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540)
2023(2429)
2022(2103)
2021(2120)
2020(1787)
2019(4060)
2018(4073)
2017(7648)
2016(4389)
2015(5100)
2014(5181)
2013(5105)
2012(4875)
2011(4246)
2010(4434)
2009(4352)
2008(4755)
2007(4541)
2006(3956)
2005(3635)
作者
(13404)
(11315)
(11190)
(10639)
(7272)
(5633)
(5094)
(4450)
(4294)
(4182)
(3916)
(3743)
(3629)
(3551)
(3510)
(3429)
(3391)
(3294)
(3209)
(3206)
(2890)
(2768)
(2747)
(2616)
(2564)
(2490)
(2465)
(2462)
(2389)
(2260)
学科
(17048)
经济(17004)
管理(13670)
(12533)
(10647)
企业(10647)
方法(7946)
中国(6851)
数学(6498)
数学方法(6339)
人口(5050)
(5012)
(4875)
(4789)
(4272)
理论(3499)
业经(3372)
农业(3250)
(3250)
财务(3239)
财务管理(3227)
(3100)
企业财务(3082)
(3066)
(3065)
贸易(3061)
银行(3060)
(2973)
博弈(2967)
博弈论(2967)
机构
大学(68324)
学院(65688)
(26163)
经济(25533)
管理(24208)
研究(23255)
理学(20363)
理学院(20105)
管理学(19619)
管理学院(19491)
中国(18479)
(15312)
科学(14157)
(12794)
(12768)
研究所(11290)
(11207)
中心(10850)
(10463)
财经(9991)
北京(9880)
业大(9461)
(9067)
(9032)
师范(8969)
农业(8706)
经济学(8363)
(8310)
(7907)
(7484)
基金
项目(39898)
科学(31123)
基金(29623)
研究(27925)
(26017)
国家(25778)
科学基金(21898)
社会(18031)
社会科(16928)
社会科学(16920)
基金项目(15050)
(14420)
自然(14418)
自然科(14126)
自然科学(14121)
自然科学基金(13881)
资助(13262)
教育(13146)
(12522)
编号(11187)
成果(10012)
(8994)
重点(8676)
教育部(7793)
大学(7777)
课题(7620)
(7612)
国家社会(7551)
科研(7538)
(7395)
期刊
(30989)
经济(30989)
研究(21549)
中国(16085)
学报(11806)
科学(11330)
(10869)
(10731)
管理(9744)
大学(9172)
学学(8539)
教育(7792)
农业(7070)
(6869)
金融(6869)
技术(5935)
财经(5670)
(4865)
经济研究(4324)
业经(4062)
问题(3963)
统计(3937)
(3888)
技术经济(3792)
图书(3752)
(3751)
人口(3641)
(3395)
(3251)
世界(3161)
共检索到10682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庞洪伟  巩艳红  
本文构建了流动人口工资博弈理论模型,并利用"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检测调查"数据,实证检验就业信息因素对流动人口工资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流动人口和企业对就业信息的掌握,对流动人口最终工资有重要影响,有58%的流动人口工资博弈能力较强;平均而言流动人口会获得一个高于基准工资5.24%的工资收入;从年度和地区效应分析可知,2012—2015年各年度,4个经济地区流动人口都能获得高于基准工资5%的工资收入;流动人口在户籍、教育程度、性别和年龄几个因素上的异质性,对流动人口工资影响较为显著。可以得到结论,要提高流动人口收入,需要政府出面规范就业市场,保障就业信息透明、畅通,同时以流动人口异质性为抓手。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邢春冰  张晓敏  
在我国大量的城乡移民中,有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带子女共同迁移。考察子女随迁与流动人口工资水平之间的关系及其背后的机制,对于理解劳动力流动以及流动人口市民化都有重要意义。子女随迁将提高流动人口的生活成本以及对流入地公共服务的需求,在一个空间均衡中,流动人口面临子女随迁和收入水平间的权衡取舍。文章使用2011-2017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利用工具变量方法研究发现,子女随迁会使流动人口小时工资下降16%左右。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为降低居住成本以及获得相应的公共服务,带子女随迁的流动人口迁移地点的选择受限,无法在更大范围内搜寻更高收入的工作。异质性分析表明,有学龄段子女随迁的家庭以及夫妻一方单独外出的流动人口(尤其是女性)受子女随迁的负向影响更大。根据研究结论文章认为,为促进劳动力的流动和资源有效配置,相关政策一方面要扩大公共服务供给,降低子女随迁的成本;另一方面要促进区域均衡发展,缩小地区间的收入差距。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吴又红  李旭红  
利用2016、2017年流动人口数据,从流动人口个人"农转非"承包地成本和劳动力市场收益的角度,分析了农业户籍相较于非农户籍的成本及收益,并讨论了户籍农转非的预期净收益。研究表明,农业户籍流动人口相较于非农户籍流动人口的劳动力市场表现更差,但农业户籍人口相较于非农户籍流动人口有着更多的承包地,地级市层面的承包地转租收入随着城市人口规模和人均GDP水平的提高而增加。如果将农业户籍与非农户籍之间的工资差异看作户籍转换的收益、将失去的承包地看作户籍转换的成本,户籍转换的流动人口个体预期将获得每年3200元的净收益。加快农业流动人口市民化,不仅有助于户籍转换个体预期收入的增加,还有助于中国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加快经济的发展步伐。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段成荣  朱宝树  崔传义  陈友华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Alicia Garcia-Herrero  Daniel Santabarbara  
实证数据表明,由于外国投资者的进入,中国银行业的盈利能力和系统效率都得到了改善。在各种外资参与方式中,包括拥有中资银行的小额股权(这与新兴市场的典型做法并不相同),战略投资者的效果看起来最为卓著。纯粹的财务投资人对银行业绩的影响微乎其微。同时研究还发现,私人投资者比公共投资者更有影响力,无论公共投资者是国际组织还是主权财富基金。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徐维兰  
文章基于CHIP的微观数据评估了刘易斯转折前后的最低工资调整和其他因素对流动人口收入影响的动态变化。研究发现,刘易斯转折前最低工资对流动人口中在正规部门就业劳动者的收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刘易斯转折后,即使在政府不断提高最低工资水平的情况下,这一影响也是趋于消失的。因此,最低工资的政策效应受到市场劳动力供需的影响,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这一政策将随着劳动力供给的减少而逐步失去效力。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高霞  
利用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子样本数据以及2012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研究了各可观测因素对自营者和受雇者收入分布的解释能力存在何种差异,及其在2005—2012年间所发生的变化。考虑到就业方式选择的内生性问题,文章首先采用转换回归模型对自营者和受雇者的收入方程进行了估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根据基于回归分析的分解分析方法,利用Shapley分解过程对自营者收入的Gini系数和受雇者收入的Gini系数分别进行了分解分析。结果显示,对于流动人口而言,收入分配过程中的制度性障碍正在减少。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刘娜  陈安平  
创新带来的收益在不同群体间并非均等分配。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中国的流动人口大幅增长,成为城市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流动人口内部存在着明显的技能分割。那么,创新会对其工资产生怎样的影响?本文研究发现,创新对流动人口的工资产生显著溢价,且对更高学习能力的流动人口产生更为明显的积极影响。目前,只有中部地区与发达城市的创新发展有利于流动人口提高工资。创新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与信息化程度深化是其影响流动人口工资的重要途径。最后,中国在现阶段主要还是依赖模仿创新对劳动力产生工资溢价。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朱峰  
技术进步使我国流动人口分别流向工资较低的非常规操作型职业和工资较高的非常规认知型职业中,导致就业极化现象。女性向上述职业转移的趋势更为明显,这理论上会缩小性别工资差距,但现实中该差距却保持稳定。文章基于Brown分解法探讨了这一矛盾现象。实证结果表明:第一,流动人口转移到非常规职业后,降低了职业分割引致的就业性别歧视,提升了职业内部针对女性的工资歧视,因此性别工资差距保持稳定;第二,流动人口的职业转移缓解了非常规认知型、常规型职业针对女性的就业歧视;第三,劳动力流向非常规职业提升了其职业内工资歧视的解释力度,加剧了就业市场上的职业内工资歧视。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赵延东,王奋宇  
本文使用了国际间移民研究中常用的理论概念,通过对社会调查数据的分析,对中国城乡流动人口的经济地位获得情况及决定因素进行了研究与讨论。研究结果表明:城乡流动人口的人力资本对其经济地位获得有着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正规教育与培训的作用。流动人口的社会资本对其经济地位获得的作用则更为明显。值得注意的是,流动人口不仅面临着对原有的人力资本进行转换,使之能更好地在新的环境中发挥作用的问题,还面临着突破在“乡土社会”中形成的“原始社会资本”的束缚,建立新型社会资本的任务。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翟振武  王宇  石琦  
新中国成立以后至1978年间,虽然有过几次大规模的人口乡城和城乡迁移流动,如"大跃进"时期、三线建设时期、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时期,但目前概念上的流动人口的出现和大规模扩张,却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流动人口规模从最初的几百万迅速持续增加到2. 4个亿,经历了剧烈的规模与结构的历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方超  黄斌  
本文利用中国居民收入项目调查组提供的CHIP数据流动人口卷,基于明瑟方程,采用多种微观计量方法,实证研究了流动人口的教育回报与工资收入差距的关系,结果表明:流动人口的教育年限、工作经验与工资水平呈正相关,人力资本存量越高工资收入则越高;教育回报的异质型收益特征在不同收入条件下呈"W"形分布,低、高收入群组的教育扩展具有最强的增收效应,但遗漏先天禀赋则会造成教育回报的内生性低估;人力资本存量的个体差异是造成流动人口工资差距的主要原因。基于流动人口的教育回报与工资收入差距,本文为进一步缩小流动人口组内工资差距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马述忠  胡增玺  
本文首次将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与2012—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相结合,基于条件Logit模型,研究了数字金融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估计结果表明一个城市的数字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会吸引劳动力的流入。影响机制方面,本文发现数字金融是通过提供就业机会和提高预期收入来促进劳动力的流动的。此外,数字金融的包容性从城乡异质性和个体异质性分析中得以体现。本文为数字经济时代下促进和优化劳动力流动提供了新思路。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魏浩然  李何波  邵航  刘渝琳  
本文利用2010—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考察互联网使用对性别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显示,互联网使用能够带来工资性收入的提升和性别收入差距的缩小。通过Oaxaca-Blinder分解方法揭示了互联网使用中的性别特征差异和性别歧视。进一步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偏好和教育机会的增加是使女性在互联网使用中获益更多的主要原因。农村户口和低收入群体的女性更能在互联网使用中获益。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曹云华  
本文利用国际关系学中关于国际合作的理论对中国东盟经济合作进行分析。目前,中国-东盟双方都还比较关注绝对获益,因此,双方的经济合作现在正处于蜜月期,但随着各国,尤其是东盟的一些小国对相对获益的关注,这种蜜月期可能会很快结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