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288)
2023(11667)
2022(9930)
2021(8879)
2020(7761)
2019(17645)
2018(16945)
2017(32194)
2016(17880)
2015(19988)
2014(19878)
2013(19600)
2012(18410)
2011(16589)
2010(16604)
2009(15460)
2008(15538)
2007(14224)
2006(12270)
2005(10850)
作者
(56885)
(47610)
(47593)
(45033)
(30141)
(23210)
(21620)
(18682)
(17957)
(16847)
(16180)
(15910)
(15317)
(15228)
(15011)
(14974)
(14862)
(14095)
(13773)
(13762)
(12269)
(11724)
(11506)
(10982)
(10866)
(10589)
(10518)
(10512)
(9723)
(9671)
学科
(73374)
经济(73276)
(49647)
管理(48648)
(38609)
企业(38609)
方法(35821)
数学(32025)
数学方法(31724)
(22047)
(21719)
中国(20247)
(17997)
(15416)
贸易(15414)
业经(15196)
(14996)
农业(14934)
(13213)
地方(13020)
(12013)
财务(11997)
财务管理(11962)
企业财务(11334)
(11268)
银行(11201)
(11181)
金融(11179)
环境(10867)
技术(10760)
机构
大学(268171)
学院(263565)
(109692)
经济(107588)
管理(97621)
研究(95754)
理学(85102)
理学院(84037)
管理学(82422)
管理学院(81954)
中国(69395)
科学(62560)
(58241)
(56913)
(51495)
(48533)
研究所(47442)
业大(47292)
农业(46798)
中心(43142)
(39269)
财经(39253)
(35836)
北京(35513)
经济学(34810)
(33699)
(33546)
师范(33149)
经济学院(31813)
农业大学(30952)
基金
项目(183223)
科学(142501)
基金(134320)
研究(123606)
(122595)
国家(121263)
科学基金(100843)
社会(79299)
社会科(75104)
社会科学(75076)
基金项目(71283)
(70925)
自然(68236)
自然科(66688)
自然科学(66659)
自然科学基金(65529)
(61355)
教育(56583)
资助(54989)
编号(47200)
重点(42100)
(40438)
(39134)
(37941)
成果(37888)
计划(36884)
科研(36547)
创新(35579)
教育部(33730)
国家社会(33545)
期刊
(113079)
经济(113079)
研究(73820)
学报(54526)
(51587)
中国(49340)
科学(46638)
大学(39426)
学学(37578)
(37374)
农业(34756)
管理(33143)
教育(22985)
(21397)
金融(21397)
技术(19715)
财经(19600)
经济研究(19478)
(19307)
业经(17869)
(16878)
问题(15510)
(15224)
业大(14789)
技术经济(13139)
科技(13084)
(12929)
农业大学(12536)
统计(12324)
商业(12033)
共检索到38093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国正  艾小青  李晨曦  
文章基于国家计生委2013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运用Oaxaca-Blinder分解方法,研究结果显示:(1)女性的就业率和求职率都明显低于男性,"迁而不工"现象比较普遍,其主要原因是家庭的束缚;(2)人力资本禀赋、就业分布及劳动付出等并不是导致男女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3)男女收入差距的70%左右是由于性别歧视及其他不可观测的因素决定的。因此,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完善法律制度保护女性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加大农村地区教育投入和高考招生的政策倾斜,可以从根本上减少"显性"和"隐形"的性别歧视。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国正  艾小青  李晨曦  
文章基于国家计生委2013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运用Oaxaca-Blinder分解方法,研究结果显示:(1)女性的就业率和求职率都明显低于男性,"迁而不工"现象比较普遍,其主要原因是家庭的束缚;(2)人力资本禀赋、就业分布及劳动付出等并不是导致男女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3)男女收入差距的70%左右是由于性别歧视及其他不可观测的因素决定的。因此,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完善法律制度保护女性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加大农村地区教育投入和高考招生的政策倾斜,可以从根本上减少"显性"和"隐形"的性别歧视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崇维祥  杨书胜  
文章基于2012年江浙沪流动人口调查数据,使用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模型,从家庭中劳动者个体、家庭和社会三个层面考察影响流动人口家庭化迁移的因素。在32 975个样本的基础之上,研究发现,人口流动呈现明显的家庭化特征,劳动者个人特征、家庭因素和社会结构要素等都对家庭化迁移的发生具有显著的影响。在劳动力个体因素中,女性,年龄小,教育程度较低,居留时间长,拥有自我决策行动能力的雇主和自营劳动者更倾向于发生家庭化迁移;在家庭影响因素中,婚姻关系和孩子的数量都会正向地影响家庭化迁移行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高霞  
利用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子样本数据以及2012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研究了各可观测因素对自营者和受雇者收入分布的解释能力存在何种差异,及其在2005—2012年间所发生的变化。考虑到就业方式选择的内生性问题,文章首先采用转换回归模型对自营者和受雇者的收入方程进行了估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根据基于回归分析的分解分析方法,利用Shapley分解过程对自营者收入的Gini系数和受雇者收入的Gini系数分别进行了分解分析。结果显示,对于流动人口而言,收入分配过程中的制度性障碍正在减少。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何丹  陈小兵  邵宁宁  
聚焦于流动人口群体,从家庭迁移的角度出发,使用二项逻辑回归模型,建立了个人、家庭、迁出地和迁入地四个方面的分析框架,分析了影响家庭迁移和家庭居留的因素。结果显示:在迁移家庭决策迁移阶段,主要受个人因素、家庭因素、迁入地的社会保障因素影响,受户口性质、耕地及迁出地的社会保障因素影响较小;在迁移家庭决策居留阶段,受教育程度、家庭因素、迁出地和迁入地的社会保障因素、迁出地的地域差异因素及迁入地的住房状况因素影响较大;家庭的劳动力素质水平和户籍、社会保障、农村土地等宏观制度则是影响家庭居留城市的主要限制因素。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张诚  尹志超  
在中国家庭负债不断上升的背景下,本文研究了家庭负债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首先,本文从理论上探讨了家庭负债与收入不平等之间的关系,理论分析表明家庭负债可能扩大收入不平等。其次,本文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基准结果表明,家庭负债显著扩大收入差距。进一步分析发现,经营性负债显著提高基尼系数,而消费性负债对基尼系数无显著性影响。其中,高收入群体持有较高比例的经营性负债显著提高家庭收入;而低收入群体较高比例的消费性负债未能促进收入水平的增加,甚至抑制该群体收入水平的提升。分位数回归结果表明,家庭负债为高收入群体创造收益。异质性分析显示,负债显著提高城市地区、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较丰富家庭的收入。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甘犁  赵乃宝  孙永智  
本文以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和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三个相互独立的具有全国代表性的微观数据库为基础,从收入分布和流动性约束相互作用的视角研究中国家庭高储蓄率的问题。研究结果显示:(1)高收入家庭的储蓄率远高于低收入家庭;(2)尽管都有可能面临流动性约束,低收入家庭受流动性约束的概率远大于高收入家庭,并且流动性约束的存在会显著提高家庭储蓄率;(3)收入差距扩大和流动性约束增强时,家庭总储蓄率会随之升高;(4)低收入家庭的边际消费倾向远大于高收入家庭。这些实证结果不仅与异质性家庭跨期储蓄模型的推论相一致,也为政府促进消费的政策提供了新的思路:缩少收入差距不仅是降低我国家庭储蓄率的可行政策,同时也是促进经济增长和转型的政策。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王箐  徐滨昕  
本文研究了新老两代流动人口工资收入的影响因素,发现性别、受教育程度、是否接受工作技能培训、抚育子女数这些影响因素对新老两代流动人口收入都有显著性影响,其中,新生代流动人口的收入主要受受教育程度、是否参加培训、性别和家庭负担的因素影响。本文针对新生代流动人口收入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提出了提高其收入的具体措施。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栾敬东  
文章作者通过实际调查和分析结果证明,在经济发达地区打工的流动人口的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在本单位工作年限等基本社会特征均对其收入水平存在显著性影响。男性比女性、已婚者比未婚者年龄大、收入高。受教育年限、在本单位工作时间和年龄的增长能不同程度地提高流动就业人口的收入水平。流动人口只有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尝试,掌握了生产技术并积累起工作经验后,就业岗位和收入水平才能相对稳定下来。一部分流动人口已明确表示愿意在打工地区定居下来,且收入相对较高或家乡与就业地区生活水平差距较大的流动人口更倾向于正式迁移,男性和受教育年限较长者移民经济发达地区的愿望也更明显。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范纯琍  
经典的人力资本理论将迁移视为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形成因素。人口流动家庭化已经成为人口流动的显著特点之一。文章利用2011年全国流动人口监测数据,研究家庭化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状况,就人力资本对家庭化流动人口城市融入各维度的影响做了分析和解读,提出应关注家庭化流动人口的生存和工作环境,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其人力资本积累和作用的有效发挥。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子成  郭沐蓉  
文章利用2008—2010年中国城乡劳动力流动调查数据(RUMIC),对农民工家庭收入不平等与消费不平等进行了测量和分解。研究结果显示:农民工消费不平等高于收入不平等,而家庭收入和消费不平等存在明显的流动模式差异与代际差异。收入来源和消费结构分解表明,劳动收入是收入不平等的主要来源,而消费不平等的主要来源则为食品、衣着和居住支出。对基尼系数进行的夏普里值分解进一步显示:流动模式差异对农民工家庭收入差距有较大影响,而代际差异是影响农民工家庭消费不平等的重要因素。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杭斌  修磊  
本文从地位寻求角度分析了收入不平等对城镇家庭消费的影响。基于CFPS微观跟踪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1)社会地位高的家庭的炫耀性消费对社会地位较低的家庭有显著的示范效应,且家庭的社会地位等级越高,攀比动机越强烈。(2)收入不平等显著降低了中、低地位等级的家庭的消费。(3)地位寻求拉动的主要是地位性消费,而收入差距扩大则主要抑制了非地位性消费。(4)收入差距扩大对消费的抑制作用与信贷约束有关。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杨穗  
本文利用1995年、2002年和2007~2009年中国收入分配课题组(CHIP)农村住户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中国农村家庭的收入流动性。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农村家庭收入增长缓慢,整体收入流动性不强;2000年以来,随着政府对"三农"问题重视的加强,农村家庭的收入流动性在2007~2009年有了明显的上升。非农就业、教育等对农村家庭收入流动性的影响日益突出,而农村家庭少子化和老龄化的趋势不利于农村居民收入增长。1993~1995年间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归功于代表绝对流动的收入增长累进性部分超过了代表相对流动的收入再排序部分;2000~2002年和2007~2009年农村居民收入不平等程...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张川川  
经济理论表明收入不平等影响城市房价和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可及性。本文基于城市住户调查数据实证考察了我国城市收入不平等对低收入家庭住房可及性的影响。经验研究表明,城市内部收入不平等的上升会显著加重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成本负担,显著降低其人均住房面积和居住质量。在控制自身收入的影响后,收入不平等对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可及性仍然存在显著影响。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住房产品的差异化能够对收入不平等的负面影响起到缓冲作用。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艾小青  昌佳琦  李国正  
伴随出口乏力、投资过剩等问题日益突出,中国经济发展转向消费驱动模式。以往研究主要聚焦于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研究,较少关注高达2.4亿流动人口群体。文章基于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综合运用分位点法、OLS回归和IV工具变量法,研究发现:流动人口定居意愿对消费具有正向效应,具有长期定居意愿的流动人口家庭消费比其他群体高41.5%;随着收入阶层的上升,定居意愿对家庭消费的拉动作用更大,结合区域或转户视角,结论仍然成立。研究认为,政府可以通过户籍改革、增加城市公共服务供给、提升流动人口就业能力等措施提高流动人口收入水平和定居意愿,进而促进中国流动人口整体消费水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