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921)
- 2023(17161)
- 2022(14198)
- 2021(13254)
- 2020(10688)
- 2019(24583)
- 2018(24131)
- 2017(47080)
- 2016(25291)
- 2015(28258)
- 2014(28138)
- 2013(27114)
- 2012(24185)
- 2011(21428)
- 2010(21011)
- 2009(18737)
- 2008(17833)
- 2007(15261)
- 2006(12904)
- 2005(10828)
- 学科
- 济(98823)
- 经济(98714)
- 管理(70943)
- 业(67354)
- 企(55242)
- 企业(55242)
- 方法(46464)
- 数学(40660)
- 数学方法(40108)
- 农(28743)
- 中国(28338)
- 财(24326)
- 业经(23856)
- 地方(20526)
- 学(19958)
- 农业(19563)
- 制(16990)
- 贸(16608)
- 贸易(16598)
- 理论(16547)
- 易(16115)
- 技术(15631)
- 务(15475)
- 环境(15452)
- 财务(15396)
- 财务管理(15364)
- 和(15200)
- 企业财务(14546)
- 银(13938)
- 银行(13902)
- 机构
- 大学(343892)
- 学院(343642)
- 管理(139048)
- 济(135269)
- 经济(132394)
- 理学(121991)
- 理学院(120714)
- 管理学(118434)
- 管理学院(117829)
- 研究(110285)
- 中国(80044)
- 京(71586)
- 科学(68579)
- 财(60344)
- 所(52860)
- 农(52554)
- 业大(51515)
- 中心(50686)
- 财经(49464)
- 研究所(48667)
- 江(47801)
- 范(46307)
- 师范(45893)
- 经(45240)
- 北京(44298)
- 农业(40973)
- 经济学(40956)
- 院(40885)
- 州(39164)
- 师范大学(37225)
- 基金
- 项目(248161)
- 科学(196485)
- 研究(183408)
- 基金(180485)
- 家(156500)
- 国家(155185)
- 科学基金(134864)
- 社会(116686)
- 社会科(110520)
- 社会科学(110493)
- 省(97036)
- 基金项目(95872)
- 自然(86778)
- 教育(84921)
- 自然科(84805)
- 自然科学(84788)
- 自然科学基金(83221)
- 划(81429)
- 编号(75307)
- 资助(72977)
- 成果(59743)
- 重点(55361)
- 部(54448)
- 发(52994)
- 创(51826)
- 课题(51342)
- 国家社会(48364)
- 创新(48289)
- 科研(47332)
- 教育部(47281)
- 期刊
- 济(139307)
- 经济(139307)
- 研究(97646)
- 中国(60853)
- 学报(52800)
- 科学(49457)
- 管理(48997)
- 农(48136)
- 财(44682)
- 大学(41118)
- 教育(40635)
- 学学(38682)
- 农业(33731)
- 技术(30967)
- 融(25664)
- 金融(25664)
- 业经(24891)
- 经济研究(22815)
- 财经(22797)
- 经(19480)
- 问题(18720)
- 图书(17619)
- 科技(16635)
- 业(16409)
- 版(16081)
- 理论(16004)
- 技术经济(15806)
- 商业(15173)
- 现代(15131)
- 实践(14779)
共检索到47809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王春超 蔡文鑫
文章以典型市民作为基准衡量流动人口与城市市民的同质化程度,进而测度流动人口的市民化水平。在测度中,文章分别从经济、社会保障、社会文化、心理和自我实现五个维度展开。研究发现,以高、低标准的典型市民为基准衡量,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市民化总体水平分别为44.50%和56.83%,且社会保障和自我实现维度的市民化水平在两种基准下都相对较低。文章比较乡—城和城—城流动人口市民化水平发现:在两种基准下,乡—城流动人口的市民化程度无论是在总体水平上还是各维度上均普遍低于城—城流动人口,尤其是在社会保障层面,这种差距主要体现在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方面。此外,通过分析流动人口市民化程度变化趋势发现,2011~2017年,流动人口市民化水平稳步提高,但社会保障层面市民化程度仍普遍偏低且提高缓慢。因此,文章认为当前推动流动人口市民化的主要政策思路应从提高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水平入手,尤其是要提高乡—城流动人口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参保率。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苏丽锋
文章利用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通过建立多维度指标体系,测算中国流动人口的市民化水平,并利用工具变量法估计四类特征因素对市民化水平的影响。结果发现,中国流动人口总体的市民化水平很低,区域间差异并不明显,但不同省份之间的收入、社会保障等差异较大;本地家庭规模较大、独生子女身份、子女在本地居住对市民化具有明显的提升效应,而子女数量、年龄、家庭再生育意愿会对市民化产生负向影响;务工经商是流动人口市民化的主要途径,流动时间越长市民化水平越高,但流动范围跨度过大不利于市民化;来自较发达地区的流动人口市民化水平更高,而且流入地第三产业发展能有效促进市民化进程。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苏丽锋
文章利用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通过建立多维度指标体系,测算中国流动人口的市民化水平,并利用工具变量法估计四类特征因素对市民化水平的影响。结果发现,中国流动人口总体的市民化水平很低,区域间差异并不明显,但不同省份之间的收入、社会保障等差异较大;本地家庭规模较大、独生子女身份、子女在本地居住对市民化具有明显的提升效应,而子女数量、年龄、家庭再生育意愿会对市民化产生负向影响;务工经商是流动人口市民化的主要途径,流动时间越长市民化水平越高,但流动范围跨度过大不利于市民化;来自较发达地区的流动人口市民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杨宁宁
流动人口是我国户籍制度条件下特殊的社会现象。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流动人口适应新型城市的需求日益迫切。以社区教育为模式的流动人口职业和人文素养提升成了我国教育体系重要的组成。探寻流动人口资源价值、发掘流动人口发展潜力、提升流动人口社会贡献成了社区教育主要的价值属性。因此,探讨流动人口素质教育的推进路径,是成人教育重要的课题。
关键词:
流动人口 社区教育 价值属性 推进路径
[期刊] 改革
[作者]
郭秀云
流动人口市民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市民化目标的最终实现,要依靠一系列政策的有效整合。流动人口能否市民化的一个核心问题是福利待遇与利益分配,以及城市社会的承受能力问题,其中必然涉及到权利与义务的对应关系。比较合理的做法是,按照"权利与义务相对等"的原则,逐步赋予流动人口相应的市民权利和福利待遇。因此,需要构建权利义务测度与评价指标体系。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杨奎臣 孙波 李勇杰
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成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根本出发点,市民化教育从影响流动人口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政策制度建构能力和与城市居民相互接纳等方面,对其社会融入过程发挥着基础功能。因此应实现以社会融入为目标的流动人口教育公共服务政策转型,发展服务于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多层次市民化教育体系,实施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全方位市民化教育。
关键词:
城镇化 流动人口 市民化教育 社会融入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张凌华 王卓
基于Arcgis 10.2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建成全国362个地级市非农业人口、城镇人口和流动人口数据库。在假设全国不同区域流动人口市民化成本一致的前提下,根据不同区域流动人口规模和集聚特征探讨我国户籍制度改革财政压力的空间分布。研究表明,我国户籍制度改革财政压力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其次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户籍制度改革财政压力最小,其中西部地区户籍制度改革财政压力的空间分布差异显著。
关键词:
户籍制度改革 市民化 财政压力 空间分布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张凌华 王卓
基于Arcgis 10.2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建成全国362个地级市非农业人口、城镇人口和流动人口数据库。在假设全国不同区域流动人口市民化成本一致的前提下,根据不同区域流动人口规模和集聚特征探讨我国户籍制度改革财政压力的空间分布。研究表明,我国户籍制度改革财政压力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其次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户籍制度改革财政压力最小,其中西部地区户籍制度改革财政压力的空间分布差异显著。
关键词:
户籍制度改革 市民化 财政压力 空间分布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戚伟 刘盛和 赵美风
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构建中国656个城市流动人口空间数据库,从行政等级、规模等级、胡焕庸线、四大地域、城市群等多维视角分析中国城市流动人口绝对规模和相对规模的分布格局,据此将中国城市流动人口市民化压力类型划分为五个等级、七种类型,得出以下结论:1中国城市流动人口具有在少数城市集聚分布的极化特征,等级越高的城市,流动人口的绝对规模和相对规模往往更具优势。2具有流动人口绝对规模优势的城市主要集聚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而具有相对规模优势的在东南沿海和西部地区均有广泛分布。3少数城市的市民化压力负荷较重,多数城市的市民化压力不大。其中,压力最大的城市达8座,集中分布在东部地区。4应优先加大市民化压力大的城市的财政投入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同时引导流动人口向中部和东北地区的中小城市集聚,转移市民化压力。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方翰青 谭明
通过调查流动人口的身份认同及其与市民化的关系,了解目前流动人口的身份认同现状,以及社会融入过程中的心理特点。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研究。在常州随机抽取239名流动人口进行调查。采用"流动人口身份认同及其影响因素"问卷,数据分析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结论:(1)流动人口对不同身份类型的认同存在着差异;(2)不同年龄、来城市时间、文化程度、收入水平、职业类别、户口所在地对流动人口身份认同的程度存在显著影响;(3)流动人口市民化状况与身份认同程度存在显著相关;(4)市民化关系网络、市民化体验对流动人口的身份认同程度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关键词:
流动人口 身份认同 市民化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吴波
户籍制度是市民化过程中一个最基本的方面和绕不开的门槛,因此,必须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2014年7月30日,户籍改革新政的正式出台,将有利于消除传统户籍制度对人口迁移流动的负面影响,成为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的重要保障。由此,通过对户籍新政的解构,围绕"规范有序、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统筹配套"的推进机理,重构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推进路径。
关键词:
户籍改革新政 农业转移人口 市民化 推进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吴又红 李旭红
利用2016、2017年流动人口数据,从流动人口个人"农转非"承包地成本和劳动力市场收益的角度,分析了农业户籍相较于非农户籍的成本及收益,并讨论了户籍农转非的预期净收益。研究表明,农业户籍流动人口相较于非农户籍流动人口的劳动力市场表现更差,但农业户籍人口相较于非农户籍流动人口有着更多的承包地,地级市层面的承包地转租收入随着城市人口规模和人均GDP水平的提高而增加。如果将农业户籍与非农户籍之间的工资差异看作户籍转换的收益、将失去的承包地看作户籍转换的成本,户籍转换的流动人口个体预期将获得每年3200元的净收益。加快农业流动人口市民化,不仅有助于户籍转换个体预期收入的增加,还有助于中国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加快经济的发展步伐。
关键词:
流动人口 户籍转换 户籍转换收益 城镇化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徐藜洋 李湉湉
流动人口实现市民化的程度可能与流动人口迁移的具体模式有关。利用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检测调查2017年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迁移模式对流动人口的市民化存在以下影响:第一,相对于单独流动而言,只与子女一起迁移、只与父母一起迁移、与配偶和子女一起迁移、与配偶和父母一起迁移、与配偶子女和父母一起迁移对流动个体市民化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与配偶子女和父母一起迁移对市民化水平的提高程度最大,大约使流动个体市民化水平提高5.8个百分点。第二,只与子女一起迁移、与配偶和子女一起迁移这两种迁移模式对年轻流动个体、女性流动个体和高中以上学历的流动个体市民化水平的影响不显著;对于这三个群体,父母在提高其市民化水平方面的积极影响仍然存在,且边际影响更大。第三,对于未婚流动个体,与父母一起迁移对其市民化有显著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
流动人口 迁移模式 市民化 公共服务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通
农村人口大规模地向城镇社会流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结构的转型。在此进程中,政府的容量平衡逻辑形成融城准入门槛,而流动人口以能动精神形塑渐次融城的市民化图景。但这种解释逻辑忽视了流动人口的内部差异以及社会流动与社会结构之间的互动关系。聚焦流动人口的主体视角,发现其内部的个体差异使其匹配不同的市民化阶段并表现出相应的市民化行为。因而,中国流动人口呈现渐阶融入的市民化图景。以信任为关键变量观察社会的转型特征,可以发现,伴随流动人口市民化的进阶,其普遍主义信任特征愈发显著;流动人口不仅成为“标准的城里人”,也进阶性地成为“典型的现代人”;流动人口市民化不仅超越了差序格局的信任半径局限,而且构成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潜在动能。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孙丽萍 童彦
本文基于乡-城流动人口的视角,从城镇化水平和民生保障水平两方面建立包容性评价的数学模型,对我国西部地区1999-2014年城镇化包容发展水平进行时空评价,得出结论:从时序上看,西部城镇化包容发展水平逐步提高,经历了低度包容和基本包容两个发展阶段;从空间格局来看,2007年后分化渐趋明显,至2014年,西藏仍处于低度包容阶段,广西、贵州、云南、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七个省份处于基本包容发展阶段,内蒙古、重庆、四川、陕西四个省份进入适度包容和协调发展阶段,最后提出实现乡-城流动人口向城市居民转变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城镇化 包容发展 西部地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