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966)
- 2023(2860)
- 2022(2224)
- 2021(1788)
- 2020(1059)
- 2019(2559)
- 2018(2425)
- 2017(4695)
- 2016(2649)
- 2015(2849)
- 2014(2898)
- 2013(3069)
- 2012(2928)
- 2011(2777)
- 2010(2550)
- 2009(1825)
- 2008(1536)
- 2007(1459)
- 2006(1324)
- 2005(1212)
- 学科
- 济(12088)
- 经济(12083)
- 环境(8994)
- 管理(8325)
- 学(5308)
- 资源(5273)
- 地方(4695)
- 农(4203)
- 业(4120)
- 划(3735)
- 生态(3645)
- 规划(3513)
- 环境规划(3483)
- 方法(3408)
- 数学(3234)
- 数学方法(3210)
- 农业(3092)
- 土地(2980)
- 经济学(2735)
- 和(2625)
- 中国(2562)
- 发(2400)
- 地方经济(2345)
- 业经(2319)
- 企(2308)
- 企业(2308)
- 财(2033)
- 环境经济(1992)
- 域(1804)
- 区域(1801)
- 机构
- 学院(38866)
- 大学(38064)
- 研究(16784)
- 济(15014)
- 经济(14729)
- 管理(13577)
- 中国(12983)
- 科学(12747)
- 理学(11725)
- 农(11642)
- 理学院(11507)
- 管理学(11214)
- 管理学院(11168)
- 农业(9143)
- 所(9095)
- 业大(9067)
- 研究所(8627)
- 京(8581)
- 中心(7917)
- 省(7089)
- 资源(6523)
- 院(6522)
- 江(6382)
- 环境(6184)
- 农业大学(6132)
- 科学院(6131)
- 室(5867)
- 财(5772)
- 范(5666)
- 师范(5593)
共检索到5624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唐骄萍 李贤伟 赖元长 冯帅 王鹏 黄从德
建立退耕还林重点示范县洪雅县竹林碳储量多元线性回归遥感模型,基于碳储量遥感模型估算出四川省洪雅县退耕还林以前(1994年)、退耕还林后第4年(2004年)和退耕还林后第7年(2007年)的竹林碳储量,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对竹林碳储量的时空格局变化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3年间(1994—2007年)洪雅县竹林碳储量和面积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前期(1994—2004年)增速大于后期(2004—2007年);竹林碳储量和面积分布规律相似,都呈现出向低海拔、平缓坡和各坡向发展的趋势,其中2004年>25°坡度区域竹林碳储量和面积变化最明显,2004年>25°坡度区域竹林碳储量增加量占总增加量的79...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赖元长 李贤伟 冯帅 王鹏 唐骄萍 赵安玖 赖家明
退耕还林工程是我国实施的重点林业生态工程。以四川盆周低山丘陵区退耕还林工程重点示范县洪雅县为研究对象,基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参照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表,结合研究区粮食平均产量和收购价格,分析了退耕还林前(1994—1999年)、后(1999—2007年)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探讨了退耕还林工程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退耕还林工程在一定程度上使土地利用程度呈减弱趋势,土地利用处于衰退阶段;退耕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不明显;退耕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发生显著变化,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2.90×108元,可能是由于退耕还林使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降低,林地...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罗怀良 陈国阶
以四川省洪雅县 3 3年实测气象资料和 7种作物生产实际为基础 ,运用模糊数学方法建立作物光、热、水隶属函数。以平均资源适宜指数、平均效能适宜指数和平均利用指数作为农业气候适宜度评价的指标 ,分别计算其值。并根据计算结果讨论了农业生产优化管理与气候资源利用的相应措施。
关键词:
洪雅县/四川省 农业气候 适宜度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孙晓芳 岳天祥 范泽孟 张昊
植被碳储量对生态系统碳平衡具有重要调节作用,对植被碳储量进行模拟并分析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是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和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基于全球植被动态模型模拟的全球植被碳储量,分析植被碳储量在1901年-2000年间的时空变化趋势,及其与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关系。将LPJ-DGVM(Lund-Potsdam-Jena Dynamic Global Vegetation Model)模型对植被碳储量的模拟结果与国际上被广泛接受的其他研究结果进行了对比后得出,该模型对植被碳储量具有较好的模拟能力。对植被碳储量的模拟结果表明:全球过去100年的植被碳储量在整体上呈增加趋势,增加率为0.0016kgC...
[期刊]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作者]
彭阳
如何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和保护物种多样性是当前各国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我国自1998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其固碳效益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与此同时,由于山区人口外出打工,山区人口越来越少,也出现了耕地撂荒的现象。本论文以湖南省会同县耕地经造林和撂荒恢复14年后所形成的退耕还林地(杉木纯林)和农田撂荒地为研究对象,研究它们的群落特征和碳储量差异。基于野外样地调查的方法,在调查两个样地物种组成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耕地在两种恢复方式下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重要值、物种多样性和物种相似性系数等群落特征;采用野外调查和室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胡建忠
黄河上游地区10~27 a的退耕地人工林,其植物体、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的碳密度平均为111.3、5.1和164.9 t/hm2,分别占同一地区天然次生林的28.6%1、3.8%和61.0%.植物体、枯落物层和土壤层3个层次所占总碳密度的比例,对于退耕地人工林来说为39.6∶1.8∶58.6,而天然林为57.4∶2.7∶39.9.退耕地人工林的植物体和枯落物层碳密度均随林龄的增加而呈幂函数增长趋势.这2部分在总碳密度中所占比例随林龄而逐步提高.退耕地人工林目前的总碳密度平均为281.2 t/hm2,相当于同一地区天然次生林总碳密度677.4 t/hm2的41.5%,但年均碳密度却高达15.2 t/...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许秀丽 罗承德 宫渊波 杨朝俊
Soil permeability is an important index to evaluate water source conservation function.This paper chooses three vegetation patterns(cropland as control,patternⅠArundinaria amara+Hemarthria compressa,PatternⅡBambusa pervariabilis×Dendrocalamopsis oldhami+Hemarthria compressa) as study objects and has...
关键词:
植被模式 土壤入渗性能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王艳芳 刘领 悦飞雪 李冬 上官周平
退耕还林工程作为中国重要的植被恢复工程,其碳汇能力巨大。基于河南省退耕还林实施期间河南省森林资源清查数据(1998-2003年,2003-2008年,2008-2013年),利用生物量转换因子连续函数法,估算河南省森林及人工林的碳储量,同时利用2000-2012年河南省退耕还林工程逐年造林树种和面积,估算退耕还林所种树木的碳储量。结果表明:河南省森林面积、蓄积、碳储量和碳密度分别从1998年的149.77×10~4hm~2,5 258.50×10~4m~3,30.49 Tg和20.36 Mg·hm~(-2)增加到2013年的305.36×10~4hm~2,17 094.56×10~4m~3,91.02 Tg和29.81 Mg·hm~(-2),其中人工林面积、碳储量、碳密度增幅较大。人工林碳储量占林分总碳储量的比例由1998年的29.26%提高到2013年的58.46%。人工林在河南省森林碳汇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河南省森林碳汇的主要贡献者,这主要归因于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引起人工林碳储量的增加。2003,2008和2013年退耕还林工程碳储量分别占森林总碳储量的1.58%,15.40%和30.95%。河南省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具有较大的碳汇能力。图3表5参32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唐廷华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瞿星 王萌 周学东 苏维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开展单病种付费过程中,如何测算单病种的价格,其方法仍然还处在探索阶段。本研究运用均值定价法与临床路径法对洪雅县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过程中的4种单病种价格进行了价格测算,为改进付费方式、提高农民受益程度提供了理论依据。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罗怀良
全域旅游是旅游资源富集、不适宜大规模工业化地区的一种发展新方式。全域旅游需要区域内部有高密度的多样景观,协调统一的区域主题以及适中的区域尺度。四川盆地西南边缘的洪雅县利用优越的区域内在条件,将生态农业、田园风光与乡村旅游相融,将森工、水能开发、食品加工与旅游联动,将道教文化与养生旅游、本土文化与民俗旅游相结合,将环境保护和生态养生旅游相统一,形成一系列以旅游为核心的产业关联雏形。依托域外大景区整体提升县域旅游形象,实行点、轴、面串联推进景观的全域统筹,突出绿色主题的差异化发展,促进旅游全域协同发展,并探索出全域旅游的产业关联与地域统筹协作模式。实践表明:这类区域全域旅游可以采用因地制宜的政府主导、资源综合利用的产业关联、差异化发展的地域协同、地域文化挖掘与人文景观营造的特色提升等策略。针对该县全域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今后应采取更新观念与强化政府主导,以产业链间的横向关联推动产业聚变,以分层次/类别统筹开发促进全域协同,坚持生态优先和强化环境保护等对策。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罗怀良
全域旅游是旅游资源富集、不适宜大规模工业化地区的一种发展新方式。全域旅游需要区域内部有高密度的多样景观,协调统一的区域主题以及适中的区域尺度。四川盆地西南边缘的洪雅县利用优越的区域内在条件,将生态农业、田园风光与乡村旅游相融,将森工、水能开发、食品加工与旅游联动,将道教文化与养生旅游、本土文化与民俗旅游相结合,将环境保护和生态养生旅游相统一,形成一系列以旅游为核心的产业关联雏形。依托域外大景区整体提升县域旅游形象,实行点、轴、面串联推进景观的全域统筹,突出绿色主题的差异化发展,促进旅游全域协同发展,并探索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范叶青 周国模 施拥军 董德进 周宇峰
利用双因素方差分析法研究坡向、坡位对毛竹Phyllostachy edulis林生物量与碳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坡向、坡位对毛竹生物量、竹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空间分配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坡位影响比坡向更显著。具体地,坡向对植被碳储量影响显著(P<0.05),对土壤碳储量和生态系统碳储量影响较显著(P<0.10),坡位对植被碳储量影响极显著(P<0.01),对土壤碳储量和生态系统碳储量影响显著(P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