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729)
2023(7968)
2022(6594)
2021(5902)
2020(4841)
2019(10529)
2018(9968)
2017(18710)
2016(10566)
2015(11240)
2014(10937)
2013(10824)
2012(9953)
2011(8947)
2010(8530)
2009(7680)
2008(7220)
2007(6166)
2006(5256)
2005(4433)
作者
(34794)
(29407)
(29097)
(27192)
(18015)
(14347)
(12891)
(11660)
(10933)
(9999)
(9874)
(9667)
(9491)
(9220)
(9141)
(8972)
(8927)
(8643)
(8329)
(8228)
(7720)
(6949)
(6837)
(6709)
(6465)
(6333)
(6255)
(6209)
(6077)
(5857)
学科
(44444)
经济(44401)
管理(26179)
(24079)
方法(17517)
(17406)
企业(17406)
数学(15969)
数学方法(15840)
(13830)
地方(12662)
(12236)
中国(9995)
(9366)
农业(8726)
土地(8684)
业经(8388)
环境(8269)
(8041)
贸易(8039)
地方经济(7826)
(7796)
技术(6154)
(5866)
(5484)
(5480)
(5447)
(5443)
财务(5440)
财务管理(5433)
机构
学院(148940)
大学(148396)
研究(56909)
(56682)
经济(55640)
管理(53356)
理学(47342)
理学院(46623)
管理学(45610)
管理学院(45368)
科学(42350)
中国(41076)
(40227)
农业(32740)
业大(32210)
(31799)
(31542)
研究所(29781)
中心(25504)
(22642)
农业大学(22163)
(21242)
(21101)
(20315)
科学院(19640)
(19533)
(19492)
师范(19076)
北京(19019)
财经(18911)
基金
项目(115641)
科学(90556)
基金(85343)
(80321)
国家(79715)
研究(72291)
科学基金(66142)
自然(47140)
社会(46808)
基金项目(46561)
(46398)
自然科(46011)
自然科学(45995)
自然科学基金(45153)
社会科(44446)
社会科学(44433)
(40273)
资助(32706)
教育(31172)
重点(27211)
计划(26226)
编号(26118)
(25844)
(24048)
科技(24037)
(23930)
科研(23453)
创新(22739)
(20563)
国家社会(20142)
期刊
(55748)
经济(55748)
学报(37632)
(35371)
研究(34207)
科学(32045)
中国(29550)
大学(25590)
学学(24980)
农业(23928)
(15934)
管理(15838)
(12799)
资源(11460)
业大(11132)
业经(10146)
经济研究(9681)
(9651)
(9573)
金融(9573)
农业大学(9313)
科技(9146)
技术(8728)
财经(8561)
教育(7975)
问题(7764)
林业(7612)
中国农业(7434)
(7367)
自然(7332)
共检索到2036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强  何岩  崔保山  
在全球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流域水文循环具有明显的二元结构特征。地表蒸散作为流域水文循环的重要环节,体现了流域内物质、能量和信息体系的变化,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息息相关。本文研究中从洮儿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时空动态入手,借助于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获取了洮儿河流域的生长季蒸散量,在分析流域内蒸散量变化时空动态规律及其特点的基础之上,以生态干扰度指数将土地利用方式的变迁对地表蒸散量影响程度展现出来。结果表明从3个时段的蒸散量来看均较前期均呈增加趋势,空间上流域蒸散发呈分散增加趋势,中下游地区尤为明显;生态干扰度指数反映出土地利用方式的变迁引起土地覆被格局变化对参考作...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艳红  张树文  陈建军  
该文基于3期TM数据,在GIS支持下,运用景观生态学和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洮儿河流域中上游15年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如下: ①时间演变特征:从土地利用演变速率看,草地面积呈显著减少趋势。在1985年~1996年期间减少速率为1 52%,1985年~2000年期间减少速率为1 20%,而难利用地面积减少幅度和速率较小。除了草地和难利用地减少其它类型都呈增加变化。其中耕地增加明显,在1985年~1996年期间增长速率为1 79%,1985年~2000年期间增加速率达到1 40%,而林地在15年内以每年0 82%的速度持续增加; ②空间演变特征:从土地类型结构看草地一直占绝对优势地位,3个...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万同  钱乐祥  
MODIS数据具备较好的时间分辨率,是目前模拟监测区域尺度地表能量与水分变化比较理想的数据源。SEBS模型理论基础坚实、区域应用限制低、反演结果较为合理准确,因此得到广泛应用。利用伊洛河流域2002年、2008年四季典型日(8d)的MODIS数据,采用结合DEM数据改进后的SEBS模型,对伊洛河流域地表蒸散进行了估算,分析了地表蒸散的空间格局和年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地表蒸散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差异,呈现出南部高、北部低,山区高、河谷低,南北梯度大的空间分布特点,区域分布不均衡;年内蒸散量的变化呈单峰趋势,季节性变化显著,下游平原区受供水条件影响差异较大。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宋述军  周万村  
当点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时,非点源污染,尤其是农业非点源污染将成为影响地表水水质的主要因素。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获取岷江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并在分析该流域内地表水水质监测数据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土地利用结构与地表水水质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在以单一土地利用类型为主控制的区域中,林地和草地控制的小流域的地表水水质明显优于耕地;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组合结构中,地表水水质的优劣状况介于林地、草地和耕地为主控制的小流域之间;在其他条件相似时,随着小流域内林地和草地比例的增加,非点源污染降低,而随着耕地比例的增加,非点源污染有增大的趋势。此外,土地利用结构对地表水水质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数量结构上,同时表...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任涵  张静静  朱文博  王丽园  张立娟  朱连奇  
山地作为陆地表面的特殊地域单元,地形起伏较大,生态系统较为脆弱,对全球变化信号有放大作用。因此,研究山地土地利用变化对生境质量的影响,对于权衡区域生态保护与发展及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InVEST模型,结合土地利用数据,并从地形起伏度视角,对太行山淇河流域2000-2015年生境质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5年期间,淇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表现为耕地、林地面积逐渐减少,草地、建设用地面积逐渐增加。(2)流域整体生境质量较好,平均生境质量指数均超过0.7,且2015年有明显提升。(3)淇河流域的生境质量变化受地类变化影响较大。耕地、草地、建设用地由于受到过人为干扰的影响,其生境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采伐、毁林开荒等行为导致林地的生境也开始缓慢退化,但由于林地的植被覆盖度较高,抗干扰能力较强,加上逐渐开始对其进行恢复,生境质量水平依然较高。(4)该流域生境质量在地形起伏度上的分布特征表现为平坦区和微起伏区以一般等级生境质量为主,小起伏区和中起伏区则以高度重要和极重要等级生境质量为主。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翟丽妮  林沛榕  吴凤燕  马丽梅  
隽水河流域地处鄂东南地区,是全省的暴雨中心之一,是洪涝灾害频发和多发的地区。为探讨土地利用变化对洪水过程的影响,基于SWAT模型,采用极端土地利用情景分析法,分别计算了林地、居住用地、草地、耕地4种土地利用类型对场次洪水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1)SWAT模型在隽水河流域洪水过程模拟中适用性好,通城(二)水文站验证的结果为洪峰合格率达83.33%,确定性系数E_(NS)大于0.80,决定性系数R~2大于0.9。(2)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居住用地和耕地对洪峰和洪量均有增加作用,其中,居住用地增加更为显著;林地和草地对洪峰和洪量均有削减作用,其中,草地削减更为显著。(3)土地利用类型的改变对中小洪水过程影响的幅度更为显著,而对较大洪水过程影响的幅度却相对较弱。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孙睿  刘昌明  李小文  
地表蒸散的准确估算在流域水资源的评价、干旱监测及农作物产量模拟研究中很重要,论文通过建立年蒸散量与累积NDVI及相对湿润指数之间的关系,利用1982~2000年8km分辨率的AVHRRNDVI资料及月平均气温和月降水量资料,对黄河流域近20年来地表蒸散的时空分布进行了分析,并利用水文站径流观测资料对估算结果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多年平均年蒸散量是389mm,年际间变化很大,空间分布格局是东南部蒸散量最大,其次是兰州以上区间,宁蒙河段及鄂尔多斯高原蒸散量最小;全流域平均蒸散估算误差比较小,吻合比较好。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马宁  王乃昂  王鹏龙  孙彦猛  董春雨  
利用黑河流域及周边地区14个气象站的1960—2009年逐日气象资料,基于FAO推荐的Penman-Monteith模型分析了黑河流域近50 a来潜在年、季参考蒸散量ET0的时空分布特征,同时利用敏感分析计算了流域内不同区域典型气象站ET0对各气候要素的敏感系数,并结合各气候要素的多年相对变化定量探讨了导致ET0变化的主导因素。结果表明:黑河流域年ET0表现出明显的南北差异,亦即从南到北呈增大趋势,上游祁连山区年ET0约568~700 mm,中游走廊平原约800~900 mm,下游的金塔、鼎新一带约1 000 mm,额济纳地区则高达1 150 mm以上。各季节ET0亦呈北多南少特征,且ET0的...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田迪  李叙勇  Donald E.Weller  白中科  
利用美国地质调查局的逐日连续流量数据计算了美国切斯比克湾地区150个小流域的34个河流流量指标,并在整个区域和划分的3个自然地理区对选择的17个指标与4种土地利用类型和不透水地表做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森林在降水较少的冬春两季增加流量,雨量较高的秋季减少流量,森林面积比例的增加可以削减洪峰、延长洪峰历时、稳定流量变化。农业用地比例的增加表现为稳定流量变化,延长洪峰历时,在高原地区还可以削减洪峰流量。草地比例的提高均表现为削减洪峰流量,稳定流量变化,延长洪峰历时。随着不透水地表面积增加,洪峰流量、雨季、汛期和年流量增加,流量变化加剧,洪峰历时减少,不同地理区对不透水地表的水文响应也有所不同。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柳梅英  包安明  陈曦  刘海隆  张红利  陈晓娜  
天然植被退化,部分转变为人工植被和人类聚居区是干旱区绿洲过程的重要表现之一,而目前对土地利用变化影响植被碳储量的机制还不十分清楚。论文尝试采用CASA模型及1976—2007年4期9月份Landsat卫星影像估算玛纳斯河流域9种植被类型的净初级生产力,并通过植物枯损模型估算了流域内植被碳密度,进而估算出流域内各类型植被碳储量,最后分析土地利用/覆被类型间的转移对植被碳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976—2007年间,受农作物种植结构及品种变化影响,绿洲农田植被碳密度变化较大;同期流域植被碳储量共增加了50.50×104t C,其中林地被乱砍乱伐,灌木林地、天然牧草地退化为荒草地使得流域植被碳储量...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渊刚  罗格平  冯异星  韩其飞  范彬彬  陈耀亮  
土地利用变化对碳收支的影响是当前全球变化研究领域的重点内容之一,中国西北干旱区土地利用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的影响尚不清楚。论文以西北干旱区流域绿洲水土开发的典范——玛纳斯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Bookkeeping模型,利用多期土地覆被类型图、植被和土壤碳密度历史文献及实地调查资料,开展玛纳斯河流域近50 a荒漠转变为绿洲农田和农田弃耕两种主要土地覆被变化对碳收支的影响研究。玛纳斯河流域的垦殖活动有利于碳储量的增加,在1962—2008年的46 a间,土地利用变化导致流域植被碳储量增加6.34×105t,土壤碳储量增加3.14×106t,总碳储量增加3.77×106t。受土地覆被变化面积和转...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原菲菲  徐增让  詹卫华  鲁春霞  曹文德  茹伟娜  
利用2007年5月Lansat5TM数据,运用单通道算法,基于全国遥感监测土地利用/覆盖分类体系,对贵州省猫跳河流域的地表特征参量进行了反演,得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典型地表特征参数值。在3种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中,林地的植被指数最高、地表温度最低,农田的植被指数最低而地表温度最高,草地介乎林地和农田之间。城镇建设用地主要表现为热岛效应,而水域则主要表现为地表温度(LST)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双低特征。进一步对二级土地利用类型的分析表明,由于结构、功能的不同,土地利用二级类在地表特征参量方面也表现出了有规律地变化。有助于深入认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物理特征,可以丰富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像...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邱国玉  尹婧  熊育久  赵少华  王佩  吴秀琴  曾爽  
论文以在黄土高原上发育,流经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黄河二级支流——泾河为研究对象,基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土地利用影像资料,以及泾河流域1970~2002年的气候、水文资料,采用美国农业部开发的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SWAT,分析了20世纪80~90年代泾河流域的降雨量和径流量的变化。从80到90年代,流域年降雨量呈逐年递减趋势,80年代多年平均月降雨量明显大于90年代多年平均月降雨量,尤其在7~9月,平均降雨量明显减少。受气候干旱化和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共同作用,80~90年代,流域多年平均年径流减少了8.92m3s-1。为了区分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径流的影响,采取分别固定气候因子与...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甄霖  谢高地  杨丽  成升魁  郭广猛  
本文对泾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及其土地利用政策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泾河流域属于中国西北偏僻山区,是西北干旱地区和中部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带,也是下游灌溉水资源的重要发源地。本研究从泾河流域选取了3个县作为研究区域,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影像技术对该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进行考查;调查问卷用于调查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因素;转移矩阵和SPSS统计分析软件用于定量分析1980至2003年间土地利用的变化情况;加权平均指数分析方法用于对当地农民的认知情况进行排序。结果表明,林地和草地变幅较大;农地、草地和林地之间的变化交替发生;农业政策、市场需求、个人意愿以及环境保护则是引起这些变化的最重要的驱动力...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杨丽  谢高地  甄霖  冷允法  郭广猛  
本文以泾河流域为例,应用遥感与GIS方法,对该流域1986年、1995年和2000年3个时期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及其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从1986年至2000年,泾河流域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不大,均以草地和耕地为主,二者始终占流域总面积的85%以上;其次是林地,占流域总面积的10%左右,其他3种土地利用类型仅占流域总面积的5%左右;②土地利用变化总体来说,林地和草地呈现减少趋势,建设用地和耕地则呈增加趋势;未利用土地和水域面积变化不大;③从1986年至2000年这15年间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间的相互转化比较复杂,主要发生在林地、草地和耕地三者之间,以草地—耕地转型为最大,达14·87×104hm...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