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84)
- 2023(2152)
- 2022(1859)
- 2021(1855)
- 2020(1651)
- 2019(3850)
- 2018(3790)
- 2017(8032)
- 2016(4282)
- 2015(4941)
- 2014(4835)
- 2013(5001)
- 2012(4436)
- 2011(3601)
- 2010(3771)
- 2009(3704)
- 2008(4169)
- 2007(3838)
- 2006(3394)
- 2005(3220)
- 学科
- 企(24524)
- 企业(24524)
- 业(24399)
- 管理(22832)
- 济(16427)
- 经济(16395)
- 财(14451)
- 务(13396)
- 财务(13396)
- 财务管理(13371)
- 企业财务(12684)
- 方法(10849)
- 数学(9728)
- 数学方法(9692)
- 制(8446)
- 体(6512)
- 体制(6242)
- 公司(5514)
- 银(5107)
- 银行(5107)
- 行(4768)
- 融(4690)
- 金融(4690)
- 业经(3688)
- 中国(2740)
- 人事(2581)
- 人事管理(2580)
- 划(2570)
- 经营(2537)
- 策(2457)
- 机构
- 大学(61215)
- 学院(60197)
- 管理(26978)
- 济(25122)
- 经济(24626)
- 理学(22982)
- 理学院(22844)
- 管理学(22674)
- 管理学院(22564)
- 财(17690)
- 中国(15731)
- 研究(14518)
- 财经(13690)
- 经(12538)
- 京(12139)
- 财经大学(10591)
- 商学(9182)
- 商学院(9133)
- 会计(8484)
- 江(8441)
- 融(8244)
- 金融(8042)
- 北京(7961)
- 中心(7581)
- 经济学(7503)
- 公司(7415)
- 州(7023)
- 所(6908)
- 经济学院(6741)
- 上海(6505)
- 基金
- 项目(33547)
- 科学(27178)
- 基金(26645)
- 研究(24040)
- 家(22050)
- 国家(21882)
- 科学基金(20264)
- 社会(16092)
- 社会科(15388)
- 社会科学(15386)
- 基金项目(14205)
- 自然(14197)
- 自然科(13937)
- 自然科学(13934)
- 自然科学基金(13733)
- 资助(11896)
- 教育(11545)
- 省(11242)
- 划(9793)
- 编号(9298)
- 部(8654)
- 教育部(8007)
- 成果(7969)
- 人文(7821)
- 性(7503)
- 重点(7082)
- 项目编号(6904)
- 大学(6885)
- 制(6810)
- 科研(6753)
共检索到9391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孙亮 刘春
本文在细分出公司中与终极控制人关系最为密切的三类股东并将其界定为上级股东的基础上,集中考察了上级股东在降低第一类代理问题方面的治理功能。研究发现,更高的代理冲突下,公司对上级股东的参与有着更高的需求,而上级股东的介入也能够降低公司的代理成本。进一步的研究还表明,上级股东的上述监督行为符合收益最大化的理性行为框架。并且,如果按传统股权制衡研究的范式将所有非第一大股东视为一个整体,并不能观测到上述结果。
关键词:
股东关系 上级股东 代理成本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苏玲
以2008—2010年我国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建立实证模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对于国有公司,银行监督能有效降低控股股东代理成本。而对于非国有控股公司,银行债权人治理则表现出无效。在引入内部治理因素考察对控股股东代理成本的影响时发现,银行监督的治理效应显著,股权制衡也具有显著的控制效应。法律环境对控股股东代理成本抑制作用不显著。
关键词:
债权人监督 控股股东 代理成本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苏玲
以2008~2010年新增ST公司为研究样本,考察银行监督、政府控制、法律制度环境以及内部治理交互作用对ST公司被实施特别处理前三年经理人代理成本的综合治理效应。研究发现,银行监督有显著的治理效应,其与股权集中度、内部激励机制有一定的交互治理效应,与政府控制之间没有交互治理效应。在法律制度环境模型研究中,发现银行监督无治理效应,法律制度环境与银行监督之间没有交互治理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提升债权人监督有效性的途径应是加大商业银行改革力度,减少政府干预,加强法律公平性和规范公司内部治理。
关键词:
债权人监督 经理人代理成本 ST公司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郁光华 伏健
本文要探索的问题是依然在中国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国有企业能否在市场经济中达到较高的效益。为此,我们首先讨论公司中的代理成本问题,然后分析降低代理成本的各种监督机制和公司法的作用,最后,论述目前中国经济中监督机制的缺陷。我们的中心论点是巨大的代理成本是国有企业缺乏效益的主要原因。对公司中的低能或不负责任的管理人员的不健全的监督机制,使得对代理成本控制的工作异常艰难。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王昌锐 倪娟
基于股权代理成本角度,采用2010年中国沪深两市发行A股的非金融类上市公司截面数据,并运用最小二乘法和logistic二元逻辑回归模型,研究了外部监督、股权激励与股权代理成本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股权代理成本高的公司更加倾向于寻求有效的外部监督,聘请高质量的会计师事务所;股权激励并不能起到完善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的作用,反而会提高股权代理成本;股权激励会提高公司对外部审计质量的要求。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邝雄 陈霞 王前
本文运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研究了不同媒体监督渠道对公司治理代理成本的影响,并得到如下结论:媒体作为公司治理的外部机制,能够缓解利益主体间信息不对称,降低公司代理成本,代理问题严重的企业更容易受到媒体关注。此外,由于代理关系和媒体传播渠道的不同,媒体监督对代理成本的影响存在差异,媒体报道能显著降低股东与经理层、债权人之间的代理成本,而且传统媒体对第二类代理成本的影响比社交媒体更加显著。
关键词:
媒体监督 代理成本 传统媒体 社交媒体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梁红玉 姚益龙 宁吉安
文章以2001-2009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了媒体监督、公司治理与代理成本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媒体监督能够降低企业的代理成本、提高代理效率;在降低代理成本和提高代理效率的具体问题上,媒体监督与公司内部治理机制表现出不同的作用和关系。这意味着要有效降低代理成本、提高代理效率,应当综合考虑中国当前的市场环境,结合企业具体存在的问题,配合使用不同的治理机制。
[期刊] 审计研究
[作者]
刘长翠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我国的公司监事审计在形式上基本完备 ,但监督运行机制并不理想。有鉴于此 ,本文拟采用规范研究与调查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并借鉴西方国家的有益经验 ,对公司监事审计的改革与完善进行了广角透视与思考
关键词:
委托代理 公司监事审计 监事会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杨立芳 曹体仓
根据代理理论,由于两权分离,所有者和经理人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代理问题。上市公司从内部激励与外部监督来减轻代理冲突。内部激励手段主要是股权激励,而外部监督方式主要是外部审计。文章运用多元线性回归研究了股权激励、代理成本与外部监督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代理成本高的公司,更有可能选择高质量的外部审计;股权激励能明显改善内部治理机制,减小代理成本,从而降低公司对审计质量的需求。并且持股比例越高,公司对审计质量需求越低。
关键词:
代理成本 股权激励 审计质量 外部监督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丁文晖 彭勇 唐益
本文以2011-2013年我国A股市场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异常现金派送与公司代理成本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考虑控股股东性质对二者关系的影响。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存在异常派送现象,正常现金派送能够降低公司代理成本,而异常高或者异常低的股利派送都会增加公司代理成本,控股股东为私人控股时,异常低派送现金股利会导致代理成本提高。同时,异常高现金股利导致公司代理效率的降低,而正常现金股利与异常低现金股利与公司代理效率无显著相关性。
关键词:
现金股利 代理成本 控股股东性质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殷伟 王明照
在现代公司治理中大股东和小股东是两个不同的利益亚集团,它们从自身利益出发对公司的监督程度也不一样,本文通过一个简单的博弈模型分析了小股东的“搭便车”倾向,监督相对于帕累托最优下的不足,以及对我国公司治理的启示。
关键词:
公司治理 帕累托最优 监督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毕艳杰
本文将家族化水平、大股东监督与公司绩效纳入一个统一的框架体系进行研究。建立了在不同的家族化管理水平下,大股东监督对公司绩效影响的模型,并以2004年深、沪324家家族控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大股东监督对公司绩效作用的强弱受到家族化管理水平高低的影响。
关键词:
家族化水平 大股东监督 公司绩效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曹玉贵 杨忠直
股东监督行为的博弈分析表明,在对经营者实施监督的过程中,大、小股东之间存在多阶段的动态博弈过程。由于监督的"公共物品"特征,导致股东对经营者的监督不足,存在股东"搭便车"的倾向,并且这种不足随着股权的适当集中而减弱;而当公司股权适当集中,大股东主动承担对经营者的监督时,又容易造成大股东对小股东权益的侵占。因此,为保护小股东权益,在造就大股东,形成强有力股东监督机制的同时,必须强化对大股东的监督管理。
关键词:
公司治理 股东监督 公共物品 博弈分析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马晓芳
按照经济性质股东可以分为:控股股东,流动股东以及员工股东。其中,控股股东也有很多类型,每种类型有独特性质。每种类型股东在投资目的、持股稳定性以及决策参与积极性上都有自身特点,因此对待会计监管就存在不同动力、欲望以及方式。控股股东会选择直接参与监督;流动性股东选择查阅相关会议记录,对财务会计报表进行监督;职工股东会根据自身特点,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参与。这些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关键词:
股东性质 会计监督 监督方式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官峰 李娟 段尚尚
基于我国股权分置改革这一自然实验,文章主要关注股权流动性变化对股东持股决策的影响。以股权分置改革后非控股股东减持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股份获得流通权后,非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有明显的下降。进一步地,文章还研究了监督能力对非控股股东减持决策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内外部治理水平越低、控股与非控股股东间信息不对称程度越高,非控股股东在股权分置改革后减持比例越大,即随着监督能力的下降,流动性提高后非控股股东倾向于"用脚投票"。
关键词:
监督成本 股权分置改革 非控股股东 减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