构方程模型等统计方法探析流动儿童心理韧性、社会认同及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流动儿童主观幸福感在不同性别、不同学校类型、年级上均存在显著差异,且公立学校、女生、低年级流动儿童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更高;(2)流动儿童老家总认同和城市总认同在心理韧性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上起中介作用,依据拒绝认同理论,流动儿童通过拒绝城市总认同、提高老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刘倩倩  洪秀敏  
了解"全面二孩"政策背景下二孩家庭儿童的发展差异是促进儿童发展的基本保障,亦是贯彻落实人口新政配套政策体系的重要诉求。本研究以3818个二孩家庭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调查法,考察二孩家庭儿童社会适应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二胎儿童的社会适应水平更高,社会能力显著高于头胎儿童,愤怒攻击、焦虑退缩显著低于头胎儿童;头胎儿童中,适应不良型占比最高;二胎儿童中,适应良好型和适应一般型占比较高;家庭环境和父母积极教养对二孩家庭儿童社会适应的解释率均大于出生次序的解释率,且父母积极教养的解释率最高。为促进二孩家庭儿童的社会适应,家庭、幼儿园、社区三大系统应协力共创适宜的教育环境。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高一然  边玉芳  
通过对杭州市上城区五年级和初中二年级的5389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别探讨了流动儿童与一般儿童家校合作的情况,以及家校合作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1)流动儿童在情绪发展以及学业成绩上的表现都明显差于一般学生;(2)流动儿童的家校合作水平普遍差于一般学生;(3)家校合作水平对儿童发展存在影响。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杨茂庆  黎智慧  
英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元文化社会,其流动儿童社会融入障碍与我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所面临的融入困境具有一定相似性。文化融入、心理融入和教育融入是流动儿童城市社会融入的主要维度。总结分析英国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的身份认同模糊易致群体冲突,家庭贫困限制融入方式与速度,教育福利受限阻碍学业成就均衡等影响因素。英国提出通过加强公民教育,促进流动儿童身份认同;搭建媒介俱乐部,鼓励流动儿童教育叙事研究;开展社区工作,提高移民家庭融入资本;落实政府职责,满足流动儿童多重需求等具体策略,以促进流动儿童更好地融入社会。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李巧  梁在  
随着流动人口家庭化迁移的发展,出生且生长在城市的二代流动儿童日益增多。文章使用2016年全国流动人口监测数据,提出一种测量二代流动儿童回流的新方法,并从个体特征、家庭因素以及地区差异等方面分析0~17岁二代流动儿童的回流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1)从个体特征来看,13~15岁二代流动儿童更容易回流;(2)从家庭特征来看,父母流动次数越多的孩子越容易回流,父母当次流动时长越短的孩子越容易回流,留守的兄弟姐妹数量越多的孩子越容易回流;(3)从迁移距离来看,相对于短距离迁移来说,跨省迁移的二代流动儿童更易回流;(4)从地区来看,相比于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出生的二代流动儿童更容易回流。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叶一舵  熊猛  
为考察环境因素对流动儿童相对剥夺感的影响以及流动时间在其中起到的调节作用,采用相对剥夺感量表、当前经济压力量表以及班级环境问卷对1772名城市流动儿童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流动儿童的相对剥夺感与家庭社经地位、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秩序纪律以及竞争气氛均呈显著负相关,与学习负担呈显著正相关;(2)流动时间对家庭社经地位与流动儿童相对剥夺感之间的关系起着调节作用,随着流动时间的延长,家庭社经地位对流动儿童相对剥夺感的负性影响存在减弱的趋势,说明流动时间是消解不良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流动儿童相对剥夺感负性影响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王中会  周晓娟  Gening Jin  
为了探讨流动儿童城市适应和社会认同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以及社会认同对城市适应的影响作用及机制,本研究从北京市公立学校和打工子弟学校选取271名流动儿童,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和社会认同进行了为期两年的测查。对数据进行分析发现:(1)经前后两次对流动儿童的调查表明,流动儿童社会认同的过程中对农村归类方面更积极,对城市适应产生影响,城市适应得分降低。(2)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总体水平在公私立学校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公立学校更有利于增加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3)流动儿童社会认同中自我否定、和北京孩子比、农村归类三个维度对城市适应有负向预测作用,而北京认同、自我肯定两个维度对城市适应有正向的...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王中会  张盼  Gening Jin  
为探究流动儿童社会认同对其文化适应的影响,本研究采用流动儿童社会认同问卷和流动儿童文化适应问卷,对北京市695名流动儿童进行问卷调查,使用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以及相关、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流动儿童的性别、其所在学校种类(公立、私立)、是否在移入地出生都在不同维度上和流动儿童的社会认同、文化适应有显著相关。(2)流动儿童的社会认同与文化适应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3)社会认同对文化适应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尤其是自我否定这一维度对文化适应具有非常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升  黄造玉  
基于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的数据,对流动农民的社会认同分化(身份认同和地域认同)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流动农民的社会认同结果呈现"边缘—过渡—融合"3种不同的形态,不同因素对流动农民社会认同结果的影响存在差异:与人力资本相关的个体特征和政策制度因素对流动农民的身份认同影响显著;本地社会关系、居住方式、社会保障和外群体态度因素对流动农民的地域认同影响显著;居住时间与家庭因素则对两个维度的社会认同都产生了影响。在社会认同范畴的结果分析上,流动农民的社会认同整体上呈现出从边缘到融合的分化状态,不同社会认同范畴之间依然存在内群偏好与外群排斥。因此,提出应持续关注中国流动农民产生分化的社会现实,并需进一步推进城市管理政策的完善及对流动农民关系认知的改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