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408)
2023(13684)
2022(12046)
2021(11484)
2020(9581)
2019(22293)
2018(22040)
2017(43370)
2016(23202)
2015(26096)
2014(26069)
2013(25444)
2012(23001)
2011(20463)
2010(20100)
2009(18013)
2008(17380)
2007(14897)
2006(12751)
2005(10777)
作者
(63967)
(52930)
(52522)
(50039)
(33675)
(25382)
(24067)
(20919)
(20275)
(18736)
(18157)
(17636)
(16515)
(16391)
(16217)
(15947)
(15838)
(15837)
(15076)
(15049)
(12951)
(12703)
(12675)
(12253)
(11816)
(11667)
(11598)
(11579)
(10520)
(10405)
学科
(92916)
经济(92799)
管理(68391)
(63291)
(52786)
企业(52786)
方法(44730)
数学(39233)
数学方法(38636)
(24473)
中国(23790)
(23688)
业经(19853)
(18868)
地方(17468)
农业(16458)
(15792)
贸易(15787)
(15576)
(15502)
财务(15427)
理论(15418)
财务管理(15390)
(15332)
(14666)
企业财务(14547)
技术(14326)
环境(13885)
(12805)
银行(12771)
机构
大学(320677)
学院(318904)
管理(131892)
(125617)
经济(122845)
理学(115175)
理学院(113974)
管理学(111853)
管理学院(111280)
研究(100569)
中国(74660)
(66958)
科学(62239)
(57068)
(48776)
中心(47074)
业大(46926)
财经(46781)
(46751)
研究所(44460)
(44330)
(42694)
(42366)
师范(42020)
北京(41957)
经济学(37667)
(36830)
(36692)
农业(36349)
财经大学(35156)
基金
项目(226011)
科学(178644)
研究(166802)
基金(164951)
(142455)
国家(141266)
科学基金(122974)
社会(105019)
社会科(99468)
社会科学(99442)
基金项目(88334)
(87570)
自然(80456)
自然科(78617)
自然科学(78599)
自然科学基金(77154)
教育(77087)
(73709)
编号(68797)
资助(67783)
成果(54729)
(50069)
重点(49761)
(47242)
(46941)
课题(45981)
创新(43721)
教育部(43586)
科研(43420)
国家社会(42899)
期刊
(130240)
经济(130240)
研究(91875)
中国(53505)
学报(47954)
管理(46259)
科学(44887)
(43357)
(41829)
大学(37212)
教育(34821)
学学(34581)
农业(29204)
技术(28173)
(24981)
金融(24981)
业经(22471)
财经(21909)
经济研究(20467)
图书(19080)
(18700)
问题(17482)
理论(16270)
科技(15051)
实践(15000)
(15000)
技术经济(14955)
(14157)
商业(13934)
现代(13924)
共检索到44800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陈星宇  
城镇化过程中流动人口住房问题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焦点,有效解决流动人口住房问题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和提高城镇化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梳理现有文献可见,流动人口大多租住在房价较低的边缘地区,居住环境差且面积狭小。国内有关流动人口住房问题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住房与流动人口社会融合,该部分文献主要从居住环境角度出发,定性地研究住房条件对社会融合的影响。第二,住房与流动人口生活满意度,现有文献主要基于住房产权、面积、环境等房屋层面探讨二者的关系。第三,住房与流动人口迁移选择,主要分为住房支出与居住质量两个层面。文章就每个方面进行了系统性梳理与总结,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吴佳  
利用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数据,采用补对数-对数模型、工具变量法与中介效应分析法,研究中国一线城市流动人口的住房产权与公共服务之间联系与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住房产权对公共服务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即拥有住房产权的流动人口取得相对完整的基本公共服务的概率将会更大。在住房产权与公共服务取得性之间,流入地户籍存在中介调节作用,即流动人口购买住房将有机会获得所在城市的城镇家庭户口,进而获得较为完整的公共服务。对于农业户口群体,是否拥有住房产权对他们能否享受流入地完整的基本公共服务影响更大,该现象符合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特征。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李帆  江波  
本文基于国家卫健委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通过二元Logistic模型与倾向匹配得分法系统考察了住房公积金对流动人口购房选择的影响。研究发现:缴纳住房公积金对流动人口的城市购房行为与购房意愿均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住房公积金在流动人口购房行为与购房意愿上发挥着“显性福利”和“隐性推手”的作用。进一步看,住房公积金对流动人口购房选择的影响存在“人”与“城”的群体异质性差异。建议住房公积金制度改革坚持“因人”“因城”施策,在发挥住房公积金的普惠功能、增强流动人口住房消费能力、改善住房条件的同时,推动流动人口市民化健康有序发展。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吴海瑾  
目前在中国已经建立起以住房公积金制度、经济适用房制度和廉租房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住房保障体系。但是,现行的住房保障体系只关注了城市中户籍居民的住房问题,而忽视了现代社会发展的人口流动性所带来的住房保障问题,这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迫切需要推行公共租赁住房制度,构建一个阶梯式多层次住房保障系统结构和模式,解决城市不同群体的住房特殊问题。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蒋耒文,庞丽华,张志明  
许多发展中国家城市普遍存在乡城人口迁移和贫民窟扩张现象。尽管我国正快速城市化,城镇贫民窟现象并不普遍。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城镇地区流动和迁移人口的住房状况并不比非流迁人口差;在某些房屋设施方面,流动人口甚至要好于城镇当地居民。本文运用2000年0.095%抽样数据研究中国城镇流动人口的住房状况,试图回答三个问题:(1)流动人口在城镇如何居住?(2)不同类型的流动人口居住方式是否不同?(3)为什么部分流动人口的住房状况优于城镇当地居民?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范兆媛  王子敏  
文章利用2016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研究了住房公积金对城城流动人口留城意愿的影响,研究得出:参与住房公积金缴纳会增强城城流动人口的留城意愿,加入控制变量与虚拟变量以后,结果依然是成立。文章进一步选用倾向匹配得分法纠正了样本选择上可能存在的偏误,利用含内生变量的probit模型控制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并验证了结论的稳健性。分样本进行研究得到:缴纳住房公积金对于80后与90后及在本地流动时间长达五年的城城流动人留城意愿的影响作用更大;住房公积金的缴纳对于本地没有住房的城城流动人口的留城意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对本地有房的人口的影响作用不显著。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石智雷  薛文玲  
依据2012年湖北省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分析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住房性质和住房租金状况,并运用多项logistic模型对流动人口住房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我国流动人口住房支付能力低,多数选择租住低价房;但随着家庭平均文化程度的提升,流动人口更倾向于选择自有住房;流动人口的流动范围越大,越倾向于选择租住高价房;随迁人数越多的流动人口选择自有住房或租住高价房的概率越高。此外,不同规模城市的流动人口在住房选择方面也有一定的差异性。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捷凯  叶玲  宋伟轩  涂振发  
住房是公民生存生活的基本条件,住房负担关系着中国亿万流动人口在迁入城市的居留成本和生活质量,深刻影响着流动人口的居留和迁移决策,其中租房负担主要影响流动人口短期居留意愿,购房负担主要影响流动人口永久居留意愿.该研究基于2012年和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CMDS)数据,以地级以上城市为空间单元,通过比较不同区域、不同等级城市、不同教育程度和职业类型群体的收入和住房负担差异,发现东部沿海发达省份的房租和房租收入比均显著低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高等级城市、高层次教育程度和稳定职业特征群体的租房负担较其他群体重.从综合收益成本角度判断,东部发达地区和高等级城市依然是流动人口未来一段时期重点迁入地区,但逐渐超越其经济负担能力的房价,将越来越成为流动人口永久定居城市的最大阻碍,导致其居留成本攀高,最终被迫回流或迁至相对低成本城市.基于共同富裕和人民城市建设理念,建议城市政府管理部门加大针对流动人口群体的公共租赁住房等保障性住房供给力度.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姜凯  侯明喜  龚海婷  
本文利用2013年中国卫计委对重庆市流动人口动态监测项目数据,采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综合探讨了重庆市流动人口住房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表明:第一,在个体因素方面,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户口性质、受教育程度对其流动人口住房选择有显著性影响;第二,在流动因素方面,流动范围、流动原因对流动人口的住房选择有显著性影响;第三,在就业因素方面,收入、在本地连续工作的时间、单位性质、就业身份对其流动人口的住房选择有显著性影响;第四,在社会融入因素方面,迁移意愿、自身评价、语言媒介对其流动人口住房选择有显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姜凯  侯明喜  龚海婷  
本文利用2013年中国卫计委对重庆市流动人口动态监测项目数据,采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综合探讨了重庆市流动人口住房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表明:第一,在个体因素方面,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户口性质、受教育程度对其流动人口住房选择有显著性影响;第二,在流动因素方面,流动范围、流动原因对流动人口的住房选择有显著性影响;第三,在就业因素方面,收入、在本地连续工作的时间、单位性质、就业身份对其流动人口的住房选择有显著性影响;第四,在社会融入因素方面,迁移意愿、自身评价、语言媒介对其流动人口住房选择有显著性影响。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杨菊华  
文章分析近十年流动人口住房来源的变动趋势、基本特点及其影响因素,重点关注更能体现"安居"的住房拥有和保障性住房情况。分析结果表明,约七成流动人口租住私房,拥有住房的比例很低,租住公屋的比例极低;尽管流动人口群体内存在明显分层,但作为"外来人",住房方面的共性大于差异性;流入地经济越发达、流动跨越的行政区域越大,拥有住房或租住公屋的概率越低。可见,将流动人口全面纳入住房保障体系之路依旧举步维艰、任重道远。在"住有所居"、"共享"发展等理念的引领下,未来需要真正从制度上消减流动人口安居之路上的障碍,扩大公租房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李长安  高春雷  左文琦  
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是新时期就业工作的核心。本文利用2015年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的研究发现,农村流动人口工作贫困者在全部流动人口工作贫困者中占据多数。研究表明,教育水平的提高、由就业单位或雇主提供包吃或包住、工作经验丰富、较长工作时间、在本地参保城镇社保以及"雇主"和"自营劳动者"身份等,均有较好的减贫效果。因此,必须将消除农村流动人口工作贫困纳入到总体扶贫攻坚战略之中,推动实现农村流动人口更高质量的就业,重视教育和培训,鼓励和支持更多的农村流动人口加入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当中。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刘旭阳  
亿万农民工如何在城市居住,既是重要的民生问题,也是国家治理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对我国97个地级市的住房政策文件进行了系统编码,构建了政策数据库,并采用聚类分析法和回归分析法,以探究我国农民工住房政策的地方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相当数量的城市采取了“残补式”政策模式,仅投入微薄资源来解决农民工的住房问题;绝大部分城市奉行只满足农民工短期住房需求、以租赁为主的政策,即“公共或私人租赁”和“集中式租赁”政策模式;只有少数城市采取了符合中央政策目标的、有利于促进农民工市民化的“公民权利导向”政策模式。研究认为,各地农民工住房政策的差异性不仅受政治和经济因素驱动,还受到当地城市问题的突出性和先前福利优厚程度的显著影响。为激励地方政府为农民工提供更好的居住条件,建议改革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以及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体系。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任远  邬民乐  
通过文献综述,对影响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主要因素进行一些理论性的述评,并总结提出4方面的基本结论:第一,移民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受到移民社会资本或社会网络的影响,社会资本影响着流动人口在城市的生活、发展和融合;第二,以户籍制度为依托的流动人口管理制度,以及一系列与户口相关的社会福利制度对流动人口的限制与排斥,对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有着根本性的影响;第三,教育、培训,以及工作经历,是流动人口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要方式,并促进其社会融合;第四,流动人口在劳动力市场的地位和处境,是他们社会融合状况的表现,也影响其社会融合的能力。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周颖刚  蒙莉娜  卢琪  
本文基于2014—2016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考察已经"进入"城市的劳动力家庭是否"住下来",从个人层面研究房价如何影响劳动力家庭的居住决策,发现高房价会增强劳动力家庭的流动意愿,特别是挤出那些没有购房的、高技能水平的劳动力。尽管公共服务对高房价有负向调节作用,挤出效应在大城市表现得尤为显著。进一步地,打算继续流动的劳动力选择流向已购房产所在地的概率更大,而住房的财富效应使得劳动力更倾向于流向其他城市,特别是省会级及以上城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