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136)
- 2023(9010)
- 2022(7609)
- 2021(7282)
- 2020(6105)
- 2019(13811)
- 2018(13355)
- 2017(26248)
- 2016(13340)
- 2015(14720)
- 2014(14198)
- 2013(13471)
- 2012(11809)
- 2011(10192)
- 2010(9532)
- 2009(8339)
- 2008(7610)
- 2007(6120)
- 2006(4791)
- 2005(3366)
- 学科
- 济(53668)
- 经济(53504)
- 管理(37406)
- 业(35444)
- 企(29966)
- 企业(29966)
- 方法(29424)
- 数学(25261)
- 数学方法(24925)
- 中国(14917)
- 农(14399)
- 财(13600)
- 业经(12354)
- 地方(9928)
- 农业(9553)
- 和(9512)
- 理论(9405)
- 务(8792)
- 财务(8759)
- 财务管理(8743)
- 学(8631)
- 贸(8408)
- 贸易(8405)
- 企业财务(8317)
- 易(8148)
- 技术(8072)
- 环境(8055)
- 制(7691)
- 划(6996)
- 人口(6398)
- 机构
- 大学(174762)
- 学院(173822)
- 管理(74172)
- 济(73684)
- 经济(72409)
- 理学(66319)
- 理学院(65567)
- 管理学(64431)
- 管理学院(64073)
- 研究(51504)
- 中国(37155)
- 京(33940)
- 财(32223)
- 科学(29804)
- 财经(27440)
- 中心(25636)
- 经(25297)
- 经济学(23778)
- 业大(23630)
- 范(23201)
- 师范(23017)
- 江(22464)
- 所(22239)
- 经济学院(21672)
- 农(21263)
- 财经大学(21011)
- 研究所(20485)
- 北京(19865)
- 经济管理(19582)
- 商学(19575)
- 基金
- 项目(132935)
- 科学(108834)
- 基金(101521)
- 研究(98083)
- 家(87169)
- 国家(86474)
- 科学基金(77672)
- 社会(68041)
- 社会科(63713)
- 社会科学(63694)
- 基金项目(55118)
- 省(50386)
- 自然(49845)
- 自然科(48837)
- 自然科学(48827)
- 自然科学基金(47959)
- 教育(45713)
- 划(42540)
- 资助(39175)
- 编号(38626)
- 部(30493)
- 重点(29399)
- 国家社会(28950)
- 成果(28889)
- 创(28543)
- 发(27692)
- 教育部(27373)
- 人文(27112)
- 创新(26604)
- 科研(26016)
共检索到22701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姚华松
流动人口社会空间是原有城市空间底质上经过流动人口的各种实践活动而人格化的空间,是一种再造的空间。首先将流动人口空间再造结果进行归纳,大体有实体空间、行为空间和感应空间三种,具体表现为差异化的空间、隔离的空间、福特制和"类信息社会"语境并存下的空间、压缩的空间、弹性的空间、流动的空间、犯罪的空间、压制的空间、再现的空间。其次,借鉴事件史分析法对流动人口空间建构过程开展分析,总体上流动人口社会空间表现为边缘化的空间,这既是自身种种属性特征经过社会化建构过程后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制度歧视、城市政府新自由主义倾向、对城市空间的激烈竞争、企业追逐利润、本地人排挤等共同作用结果。流动人口空间再造的过程也是原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过程。最后,面对来自各方的空间压力,流动人口不断进行空间适应性策略调整,不断发展和演化自己与城市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流动人口 社会空间 空间再造 生产关系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李健 宁越敏
回顾了西方城市社会地理学研究发展的历程,从马克思主义学派的新马克思主义、新韦伯主义,到吉登斯结构理论、后现代主义再到女性主义理论研究,对西方城市社会地理学七十年代以来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最后就城市社会地理学在中国的研究意义进行了探讨。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孙逸渊 冯健
数字技术与大数据正改变着城市社会与日常生活的诸多方面,成为人文地理学以及其他社会科学研究新的增长点。为了探讨数字数据背景下城市社会地理的最新国际热点,论文从爱尔兰梅努斯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地理学教授Rob Kitchin关于数字生活与数据驱动的智慧城市主义研究出发,梳理其主要贡献并借以西方视角为城市社会地理学寻求启示和中国化方向。首先,对社会地理学前沿代表人物Rob Kitchin的学术生命历程、研究内容及其与时代发展的关系进行路径分析和网络分析。其次,阐述他在数字生活与智慧城市上的学术观点、理论方法和实践应用。尤其是,解读慢速计算思想并探索智慧城市生活的前沿话题,包括数据认识论、工具算法的人本化以及城市技术与社会生活的互动等内容。最后,总结并批判地指出数据融合、数据共享开发、数字鸿沟与包容等亟待讨论的问题,提出人文地理学、城市社会地理学与城市规划的发展见解以及同期研究的中国路径。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俞林伟 朱宇
本文使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4年"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与心理健康调查"数据,分析了流动人口生活满意度的基本特征、代际差异和影响因素,着重考察了社会融合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在新老两代流动人口间的差异。结果表明,流动人口的生活满意度处于较低水平,第一代流动人口的生活满意度要明显高于新生代流动人口;经济融合、文化融合和心理融合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在新老两代流动人口间存在显著差异。与第一代流动人口相比,对新生代流动人口的生活满意度产生显著影响的主要是居留时间、随迁家庭人数、劳动时间、本地长期居住意愿、文化距离和
关键词:
流动人口 社会融合 生活满意度 代际差异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张少博 陈新国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城市中流动人口聚集效应愈发明显,其住房保障与城市融合困境逐渐成为了新时代社会矛盾一大特征。本文利用空间计量方法分析流动人口聚集值与其空间辐射效应,并结合省级房地产购租比、房价收入比、贷款利率等数值计算得出决策值进行决策选择分析。研究发现:流动人口聚集区基本与决策值分布一致,核心城市租房自住、持币观望为较优决策;空间辐射效应分析经济圈特征值向山西、湖北、河南扩散。据此提出建议:应大力发展流域经济,从节点城市引导决策由购转租,疏通二手房市场渠道以降低房屋空置率,保证市场有效供给,区域性差别政策应以降压力、降热度为关注重点。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周世军 潘妍 伏玉林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掀起了全民创业浪潮,对于我国日益庞大的流动人口而言,其创业面对诸多挑战,其中具有中国情境的"关系"是流动人口创业选择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现实问题。本文基于沪、汉、蓉等7市流动人口调查数据实证研究发现,无论是高学历还是低学历人群,其创业概率普遍不高,而具有中等学历的人群创业概率却最高,是流动人口创业的主力军;后者不仅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而且还具有较好的社会关系,尤其是作为弱关系的"与本地人关系"的边际影响要超过"与亲友关系"强关系影响。最后从社会融入、创业培训、关系发挥等角度提出了促进流动人口创业的对策建议。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邹静 陈杰 王洪卫
外来流动人口与本地人口的社会融合是构建城市和谐社会的根基。流动人口的住房与社区选择不仅关系切身福利,也是其社会融合程度的重要体现。文章基于2014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通过构建多维度合成的社会融合指标,采用克服内生性偏误的联立方程模型,分析了社会融合对流动人口居住选择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会融合对流动人口的居住选择的影响显著,即更好的社会融合会增加流动人口住房自有的概率、提高流动人口居住在正规社区的概率或增加其住房消费水平。研究结果可为改善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优化居住资源的空间配置以及引导流动人口合理的居住选择提供依据。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邹静 陈杰 王洪卫
外来流动人口与本地人口的社会融合是构建城市和谐社会的根基。流动人口的住房与社区选择不仅关系切身福利,也是其社会融合程度的重要体现。文章基于2014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通过构建多维度合成的社会融合指标,采用克服内生性偏误的联立方程模型,分析了社会融合对流动人口居住选择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会融合对流动人口的居住选择的影响显著,即更好的社会融合会增加流动人口住房自有的概率、提高流动人口居住在正规社区的概率或增加其住房消费水平。研究结果可为改善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优化居住资源的空间配置以及引导流动人口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赵玉峰 颜小钗
国家在社区治理中,除提供给流动人口主动参与的机会,还存在为完成计划而将流动人口卷入社区治理的过程,正在进行中的流动人口社区健康建档工作便是代表。基于主体性的视角,流动人口对此如何反应?本文利用2014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对流动人口的主动参与、被动卷入与城市归属感的关系进行探讨。实证结果表明无论是流动人口的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卷入都能提高城市归属感。对主动参与和被动卷入的进行交互项分析发现结果并不显著,这表明主动参与和被动卷入分别独立地提高城市归属感。流动人口的被动卷入实际代表社区基本公共服务的强制性覆盖,因此建议流动人口社区治理工作既要重视活动组织也要注重基本公共服务覆盖。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陈星宇
城镇化过程中流动人口住房问题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焦点,有效解决流动人口住房问题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和提高城镇化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梳理现有文献可见,流动人口大多租住在房价较低的边缘地区,居住环境差且面积狭小。国内有关流动人口住房问题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住房与流动人口社会融合,该部分文献主要从居住环境角度出发,定性地研究住房条件对社会融合的影响。第二,住房与流动人口生活满意度,现有文献主要基于住房产权、面积、环境等房屋层面探讨二者的关系。第三,住房与流动人口迁移选择,主要分为住房支出与居住质量两个层面。文章就每个方面进行了系统性梳理与总结,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
城镇化 流动人口 住房问题 文献综述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吴又红 李旭红
利用2016、2017年流动人口数据,从流动人口个人"农转非"承包地成本和劳动力市场收益的角度,分析了农业户籍相较于非农户籍的成本及收益,并讨论了户籍农转非的预期净收益。研究表明,农业户籍流动人口相较于非农户籍流动人口的劳动力市场表现更差,但农业户籍人口相较于非农户籍流动人口有着更多的承包地,地级市层面的承包地转租收入随着城市人口规模和人均GDP水平的提高而增加。如果将农业户籍与非农户籍之间的工资差异看作户籍转换的收益、将失去的承包地看作户籍转换的成本,户籍转换的流动人口个体预期将获得每年3200元的净收益。加快农业流动人口市民化,不仅有助于户籍转换个体预期收入的增加,还有助于中国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加快经济的发展步伐。
关键词:
流动人口 户籍转换 户籍转换收益 城镇化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张凌华 王卓
基于Arcgis 10.2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建成全国362个地级市非农业人口、城镇人口和流动人口数据库。在假设全国不同区域流动人口市民化成本一致的前提下,根据不同区域流动人口规模和集聚特征探讨我国户籍制度改革财政压力的空间分布。研究表明,我国户籍制度改革财政压力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其次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户籍制度改革财政压力最小,其中西部地区户籍制度改革财政压力的空间分布差异显著。
关键词:
户籍制度改革 市民化 财政压力 空间分布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张凌华 王卓
基于Arcgis 10.2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建成全国362个地级市非农业人口、城镇人口和流动人口数据库。在假设全国不同区域流动人口市民化成本一致的前提下,根据不同区域流动人口规模和集聚特征探讨我国户籍制度改革财政压力的空间分布。研究表明,我国户籍制度改革财政压力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其次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户籍制度改革财政压力最小,其中西部地区户籍制度改革财政压力的空间分布差异显著。
关键词:
户籍制度改革 市民化 财政压力 空间分布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王领 胡晓涛
通过对新经济地理学中的线性模型加以修改,本文将跨区域交易的商品种类增加了服务品,修改冰山运输成本为更合理的单位可变成本,最后建立大-小城市模型,使用区域间相对吸引力来描述人口流动的方向与强度。通过数值模拟分析,本文得出结论,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得服务品提供方式多样化,加上电子商务带来的跨地区交易成本降低,有利于增强中小城市对人口的吸引力。文章最后指出,电子商务的发展有利于改变我国区域人口不平衡的现象,但在短期内不平衡仍将存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