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647)
- 2023(12661)
- 2022(10528)
- 2021(9851)
- 2020(8136)
- 2019(18869)
- 2018(18972)
- 2017(36750)
- 2016(20325)
- 2015(22849)
- 2014(23110)
- 2013(22583)
- 2012(20453)
- 2011(18343)
- 2010(18265)
- 2009(16582)
- 2008(16319)
- 2007(14210)
- 2006(12464)
- 2005(10940)
- 学科
- 济(80756)
- 经济(80653)
- 管理(56809)
- 业(54538)
- 企(45005)
- 企业(45005)
- 方法(37005)
- 数学(31597)
- 数学方法(31220)
- 中国(23220)
- 农(22629)
- 学(19468)
- 业经(19090)
- 财(18638)
- 地方(16775)
- 农业(15361)
- 理论(14393)
- 制(13908)
- 贸(13601)
- 贸易(13595)
- 和(13219)
- 易(13099)
- 技术(12303)
- 环境(12293)
- 务(11828)
- 财务(11759)
- 财务管理(11739)
- 银(11589)
- 银行(11541)
- 教育(11305)
- 机构
- 大学(292978)
- 学院(288723)
- 管理(114774)
- 济(110112)
- 经济(107623)
- 理学(100182)
- 理学院(98986)
- 研究(98210)
- 管理学(97080)
- 管理学院(96582)
- 中国(70140)
- 京(63168)
- 科学(63164)
- 所(50095)
- 财(49245)
- 农(47607)
- 研究所(46130)
- 业大(44586)
- 中心(42860)
- 江(41261)
- 范(40618)
- 财经(40450)
- 师范(40251)
- 北京(39781)
- 农业(37389)
- 经(36795)
- 院(35409)
- 州(33959)
- 师范大学(32853)
- 经济学(32554)
- 基金
- 项目(202763)
- 科学(159374)
- 研究(147455)
- 基金(147100)
- 家(128801)
- 国家(127716)
- 科学基金(109215)
- 社会(91969)
- 社会科(86875)
- 社会科学(86851)
- 基金项目(78776)
- 省(78420)
- 自然(71887)
- 自然科(70223)
- 自然科学(70203)
- 自然科学基金(68941)
- 教育(67504)
- 划(66894)
- 编号(60208)
- 资助(59988)
- 成果(49411)
- 重点(45343)
- 部(44331)
- 发(42741)
- 创(41715)
- 课题(41474)
- 创新(38842)
- 科研(38734)
- 教育部(37830)
- 大学(37425)
- 期刊
- 济(118908)
- 经济(118908)
- 研究(85032)
- 中国(51825)
- 学报(48794)
- 科学(45656)
- 农(43797)
- 管理(40870)
- 大学(36500)
- 财(35087)
- 学学(34167)
- 教育(33873)
- 农业(30650)
- 技术(23829)
- 融(21929)
- 金融(21929)
- 业经(19710)
- 财经(19103)
- 经济研究(18578)
- 图书(16694)
- 经(16164)
- 问题(16050)
- 业(15292)
- 科技(14380)
- 理论(14250)
- 版(14184)
- 技术经济(13473)
- 现代(13353)
- 实践(13211)
- 践(13211)
共检索到41102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方翰青 谭明
通过调查流动人口的身份认同及其与市民化的关系,了解目前流动人口的身份认同现状,以及社会融入过程中的心理特点。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研究。在常州随机抽取239名流动人口进行调查。采用"流动人口身份认同及其影响因素"问卷,数据分析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结论:(1)流动人口对不同身份类型的认同存在着差异;(2)不同年龄、来城市时间、文化程度、收入水平、职业类别、户口所在地对流动人口身份认同的程度存在显著影响;(3)流动人口市民化状况与身份认同程度存在显著相关;(4)市民化关系网络、市民化体验对流动人口的身份认同程度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关键词:
流动人口 身份认同 市民化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赵建国 王净净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基于2017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运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和处理效应模型(TEM)深入分析了“流入地”身份认同对流动人口就业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流动人口对流入城市的内外部身份认同均显著提升了自身的就业质量。这一结果在拓展被解释变量维度、运用工具变量回归及倾向得分匹配法控制内生性和自选择偏差后仍然稳健。中介机制表明,流动人口可以通过提高收入水平、与流入地群体进行积极的社会交往拓展社会关系网、积极参加工会组织提高劳动积极性以及努力工作提高就业地位进而弱化就业歧视的方式不断提升自身的就业质量。异质性分析显示,对流入城市的身份认同对男性、农业户口、新生代、自营劳动者及迁移到省外和东部地区的流动人口的就业提升效应更为明显。因此,提高流动人口的就业质量,不仅要关注其心理要素增进流动人口对流入城市的归属感,更要内外合力探索完善针对性的多元化就业支持体系。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许传新
本文根据抽样调查的结果,分析探讨公办学校流动人口子女的身份认同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公办学校流动人口子女的身份认同处于模糊状态。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性别、年级、对家乡学校的怀念程度、传媒接触、社会排斥感、社会剥夺感和社会差异感等对其身份认同有显著的影响。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宋艳姣 王丰龙
本文根据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利用OLS回归分析方法,实证研究身份认同对流动人口消费水平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显示,流动人口的城市居民身份认同度越强,其消费水平越高;随着对市民身份认同度的提升,流动人口的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均明显增强。在控制收入等一系列因素后,流动人口身份认同由农民角色转变为城市居民时,其月均消费水平提高4.99%。为解决变量的内生性问题,本文进一步采用倾向值匹配法(PSM)进行稳健性检验,发现前述结论具有一致稳健性。因此,完善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体系、推动流动人口市民化对促进我国流动人口消费水平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苏丽锋
文章利用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通过建立多维度指标体系,测算中国流动人口的市民化水平,并利用工具变量法估计四类特征因素对市民化水平的影响。结果发现,中国流动人口总体的市民化水平很低,区域间差异并不明显,但不同省份之间的收入、社会保障等差异较大;本地家庭规模较大、独生子女身份、子女在本地居住对市民化具有明显的提升效应,而子女数量、年龄、家庭再生育意愿会对市民化产生负向影响;务工经商是流动人口市民化的主要途径,流动时间越长市民化水平越高,但流动范围跨度过大不利于市民化;来自较发达地区的流动人口市民化水平更高,而且流入地第三产业发展能有效促进市民化进程。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苏丽锋
文章利用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通过建立多维度指标体系,测算中国流动人口的市民化水平,并利用工具变量法估计四类特征因素对市民化水平的影响。结果发现,中国流动人口总体的市民化水平很低,区域间差异并不明显,但不同省份之间的收入、社会保障等差异较大;本地家庭规模较大、独生子女身份、子女在本地居住对市民化具有明显的提升效应,而子女数量、年龄、家庭再生育意愿会对市民化产生负向影响;务工经商是流动人口市民化的主要途径,流动时间越长市民化水平越高,但流动范围跨度过大不利于市民化;来自较发达地区的流动人口市民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戚伟 刘盛和 赵美风
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构建中国656个城市流动人口空间数据库,从行政等级、规模等级、胡焕庸线、四大地域、城市群等多维视角分析中国城市流动人口绝对规模和相对规模的分布格局,据此将中国城市流动人口市民化压力类型划分为五个等级、七种类型,得出以下结论:1中国城市流动人口具有在少数城市集聚分布的极化特征,等级越高的城市,流动人口的绝对规模和相对规模往往更具优势。2具有流动人口绝对规模优势的城市主要集聚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而具有相对规模优势的在东南沿海和西部地区均有广泛分布。3少数城市的市民化压力负荷较重,多数城市的市民化压力不大。其中,压力最大的城市达8座,集中分布在东部地区。4应优先加大市民化压力大的城市的财政投入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同时引导流动人口向中部和东北地区的中小城市集聚,转移市民化压力。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侯亚杰 姚红
文章以2012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为基础,利用潜类别分析(LCA)的方法探索了流动人口身份认同模式,同时还探究了不同身份认同模式之间的人口学差异。研究发现:流动人口的身份认同模式可以划分为拒绝型、一致型和矛盾型三种类型;城-城流动人口与乡-城流动人口之间在身份认同模式上不存在明显差异;一部分流动人口对自己的身份认同存在着一种矛盾心理;新生代流动人口,特别是新生代乡-城流动人口对于自身的市民身份是排斥的;流动人口的流动范围以及所居住的城市类型是影响其身份认同模式的显著因素;在流入地城市长期生活是提高流动人口身份认同的重要途径;人际交流互动是促进流动人口身份认同的重要手段;与家人同住将改善流动人口的身份认同。
关键词:
流动人口 身份认同 潜类别分析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孙文凯 李晓迪 王乙杰
流动人口在城市的社会融合是健康城市化的重要内容,并且其本身也产生众多经济影响。文章利用2014年国家卫计委"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与心理健康专题调查"的调查数据,分析流动人口不同的本地城市人身份认同对其家庭消费水平、家庭消费结构的影响。由于身份认同受到很多因素影响,具有内生性,因此我们在OLS基准回归之外,采用流动人口"本地话掌握水平"及"流出地土地面积"作为工具变量处理可能的内生性问题。我们也进行了替代变量的稳健性检验以及各种异质性检验。我们发现流动人口不同的身份认同程度对家庭消费水平、家庭消费结构有显著影响:更认同本地城市人身份的流动群体消费更高、恩格尔系数更低。同时,身份认同的消费影响在不同群体间存在一定异质性:这种效应对于年长的流动人口以及农村户籍流动人口更显著,这些异质性发现也符合预期。文章也进行了影响的可能机制检验,发现认可本地人身份的流动人口更倾向于在本地买房、长期工作生活和落户,减少在老家购房和生活的可能。研究结果对认识身份认同经济影响有一定学术价值;同时,文章的政策含义是,促进流动人口本地身份认同可以促进城市消费活力和居民生活质量。
关键词:
流动人口 身份认同 消费 工具变量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王春超 蔡文鑫
文章以典型市民作为基准衡量流动人口与城市市民的同质化程度,进而测度流动人口的市民化水平。在测度中,文章分别从经济、社会保障、社会文化、心理和自我实现五个维度展开。研究发现,以高、低标准的典型市民为基准衡量,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市民化总体水平分别为44.50%和56.83%,且社会保障和自我实现维度的市民化水平在两种基准下都相对较低。文章比较乡—城和城—城流动人口市民化水平发现:在两种基准下,乡—城流动人口的市民化程度无论是在总体水平上还是各维度上均普遍低于城—城流动人口,尤其是在社会保障层面,这种差距主要体现在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方面。此外,通过分析流动人口市民化程度变化趋势发现,2011~2017年,流动人口市民化水平稳步提高,但社会保障层面市民化程度仍普遍偏低且提高缓慢。因此,文章认为当前推动流动人口市民化的主要政策思路应从提高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水平入手,尤其是要提高乡—城流动人口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参保率。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徐藜洋 李湉湉
流动人口实现市民化的程度可能与流动人口迁移的具体模式有关。利用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检测调查2017年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迁移模式对流动人口的市民化存在以下影响:第一,相对于单独流动而言,只与子女一起迁移、只与父母一起迁移、与配偶和子女一起迁移、与配偶和父母一起迁移、与配偶子女和父母一起迁移对流动个体市民化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与配偶子女和父母一起迁移对市民化水平的提高程度最大,大约使流动个体市民化水平提高5.8个百分点。第二,只与子女一起迁移、与配偶和子女一起迁移这两种迁移模式对年轻流动个体、女性流动个体和高中以上学历的流动个体市民化水平的影响不显著;对于这三个群体,父母在提高其市民化水平方面的积极影响仍然存在,且边际影响更大。第三,对于未婚流动个体,与父母一起迁移对其市民化有显著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
流动人口 迁移模式 市民化 公共服务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通
农村人口大规模地向城镇社会流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结构的转型。在此进程中,政府的容量平衡逻辑形成融城准入门槛,而流动人口以能动精神形塑渐次融城的市民化图景。但这种解释逻辑忽视了流动人口的内部差异以及社会流动与社会结构之间的互动关系。聚焦流动人口的主体视角,发现其内部的个体差异使其匹配不同的市民化阶段并表现出相应的市民化行为。因而,中国流动人口呈现渐阶融入的市民化图景。以信任为关键变量观察社会的转型特征,可以发现,伴随流动人口市民化的进阶,其普遍主义信任特征愈发显著;流动人口不仅成为“标准的城里人”,也进阶性地成为“典型的现代人”;流动人口市民化不仅超越了差序格局的信任半径局限,而且构成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潜在动能。
[期刊] 改革
[作者]
郭秀云
流动人口市民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市民化目标的最终实现,要依靠一系列政策的有效整合。流动人口能否市民化的一个核心问题是福利待遇与利益分配,以及城市社会的承受能力问题,其中必然涉及到权利与义务的对应关系。比较合理的做法是,按照"权利与义务相对等"的原则,逐步赋予流动人口相应的市民权利和福利待遇。因此,需要构建权利义务测度与评价指标体系。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杨奎臣 孙波 李勇杰
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成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根本出发点,市民化教育从影响流动人口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政策制度建构能力和与城市居民相互接纳等方面,对其社会融入过程发挥着基础功能。因此应实现以社会融入为目标的流动人口教育公共服务政策转型,发展服务于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多层次市民化教育体系,实施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全方位市民化教育。
关键词:
城镇化 流动人口 市民化教育 社会融入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张凌华 王卓
基于Arcgis 10.2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建成全国362个地级市非农业人口、城镇人口和流动人口数据库。在假设全国不同区域流动人口市民化成本一致的前提下,根据不同区域流动人口规模和集聚特征探讨我国户籍制度改革财政压力的空间分布。研究表明,我国户籍制度改革财政压力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其次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户籍制度改革财政压力最小,其中西部地区户籍制度改革财政压力的空间分布差异显著。
关键词:
户籍制度改革 市民化 财政压力 空间分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