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568)
2023(13952)
2022(12220)
2021(11599)
2020(9581)
2019(21731)
2018(21706)
2017(41378)
2016(22618)
2015(25239)
2014(24832)
2013(24221)
2012(22031)
2011(19637)
2010(19622)
2009(18208)
2008(17418)
2007(15338)
2006(13276)
2005(11492)
作者
(63701)
(52711)
(52658)
(49784)
(33470)
(25335)
(23992)
(20860)
(20144)
(18911)
(18022)
(17699)
(16484)
(16383)
(16269)
(16150)
(16139)
(15859)
(15145)
(15004)
(13067)
(12695)
(12687)
(11946)
(11903)
(11861)
(11718)
(11643)
(10652)
(10475)
学科
(81539)
经济(81449)
管理(64650)
(60938)
(49980)
企业(49980)
方法(37997)
数学(32497)
数学方法(32103)
中国(23844)
(22624)
(21190)
业经(19412)
(18669)
地方(17701)
(16115)
理论(15756)
(15175)
贸易(15166)
环境(15012)
农业(14781)
(14690)
(14532)
银行(14486)
(14215)
(14026)
财务(13958)
财务管理(13927)
(13700)
技术(13294)
机构
学院(306828)
大学(305580)
管理(123226)
(113202)
经济(110441)
理学(106099)
理学院(104943)
管理学(102968)
管理学院(102437)
研究(97666)
中国(75178)
(65142)
科学(63161)
(54104)
(49080)
(48276)
业大(46985)
中心(46078)
(44702)
研究所(44189)
财经(43225)
北京(41244)
(40922)
师范(40546)
(39260)
农业(38520)
(37387)
(35884)
技术(33844)
经济学(32604)
基金
项目(214272)
科学(167361)
研究(156755)
基金(153341)
(133166)
国家(132033)
科学基金(113926)
社会(96491)
社会科(91180)
社会科学(91156)
(84962)
基金项目(82070)
自然(75329)
自然科(73546)
自然科学(73527)
教育(72146)
自然科学基金(72140)
(71608)
编号(65755)
资助(62815)
成果(52628)
重点(47569)
(45727)
(44862)
(44832)
课题(44770)
创新(41757)
科研(41065)
项目编号(40720)
大学(39749)
期刊
(123700)
经济(123700)
研究(88686)
中国(59093)
学报(49210)
(44742)
科学(44325)
管理(43262)
(40377)
教育(36890)
大学(36434)
学学(34297)
农业(31111)
(28959)
金融(28959)
技术(26654)
业经(21656)
财经(19507)
经济研究(19157)
图书(17882)
(16431)
科技(16034)
理论(15956)
(15901)
问题(15536)
实践(14976)
(14976)
(14273)
技术经济(13892)
现代(13732)
共检索到44463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朱莹莹  陈耀  马玉红  徐恩凯  张淑梅  张艺鸽  田国行  
为提高城市生态防洪韧性,构建蓝绿基础设施网络,依据登封市2021年4月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通过降雨-径流水文模型分析枯水月、平水月以及丰水月的淹没范围,并将分析结果转化为电阻面纳入潜在生态廊道的识别与构建中,利用连通性分析和电路理论筛选匹配登封市的最佳扩散距离和廊道“宽度”,并综合分析廊道关键障碍点、夹点以及易涝区现状条件,提出了登封市蓝绿基础设施网络的构建策略。结果表明:1)14个汇水区内的林地在枯水月、平水月以及丰水月的平均雨洪消减率逐渐降低,分别为94.42%、80.85%、47.46%;2)在丰水月随着雨量增加林地逐渐成为在建设用地之下的第二大产流体,导致9.10 km~2的建设用地处于淹没风险区。位于洪涝高压区的告城镇受淹面积由枯水月的0.29 km~2扩大至丰水月的3.13 km~2。3)识别出26个重要源地、4个一般源地、56条潜在廊道、107处关键障碍点以及14处重要夹点。其中登封市东南地区关键廊道较窄且电流密度较高,多处重要夹点毗邻建设用地,且每条廊道均存在多个关键障碍点,多为城镇建筑、交通道路及废弃矿坑。4)结合研究结果,提出恢复颍河下游河道河岸缓冲带、增设河漫滩、拓宽河道行洪断面等生态策略以强化蓝绿空间融合,借助绿道与河流走廊的交织缝合串联各地坑塘水库,形成安全稳固的“化整为零、分散排水”的雨洪调蓄空间格局。本研究可为建设登封市蓝绿基础设施网络提供参考。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袁秋玲  孟凡鑫  李芬  刘耕源  杨志峰  
食物、能源、水是支撑人类发展的三大生命线资源,彼此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错综复杂的关联关系,其中一方变化对另外两方面造成的负面影响或产生的矛盾与冲突,在经济活动聚集的城市表现尤为显著。传统的基于部门分割视角下的城市生态资源管理体系与政策,难以应对复杂的城市生态问题。尤其是当前气候变化和新冠疫情对城市的强大冲击,给城市资源供应链管理带来巨大挑战。而食物—能源—水关联视角为城市的韧性提升与生态管理提供了系统思路及新视角。城市蓝绿基础设施通过直接提供与食物、能源、水相关的生态效益,能够降低城市生态系统对不确定性扰动的暴露程度和脆弱性,可有力推动城市韧性的提升。通过系统综述及识别蓝绿基础设施对食物—能源—水关联影响的路径,构建了食物—能源—水关联视角下蓝绿基础设施提升城市韧性的概念框架,强调蓝绿基础设施对城市韧性的关键驱动作用,并提出相应的蓝绿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与管理策略,为韧性城市实践提供路径引导。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杨飞  王伟  廖顺宝  张胜田  林玉锁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土壤环境功能区划是合理开发利用与有效保护管理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土壤环境功能区划工作亟须详细展开,且区划方案因尺度不同而异。县级土壤环境功能区划结果要求更具体、可操作性更强。文章深入分析了县级土壤环境功能区划的区划思路、区划原则、区划方法、区划依据与指标体系等区划方案,并以河南省登封市为例进行县级土壤环境功能区划示范研究。登封市土壤环境功能区划分为4级:一级区划分为生产功能区、生活功能区、生态功能区等3类;二级区划分为基本农田种植区、一般农业发展区、商品林生产种植区、农村居民区、城镇建设区、独立工矿区、港口与交通用地区、生态公益林种植区、生态安全控制区、自然景...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赵晨晓  刘春卉  魏家星  
【目的】绿色基础设施网络作为覆盖城市的生态网络,对于热岛效应有着重要的调节和改善作用。探究绿色基础设施构建方法并进行合理规划布局是改善城市热环境问题的有效措施。【方法】以江苏省南京市主城区为研究对象,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选取连通性高、降温效应显著的"源"斑块,将反映景观格局的景观格局指数和反映地表覆盖特征的地表降温率进行叠加并构建阻力面,进而采用最小成本路径方法生成廊道。【结果】(1)识别出降温率高的507个核心区斑块,结合景观连通性分析选择了25个斑块作为"源"斑块;(2)基于最小成本路径方法识别出20条廊道,与"源"斑块共同构建出以缓解热岛效应为导向的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网络;(3)结合南京市绿地系统规划进行网络优化,提出"三环、六带、多线"的总体空间结构。【结论】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使缓解热岛效应导向的绿色基础设施网络构建更加合理,同时为建构绿色基础设施网络,改善人居环境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图5表6参27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白新华  
以农村基础设施PPP项目全寿命周期的视角对残值风险因素进行识别,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风险因素关系网络。在此基础上对残值风险网络进行特征测度与分析,并筛选出重要残值风险因素和风险关系,并提出相关的防控策略。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甘晓龙  李世蓉  
为了解决基础设施项目可持续性评价指标构建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风险管理的可持续性评价指标的构建方法。将风险管理的方法、技术和工具引入到可持续性评价指标的识别、分类和优化中,并详细介绍具体步骤,为基础设施项目可持续性评价指标的构建提供有效的方法。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段继周  
保险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心为数据基础设施,目前看其无论从质还是量上均有很大发展空间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行业发展进入了新时代。目前保险业一个主要趋势是数字化转型,海量保险数据的加速积累、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崛起以及计算能力的持续提升,这三大要素的共同作用将构筑起保险业最根本性的变革。这种变革对于金融基础设施提出了更高要求。金融基础设施是金融竞
关键词: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王昱睿  
目前中国企业海外基础设施投资已经成为我国"走出去"战略的重点领域之一,本文分析了中国企业海外基础设施投资风险管理的现状,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剖析了企业在海外基础设施投资过程中所遭遇的风险类型,在此基础上,从政府、金融机构以及企业三个层面提出全程预警防控政策建议。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天籽  王伟  
近年来包括交通基础设施和通讯基础设施在内的网络基础设施得到快速发展,其不同的空间溢出效应值得关注。文章通过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对交通和通讯两种基础设施溢出效应的大小、溢出距离、区域异质性等方面进行详细比较后,得出以下结论:通讯基础设施的溢出效应大于交通基础设施的溢出效应,特别是互联网的溢出效应更为明显。两种基础设施具有互补关系,在两者的协同作用下,溢出效应和总效应均表现为正;网络基础设施遵循距离衰减规律,交通基础设施的溢出距离为190 km,而通讯基础设施的溢出距离为250 km;在考察网络基础设施的区域异质性时发现,在0~1权重和经济距离权重条件下,东部地区通讯基础设施的溢出效应大于中西部地区,而在0~1权重和地理距离权重条件下,西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的溢出效应高于东中部地区。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边志强  
通过考察我国省际网络基础设施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其分解的溢出效应,发现本地交通基础设施对本地技术效率的提高作用显著,本地通讯基础设施对本地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都有积极的正向影响,而外地交通基础设施对本地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为负,外地通讯基础设施对本地技术效率进而对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为正。空间溢出效应的存在提醒地方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时要考虑其他地区的政府行为,在保持最优规模网络基础设施的同时,要对经济政策做出一些主动调整,以保证全要素生产率的持续增长。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包弼德  夏翠娟  王宏甦  
哈佛大学中国史教授包弼德在"第九届上海国际图书馆论坛(SILF2018)"的主旨报告,讨论了"网络基础设施"作为联接中国研究领域众多独立的数据库的桥梁,对于数字人文的发展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他认为数字人文不仅仅是工具,而是在知识进步的过程中引起范式和理论变革的方法和技术体系。他以中国历代人物传记资料库(CBDB)为例,解释了"关系数据库"与常用的文本数据库的本质区别,并以众多的案例来说明地理信息系统(GIS)、社会网络分析,以及文本分析工具和平台,是如何帮助知识的进步,并引起范式的变革和新理论的诞生。最后提出了联合各研究型图书馆,构建"全球智慧数据平台"的愿景。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王林   索玮岚  
明晰城市关键基础设施运行风险演化机理是有效防范和化解风险的前提与基础,而现实中动态变化的多风险、多系统以及多风险关联和多系统关联叠加形成的复杂关联情境加大了机理研究的难度。本文从复杂关联情境着手,分别分析了多风险关联和多系统关联的演化机理。然后,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了城市关键基础设施运行风险演化仿真模型,并设计了三个针对性的仿真实验。仿真结果表明,影响城市关键基础设施运行的风险因素呈现动态演化性,在不同的时间节点应关注的风险因素有明显差异;风险因素在多系统层面的叠加作用将扩大风险损失,且随着系统关联强度的增加,系统失效率会进一步加大;系统关联强度的不同将影响风险应对策略的恢复效率。研究成果将为城市关键基础设施相关监管部门管理者直观识别复杂关联情境下多风险的动态演化路径、科学研判影响多系统运行的关键风险因素,以及制定风险应对策略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周江  陆红生  
分析了洪涝胁迫下灾区农业结构调整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并以湖北嘉鱼县为例 ,提出了洪涝胁迫与可持续发展导向双重制约下的农业结构调整的具体对策。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程明洋   尹珍珍   张东   李二玲  
生态禀赋优越型城郊村往往可以凭借景观资源和大城市外溢效应实现乡村发展,却由于快速城镇化及“虹吸效应”造成劳动力流失、产业凋敝等空心村问题。论文以嵩山风景区传统村落杨家门村为研究案例,基于行动者网络,运用半结构式访谈、参与式观察等方法对乡村转型过程和机制进行分析,并探讨内生动力如何推动乡村振兴的路径。结果表明:案例村转型过程经历了乡村资源向乡贤集中、产业多样化发展反哺村民、政府主导—企业引领—村民参与多元化发展3个阶段,动力机制从内生动力主导向内生动力与外援动力相结合转变,历经乡贤主导—政府主导—社会网络多元化治理的演化路径,最终促进乡村人口—土地—产业—社会的转型发展,实现人才、产业、组织、文化、生态的振兴。研究可为生态资源禀赋优越的城郊型空心村实现乡村振兴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贾琦  
为探究山区"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以豫西山区典型县域河南省登封市为实证研究对象,基于1990—2019年4期遥感卫星影像进行解译并提取各期土地利用数据,按照"生产-生活-生态"(简称三生)功能,划分一级和二级土地类型,并通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用地转移的生态贡献率、自相关分析等方法,定量探讨登封市"三生"空间演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1)1990—2019年,农业生产用地、林地生态用地和牧草生态用地持续减少,而城镇生活用地、乡村生活用地和工矿生产用地增幅明显,城镇生活用地增幅最高。2)一方面导致登封市生态环境质量逐年恶化的原因为低质量区面积持续扩张,研究期内面积由228.96增至256.41km~2;另一方面导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原因主要为农业生产用地转化为水域生态用地,以及牧草生态用地转化为林地生态用地。总体来说,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远高于改善趋势。生态环境质量重心主要分布在东金店乡,研究期内持续向西北方向转移。3)县域生态环境质量具有较强的空间正相关性。其中,"高-高"型区域集聚在北部的嵩山和南部大熊山等山区,"低-低"型聚集区多分布在登封市区及大冶镇—阳城工业区形成的工业走廊沿线。综上,该研究可为豫西山区"三生"空间优化提供参考,也可以为同类地区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决策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