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092)
2023(10304)
2022(8882)
2021(8361)
2020(7341)
2019(17136)
2018(16952)
2017(33079)
2016(18176)
2015(20882)
2014(21036)
2013(20369)
2012(18412)
2011(16415)
2010(16000)
2009(14323)
2008(13955)
2007(12389)
2006(10051)
2005(8679)
作者
(49417)
(41627)
(41520)
(39547)
(26166)
(20088)
(19109)
(16403)
(15821)
(14722)
(14101)
(13858)
(13144)
(13022)
(12861)
(12838)
(12748)
(12360)
(12040)
(11810)
(10196)
(10110)
(9989)
(9505)
(9503)
(9368)
(9222)
(9216)
(8437)
(8308)
学科
(72793)
经济(72709)
管理(48363)
(47671)
方法(39517)
(38022)
企业(38022)
数学(35956)
数学方法(35529)
中国(22330)
(20288)
(19750)
地方(13987)
业经(13874)
农业(13554)
(13326)
(12953)
贸易(12952)
(12588)
(12302)
财务(12260)
财务管理(12231)
(11756)
企业财务(11602)
理论(11262)
技术(10903)
(10237)
环境(10047)
(9729)
银行(9705)
机构
学院(251011)
大学(248671)
(102923)
经济(100817)
管理(99036)
理学(86773)
理学院(85852)
管理学(84267)
管理学院(83790)
研究(78781)
中国(56973)
(50489)
科学(48017)
(45553)
(40691)
(39101)
中心(38169)
业大(37912)
财经(37555)
(36664)
研究所(35787)
(34206)
(33302)
师范(32979)
经济学(32602)
农业(32169)
北京(30807)
经济学院(29773)
技术(29104)
(28435)
基金
项目(175295)
科学(139531)
基金(128294)
研究(127971)
(111051)
国家(110115)
科学基金(95645)
社会(81509)
社会科(77305)
社会科学(77284)
(69501)
基金项目(68579)
教育(62606)
自然(62476)
自然科(61072)
自然科学(61054)
自然科学基金(59961)
(58960)
编号(53057)
资助(52784)
成果(40559)
(40139)
重点(39779)
(37682)
课题(36628)
(36387)
教育部(34972)
科研(34438)
创新(34047)
国家社会(33680)
期刊
(101663)
经济(101663)
研究(65715)
中国(44189)
学报(36952)
(36070)
(35499)
科学(35158)
管理(32760)
教育(28935)
大学(28376)
技术(27796)
学学(27015)
农业(23957)
(18448)
金融(18448)
财经(18093)
业经(17234)
经济研究(16700)
(15500)
问题(14313)
统计(13658)
职业(13200)
(12716)
技术经济(12542)
(12133)
(11811)
商业(11531)
理论(11465)
决策(11209)
共检索到34583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赵海涛  
对流动人口的歧视可以通过职业隔离影响城镇居民与流动人口的工资差异。本文利用CHIPS数据,采用Brown分解,考察了流动人口与城镇居民工资差异的情况。结果发现:流动人口与城镇居民之间存在职业隔离,对流动人口的歧视是存在的,但歧视所导致的工资差异在总差异中所占比重仅为11.22%,流动人口和城镇居民的工资差异主要是由人力资本的特征差异造成的;随时间变化,歧视性部分在工资差异中所占比重是明显下降的;在不同地域的流动人口与城镇居民的工资差异中,歧视性部分在总差异中的比重在东部城市最小、中部城市最高。提高流动人口的人力资本素质应该是当前完善劳动力市场政策的重点。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邓曲恒  
文章利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收入分配课题组的2002年城镇住户和暂住户调查数据,对城镇居民与流动人口的工资收入差异进行了分解。Oaxaca-Blinder分解结果表明,城镇居民和流动人口收入差异的60%应归结于歧视。而进一步的Quantile分解结果显示,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人群中,歧视是造成城镇居民和流动人口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但对处于收入的条件分布最高端的10%的人群而言,流动人口与城镇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主要是特征效应所致。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于潇  孙悦  
文章基于2015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采取分位数回归与分位数分解分析方法,探究城镇流动人口与农村流动人口之间收入差异问题。研究发现,流动人口群体内部的收入差距显著;除特征差异外,户籍歧视对收入差异的影响比重高达36.8%;同时,影响收入各变量的回归系数在城镇与农村流动人口不同分位点具有较大差异;在反事实状态下,随着收入分位数即工资收入等级的不断提高,两类群体收入的差距不断扩大,且户籍歧视对其影响程度逐渐加深,在90%分位点的该比重高达75.1%。总之,受户籍制度影响,流动人口的收入差距明显,社会分层现象严重。因此,户籍制度改革将会缩小流动人口的收入差距,政府应为降低户籍歧视制定一系列的配套政策,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于潇  孙悦  
文章基于2015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采取分位数回归与分位数分解分析方法,探究城镇流动人口与农村流动人口之间收入差异问题。研究发现,流动人口群体内部的收入差距显著;除特征差异外,户籍歧视对收入差异的影响比重高达36.8%;同时,影响收入各变量的回归系数在城镇与农村流动人口不同分位点具有较大差异;在反事实状态下,随着收入分位数即工资收入等级的不断提高,两类群体收入的差距不断扩大,且户籍歧视对其影响程度逐渐加深,在90%分位点的该比重高达75.1%。总之,受户籍制度影响,流动人口的收入差距明显,社会分层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朱明宝  杨云彦  辛自强  
利用2005年、201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和2005年、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数据,研究发现,流动人口对我国城镇居民社会信任产生“U型”影响,曲线最低点处流动人口比重在29%左右。存在这一动态关系的原因是,流动人口比重的提升起初降低了城镇居民对陌生人的社会认同感和对制度保障的感知水平,从而降低了社会信任,但在流动人口比重达到临界值后,流动人口比重的提高增强了城镇居民对陌生人的社会认同感和对制度保障的感知,从而提高了社会信任。本文揭示了社会转型中人口流动对社会信任的破坏与重建作用,有助于为理解和改善我国的社会信任状况提供参考。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余运江  高向东  
本文使用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控调查的微观数据,考察了市场潜能对城市间流动人口工资差异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农民工在市场潜能较大的城市具有正向技能选择效应,在克服了市场潜能的内生性和技能选择等问题后,市场潜能对流动人口工资仍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但影响效应减弱。在进一步考虑了异质性效应后发现,低技能和工作经验丰富的流动人口从市场潜能中获益更多,背后的机制在于工作搜寻效应、工作转换效应、技能互补效应。因此,用行政手段限制低技能人口向大城市流动可能会造成经济效率的损失,牺牲市场潜能的正外部性效应。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杨凡  
文章运用倾向值贪婪匹配、倾向值最佳匹配、倾向值加权和匹配估计量等4种倾向值分析方法,研究了流动人口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之间的工资差异。结果表明,流动人口的受教育水平、工作经验等个人禀赋在正规就业者和非正规就业者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别。当这种选择偏差存在时,t检验和OLS回归会高估正规就业对工资水平的平均干预效应。在控制选择偏差以后,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之间仍然存在着显著的工资差异。这说明流动人口劳动力市场存在着正规就业和非正规就业的市场分割和对非正规就业者的歧视。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许传新  
根据抽样调查的结果,分析探讨公立学校流动人口子女与城市学生之间的社会距离及其影响因素。发现:绝大多数流动人口子女经常与城市学生交往、愿意与城市学生交往,并且预期城市学生对他们持接纳态度,两类学生之间的社会距离非常小,社会隔离的代际传递不明显。从影响因素来看,学习成绩、家庭经济条件、大众传媒、学生活动对流动人口子女在城市公立学校的社会融入起到促进作用,而年级、社会排斥感、社会剥夺感对其在城市公立学校的社会融入起到阻碍作用。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胡英  
20 0 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 90年代是我国城镇人口增加最快的时期。城镇人口快速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本文利用 1 999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数据 ,分析和探讨从农村向城镇流动人口的社会经济及人口特征 ,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杨菊华  
文章以成年乡-城流动人口为切入点,界定了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社会融入的概念,构建了社会融入的理论分析框架,提出了五种融入类型。文章认为,概念"融入"比"融合"更适于形容乡-城流动人口在城市的适应过程及结果;社会融入不是一成不变的单维度概念,而是动态的、渐进式的、多维度的、互动的;隔离是新移民难以避免的遭遇。流动人口的融入轨迹和模式因次人群而异,但经济整合通常发生在先,次为文化接纳,再次为行为适应,最后是身份认同。从隔离、选择性融入到融合是多方面、多层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罗俊峰  童玉芬  
笔者利用2012年原国家计生委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采用Mincer工资方程、Cotton分解模型,分析流动人口就业者工资性别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低学历、农村户籍,在落后地区、劳动密集型等低端行业就业的流动人口工资低且性别差异更明显。工资性别差异主要由性别歧视以及其他不可观测因素引起,且年龄、外出务工年限、户口性质对歧视的影响较大。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保护女性流动人口就业者的合法权益迫在眉睫。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芳芝  李超  
文章基于国家人口计生委组织实施的《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问卷》数据,运用组群工资差异分解技术,研究流动人口的性别收入差异在雇主和雇员之间是否存在异质性。研究发现性别收入差异在雇员内部比雇主内部更明显,表现出一定的异质性,但是在两个群体中特征效应的贡献都较小,系数效应是导致性别收入差异的主因。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周闯  
本文采用2007年C HIP数据,从婚姻、年龄和教育三个人口特征视角分析了城镇居民劳动参与工资弹性的变动趋势。结果表明:未婚男性劳动参与工资弹性最大,随后依次是已婚女性、未婚女性和已婚男性;女性和男性劳动参与的工资弹性随教育程度的提升呈现下降趋势,并且在相同的教育程度下,女性劳动参与的工资弹性要大于男性;女性和男性劳动参与的工资弹性在30岁之前随年龄增长呈现下降趋势,30-40岁期间趋于稳定,40岁之后再次出现上升,25岁之前男性劳动参与工资弹性大于女性,25岁之后则一直小于女性。本文的现实含义在于促进就业公共政策的制定时,应充分考虑劳动参与工资弹性在不同人口特征群体中的差异。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侯亚杰  姚红  
文章以2012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为基础,利用潜类别分析(LCA)的方法探索了流动人口身份认同模式,同时还探究了不同身份认同模式之间的人口学差异。研究发现:流动人口的身份认同模式可以划分为拒绝型、一致型和矛盾型三种类型;城-城流动人口与乡-城流动人口之间在身份认同模式上不存在明显差异;一部分流动人口对自己的身份认同存在着一种矛盾心理;新生代流动人口,特别是新生代乡-城流动人口对于自身的市民身份是排斥的;流动人口的流动范围以及所居住的城市类型是影响其身份认同模式的显著因素;在流入地城市长期生活是提高流动人口身份认同的重要途径;人际交流互动是促进流动人口身份认同的重要手段;与家人同住将改善流动人口的身份认同。
[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作者] 王晶  
本研究以厦门市海沧区为例,利用抽样调查数据,探讨城市化进程中的居住区位及隔离程度对城镇居民社会融合的影响。海沧区目前属于中等居住隔离程度,居住区位及隔离程度对本地人口和外来人口的社会融合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对本地人口来说,居住区位对其社会融合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城乡的维度上,城乡结合区、镇、村庄依然在社会融合水平上高于主城市区;而对外来人口来说,居住隔离对其社会信任水平和公共参与都带来显著的负面影响,目前城市社会对外来人口在形式上的放开还不能解决实质性问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