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395)
2023(4857)
2022(4129)
2021(3964)
2020(3392)
2019(7634)
2018(7743)
2017(14122)
2016(8227)
2015(9370)
2014(9644)
2013(9225)
2012(8665)
2011(8031)
2010(8269)
2009(7535)
2008(7659)
2007(6972)
2006(6120)
2005(5421)
作者
(25723)
(21553)
(21531)
(20307)
(13721)
(10194)
(9797)
(8459)
(8379)
(7952)
(7461)
(7401)
(7210)
(7032)
(6940)
(6443)
(6366)
(6351)
(6281)
(6116)
(5617)
(5489)
(5357)
(5121)
(4839)
(4838)
(4725)
(4707)
(4622)
(4420)
学科
(29760)
经济(29704)
管理(21903)
(18502)
(15033)
企业(15033)
方法(13271)
数学(11191)
数学方法(11023)
(9938)
中国(9510)
(8448)
(7664)
(7650)
理论(7081)
(6601)
教育(6079)
地方(6056)
(5895)
金融(5887)
业经(5862)
(5770)
银行(5740)
(5546)
农业(5485)
(4756)
(4501)
贸易(4500)
(4270)
(4233)
机构
大学(121914)
学院(118959)
研究(45692)
(41807)
经济(40678)
管理(40387)
理学(34877)
理学院(34220)
管理学(33159)
管理学院(32920)
中国(32479)
科学(30688)
(27446)
(24960)
(24678)
研究所(23058)
(20891)
(20213)
师范(19957)
业大(19830)
中心(19639)
农业(19606)
(19264)
北京(17404)
(16449)
财经(16387)
师范大学(16365)
(15104)
(14874)
技术(14369)
基金
项目(80332)
科学(62757)
基金(57405)
研究(56825)
(51844)
国家(51352)
科学基金(42304)
社会(34348)
社会科(32227)
社会科学(32219)
(31325)
基金项目(30080)
自然(28447)
教育(28073)
自然科(27826)
(27812)
自然科学(27812)
自然科学基金(27312)
资助(23909)
编号(22660)
成果(20687)
重点(18828)
(17951)
课题(17524)
(16757)
(16078)
计划(15662)
科研(15446)
创新(15025)
教育部(14943)
期刊
(48020)
经济(48020)
研究(35769)
中国(28020)
学报(25061)
(22516)
科学(21873)
教育(21530)
大学(18300)
学学(17134)
(15738)
农业(15010)
管理(14917)
技术(10107)
(9947)
金融(9947)
财经(8259)
业经(7720)
(7573)
(7556)
经济研究(7495)
业大(7168)
(7096)
问题(6156)
农业大学(5974)
图书(5926)
统计(5895)
(5627)
论坛(5627)
科技(5574)
共检索到18277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彭丽娟  陈旭  罗书伟  
为考查流动儿童集体自尊的特点及其与学校归属感的关系,选取719名流动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流动儿童的集体自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的总体集体自尊、成员资格自尊水平显著高于男生;(2)小学阶段流动儿童的总体集体自尊、私密性集体自尊、公众性集体自尊水平显著高于初中阶段的流动儿童;(3)流动儿童转学次数越多,其总体集体自尊和私密性集体自尊水平越低;(4)流动儿童集体自尊与学校归属感显著正相关,具体体现在学校环境、教师行为、学校投入、同伴关系和学校融入;(5)流动儿童学校归属感对集体自尊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预测力为36.4%。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陈露露  潘柳燕  万鹏宇  梅洋  冯志远  杨新国  
本研究考察群体关系结构特征、学校归属感对流动儿童孤独感的影响及机制。使用问卷法对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一所农民工子弟学校347名流动儿童进行调查。结果发现,群体关系结构特征中的群体边界可渗透性因子和群体地位稳定性因子、学校归属感与流动儿童孤独感均呈显著相关,学校归属感在群体关系结构特征与流动儿童孤独感的关系中起到完全中介作用。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孔艳贇  王英春  后玉良  
对北京市某三所打工子弟学校随机抽取301名小学高年级和初中流动儿童施测人际交往能力问卷、身体锻炼等级量表、学校归属感问卷以及城市适应问卷,探讨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特点以及人际交往能力、体育锻炼对城市适应的影响。结果表明:(1)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在性别和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女生适应好于男生,初中生在兴奋与好奇、震惊与抗拒、探索与顺应上得分显著高于小学生。(2)流动儿童人际交往能力、体育锻炼与城市适应呈显著相关。(3)学校归属感在人际交往能力对城市适应四个维度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在体育锻炼对城市适应中的震惊与抗拒和探索与顺应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张晓州  彭婷  罗杰  洪鈆  
为了考察农村初中生感恩、领悟社会支持、自尊和学校归属感的关系,采用感恩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自尊量表和学校归属感量表对923名农村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感恩、学校归属感、领悟社会支持和自尊各变量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感恩不仅可以直接预测农村初中生的学校归属感,还可以通过领悟社会支持和自尊间接地预测农村初中生的学校归属感;领悟社会支持和自尊在农村初中生感恩与学校归属感之间具有链式中介作用。本研究结果揭示了感恩对农村初中生学校归属感的影响及作用机制,能够为提升农村初中生学校归属感水平提供有益启示。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汪传艳  储祖旺  
为探讨家庭归属感对流动儿童学业成绩的影响以及亲子冲突在家庭归属感与学业成绩间的中介作用,采用家庭归属感量表、亲子冲突量表和学业成绩统计问卷对我国2238名流动儿童和1439名城市儿童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流动儿童家庭归属感和学业成绩的得分显著低于城市儿童,亲子冲突得分显著高于城市儿童;在控制性别、年龄、居住时间、家庭经济条件以及学校性质等影响流动儿童学业成绩的变量后,家庭归属感对流动儿童学业成绩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亲子冲突在家庭归属感与学业成绩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吴新慧  
基于对杭州、武汉等地在公办学校就读的流动儿童的问卷调查,通过单变量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对流动儿童城市社区归属感状况及影响因素进行了考察,研究表明:流动儿童的总体城市社区归属感较高,社区归属感的各个维度的高低水平不同;流动性、学业成绩与未来学业期望、社会比较等是影响流动儿童城市社区归属感的重要因素。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长虹在企业文化的推进上,以员工为原点全面推进员工关系建设,即从员工与企业之间打造同创共享、从员工与管理者之间营造风雨同舟、从员工与员工之间构建和谐共振、从员工与社会之间倡行文明道德。通过对员工医食住行及心理的关爱,发挥员工的主体作用,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刘筱  邹燕平  
本文调查了深圳公众对社区公共服务的情感,发现按公众对服务业满意程度及其对社区的整体满意度和认同感可以把公共服务业划分到四个象限。根据这种对公共服务业的情感认同,本文讨论了深圳社区公共服务业供应治理模式问题。发现,政府供应模式仍然是让公共服务业得到公众情感认同的模式,其他一些模式中,政府的作用也不能完全退出。文章的结论对我国其他城市将公共服务管理转变为公共服务业的治理模式提供了实证例子,同时也突出了关于和谐社区建设的治理模式。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甘辛  
没有人能单枪匹马取得成功,因此,所有的领导者都必须找到一种方法,将自己的价值观、创意和激情传递给员工。这就是让企业保持活力的秘诀。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单菁菁  
采用系统研究模式,验证了在社会转型的今天,社区作为中国城市社会中一种新的社会基本组织形态,已经逐渐被广大市民所普遍认同和接受,成为中国城市社会再组织和城市居民再社会化的工具与载体。其中,居民的社区归属感是决定社区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它直接来自于居民从社区日常生活中所感受到的满意度,而社区质量又是促进人们对社区满意的根本原因。因此,目前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努力提高居民的社区生活质量,不断提升人们在社区生活中的满足感,以此促进社区的整体进步。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赵玉峰  颜小钗  
国家在社区治理中,除提供给流动人口主动参与的机会,还存在为完成计划而将流动人口卷入社区治理的过程,正在进行中的流动人口社区健康建档工作便是代表。基于主体性的视角,流动人口对此如何反应?本文利用2014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对流动人口的主动参与、被动卷入与城市归属感的关系进行探讨。实证结果表明无论是流动人口的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卷入都能提高城市归属感。对主动参与和被动卷入的进行交互项分析发现结果并不显著,这表明主动参与和被动卷入分别独立地提高城市归属感。流动人口的被动卷入实际代表社区基本公共服务的强制性覆盖,因此建议流动人口社区治理工作既要重视活动组织也要注重基本公共服务覆盖。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邵景进  张莉  张庆华  范李姣  张大均  
通过对536名5-8年级留守儿童公正感、自尊和心理适应(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和生活满意度)进行测查,考察留守儿童公正感与心理适应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留守儿童在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上年级差异显著,而消极情感年级差异不显著;留守儿童的心理适应各指标在性别和留守时间上差异均不显著;(2)留守儿童公正感与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呈显著正相关,与消极情感呈显著负相关;(3)自尊在公正感与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在公正感与消极情感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黄侦  王承璐  
笔者基于感知价值理论和社会认同理论,探究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与购房意愿的关系及其代际差异。两项问卷结果表明,农民工将在城市购买住房作为其获得社会认同的重要方面;同时,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与购房意愿之间有显著的线性关系,这种关系又存在年代差异,农民工年龄越小,在城市购房的意愿越强。本研究结果对更好地认识转型过程中农民工的认同困境、帮助政府思考城镇住房政策、更有效地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马阳  
本研究以国家级网络精品课程"现代教育技术"虚拟学习社区为例,以陕西师范大学2011级全日制教育硕士为调查对象,问卷调查了虚拟学习社区中学习者的归属感与自主学习能力的现状,对整理统计后的数据进行了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虚拟学习社区中学习者的归属感是影响其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因素。针对这一结论,笔者提出了几点建议。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黄侦  王承璐  
笔者基于感知价值理论和社会认同理论,探究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与购房意愿的关系及其代际差异。两项问卷结果表明,农民工将在城市购买住房作为其获得社会认同的重要方面;同时,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与购房意愿之间有显著的线性关系,这种关系又存在年代差异,农民工年龄越小,在城市购房的意愿越强。本研究结果对更好地认识转型过程中农民工的认同困境、帮助政府思考城镇住房政策、更有效地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