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120)
2023(11584)
2022(9838)
2021(9143)
2020(7713)
2019(17542)
2018(17066)
2017(33167)
2016(17132)
2015(19080)
2014(18567)
2013(17784)
2012(16100)
2011(14118)
2010(13865)
2009(12921)
2008(11312)
2007(9764)
2006(8225)
2005(6940)
作者
(44864)
(37112)
(36995)
(35495)
(23799)
(17985)
(17197)
(14629)
(14517)
(13206)
(12863)
(12630)
(11791)
(11517)
(11508)
(11223)
(10949)
(10886)
(10805)
(10778)
(8967)
(8854)
(8741)
(8695)
(8533)
(8315)
(8068)
(7995)
(7575)
(7495)
学科
(68423)
经济(68252)
(46393)
管理(46151)
(38497)
企业(38497)
方法(34099)
数学(29675)
数学方法(29269)
(26214)
金融(26211)
中国(25845)
(23818)
银行(23809)
(23033)
(19459)
(19390)
业经(17024)
地方(16822)
(15435)
农业(13301)
(13176)
财务(13133)
财务管理(13112)
企业财务(12586)
理论(11993)
(11329)
贸易(11320)
中国金融(11231)
(11005)
机构
学院(223673)
大学(223486)
(94781)
经济(92890)
管理(91192)
理学(79333)
理学院(78537)
管理学(77070)
管理学院(76650)
研究(70844)
中国(60412)
(45584)
(43988)
科学(40694)
中心(37760)
财经(36074)
(33254)
(33021)
(32922)
(31949)
业大(31198)
经济学(30564)
研究所(29968)
(28133)
北京(27965)
师范(27846)
经济学院(27840)
财经大学(27342)
(26336)
(25687)
基金
项目(161570)
科学(129171)
研究(119867)
基金(119553)
(102656)
国家(101753)
科学基金(89789)
社会(80089)
社会科(75238)
社会科学(75214)
基金项目(63635)
(62630)
自然(56635)
自然科(55448)
自然科学(55437)
教育(54958)
自然科学基金(54439)
(52610)
编号(48417)
资助(48217)
成果(37875)
(36193)
重点(35956)
(34887)
(34588)
国家社会(33701)
创新(32269)
课题(32161)
教育部(31874)
人文(31475)
期刊
(94065)
经济(94065)
研究(63788)
中国(42618)
(35070)
金融(35070)
(33896)
管理(31662)
学报(30835)
科学(29845)
(29370)
大学(24843)
学学(23493)
教育(20486)
技术(20069)
农业(19333)
财经(17555)
业经(15376)
经济研究(15121)
(15070)
统计(12533)
问题(12502)
理论(11791)
(11138)
实践(10774)
(10774)
图书(10540)
技术经济(10159)
决策(10071)
财会(9664)
共检索到3264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卢小君  陈慧敏  
在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问题逐步成为影响城市管理的重要因素。利用对大连市1017名流动人口的调查数据,从公共服务、经济地位、社会保障、社区参与和身份认同5个方面对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状况进行了测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流动人口的总体社会融合程度偏低。从具体维度来看,流动人口的身份认同程度较好,而他们享受的公共服务有限,其经济地位、社会保障、社区参与的融合程度呈现出依次下降的趋势。户籍因素造成的"城乡差分"使得城—城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程度高于乡—城流动人口,而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也是影响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程度的重要因素。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杨凡  
本文采用干预效应模型和倾向值加权模型,在控制了就业类别的选择偏差基础上,分析了正规就业的流动人口与非正规就业的流动人口在社会融合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流动人口中的正规就业者和非正规就业者,在受教育水平、工作经验、职业和工作获得方式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别。在控制选择偏差以后,非正规就业的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水平显著低于正规就业的流动人口。剥离户籍对就业机会、就业身份和就业保障的影响,是户籍改革的应有之义。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邹静  陈杰  王洪卫  
外来流动人口与本地人口的社会融合是构建城市和谐社会的根基。流动人口的住房与社区选择不仅关系切身福利,也是其社会融合程度的重要体现。文章基于2014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通过构建多维度合成的社会融合指标,采用克服内生性偏误的联立方程模型,分析了社会融合对流动人口居住选择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会融合对流动人口的居住选择的影响显著,即更好的社会融合会增加流动人口住房自有的概率、提高流动人口居住在正规社区的概率或增加其住房消费水平。研究结果可为改善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优化居住资源的空间配置以及引导流动人口合理的居住选择提供依据。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邹静  陈杰  王洪卫  
外来流动人口与本地人口的社会融合是构建城市和谐社会的根基。流动人口的住房与社区选择不仅关系切身福利,也是其社会融合程度的重要体现。文章基于2014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通过构建多维度合成的社会融合指标,采用克服内生性偏误的联立方程模型,分析了社会融合对流动人口居住选择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会融合对流动人口的居住选择的影响显著,即更好的社会融合会增加流动人口住房自有的概率、提高流动人口居住在正规社区的概率或增加其住房消费水平。研究结果可为改善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优化居住资源的空间配置以及引导流动人口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许芳  凡士伟  
文章在“双界线法”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状态识别、水平测算及结构分解的新思路:定义个体多维融合识别变量,利用“比例准则”编制地区多维融合指数,并分解出广度、深度指数以及融合指标贡献率。并基于2014年“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及心理健康调查”数据分析得出:(1)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程度不高,仅有58.95%的人口达到多维融合状态,这部分人口中达到单维融合状态的平均份额为62.85%;(2)从不同维度看,文化习得是社会融合的主要推手,而经济整合不足仍是最大障碍;(3)从不同城市(区)比较来看,社会融合水平差异主要表现为广度差异。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周世军  潘妍  伏玉林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掀起了全民创业浪潮,对于我国日益庞大的流动人口而言,其创业面对诸多挑战,其中具有中国情境的"关系"是流动人口创业选择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现实问题。本文基于沪、汉、蓉等7市流动人口调查数据实证研究发现,无论是高学历还是低学历人群,其创业概率普遍不高,而具有中等学历的人群创业概率却最高,是流动人口创业的主力军;后者不仅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而且还具有较好的社会关系,尤其是作为弱关系的"与本地人关系"的边际影响要超过"与亲友关系"强关系影响。最后从社会融入、创业培训、关系发挥等角度提出了促进流动人口创业的对策建议。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郭云贵  
基于2013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运用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考察了武汉市流动人口的就业状况、社交状况对其社会融合意愿和社会融合程度的影响。结果显示:武汉市的流动人口有着强烈的社会融合意愿,社会融合程度较高;流动人口的职业类别、行业类别、单位性质、工作年数是影响其融合意愿和融合程度的显著变量,就业身份是影响其融合意愿的显著变量;流动人口的本地人际交往、本地求助、本地社交活动对其融合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效应;流动人口的本地人际交往、本地组织成员、融合意愿对其融合程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效应。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俞林伟  朱宇  
本文使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4年"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与心理健康调查"数据,分析了流动人口生活满意度的基本特征、代际差异和影响因素,着重考察了社会融合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在新老两代流动人口间的差异。结果表明,流动人口的生活满意度处于较低水平,第一代流动人口的生活满意度要明显高于新生代流动人口;经济融合、文化融合和心理融合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在新老两代流动人口间存在显著差异。与第一代流动人口相比,对新生代流动人口的生活满意度产生显著影响的主要是居留时间、随迁家庭人数、劳动时间、本地长期居住意愿、文化距离和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祁静;郑笑  
本文使用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与心理健康专项调查数据,利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着重考察流动人口的总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对其城市居留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健康是影响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重要因素。总体健康情况和心理健康情况好的流动人口更愿意留在城市长期居留。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郭志仪  颜咏华  
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基于近两年甘肃省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从经济融合、社会参与和心理认同等三个维度对甘肃省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甘肃省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在各维度上存在一定差异;经济融合水平较前一年有所提高,心理认同程度仍较好,但流动人口社会参与明显不足;个人特征、户籍、教育程度、是否享有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等因素均影响着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状况。在此基础上,就促进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任远  邬民乐  
通过文献综述,对影响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主要因素进行一些理论性的述评,并总结提出4方面的基本结论:第一,移民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受到移民社会资本或社会网络的影响,社会资本影响着流动人口在城市的生活、发展和融合;第二,以户籍制度为依托的流动人口管理制度,以及一系列与户口相关的社会福利制度对流动人口的限制与排斥,对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有着根本性的影响;第三,教育、培训,以及工作经历,是流动人口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要方式,并促进其社会融合;第四,流动人口在劳动力市场的地位和处境,是他们社会融合状况的表现,也影响其社会融合的能力。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周皓  
文章简要归纳国内外社会融合理论和测量指标,检讨并重构个体层次的社会融合测量指标体系,讨论当前研究中的几个重要理论问题,认为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总是处在从适应到区隔融合、再到融合这三个阶段中的某一点上,在构建测量指标体系时所用的概念与变量应有较高的效度和简约性,且要与理论相对应。社会融合包括经济融合、文化适应、社会适应、结构融合和身份认同这五个维度。关于我国迁移与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最终方向问题、扩展以社会融合为中心的因果链等应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面,今后的研究应该注意主流社会的定义、社会融合结果导致的社会流动方向的判断标准、分析单位等,并加强长期的跟踪研究,以便及时掌握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现状及其发展轨迹。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邹静  邓晓军  
女性老年流动人口在群体特征、生活方式、心理诉求等方面区别于其他流动人口,兼具老年性和流动性,从而使其社会融合成为值得研究的社会问题。本文基于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运用OLS、PSM和中介效应模型,研究居住安排对女性老年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影响。研究发现:(1)女性老年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主要包括医疗保险、社会参与、文化融合和心理融合四个维度,心理融合得分最高,社会参与得分最低;(2)相比其他性质住房(如借住房和其他非正规居所)的女性老年流动人口,居住在政府提供的公租房、自购商品房、自购保障性住房、自建房和租住私房的女性老年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更高,而居住在自购小产权房与其他性质住房的女性老年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无差异;(3)拥有住房产权对女性老年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有显著正向影响,主要是通过与本地居民的互动交往和身份认同来实现的;(4)异质性分析发现租住私房的女性老年流动人口医疗保险参加比例最高,居住在自建房的女性老年流动人口心理融合度最高,居住在自购商品房的女性老年流动人口社会参与度最高。据此提出差异化的购房支持政策、合理的土地规划、建立老年流动人口的户口随迁支持政策等建议。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邹静  邓晓军  
女性老年流动人口在群体特征、生活方式、心理诉求等方面区别于其他流动人口,兼具老年性和流动性,从而使其社会融合成为值得研究的社会问题。本文基于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运用OLS、PSM和中介效应模型,研究居住安排对女性老年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影响。研究发现:(1)女性老年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主要包括医疗保险、社会参与、文化融合和心理融合四个维度,心理融合得分最高,社会参与得分最低;(2)相比其他性质住房(如借住房和其他非正规居所)的女性老年流动人口,居住在政府提供的公租房、自购商品房、自购保障性住房、自建房和租住私房的女性老年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更高,而居住在自购小产权房与其他性质住房的女性老年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无差异;(3)拥有住房产权对女性老年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有显著正向影响,主要是通过与本地居民的互动交往和身份认同来实现的;(4)异质性分析发现租住私房的女性老年流动人口医疗保险参加比例最高,居住在自建房的女性老年流动人口心理融合度最高,居住在自购商品房的女性老年流动人口社会参与度最高。据此提出差异化的购房支持政策、合理的土地规划、建立老年流动人口的户口随迁支持政策等建议。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任远  乔楠  
本文提出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是一个逐步同化和减少排斥的过程,是流动人口对城市的主观期望和城市的客观接纳相统一的过程,是本地人口和外来移民发生相互交往和构建相互关系的过程。本文通过模型分析,验证了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影响因素的三个假设,即流动人口的个人和家庭状况影响社会融合;流动人口的社区参与和社会资本影响社会融合;城市的制度安排影响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