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747)
- 2023(6661)
- 2022(5436)
- 2021(4940)
- 2020(3973)
- 2019(8784)
- 2018(8156)
- 2017(15949)
- 2016(8673)
- 2015(9208)
- 2014(8816)
- 2013(8665)
- 2012(7713)
- 2011(6858)
- 2010(6564)
- 2009(6189)
- 2008(6137)
- 2007(5497)
- 2006(4699)
- 2005(4152)
- 学科
- 济(35599)
- 经济(35549)
- 业(26119)
- 管理(24366)
- 企(18840)
- 企业(18840)
- 方法(17588)
- 数学(16198)
- 数学方法(16129)
- 中国(11569)
- 农(11453)
- 财(8949)
- 贸(8885)
- 贸易(8881)
- 易(8640)
- 农业(8144)
- 业经(7440)
- 人口(7434)
- 学(6915)
- 制(6824)
- 融(6503)
- 金融(6503)
- 劳(6345)
- 劳动(6328)
- 银(6142)
- 银行(6111)
- 行(5821)
- 务(5694)
- 财务(5690)
- 财务管理(5685)
- 机构
- 大学(127961)
- 学院(125951)
- 济(57470)
- 经济(56632)
- 管理(49726)
- 研究(44421)
- 理学(43934)
- 理学院(43457)
- 管理学(42822)
- 管理学院(42601)
- 中国(33929)
- 农(27583)
- 科学(26774)
- 京(25997)
- 财(24449)
- 所(23177)
- 业大(22693)
- 农业(22161)
- 研究所(21197)
- 财经(20670)
- 中心(19907)
- 经(19066)
- 经济学(18893)
- 经济学院(17313)
- 江(17134)
- 北京(15986)
- 财经大学(15767)
- 院(15381)
- 农业大学(15160)
- 商学(14283)
- 基金
- 项目(90341)
- 科学(71773)
- 基金(69461)
- 家(63306)
- 国家(62792)
- 研究(58673)
- 科学基金(53652)
- 社会(41241)
- 社会科(39243)
- 社会科学(39232)
- 基金项目(37315)
- 自然(36482)
- 自然科(35754)
- 自然科学(35740)
- 自然科学基金(35184)
- 省(33346)
- 划(29228)
- 资助(27606)
- 教育(26044)
- 编号(20561)
- 部(20138)
- 重点(20101)
- 创(19163)
- 发(18641)
- 国家社会(18238)
- 创新(17989)
- 科研(17968)
- 计划(17965)
- 教育部(17229)
- 业(16749)
共检索到1776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陈刚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出现了大规模的劳动力跨地区迁移现象,流动人口进入将会如何影响本地劳动力市场也成为令社会各界所瞩目的问题。使用2002年和2007年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CHIP),本文评估了流动人口进入对本地劳动力就业概率和工资收入的影响。研究发现,流动人口进入不仅没有对本地劳动力的就业概率带来显著冲击,反而显著提高了本地劳动力的工资收入。平均而言,城市的流动人口占比每提高10%,本地劳动力的月工资收入将会增长3.19个百分点左右。同时,流动人口进入对本地各教育水平组劳动力就业概率的影响并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对本地各教育水平组劳动力工资收入的影响存在异质性。总的来说,本地低教育水平...
关键词:
流动人口 本地劳动力 就业 工资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黄静 祝梦迪
针对中国流动人口受教育程度明显提升的新特征,文章利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研究流动人口与本地劳动力高等教育回报率的差异及在不同等级城市中的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流动人口的高等教育回报率高于本地劳动力,高等教育对流动人口的工资收入具有较强的提升作用,对流入一线和新一线城市、跨省流动及乡—城型流动人口的工资提升作用更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流动人口具有明显的自我选择效应,有能力的个体流动到生产效率更高的一线和新一线城市的意愿更强,从而获得更高的教育回报率。文章认为,推进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应顺应人口流动规律,消除注重地域属性并与福利挂钩的区域分割制度,清除劳动力自由流动的障碍,促进人力资本的优化配置。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马述忠 胡增玺
本文首次将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与2012—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相结合,基于条件Logit模型,研究了数字金融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估计结果表明一个城市的数字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会吸引劳动力的流入。影响机制方面,本文发现数字金融是通过提供就业机会和提高预期收入来促进劳动力的流动的。此外,数字金融的包容性从城乡异质性和个体异质性分析中得以体现。本文为数字经济时代下促进和优化劳动力流动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
数字金融 劳动力流动 包容性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郭菲 张展新
关于流动人口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中的地位问题,过去已有大量文献,但研究重点是农民工。这里把外来市民纳入观察视野,利用2008年"迁移和流动劳动力与中国大城市发展"调查数据,分析工资收入和社会保险参与的影响因素。主要研究发现:在工资收入上,不同户籍身份劳动者之间没有净差异;在养老保险和工伤保险参与上,本市居民、外来市民和农民工参与的可能性依次递减。这意味着,工资收入已经基本上由劳动力市场决定,而社会保险参与依然与户籍身份有关。不过,这种关联方式已经从过去的城乡户籍身份歧视转向本地/非本地权益差异。
关键词:
农民工 外来市民 工资 社会保险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华初
工资收入是反映流动人口生活状况的重要指标。就广州市而言,人力资本和劳动力市场结构对流动人口的工资收入具有显著影响,但劳动力市场结构所起的作用更加明显。来自城镇地区的流动人口的工资收入要比来自农村的流动人口的工资收入高出14%,其中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要比没有参加保险的高出8%,但垄断性质单位的工资收入反而比市场化单位的收入低13%。针对流动人口的工资收入差异,广州市有必要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消除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差异。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沈小源 李惟简 张兴祥
劳动人口大规模流动产生的留守儿童问题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热点。本文从数量和价格两种配置效应出发,构建了劳动力市场化改革影响流动人口子女随迁决策的理论框架,并基于流动人口微观调查数据实证探究了劳动力市场化程度提升对流动人口子女随迁决策的影响。研究发现:(1)流动人口所在地劳动力市场化程度提升对其子女随迁具有显著正向影响;(2)这种影响主要表现为数量配置效应而非价格效应,即劳动力市场化通过降低就业和落户门槛,改善了流动家庭幼儿抚养比和内部分工,使其更可能做出子女随迁决策,而非通过提高流动人口的工资水平来影响其决策;(3)对于技能水平较高的家庭、在省内流动的家庭和流向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城市的家庭,劳动力市场化对其子女随迁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本研究有助于认识劳动力市场化改革对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作用及其机制,为深化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和新型城镇化提供政策借鉴。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张展新
在劳动力市场分割及衍生的社会不平等这一研究领域,理论关注集中在劳动力市场的城乡分割和“国有一非国有”部门分割。文章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城乡分割和部门分割弱化的同时,向非国有经济开放的产业和由国有单位垄断的产业所构成的非农产业划分已经成为分割劳动力市场的新结构。劳动力市场的产业分割意味着就业机会的不平等。文章利用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抽样数据所做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证实了不同劳动人口群体进入收入相对丰厚的国家垄断产业就业的机会差异。
关键词:
体制改革 劳动力市场 社会不平等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孙伟增 张晓楠 郑思齐
本文利用2011—2015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采用条件logit模型实证考察了空气污染对流动人口就业选址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第一,空气污染对于流动人口的就业选址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城市的PM2.5浓度上升1μg/m~3,流动人口到该城市就业的概率将显著下降0.39个百分点。第二,通过对比空气污染和收入对流动人口就业选址概率的影响可以计算得到流动人口对于PM2.5浓度降低1μg/m~3的支付意愿约为326元/月。第三,年龄越大、受教育水平越高,以及男性、已婚/已生育、非农业户口的流动人口在就业选址时对空气污染的敏感性要更高。此外,研究还发现空气污染对于流动人口的健康状况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本文的研究结论一方面丰富了环境污染与劳动力流动的相关研究成果,另一方面也为中国城市与环境治理和劳动力流动相关的政策制定提供了经验依据。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周世军 陈博文
首次将腾讯研究院发布的地级市层面“互联网+”数字经济指数与2018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CMDS)相匹配,实证分析了数字经济对于劳动力跨地市流动的影响。研究发现,一个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提升能够显著吸引劳动力的跨地市流入,该结论在经过内生性处理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分析结果表明,数字经济主要是通过提供创业机会和提高劳动力预期收入来促进劳动力流动的。此外,数字经济对于劳动力跨地市流动影响具有显著地区异质性,表现为在东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抑制了劳动力的跨地市流入,而在中部地区则相反,在其他地区该影响不明显;与城镇劳动力相比,农村劳动力的边际流动倾向更高,说明数字经济发展具有益贫性;且劳动力更偏好于流入数字经济发展较好的城镇部门。研究结论为数字经济背景下地方政府吸引人才和促进劳动力要素合理配置提供了有益参考。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劳动力配置 流动人口 就业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陈沁 朱宏飞 樊潇彦
提高劳动力市场的配置效率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厘清劳动力市场错配程度的重点在于科学测算劳动力价格扭曲。劳动力价格扭曲是指工资残差中扣除未观测能力后剩余的部分,该扭曲会增加收入的不平等程度,并降低总产出。本文使用上海流动人口数据,通过控制工资中的未观测能力与其他时间效应,识别出了工资残差中劳动力价格的扭曲部分。研究结果表明:沿海发达省份的劳动力价格扭曲程度相对较低;在扭曲程度较高的省份,工资的总方差上升了15.58%—41.09%,而总产出和平均工资下降了21.36%—34.88%。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宋旭光 何佳佳
流动人口对推动中国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伴随着流动人口规模的增长,城市内部工资收入增长差距却在扩大。文章从劳动力技能分化视角构建了一个理论分析框架,阐释了劳动力流入对本地居民工资的异质性影响及作用机理。文章以中国健康与营养微观调查(CHNS)数据为基础,利用无条件分位数回归法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劳动力流入对本地居民产生的福利效应非中性,而是技能偏向性的。具体来说,流动人口与本地居民之间的竞争关系只发生在低技能劳动力之间,低技能劳动力的流入会降低工资分布底端本地居民的工资。而无论是高技能劳动力还是低技能劳动力的流入,都促进了本地高技能居民的工资上升,特别是处于工资最高分位点的本地居民。劳动力流入对本地高技能劳动力的促进作用显著强于本地低技能群体,扩大了工资差距。这种劳动力流入更有利于高技能本地人的影响可以通过技能交叉互补性、劳动力流入外部性和户籍制度来解释。文章的研究结论对进一步完善中国户籍制度和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张文武 余泳泽
新时代背景下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倾向愈加凸显,城市服务的多样性福利将成为吸引劳动力和优化人才结构的重要支撑。本文利用"美团网"生活服务分类和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CMDS)数据,研究城市服务多样性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结果显示,城市服务多样性会显著降低流动人口的迁出意愿,服务品类多样性每增加1%,劳动力迁出的概率平均约降低3.23%;城市服务多样性的影响具有群体差异性,年轻化、高技能群体的敏感度更高,边际效应可达4.62%和4.03%。考虑调节效应和地区异质性的扩展分析进一步发现,城市信息化、市场化水平对服务品类多样性吸引留住人才具有正向放大作用,尤其是在东部地区和500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中表现尤为突出。本研究为城市人才吸引和劳动力竞争提供了政策启示。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李中建
由于受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约束,加上个体年龄、经验、技能、教育程度等的差异,农村劳动力会以多种方式在城市谋求发展,管理者、自我雇佣者、雇主都会成为其就业的出路。笔者利用对北京市农村流动人口的调查数据的分析,多元回归的结果显示除性别、是否培训等因素外,就业身份是造成农村劳动力收入差异的主要因素,雇主、自我雇佣者、管理者的收入都显著地高于务工者。要稳定地转移农村劳动力,应将外来劳动力纳入到城市的公共培训体系中,降低创业门槛,规范和减免税费负担,推进管理和服务的均等化和透明化,支持农村劳动力在城市以多种身份谋生和发展。
关键词:
农村迁移劳动力 就业身份 收入差异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周颖刚 蒙莉娜 林雪萍
随着户籍制度的渐进式改革,中国逐渐释放了人口红利,促进了经济增长。在新的发展理念下,城市包容性,特别是提高对流动人口的包容性将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本文利用2016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从流动人口享受与本地居民同等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程度来度量城市包容性,探究城市包容性对流动人口创业的作用。结果显示,城市包容性有助于促进流动人口创业,更高的城市包容性对创业层次有正向影响,而城市外部环境条件和劳动力个体的异质性对城市包容性影响创业决策有不同的调节效应。这些发现为我国城市制度改革和促进流动人口创业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启示。
关键词:
城市包容性 流动人口 创业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文武 张莹
通过更高水平的城市贸易开放实现区域劳动力市场升级和技能提升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在开放经济框架下,从理论上阐释了贸易开放影响劳动力技能升级的内在机制,并采用2018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微观样本和186个城市的匹配数据,对贸易开放如何影响劳动力技能升级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城市贸易开放能够显著促进地区劳动力技能升级,具体表现为贸易开放每提高1个百分点,城市劳动力市场中高技能劳动力占比增加约0.02个百分点;(2)产业集聚是城市贸易开放促进地区劳动力技能升级的重要渠道;(3)贸易开放对劳动力的技能升级效应具有地区异质性和城市规模异质性,中部地区城市贸易开放对劳动力技能升级的影响最明显,500万及以上人口大城市贸易开放对劳动力技能升级的促进作用最大。因此,结合产业集聚特征、地区差异和城市规模,实施针对性和适宜性的政策措施,推动“优进优出”的高质量贸易开放,对优化地区劳动力市场结构、提升高技能劳动力和人才的比例具有重要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双重分割视角下城市劳动力市场工资差异比较分析——基于2013年八城市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
劳动力市场分割下乡城流动人口的就业分布与收入的实证分析——以武汉市为例
中国流动人口劳动参与影响因素的区域差异研究
市场潜能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
中国产业发展的流动劳动力工资增长效应——来自流动人口动态监测的微观证据
人工智能技术与劳动力迁出决策——来自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的经验证据
中部地区流入劳动力的省内分布结构与城市经济发展关系——基于2015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的检验
教育、收入与流动人口劳动合同签订
工会能够维护流动人口劳动权益吗?
外来劳动力对城市本地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武汉调查”的基本框架与主要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