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686)
2023(8549)
2022(7502)
2021(7117)
2020(6111)
2019(14257)
2018(14087)
2017(27722)
2016(15666)
2015(17669)
2014(18039)
2013(17898)
2012(17185)
2011(15651)
2010(16149)
2009(15438)
2008(15648)
2007(14505)
2006(12878)
2005(11767)
作者
(46197)
(38673)
(38461)
(37120)
(24734)
(18570)
(17736)
(15076)
(14425)
(14250)
(13142)
(12904)
(12390)
(12365)
(12356)
(12140)
(12068)
(11379)
(11291)
(11263)
(9767)
(9673)
(9492)
(8944)
(8920)
(8832)
(8791)
(8623)
(7872)
(7871)
学科
(63658)
经济(63584)
管理(42905)
(42102)
(32166)
企业(32166)
方法(28429)
数学(25266)
数学方法(24951)
(21387)
中国(19070)
(17916)
(14361)
(14317)
地方(14054)
农业(13870)
(13279)
贸易(13273)
(12888)
业经(12624)
(11637)
银行(11616)
(11096)
(11059)
(10325)
金融(10323)
(10080)
财务(10050)
财务管理(10023)
(9577)
机构
大学(227517)
学院(227096)
(95437)
经济(93180)
管理(85669)
研究(80031)
理学(72140)
理学院(71306)
管理学(70069)
管理学院(69625)
中国(62428)
(48522)
科学(47894)
(46841)
(41767)
(41461)
中心(38257)
(37884)
研究所(37452)
财经(35784)
业大(33465)
农业(32561)
(32155)
(31195)
北京(30959)
师范(30948)
(29546)
经济学(29326)
(28030)
经济学院(26548)
基金
项目(141305)
科学(110500)
研究(105289)
基金(101354)
(87541)
国家(86747)
科学基金(73343)
社会(65298)
社会科(61729)
社会科学(61710)
(54952)
基金项目(52861)
教育(49035)
(46786)
自然(46725)
自然科(45561)
自然科学(45545)
自然科学基金(44736)
编号(44524)
资助(42742)
成果(38233)
(32181)
重点(31999)
课题(31074)
(31031)
(28349)
(27664)
教育部(27395)
科研(26899)
大学(26695)
期刊
(109728)
经济(109728)
研究(71801)
中国(47495)
(37863)
(36514)
学报(33879)
科学(32454)
管理(29392)
教育(26169)
(26136)
金融(26136)
大学(25445)
农业(24653)
学学(23602)
技术(19260)
业经(18040)
财经(17754)
经济研究(17065)
(15269)
问题(14966)
(12925)
(12663)
图书(12074)
理论(11595)
技术经济(11570)
(11120)
统计(11052)
实践(10529)
(10529)
共检索到35416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吴霓  朱富言  
流动人口随迁子女不能在流入地顺利继续升学的问题越来越凸显。为此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全国绝大多数省份也相继出台了具体实施方案。由于这些方案中准入"门槛"的设置差异较大,放开的口径尺度大小不一,致使这一惠民政策在实施上还存在诸多需要完善之处。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流动人口及其随迁子女数量的不断增加,教育资源如何统筹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因此,应建立多方参与、凝聚全社会共识的决策机制,统筹规划、合理配置流入地教育资源,建立科学的流动人口随迁子女信息监测体系,因地制宜设置相应的"准入"条件,改革考试招生制度,逐渐妥善解决这一突出问题。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张训常   何炜  
本文采用2012-2018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以2016年调整中央和地方增值税收入划分改革为准自然实验,考察流入地财政压力对流动人口子女随迁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流入地财政压力受增值税收入划分改革冲击越大的城市,改革后流动人口子女随迁的比例越低。机制检验发现,财政压力通过减少公共服务供给、增加住房成本进而抑制了流动人口子女的随迁。异质性分析表明,财政压力对女孩的随迁行为产生的影响更大,并且财政压力对子女随迁的抑制效应主要存在于低收入家庭、就业身份为受雇者的家庭以及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样本中。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进一步优化公共服务、统筹财政资源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吴全华  
2012年8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要求各省、市、自治区应于2012年年底前出台随迁人员子女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具体办法或方案,并要求方案的制订应遵循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积极稳妥的原则。对于《意见》的出台,人们普遍认为这是惠及民生的一件大好事。为了不使广大随迁人员及其子女的期待落空,在我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吴霓  朱富言  
在流入地接受更高阶段的教育尤其是参加高考已成为随迁子女的迫切愿望。通过对10个城市的调研分析发现,随迁子女流入地高考的政策实施评价、政策知晓、政策接纳、政策影响,以及随迁子女家庭的教育需求与规划均有一定的差异。进一步推动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高考,推进教育公平,应着力加强各类媒体对政策的传播作用,提升政策的知晓度;建立多方参与的决策机制,凝聚各方共识;依据客观条件与舆情,适当降低门槛;打造职业教育贯通式培养立交桥,增加随迁子女的教育选择机会;根据城市功能定位,探索随迁子女流入地高考分类管理政策。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邢春冰  张晓敏  
在我国大量的城乡移民中,有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带子女共同迁移。考察子女随迁与流动人口工资水平之间的关系及其背后的机制,对于理解劳动力流动以及流动人口市民化都有重要意义。子女随迁将提高流动人口的生活成本以及对流入地公共服务的需求,在一个空间均衡中,流动人口面临子女随迁和收入水平间的权衡取舍。文章使用2011-2017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利用工具变量方法研究发现,子女随迁会使流动人口小时工资下降16%左右。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为降低居住成本以及获得相应的公共服务,带子女随迁的流动人口迁移地点的选择受限,无法在更大范围内搜寻更高收入的工作。异质性分析表明,有学龄段子女随迁的家庭以及夫妻一方单独外出的流动人口(尤其是女性)受子女随迁的负向影响更大。根据研究结论文章认为,为促进劳动力的流动和资源有效配置,相关政策一方面要扩大公共服务供给,降低子女随迁的成本;另一方面要促进区域均衡发展,缩小地区间的收入差距。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吴霓  
目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完成义务教育后不能继续参加升学考试的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尽快得到解决。本文基于国家和政府相关部门颁布的有关政策文献、统计数据和实地调研数据,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总体情况、接受义务教育后的升学状况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应做到包含城镇和农村两类户籍群体人员,同时针对大量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已经面临升学问题的迫切形式,提出通过分阶段,分情况,从渐进的改革到整体推进,使得这一问题逐渐缓解并彻底解决的政策建议。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和红  王硕  
了解不同流入地的青年流动人口社会支持与生活满意度的相关性,为建立稳固的社会支持系统和提升青年流动人口的生活满意度水平提供理论基础。文章根据2015年3~5月对北京、上海和深圳年龄介于18~35岁青年流动人口的调查,对符合条件的2998名研究对象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流入地的青年流动人口生活满意度水平存在差异(P<0.001),北京地区的青年流动人口生活满意度最高,深圳最低;不同流入地青年流动人口的社会支持对其生活满意度均有正向影响(P<0.001);不同流动类型、教育程度、经济融入状况、健康状况的青年流动人口,其生活满意度水平存在差异(P<0.05)。政府部门应协同合作,结合属地情况,提供有效的社会支持,提高其生活满意度水平。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王莹莹  
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工具变量Probit模型分析区位与地缘等空间地理因素对流动人口流入地选择的影响,试图从微观视角对当前学界和政府普遍关注的流动人口分布格局的形成原因进行解释。研究表明:区位和地缘均显著影响流动人口流入地的选择,其中区位因素中交通通达度和非农就业密度的正向影响远远超过了地理距离的负向作用,由于北上广深等超大城市的交通通达度远远领先于其他非超大城市,非农就业密度同样高于其他大中小城市,从而吸引了大量流动人口克服地理距离产生的迁移成本流入到超大城市中;而地缘因素对流动人口流入地选择的影响更多的是经济上的联系和依赖,而非单纯地理上的"临近"。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周皓  刘文博  
基于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和相关统计年鉴数据,使用嵌套Logit模型,以地级行政区为基本地域单位,以流量流动人口为研究对象,讨论流动人口的流入地选择机制问题。分析结果表明:流动人口中的流量样本与存量样本存在显著的结构性差异,且部分相同变量对两者具有不同作用;流动者个体所能切身感受到的社会经济回报在流入地选择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地级特征变量和个体特征变量的交互作用表明地区层级特征对流入地选择机制有异质性影响。结论认为,研究流动人口的不同问题时先要考虑使用流量样本还是存量样本;社会经济"预期回报"而非纯粹的"预期收入"是吸引流动人口的重要因素;流入地选择是流动者基于个体特征、结合流入地特征而做出的综合性的理性决策。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孙文凯  李晓迪  王乙杰  
流动人口在城市的社会融合是健康城市化的重要内容,并且其本身也产生众多经济影响。文章利用2014年国家卫计委"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与心理健康专题调查"的调查数据,分析流动人口不同的本地城市人身份认同对其家庭消费水平、家庭消费结构的影响。由于身份认同受到很多因素影响,具有内生性,因此我们在OLS基准回归之外,采用流动人口"本地话掌握水平"及"流出地土地面积"作为工具变量处理可能的内生性问题。我们也进行了替代变量的稳健性检验以及各种异质性检验。我们发现流动人口不同的身份认同程度对家庭消费水平、家庭消费结构有显著影响:更认同本地城市人身份的流动群体消费更高、恩格尔系数更低。同时,身份认同的消费影响在不同群体间存在一定异质性:这种效应对于年长的流动人口以及农村户籍流动人口更显著,这些异质性发现也符合预期。文章也进行了影响的可能机制检验,发现认可本地人身份的流动人口更倾向于在本地买房、长期工作生活和落户,减少在老家购房和生活的可能。研究结果对认识身份认同经济影响有一定学术价值;同时,文章的政策含义是,促进流动人口本地身份认同可以促进城市消费活力和居民生活质量。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段成荣  杨舸  
利用1982年以来的历次全国人口普查和1%人口抽样调查的数据,本文从区域、省份、城市等层面分析了流动人口流入地分布的变动趋势。流动人口的流入地分布呈现明显的集中趋势。从区域层面来说,流动人口越来越向东部地区集中,越来越向东部和南部沿海地区集中;从省级层面来说,流动人口越来越集中流向少数省份,前5个流动人口最多的省(市、区)吸纳了全国一半的流动人口;从城市层面来说,流动人口越来越集中流向少数城市,表现出突出的极化现象;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正在形成一个由35个左右城市构成的沿海城市带,它们吸收了全国半数以上的流动人口。流动人口流入地分布的这种集中趋势将会继续保持下去,此乃制定与流动人口相关政策和制度的基本出发点和前提。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马学阳  
利用原国家计生委开展的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对我国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的基本特征和受教育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流动人口随迁子女规模庞大,近半数为省内流动,86.5%来自农村,其在城市流入地生活的平均时间为4年;在学前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入幼儿园的状况不容乐观,入幼儿园的比例约为70%,其中就读公立幼儿园的比例不到25%;在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不在学的比例高达10%;在高中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在学的比例约为80%,存在"早离校、早就业"的现象。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胡斌红  
如何促进农民工子女随迁是中国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基于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CMDS),实证考察了农民工就业质量对子女随迁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民工就业质量对子女随迁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该结论在替换被解释变量、更换数据年份、构造工具变量、进行匹配估计等条件下依旧稳健;从异质性结果看,就业质量对女性农民工、老一代农民工及较低教育程度农民工子女随迁的影响更大;作用机制检验显示,农民工就业质量通过提升照料能力及改善住房条件两条机制影响子女随迁。研究结论为中国在户籍制度改革背景下有效促进农民工子女随迁,实现农民工家庭化迁移的政策制定提供了新思路。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雷万鹏  范国锋  
伴随城镇化发展以及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教育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为破解阻碍随迁子女教育健康发展的制度瓶颈,本文从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等三个层面构建了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评价指标,最后从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视角提出了相应的变革措施。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冷萱  张恬  王雨林  
近年来,语言经济学逐渐进入学者视野,尤其是方言经济学受到广泛关注,但关于流入地方言与流动人口幸福感的相关研究还相对较少。基于此,本文借助2014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探究方言对流动人口幸福感的影响。结果表明:流动人口对流入地方言越熟悉,幸福感越低;工作中使用方言会显著降低流动人口幸福感;工作中使用方言的流动人口,随着方言熟悉程度的增加,他们的幸福感显著增加;工作中使用方言对幸福感的影响中,收入具有部分中介效应。在得到这一系列结果后,通过倾向得分匹配估计,证明了结果的稳健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