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297)
2023(9152)
2022(7474)
2021(6811)
2020(5970)
2019(13745)
2018(13947)
2017(27913)
2016(15845)
2015(18541)
2014(19052)
2013(18620)
2012(17463)
2011(15849)
2010(16193)
2009(15103)
2008(15296)
2007(14061)
2006(12379)
2005(11486)
作者
(46442)
(38808)
(38490)
(37310)
(24489)
(18400)
(17914)
(15157)
(14593)
(13874)
(12993)
(12812)
(12295)
(12198)
(12195)
(12186)
(12055)
(11413)
(11411)
(11150)
(9882)
(9697)
(9613)
(8911)
(8903)
(8742)
(8712)
(8657)
(7841)
(7789)
学科
(66511)
经济(66443)
管理(40466)
(40365)
方法(30265)
(29882)
企业(29882)
数学(27132)
数学方法(26938)
中国(24413)
(21271)
(16573)
(14421)
业经(14266)
农业(13619)
(13572)
贸易(13567)
(13210)
(12666)
地方(12629)
(12170)
银行(12143)
(11595)
(10753)
金融(10751)
理论(9885)
(9613)
(9523)
财务(9498)
(9468)
机构
学院(233927)
大学(232429)
(97401)
经济(95243)
管理(84238)
研究(79727)
理学(71514)
理学院(70696)
管理学(69488)
管理学院(69052)
中国(60400)
(49803)
科学(47594)
(46759)
(41810)
(40318)
研究所(37648)
财经(36918)
(36479)
中心(36425)
业大(33788)
(33294)
(32260)
北京(31973)
师范(31966)
农业(31894)
经济学(30920)
(28842)
经济学院(28229)
(27944)
基金
项目(144298)
科学(112374)
研究(109157)
基金(101892)
(87879)
国家(87104)
科学基金(72758)
社会(67298)
社会科(63567)
社会科学(63547)
(57069)
基金项目(53694)
教育(52868)
(48737)
编号(47530)
自然(44818)
自然科(43690)
自然科学(43674)
自然科学基金(42884)
资助(41915)
成果(39166)
课题(33495)
重点(33329)
(33223)
(32567)
(29141)
教育部(28455)
(28208)
项目编号(27796)
科研(27524)
期刊
(108756)
经济(108756)
研究(69955)
中国(46167)
(37304)
(35708)
学报(35333)
科学(31805)
教育(31447)
管理(29167)
大学(26529)
农业(24817)
学学(24788)
技术(24785)
(23736)
金融(23736)
财经(18700)
业经(18529)
经济研究(17912)
问题(16113)
(16065)
(13264)
职业(13174)
(12882)
理论(12198)
技术经济(11903)
商业(11726)
(11217)
论坛(11217)
图书(11111)
共检索到3522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丁颖  王存同  
利用CFPS 2010年数据,着重检验了父母职业地位对子女职业的直接影响。在数据处理方面,为了得到系数及标准误的无偏估计,对于抽样数据的缺失值,采用了贝叶斯多重插值法对因变量与自变量进行填补。在统计模型选取方面,利用OLS、工具变量法及两阶段最小二乘法(2SLS)对估计偏倚进行校正。为了选择最优权重矩阵,采用广义矩估计(GMM)及迭代矩估计(IGMM)来检验各因素特别是父亲职业对子女职业效应的直接影响及地区差异。为了避免样本选择带来的估计偏倚,引入Heckman选择模型对工具变量法及广义矩估计等模型的估计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研究发现父辈职业地位高的,其子女的职业地位也相应高,这从程序上说明我国阶层固化作用的存在。通过Heckman选择模型,研究还新发现父亲职业地位对子女选择某职业与否以及对子女现有职业的发展都有显著影响。此外,这种影响也表现为地域差异,经济水平越发达或文化越开放,父亲职业的影响力就越强;但个体受教育程度是影响其职业地位的主导因素。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丁颖  王存同  
利用CFPS 2010年数据,着重检验了父母职业地位对子女职业的直接影响。在数据处理方面,为了得到系数及标准误的无偏估计,对于抽样数据的缺失值,采用了贝叶斯多重插值法对因变量与自变量进行填补。在统计模型选取方面,利用OLS、工具变量法及两阶段最小二乘法(2SLS)对估计偏倚进行校正。为了选择最优权重矩阵,采用广义矩估计(GMM)及迭代矩估计(IGMM)来检验各因素特别是父亲职业对子女职业效应的直接影响及地区差异。为了避免样本选择带来的估计偏倚,引入Heckman选择模型对工具变量法及广义矩估计等模型的估计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郝晓婧  
使用1988年、1995年、1999年、2002年、2007年和2013年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CHIPS),从经济地位、教育背景、社会地位三个维度分析我国代际间阶层流动状况。研究发现:基于经济地位的代际流动性较强,趋于“阶层跨越”,但基于教育背景、社会地位的代际流动性较弱,趋于“阶层固化”。近年来,三者的流动性均出现减弱趋势。这表明,当前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可能更多源于经济社会发展所创造的外在环境转变;相比于收入分配,社会不公平的根源可能更多来自于教育等涉及机会均等的领域。此结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当前正在推进的教育“双减”政策提供部分支撑。未来在促进社会公平方面,相关公共政策应着重从基础教育等关乎初始机会均等的领域入手,尤其要注重惠及处于较低阶层的群体。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陈琳  袁志刚  
本文运用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和计量经济学方法,对中国1988~2005年代际收入流动性的趋势和内在传递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的代际收入弹性呈现出从大幅下降到逐步稳定的基本特征,且前期的大幅改善主要来源于低收入子代相对收入的提升。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财富资本对中国代际收入传递的解释力达到60%以上,其中以财富资本为主。促进教育资源均等分布,打破劳动力市场分割,以及进一步深化市场体制改革,将有助于提高中国代际收入流动性。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解雨巷  解垩  
文章基于201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把父代与子代之间教育程度和职业层次的差异,以及子代14岁时家庭主观所处阶层与其当前主观阶层之间的差异纳入同一分析框架,利用Ordered Logit模型考察代际教育流动、职业流动对阶层代际传递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阶层具有较强的继承性,父子两代的阶层关联性强于教育和职业关联性,中低阶层呈现向上的代际流动趋势,中高阶层存在向下流动的压力,父子同处于中间阶层的分布较集中;代际教育和职业向上流动始终是实现阶层改善的重要途径,但其对阶层的改善作用具有时代特征,近年来教育因素、职业因素对阶层改善的作用出现弱化趋势,阶层固化现象初步显现;代际流动呈现地区、城乡异质性,东部地区、城市地区代际职业向上流动对代际阶层改善作用大于教育向上流动,而西部地区、农村地区教育流动对阶层改善的效果强于职业流动对阶层改善的效果。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杨亚平  施正政  
准确了解代际收入传递机制是理解机会公平与制定有效政策的必要条件。该文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0年父子单年收入数据,运用工具变量法对父代收入及其人力资本在代际收入传递过程中的因果作用进行识别。实证结果表明,中国代际收入弹性主要是由父代收入本身所导致的,父代对子代的投资是代际收入传递主要的因果机制。此外,我们还估计出中国代际收入弹性大于0.339,而其真实值可能在0.6左右。父代收入在代际收入传递中的显著作用意味着均化父代投资将有利于提高中国代际收入流动性。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卓玛草  孔祥利  
针对农民工代际间职业流动,利用2016年全国31个省份农民工实地问卷调研数据,构建农民工代际职业流动理论分析框架。采用代际职业继承指数与流动性指数等多维流动性指标,测度分析了农民工代际职业流动呈现代际差异与代际传递双重嵌套的特征事实。结论为:(1)农民工代际间职业分布存在代际差异,但在职业流动的代际差异中嵌套着职业代际传递与继承的共性;(2)农民工内部不同职业阶层存在大小不同的职业代际传递效应,形成结构性职业流动格局;(3)农民工代际间职业流动范围存在明显的分割性,表现为农民工非精英群体与农民工精英阶层之间存在着职业"潘篱"。因此,促进机会平等推动代际职业流动,对熨平中国社会不平等、促进新生代...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章韬  潘艳  牛晴晴  
代际传递和空间差异共同影响社会不同阶层的晋升渠道,这对经济发展乃至中国梦的实现至关重要。本文研究发现个体出生环境对未来收入的影响由家庭代际传递能力和本地人力资本外部性共同决定。(1)城市人力资本水平和家庭代际传递对个体工资存在长期影响;(2)人口在城市间的流动会弱化出生地城市对个体工资的固化作用。利用相关外生冲击,如计划生育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三线建设等准自然实验,发现个人收入的空间固化特征并未被显著削弱。政府应提升地区间教育资源均等化水平,推动人力资本在城市间的流动。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月  张强强  霍学喜  
在数字化与共同富裕的时代背景下,基于农村居民个人层面的微观机制,构建包括数字技术使用前置条件、使用经验、数字化努力、数字金融四维度表征父代数字化水平的综合指标,探索农村经济社会变迁与技术转型过程中,父代数字化与其子代职业获得之间的关系,揭示数字技术使用能否打破家庭背景对子代职业获得的影响。研究发现,父代数字技术使用不仅直接促进子代职业流动,而且通过弱化父代人力资本、经济资本、社会资本等原始资本禀赋对子代职业获取的作用,进而促进代际职业机会平等,因此,数字技术具有促进机会平等的社会补偿效应。机制分析表明,父代数字技术使用通过改善机会不平等感知程度,激励其增加对子代人力资本的投资,进而提升子代的劳动力市场结果,促进代际职业流动。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亓寿伟  
本文利用中国健康营养调查(CHNS)数据,实证检验了出生于1949—1990年的男性是否存在代际收入传递,并分析了其变化趋势和教育在代际收入传递中的作用机制。估计结果表明,1949—1990年代际收入传递程度总体上不断加强,其中20世纪60年代初期和80年代初期出现两次代际收入传递高峰。中等收入者受父辈的影响及加强趋势均最高,呈现双倒"U"型特征。城镇代际收入传递加强趋势约是农村2倍,城镇高收入者受父辈的影响更强,农村则低收入者所受影响更强。对教育作用机制的分解发现,教育对代际收入传递的解释程度在农村达到26%,城镇则达到36%。家庭环境导致的子女教育机会不平等是影响代际收入传递趋势变化的最主要原因。随着国民教育水平提高,教育的作用也出现了"组合效应"特征。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徐晓红  
文章采用双样本工具变量法,整合CHIP数据和CFPS数据,在克服多重计量偏误的基础上,测度并分析了教育、职业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代际传递的影响。研究发现:教育传递和职业传递是收入差距代际传递的重要路径,但城乡之间存在差异,城镇居民的教育传递贡献率高于职业传递,农村居民则相反。利用代际流动矩阵的进一步分析表明,农村低收入家庭子女通过教育、职业路径向上流动的机会较低,容易陷入贫困代际传递陷阱。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徐晓红  
文章采用双样本工具变量法,整合CHIP数据和CFPS数据,在克服多重计量偏误的基础上,测度并分析了教育、职业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代际传递的影响。研究发现:教育传递和职业传递是收入差距代际传递的重要路径,但城乡之间存在差异,城镇居民的教育传递贡献率高于职业传递,农村居民则相反。利用代际流动矩阵的进一步分析表明,农村低收入家庭子女通过教育、职业路径向上流动的机会较低,容易陷入贫困代际传递陷阱。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李长安  杨智姣  薛畅  
文章基于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CHARLS),使用工具变量法实证检验中国居民健康代际传递的作用程度和传递机制。结果发现:(1)中国居民家庭存在健康代际传递现象,父代健康水平对子代健康水平有显著正向影响,父代健康水平越好,越能提高子代健康水平向上提升的概率。(2)健康代际传递程度在子代是否与父代同住、子代受教育程度、城乡和性别方面存在异质性。父代健康行为方式会对子代产生影响;子代受教育水平在小学及以下和大学及以上的健康代际传递程度较大;农村居民的健康代际传递程度高于城市;女性高于男性。(3)健康代际传递的3条可观测路径共解释代际相关性的35.2%,父代健康水平的直接效应对健康代际传递的贡献率最大,提高父代健康认知有利于促进健康代际正向传递。因此,需要构建阻隔代际健康不良传递的机制,重视健康人力资本的代际传递,提高全民健康的公共政策应以家庭为单位,促进家庭健康代际良性互动。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陈杰  苏群  周宁  
本文运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1989~2011年的数据,对农村居民代际收入流动性趋势及传递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第一,1989~2011年间,农村居民代际收入弹性总体较高,表明代际收入流动性整体较低;尽管如此,高收入的子代受父代收入的影响却比较小。第二,从代际收入弹性这20多年的变化趋势看,1997年达到峰值后,代际收入弹性缓慢下降,然而在2011年时,代际收入弹性有所反弹。第三,以子代受教育年限代表的人力资本投资确实是解释农村代际收入流动性的重要因素,而以子代职业类型代表的社会资本投资则在农村居民代际收入传递机制中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要提高农村居民的代际收入流动性,政府需...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龙翠红  洪银兴  
代际收入流动性是经济学的前沿研究领域之一,它是影响社会动态公平和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衡量代际收入流动性的主要方法有转换矩阵法和回归系数法。国外许多研究表明,即便是在西方发达国家,父代收入对子代收入仍然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父代收入主要通过人力资本投资、社会资本、选型婚配和基因遗传等四个机制影响子代成年后的收入。代际收入流动影响机制的分析表明家庭背景对个体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它进一步完善和丰富了已有的人力资本理论,并认为政府应该把教育政策从学校提前到家庭,从而拓宽了传统的公共教育政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