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967)
2023(2770)
2022(2117)
2021(2064)
2020(1492)
2019(3193)
2018(2719)
2017(5215)
2016(2696)
2015(2815)
2014(2736)
2013(2579)
2012(2413)
2011(1926)
2010(1858)
2009(1686)
2008(1721)
2007(1500)
2006(1107)
2005(953)
作者
(6942)
(5787)
(5779)
(5636)
(3668)
(2822)
(2741)
(2228)
(2175)
(2009)
(1993)
(1936)
(1847)
(1833)
(1739)
(1712)
(1709)
(1675)
(1630)
(1563)
(1442)
(1389)
(1361)
(1314)
(1297)
(1295)
(1190)
(1180)
(1156)
(1154)
学科
(9979)
经济(9968)
管理(4333)
方法(4321)
中国(4284)
文化(3744)
(3622)
地方(3529)
(3294)
企业(3294)
业经(3293)
(2845)
理论(2812)
产业(2803)
数学(2784)
数学方法(2734)
教育(2711)
(2309)
(2135)
农业(2123)
市场(2115)
文化产业(1789)
文化市场(1789)
(1745)
经济理论(1667)
地方经济(1518)
环境(1507)
企业经济(1472)
(1427)
金融(1425)
机构
大学(37422)
学院(36605)
研究(13131)
(12422)
经济(11986)
管理(11948)
理学(10583)
理学院(10253)
管理学(9938)
管理学院(9846)
(8724)
师范(8689)
中国(8483)
科学(8384)
(8341)
师范大学(7437)
中心(6013)
(5769)
(5513)
研究所(5327)
(5179)
北京(5078)
(5069)
教育(4788)
财经(4668)
(4464)
(4300)
研究中心(4200)
经济学(4167)
业大(4158)
基金
项目(28010)
科学(23232)
基金(21110)
研究(21022)
(18398)
国家(18192)
科学基金(16043)
社会(14974)
社会科(14194)
社会科学(14194)
基金项目(11451)
(10302)
教育(9785)
自然(9575)
自然科(9391)
自然科学(9390)
(9262)
自然科学基金(9215)
编号(8352)
资助(7280)
成果(7173)
国家社会(6585)
重点(6450)
(6101)
(5958)
课题(5948)
(5656)
规划(5586)
教育部(5326)
人文(5285)
期刊
(13817)
经济(13817)
研究(11646)
中国(7329)
教育(7146)
科学(6019)
学报(5699)
大学(4572)
学学(4220)
管理(4007)
(3774)
(3592)
(2920)
图书(2889)
农业(2632)
城市(2528)
地理(2463)
书馆(2422)
图书馆(2422)
财经(2415)
(2382)
(2224)
金融(2224)
资源(2165)
(2134)
问题(2100)
技术(2099)
社会(2032)
业经(2013)
经济研究(1971)
共检索到513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邵泽斌  
流动儿童从农村进入到城市生活的过程,是一个切己的实践空间与精神空间双向敞开、建构与生产的过程。流动儿童实践空间的准入,是表层同质性文化不断增长的过程,具有三个方面的条件性认同。流动儿童精神空间的建构,是深层异质文化不断增长的过程,蕴含着三个方面的反思性自我认知。实践空间的精神化与精神空间的实践化,作为流动儿童实践空间与精神空间的互动机制,再生产着流动儿童的亚文化生态,建构着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的空间区隔,寓指着流动儿童文化认同的复杂性与艰巨性。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史秋霞  王毅杰  
在了解流动儿童多元化社会认同图景的基础上,进一步探寻这种多元化认同的建构逻辑。综合各符号互动论、社会认同、族群认同等相关理论观点,认为流动儿童的社会认同是在特定生活情境中逐渐形成的,结构性身份、学校中的互动、日常生活事件以及流动儿童有意识的群际比较都在不同程度上激发流动儿童对分类意识、群体身份和所属群体弱势地位的思考。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丁百仁  
与以往教育再生产研究强调学校内部的教育活动不同,本文将视野转向学校之外,关注维持和再生产不平等的重要校外形式——假期活动安排。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2013-2014年基线数据,以家庭的双重逻辑理论为指导,探讨了不同身份儿童的假期活动及形成机制。研究发现:不同户籍儿童的假期活动安排差异显著,流动儿童假期活动参与质量明显逊色于城市儿童;家庭的结构逻辑和文化逻辑均会影响儿童假期活动参与质量,流动儿童家庭的双重逻辑分布劣势导致了其假期活动安排相对不利,并且结构逻辑在其中发挥主要作用。据此认为,应改善流动儿童家庭发展能力,以遏制校外劣势加剧校内不平等。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王中会  张盼  Gening Jin  
为探究流动儿童社会认同对其文化适应的影响,本研究采用流动儿童社会认同问卷和流动儿童文化适应问卷,对北京市695名流动儿童进行问卷调查,使用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以及相关、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流动儿童的性别、其所在学校种类(公立、私立)、是否在移入地出生都在不同维度上和流动儿童的社会认同、文化适应有显著相关。(2)流动儿童的社会认同与文化适应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3)社会认同对文化适应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尤其是自我否定这一维度对文化适应具有非常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杨茂庆   苏天一   周驰亮  
优秀民族文化融入民族地区儿童价值观教育遵循必要的逻辑进路,其逻辑起点是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目标,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本质要求,以准确把握中华文化与各民族优秀文化关系为关键基点,促进民族地区儿童形成价值共识。优秀民族文化贯穿于民族地区儿童的日常生活,其价值逻辑体现为传承文化基因,推进以文化人;挖掘文化价值,深化以文育人;促进文化共生,实现以文成人。基于此,深化教育主体的优秀民族文化认知,科学挖掘优秀民族文化资源,构建家校社“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是优秀民族文化融入民族地区儿童价值观教育的应然选择。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黄晓燕  
中国的儿童福利研究已经成为一个与实践紧密关联、由多学科参与的研究领域。作为历史性社会行动领域的儿童福利包含制度实践、政策行动、观念文化三个维度,主要关注中国儿童福利制度的历史变迁、当代建构和制度环境中的儿童福利实践,由发达国家的社会背景、政策经验和国际社会政策学术脉络、中国国内社会现实和政策语境共同塑造的儿童照顾、儿童保护、儿童贫困三个主要方向的学术议题,以及儿童福利的制度构建和服务落地相关的价值理念、文化观念。研究者需要对该领域的学术活动同国际和本国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因素及相关政策语境之间的联系具备自反性的认识,在此种学术自反性的基础上积极与更广泛的社会现实和学术脉络进行对话,推动跨学科合作研究并推进基础理论研究。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宋晔  牛宇帆  
道德的力量根源于人内心的自觉;道德教育需要对个体自觉进行唤起;自觉唤起需要彰显个体的主体地位,认识到情感的力量,遵循个体身心发展规律。道德教育能够依靠文化认同的完成来实现个体道德自觉的升华,即形成共同道德;文化认同的关键是主流文化的"主流化"。共同理想的塑造是德育的使命,终极追求是民族复兴,道德教育培养个体共同理想可着重于对家国情怀的塑造。道德教育须沿此逻辑进路,唤起个体自觉,引导文化认同,最终使学生树立起共同理想。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杜兰晓  丁国浩  高长江  
红色旅游是基于特定文化背景进行的一种旅游体验和实践活动,它一般通过红色景观凝视,体验红色文化,感受特定的政治文化情感,是培养和扩展公众国家认同的重要途径。红色旅游基于特定的政治文化而产生,具有强烈的政治文化属性,与公众国家认同之间存在着复杂的文化逻辑联系,这种文化逻辑联系具体表现为红色旅游与国家认同之间的文化实践逻辑、文化体验逻辑和文化经验逻辑关系。
[期刊] 求索  [作者] 李妍  
空间认同是主体对自我以及自我生存状态的确证,而空间承认是对空间主体间生存结构的确认。空间认同是城市空间正义理论建构的前提,空间承认是城市空间正义建构的基础。从空间认同到空间承认的转向反映了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转换,这种转换并不是简单的自然演化过程,主体的生存状态其实一直被主体间性所建构,二者之间具有深刻的关联性。空间认同的确立需要得到他者的承认,他者承认内在的动力来源于主体自身的需求。这种相互影响、相互建构也就成为城市空间正义的生成逻辑。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王中会  童辉杰  程萌  
为了探讨流动儿童社会认同对其学校适应的影响,本研究采用流动儿童社会认同问卷和流动儿童学校适应量表,对北京市三所小学的911名流动儿童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以及相关、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研究流动儿童社会认同与其学校适应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流动儿童学校适应女生好于男生、高年龄组好于低年龄组、公立学校好于打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社会认同及其各个因子与学校适应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社会认同对学校适应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王中会  蔺秀云  
本研究采用流动儿童社会认同和城市适应量表作为研究工具,对流动儿童社会认同特点及其对城市适应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公办学校的流动儿童更倾向于将自己归入农村、对北京认同度高、倾向与老家孩子比较、自我肯定;打工学校的流动儿童更倾向于将自己归入农村、对老家认同度高、倾向与北京孩子比较、自我否定。相关分析、均值检验和回归分析的结果一致表明,流动儿童社会认同中的北京归类、北京认同、自我肯定对城市适应中的探索顺应、融入整合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而老家认同对城市适应中的探索顺应、融入整合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控制了流动儿童个人、家庭、学校等因素的影响,社会认同仍然对城市适应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谢超香  秦榕  刘振芳  
发展超常儿童教育是美国支持卓越人才培养,保障超常儿童群体禀赋得以充分发展的重要举措。美国超常儿童教育发展的三重逻辑路向包括满足超常儿童差异化发展需要的育人逻辑,回应国际竞争对特殊人才供给需求的历史逻辑,维护教育与社会公平发展要求的社会逻辑。美国超常儿童教育发展表征为教育体系一体化、教育实践专业化和培养方式多样化等。美国完善超常儿童教育政策,构建超常儿童教育制度体系;确保超常儿童教师专业化发展,维持具有胜任力的教师队伍;拓展学校资优课程内容,满足超常儿童个性化发展;汇聚超常儿童教育机构力量,形成协同的社会支持体系等实践路径,对我国制定系统的超常儿童教育政策、设置多样的教育课程、培养专业的教师队伍和建构多元的支持体系,保障超常儿童特殊天赋和才能的发展,为卓越人才培养提供全面保障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母小勇  
学科是按照一定逻辑对各领域文化进行重构的产物,其重构目的是便于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方便的交流和有效的传承。利用学者、专家对话的学科逻辑构建的课程,既不一定对传承文化真正有效,也不一定对发展文化真正有效。课程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传承人类文化、发展人类文化和培养创造新文化的人,因此课程应该回归文化的逻辑,回到生活世界和人类活动,成为开放的、充满生命活力的探究、建构、交往、对话与反思的过程。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齐骥  
城镇化是"自然—社会双向互动"以及"被改造的自然—社会关系双向互动"构成的动态有机体,文化是城镇空间演进的黏合剂。文化治理视角下的城镇空间演进,是地理空间和文化空间两种逻辑下的生产、消费和流通。文化治理有效推进了从文化刚性到文化弹性、从文化规约到文化自觉的城镇空间重构,破解了传统城镇空间构成中各单元单打独斗、破坏城镇整体规划和宜居、宜业、宜文、宜游难以并行的时空障碍。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杜尚荣  刘芳  
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生活迷失与精神空虚等现象,这决定了重构留守儿童的精神生活势在必行。乡村教师在引导留守儿童重构精神生活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承担着多重责任,主要涉及教育性、道德性、公共性、监护性和创造性等责任向度。乡村教师引领留守儿童重构精神生活的责任实现,需要增强精神价值自觉的责任认知,培植心理呵护自爱的责任情感,形塑个人道德自律的责任意识,强化个体教育自省的责任行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