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945)
2023(12575)
2022(10586)
2021(9582)
2020(7992)
2019(17210)
2018(16949)
2017(31311)
2016(17518)
2015(18762)
2014(18229)
2013(17261)
2012(15409)
2011(13874)
2010(13655)
2009(12642)
2008(11951)
2007(10553)
2006(8890)
2005(7662)
作者
(53114)
(44169)
(44074)
(41639)
(27970)
(21619)
(19858)
(17352)
(16857)
(15593)
(15040)
(14753)
(14237)
(14055)
(14017)
(13720)
(13483)
(13076)
(12888)
(12592)
(11511)
(10829)
(10714)
(10093)
(9970)
(9924)
(9838)
(9515)
(9100)
(9019)
学科
(57858)
经济(57776)
管理(46411)
(43409)
(34631)
企业(34631)
方法(26101)
数学(22822)
数学方法(22542)
(18270)
(17008)
(16773)
中国(16342)
业经(13695)
(13300)
(12659)
贸易(12656)
(12324)
农业(11963)
(10769)
银行(10702)
(10663)
财务(10632)
财务管理(10612)
理论(10589)
技术(10319)
地方(10299)
(10279)
(10194)
(10133)
机构
学院(237608)
大学(234546)
(87657)
经济(85791)
研究(84027)
管理(83409)
理学(73173)
理学院(72229)
管理学(70546)
管理学院(70147)
中国(59972)
科学(58567)
(57777)
(48480)
农业(46533)
业大(46057)
(45283)
研究所(42127)
(39900)
中心(37595)
(35113)
财经(32297)
农业大学(30809)
(30339)
技术(29773)
(29676)
(29522)
师范(29094)
北京(28921)
(28371)
基金
项目(172592)
科学(133125)
基金(124055)
研究(115215)
(113972)
国家(113062)
科学基金(94129)
社会(72317)
(70253)
社会科(68516)
社会科学(68494)
基金项目(65515)
自然(64452)
自然科(63057)
自然科学(63025)
自然科学基金(61913)
(59482)
教育(53664)
资助(49983)
编号(44618)
重点(39963)
(36749)
(36666)
计划(36253)
(36035)
成果(34733)
创新(34490)
科研(34468)
科技(32416)
课题(32251)
期刊
(90392)
经济(90392)
研究(60175)
学报(55086)
(52743)
中国(46243)
科学(43808)
大学(39046)
学学(37696)
农业(35795)
(31034)
管理(28918)
教育(25299)
(18683)
金融(18683)
(18635)
技术(17796)
业经(17091)
业大(16377)
经济研究(16269)
财经(15532)
(15298)
农业大学(14199)
(13390)
科技(13097)
问题(11689)
商业(10858)
统计(10033)
林业(10026)
(9754)
共检索到33469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桂清  张涛  徐秀德  
通过电导率测定法和比色法测定了玉米灰斑病菌毒素对玉米胚根细胞膜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毒素浓度,处理时间不超过3 d,毒素处理后胚根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MDA)含量高于对照组;同一处理时间,不同浓度毒素处理后胚根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均高于对照组,说明玉米灰斑病菌毒素对玉米胚根细胞膜透性具有显著影响,引起细胞膜的伤害,造成膜功能的紊乱。该研究将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玉米灰斑病菌毒素在致病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进一步揭示玉米灰斑病菌的致病机理等奠定基础。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桂清  张涛  孙华  徐秀德  
选用Fries培养液培养,采用浓缩浸提的方法提取玉米灰斑病菌粗毒素,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和比色法测定了处理不同时间和不同浓度玉米灰斑病菌粗毒素对玉米胚根保护酶(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苯丙氨酸解氨酶、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毒素处理后,玉米种子胚根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苯丙氨酸解氨酶、多酚氧化酶等保护酶活性明显降低,为对照组的7.97%~51.44%,说明毒素对寄主保护酶起抑制作用。该研究为进一步揭示玉米灰斑病菌的致病机理奠定了基础。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立安  齐志广  马春红  阎芝芬  魏建昆  
采用根尖伸长抑制法,对比了在不同培养条件下获得的菌丝滤液的致病力大小,即毒素产量高低。结果表明,黑暗静止条件下毒素产量最高,随后依次为光照 12 h-黑暗 12 h-静止条件、光照摇动、光照静止、黑暗摇动。但光照摇动和光照静止条件无显著差异。在有光培养条件下,摇动和静止差异不显著;在黑暗条件下,静止比摇动更有利于毒素产量;在静止培养条件下,黑暗比光照更有利于毒素产量;在摇动条件下,光照比黑暗更有利于毒素产量。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马春红  李秀丽  董文琦  李运朝  崔四平  贾银锁  王立安  
将玉米同核异质体不育细胞质CB37及其正常保持系NB37的离体根冠细胞分为4组,其中3组分别用质量浓度50μg/mL、100μg/mL和150μg/mL的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HMC)毒素诱导,1组用pH6.5PBS诱导作为对照,诱导时间分别为1h、4h和7h。然后采用中性红与伊文思蓝染色、吖啶橙(AO)与溴化乙啶(EB)复染和Hoechst33258染色3种方法检测玉米根冠细胞的凋亡状况。结果表明:HMC毒素诱导玉米根冠细胞发生凋亡,并出现凋亡小体与染色体边集形态特征。中性红与伊文思蓝染色,只能检测出活细胞和死细胞,且在3种毒素浓度、3种处理时间下,CB37的根冠细胞死亡率均高于NB37;采用...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薛春生  肖淑芹  韩洪强  高颖  陈捷  
【目的】探讨玉米灰斑病菌毒素对抗、感自交系的诱抗机理及效果。【方法】测定不同质量浓度玉米灰斑病菌毒素处理及不同毒素处理时间后,玉米植株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防御酶系活性的变化,研究玉米灰斑病菌毒素对寄主防御酶系活性的影响及毒素与诱导抗性的关系。【结果】抗病自交系78599-1的PAL、POD和PPO活性高于感病自交系K12,而感病自交系的CAT和SOD活性高于抗病自交系。微晶纤维素处理毒素的诱抗效果高于炭柱处理,玉米抗病自交系的诱抗作用略高于感病自交系。【结论】玉米灰斑病菌毒素对灰斑病具有诱导抗性作...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崔洋  涂光忠  魏建昆  张日清  赵南明  
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毒素(HMC-ToxinI)结构研究ChemicalStructureofHMCToxinProducedbyHelminthosporiummaydisRaceC1988年魏建昆等证实在中国存在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同时对C小种的致...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桂清  张涛  
以辽细辛精油为材料,以黄瓜灰霉病菌为靶标,采用干菌丝和鲜菌丝两种处理方法,测定了辽细辛精油对黄瓜灰霉病菌菌丝体电导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是干菌丝还是鲜菌丝,精油处理后灰霉病菌菌丝体的电导率均随着精油处理浓度的加大而提高、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提高。说明辽细辛精油对黄瓜灰霉病菌菌丝体细胞膜的通透性具有一定影响,可引起细胞膜的伤害,造成膜功能的紊乱。结果还表明,采用鲜菌丝处理法、处理时间为12~24 h时,测定结果比较理想。该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辽细辛精油的抑菌机理奠定了基础。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马春红  翟彩霞  郑秋玲  董文琦  李运朝  崔四平  范尉尉  贾银锁  
分别采用低浓度玉米小斑病菌Hel minthospolium maydis T小种毒素(HMT毒素)和玉米小斑病菌T小种培养滤液中的提取蛋白及菌丝细胞壁的提取液,预处理不同玉米品种3叶期叶片后再接种高浓度HMT毒素,在无菌条件下培养5 d后测量叶片病斑大小,并测定玉米叶片内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变化。结果表明:只有纯化的低浓度HMT毒素能够作为激发子诱导玉米获得系统性广谱抗性,但不同玉米品种所需的最适合浓度有差异;TC103以质量浓度0.025μg/mL毒素预处理效果最好,PAL活性最高;TB37和TMo17 2个自交系,以质量浓度分别为0.025μg/mL和0.050μg/mL的毒素预...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温典  田兰  张晓玉  巩校东  张运峰  谷守芹  范永山  
以前期研究中筛选得到的强毒菌株和弱毒菌株为试材,旨在探讨不同毒性玉米大斑病菌侵染对寄主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活性的影响。在确定了检测玉米PPO活性的最佳反应体系及最佳酶活测定时间的基础上,建立了快速准确测定PPO活性的方法;探讨了玉米大斑病菌强毒菌株YC和弱毒菌株01-23T侵染对寄主PPO活性的影响,结果发现,在优化的最佳试验条件下,弱毒菌株01-23T侵染对寄主防御酶PPO的影响与强毒菌株YC有很大不同,前者比后者更容易引发寄主防御反应,使寄主防御酶活性升高、抵抗力得以维持。为深入探讨玉米大斑病菌与玉米之间的相互作用奠定了基础。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吴楠  李青为  曹志艳  张娇  郝志敏  董金皋  
【目的】对玉米大斑病菌胞外黑色素的种类进行确定,探索影响玉米大斑病菌野生型菌株胞外黑色素产量的因素。【方法】利用酸碱沉淀法提取玉米大斑病菌01-23(野生型)菌株和1,3,8-三羟基萘还原酶(3HNR)基因缺失突变菌株ΔSt3hnr-3的胞外黑色素,采用红外光谱分析确定黑色素的种类。通过在培养基中添加不同的物质,确定影响胞外黑色素产量的因素。【结果】玉米大斑病菌胞外黑色素不同于DHN黑色素,2种黑色素的理化性质相似,溶解于热碱溶液,且与FeCl3反应产生沉淀。在振荡培养条件下,加入酪氨酸和三环唑分别使胞外黑色素的产量提高了2倍和1.5倍,而Cu2+浓度低于0.5μmol.L-1利于胞外黑色素的...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桂清  赵培宝  杜学林  邢光耀  
为从分子生物学角度进一步揭示玉米对灰斑病抗性的生理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采用比色(酶活测定)法,研究了玉米灰斑病菌侵入对不同抗性玉米品种保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灰斑病菌侵入后不同抗性玉米品种体内的保护酶活性均发生一定的变化:POD活性增加、CAT活性降低,酶活增加(或降低)的幅度和提高(或降低)率与寄主的抗感性关系不密切;EST活性提高,抗病品种酶活增加的幅度和提高率比感病品种高;SOD活性增加,且感病品种SOD酶活增加的幅度比抗病品种高;PPO活性增加,感病品种酶活提高率较高,而中抗和高抗病品种酶活提高率较低。说明玉米在遭到病菌侵入时,体内会产生相应的反应来减轻危...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范永山  谷守芹  董金皋  董娜  
【目的】通过研究促分裂原活化蛋白酶(MAPK)途径对玉米大斑病菌HT-毒素产生及生物学活性的影响,探索该途径对玉米大斑病菌致病性的调控机制。【方法】利用MAPK途径特异性抑制剂U0126分析该途径对玉米大斑病菌HT-毒素产生及活性的影响。【结果】1~20μmol·L-1 U0126处理后,菌株01-23的HT-毒素组成和含量均发生了变化,部分组分的合成受到抑制,并诱导产生了一些新的毒素组分。1~20μmol·L-1 U0126处理后获得的HT-毒素在感病寄主B37和B37Ht1玉米自交系上的生物学活性都受到了显著抑制,在B37玉米叶片上的抑制程度强于B37Ht1。随着U0126浓度的增加,菌株...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马春红  李秀丽  董文琦  及增发  戴志刚  王立安  
利用提取的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Helminthosporium maydis race C,HMC)毒素处理同核异质体Mo17-C和Mo17-N叶片及叶片中的原生质体并进行凋亡检测。叶片凋亡检测采用DNA凝胶电泳分析,结果表明:Mo17-C和Mo17-N均出现DNA-ladder,其中HMC毒素质量浓度为250μg/mL时,诱导12 h后Mo17-C出现的DNA-ladder最明显,而Mo17-N在HMC毒素质量浓度升至300μg/mL时,诱导12 h后DNA-ladder才最明显。原生质体的凋亡检测采用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法并统计其凋亡率,结果表明:Mo17-C和Mo17-N均...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马春红  李运朝  董文琦  翟彩霞  范尉尉  柳斌辉  王立安  任会芳  
分别用系列低浓度玉米小斑病菌T小种毒素处理玉米叶片后再接高浓度毒素观察其病斑大小,并测定了与抗病相关的关键酶——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变化,从而确定了低浓度T毒素能够作为激发子来诱导玉米的系统获得性抗性具有一定的广泛性,且不同的品种所需的最适合浓度不同。对TB37的处理中0.025μg/mL组处理效果最好,PAL酶活性最高;而对TMo17的处理中0.05μg/mL组处理效果最好,PAL酶活性最高。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巩校东  刘星晨  赵立卿  郑亚男  范永山  韩建民  谷守芹  董金皋  
【目的】了解不同高渗胁迫条件对玉米大斑病菌(Setosphaeria turcica)菌丝发育及胞内黑色素含量的影响,明确在病菌菌丝细胞中起主要作用的渗透调节物质的种类及这些物质在不同高渗胁迫条件下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3种不同浓度梯度(0.4、0.8、1.2 mol·L-1 Na Cl)的高渗胁迫条件处理玉米大斑病菌,分析高渗胁迫对菌落生长、菌丝发育及菌丝胞内黑色素含量的影响;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技术测定3种高渗浓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