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792)
- 2023(14341)
- 2022(12292)
- 2021(11317)
- 2020(9488)
- 2019(21566)
- 2018(20874)
- 2017(39733)
- 2016(21696)
- 2015(24052)
- 2014(23583)
- 2013(23171)
- 2012(21305)
- 2011(18972)
- 2010(18921)
- 2009(17689)
- 2008(17268)
- 2007(15567)
- 2006(13307)
- 2005(11793)
- 学科
- 济(82810)
- 经济(82714)
- 管理(58937)
- 业(56343)
- 企(45072)
- 企业(45072)
- 方法(38998)
- 数学(34375)
- 数学方法(34067)
- 农(24714)
- 财(24376)
- 贸(22218)
- 贸易(22209)
- 中国(21937)
- 易(21701)
- 制(19904)
- 银(18957)
- 银行(18902)
- 业经(18305)
- 学(17900)
- 行(17796)
- 地方(17283)
- 农业(16470)
- 融(14592)
- 金融(14590)
- 务(14331)
- 财务(14308)
- 财务管理(14272)
- 出(13515)
- 企业财务(13439)
- 机构
- 学院(302276)
- 大学(301420)
- 济(123120)
- 经济(120616)
- 管理(113660)
- 研究(101707)
- 理学(98350)
- 理学院(97201)
- 管理学(95463)
- 管理学院(94919)
- 中国(79915)
- 科学(65003)
- 京(62128)
- 农(60803)
- 财(56977)
- 所(52308)
- 业大(49835)
- 农业(48665)
- 中心(48065)
- 研究所(47966)
- 财经(45708)
- 江(45420)
- 经(41538)
- 经济学(38889)
- 范(38250)
- 北京(38131)
- 师范(37732)
- 院(36342)
- 州(36316)
- 经济学院(35621)
- 基金
- 项目(208450)
- 科学(162649)
- 基金(151658)
- 研究(146273)
- 家(135133)
- 国家(134011)
- 科学基金(113166)
- 社会(93877)
- 社会科(89004)
- 社会科学(88976)
- 省(81805)
- 基金项目(80778)
- 自然(74594)
- 自然科(72867)
- 自然科学(72839)
- 自然科学基金(71546)
- 划(69774)
- 教育(67070)
- 资助(61043)
- 编号(58188)
- 重点(47553)
- 成果(45769)
- 部(45626)
- 发(45049)
- 创(43859)
- 创新(41031)
- 科研(40986)
- 计划(39978)
- 课题(39935)
- 国家社会(39332)
- 期刊
- 济(129451)
- 经济(129451)
- 研究(84522)
- 中国(55437)
- 学报(54845)
- 农(54536)
- 科学(47426)
- 财(45047)
- 大学(39815)
- 学学(38056)
- 管理(37496)
- 农业(35436)
- 融(34884)
- 金融(34884)
- 教育(27134)
- 技术(22790)
- 业经(22365)
- 财经(22327)
- 经济研究(21877)
- 业(19228)
- 经(19149)
- 问题(17841)
- 贸(16684)
- 版(16262)
- 商业(14546)
- 国际(14385)
- 技术经济(14181)
- 科技(14102)
- 理论(13881)
- 业大(13685)
共检索到4401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何彦 吴晓
居住空间为个体日常活动的最基本载体,迁居带来新的空间环境,也将会对居民日常活动安排和出行模式产生巨大影响。以昆明市呈贡大学城为例,运用迁居居民活动日志调查数据,构建个人属性、公共服务设施与活动-出行行为间的关系模型,重点剖析迁居前后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对居民活动行为选择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居民形成了以小汽车为主导的通勤结构模式,迁居前和迁居后居住地公交站及地铁站的密度对其影响都不明显;控制社会经济属性后,公共服务设施直接影响个体活动行为,提高商业设施或文体娱乐设施的密度会促发居民参与非工作活动,且新居住地服务设施配置还会通过作用于迁居前个体行为而间接影响现在的活动和出行行为。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李强 李晓林
以北京市近郊的两个大型居住区——回龙观和天通苑为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获取了有关居民上班出行的原始数据。基于对职住空间关系、上班出行距离、上班出行交通时间和预留时间的分析,探讨了两个大型居住区居民上班出行的基本特征,认为只有最大限度地减少“职住分离”,加强公共交通系统的建设,才能更好地满足两居住区居民上班及其他出行的需要。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柴宏博 冯健
郊区大型居住区是我国郊区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新型居住形态,为缓解城市内部人口和功能压力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其由于过快开发、缺乏规划等原因出现的问题众多。以北京典型郊区居住区回龙观为例,从迁居行为角度探讨大型居住区的社会空间形成,以折射我国郊区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郊区大型居住区的形成是政府、单位、开发商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社会转型期影响居民迁居的主要推力和限制因素是家庭纽带、政府政策与经济能力;快速郊区化过程中建立的这类社区内部居民成分复杂、流动性强、社区意识较为薄弱,居民生活与城市中心及近郊内沿的联系紧密,地区吸引力有待增强。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刘华 周田原 张贵科 刘学军 邓韶辉
随着中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推行,城市内迁居行为日趋频繁。洞悉不同年龄段居民迁居内在驱动力,能为城市居住环境规划与建设改善提供依据。论文利用2019年与2021年武汉市手机信令等多源数据,以生命周期理论为研究视角,识别武汉市四环内不同年龄段居民交通小区迁居强度,并提出建成环境因子特性与迁居强度关系模型,探讨居民生活圈内各建成环境因子对多年龄段居民迁居影响的特性差异。研究发现:(1)不同年龄居民的迁入与迁出强度在不同城市区位上存在分异,19~39岁居民相较于40岁以上居民迁居更频繁;总体呈现内环线的交通小区迁入与迁出强度表征偏高,且均大于外环线的交通小区。(2)公共服务设施、交通便利度和居住环境维度内相关指标是影响居民迁居决策的重要因素,由于不同年龄段居民居住需求不同,部分变量因子在不同年龄段下特性分异明显。考虑到各年龄段居民迁居强度及因子特性不一,相关规划决策需采取差异化的建成环境改善措施,科学引导不同年龄居民迁居,优化城市人口分布。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君 李小建
居住是反映居民基本生存状态的重要指标之一。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因素的变化导致了人们对其居住需求的改变和居住区位的再选择,进一步影响着各种居住空间结构的变迁。文章基于1 234份农户调查数据,运用二元选择Logit模型对影响农户迁居选择的影响因素和迁居意愿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庭总人口、现住宅改造时间、出路交通、房屋面积及结构、地形是影响农村居民迁居意愿的主要因素。农村居民迁居意愿的产生是农户考虑主要影响因素后,家庭进行综合决策的结果。随着农村大家庭的逐渐消解,家庭结构的日趋小型化,人口较多的大户家庭还面临着进一步迁居的可能;山地农村居民更愿意迁居;出路交通和现有住宅结构还是居住环境中引起居民居住不满的主要因素。今后的农村居民点建设应适度从农户角度出发,合理引导居民迁居,不断完善居民点规划。
关键词:
农村 居民 迁居意愿 影响因素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励雅 王振波
建成环境与出行行为关系迄今仍缺乏一致性研究结论。本文基于“不同目的的出行行为与建成环境的关系亦不相同”这一假设展开研究。借助北京市第四次居民出行调查,提取“出行链”作为分析单元,通过“主要中途活动地点”识别出“生计”、“生活”、“娱乐”三类出行链;以出行总距离和出行方式为因变量,居住区建成环境和个人经济社会属性为自变量,构建分层线性模型,刻画空间自变量与个体自变量对不同目的出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居住区建成环境与出行行为关系受出行目的的影响显著。建成环境对生计出行链的影响最大,对生活出行链的影响次之,对娱乐出行链的影响不显著。(2)对生计出行链影响最大的空间变量是“距中心区距离”和“公交线网密度”,对生活出行链影响最大的空间变量是“土地混合利用指数”。相比现有建成环境与出行行为关系研究,本文的主要创新在于:细分出行目的;以出行链(而非单次出行)为分析单元;选择分层线性模型处理嵌套数据结构。研究结论对城市规划与交通管理具有明显的政策启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玉春 吴启富 刘宣
文章根据国家统计局小康社会监测指标体系,运用综合指数方法从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水平、民主法制、文化教育资源环境等六个方面实证考察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水平,并对地区居民生活质量差异进行比较。
关键词:
中国居民 生活质量 评价体系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云鹏 王泳璇 王帆 丁哲 赵文晋
居民家庭生活能源的消耗日益增长成为全球能源需求增长和碳排放增长的主要来源。基于此,应用STIRPAT模型对我国居民家庭能源消费碳排放进行拟合,并在此基础上采用蒙特卡洛动态模拟2030年碳排放情况。研究结果为: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引起居民家庭能源消费逐年增加的主要原因,人口次之;居民消费占比对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碳排放主要呈负向效应。蒙特卡洛模拟结果表明2030年居民家庭消费碳排放的最大概率值为64.27亿吨。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云鹏 王泳璇 王帆 丁哲 赵文晋
居民家庭生活能源的消耗日益增长成为全球能源需求增长和碳排放增长的主要来源。基于此,应用STIRPAT模型对我国居民家庭能源消费碳排放进行拟合,并在此基础上采用蒙特卡洛动态模拟2030年碳排放情况。研究结果为: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引起居民家庭能源消费逐年增加的主要原因,人口次之;居民消费占比对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碳排放主要呈负向效应。蒙特卡洛模拟结果表明2030年居民家庭消费碳排放的最大概率值为64.27亿吨。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岳婷 龙如银
文章建立了我国居民人均生活用能量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VAR模型,对其进行Johansen协整关系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并以江苏省居民人均生活用能影响因素实证分析为例,进行补充检验分析。结果表明,人均消费支出的增长、人均生活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与生活能源消费量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并且二者均是人均生活能源消费量变化的格兰杰原因。其中,人均消费支出存在较明显正效应,随着人均消费支出的增加,人均生活能源消费量会有所增长,但增长速度缓于实际消费支出的增加;人均生活能源消费结构的影响作用较弱,随着煤炭占比的减小,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刘莉娜 曲建升 黄雨生 王莉 曾静静 边悦
论文在总结划分居民生活碳排放(HCEs)类别的基础上,以中国HCEs量为测度指标,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对1997—2012年人均HCEs进行分析,同时对2012年人均HCEs的空间格局分布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基本结论如下:根据划分方法,HCEs按照碳排放源可分为直接和间接碳排放;按照基本生活需求可分为基本和发展碳排放;按照人类消费行为可分为交通、居住、食品、商品及服务碳排放五大类。从时间尺度来看,中国各类别人均HCEs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从空间差异来看,1997—2012年,我国各省人均HCEs表现出共同的空间分布特征。从空间格局分布来看,2012年中国人均居民生活碳排放呈现从东到西递减的趋势...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艳 朱翔
文章通过建立社会核算矩阵框架下的价格路径分析模型,研究了价格波动对中国经济、居民生活的影响,揭示了价格在经济生活中的传导路径,得到以下结论:农产品的价格波动对城乡居民生活成本的影响最大;交通、石油、电、水、燃气以及教育、医疗的价格波动对城镇居民的影响高于农村居民;农产品价格上涨对食品制造业成本影响最大,且主要为直接影响,而间接导致住宿餐饮和批发零售业成本提高。油价对生产活动的影响程度高于煤炭价格。最后,非熟练劳动力价格上涨主要会直接带动农业、煤炭开采业、非金属矿采选业、批发零售业和旅游业成本上涨;会间接带动食品制造业和住宿餐饮业成本上涨。熟练劳动力价格波动主要是间接引起其他行业成本波动,其中对教育事业成本影响最大。
关键词:
路径分析 社会核算矩阵 价格变动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孙若梅
福建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对社区居民生活的影响──农户调查结果分析孙若梅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是1979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武夷山脉偏北段的东南坡,总面积56527公顷。其中核心区34711公顷,科教区911公顷,试验区20845公顷。武夷...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韩伟 李一博
探究居民生活质量与政府公共支出之间的相关性,对完善公共支出结构进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居民生活质量进行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计量分析法确定生活质量与各项公共支出的相关性:社会保障支出对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贡献度最大;科教文卫支出的贡献度次之;经济建设支出位居第三;行政管理支出会随着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不断膨胀,并依据上述结论给出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