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296)
2023(3569)
2022(3103)
2021(3033)
2020(2189)
2019(4988)
2018(4660)
2017(8956)
2016(4781)
2015(5097)
2014(4863)
2013(4777)
2012(4753)
2011(4247)
2010(4421)
2009(4064)
2008(3778)
2007(3289)
2006(2954)
2005(2844)
作者
(14142)
(12155)
(12040)
(11871)
(7722)
(6050)
(5351)
(4798)
(4598)
(4521)
(4362)
(4293)
(4030)
(3861)
(3851)
(3743)
(3633)
(3475)
(3419)
(3335)
(3036)
(2975)
(2911)
(2829)
(2789)
(2696)
(2692)
(2607)
(2431)
(2417)
学科
(24133)
经济(24124)
管理(9474)
地方(8497)
(8273)
土地(8162)
(8062)
(7250)
方法(5885)
农业(5748)
中国(5423)
数学(5250)
数学方法(5193)
地方经济(4492)
(4418)
企业(4418)
经济学(4237)
业经(4120)
环境(3865)
问题(3863)
(3565)
(3402)
(3198)
贸易(3197)
资源(3153)
(3061)
(3040)
(2949)
金融(2948)
城市(2623)
机构
学院(67498)
大学(66165)
研究(28038)
(26575)
经济(25988)
管理(22386)
中国(21055)
理学(18904)
科学(18697)
理学院(18518)
管理学(18063)
管理学院(17950)
(15300)
(14886)
(14752)
研究所(13617)
中心(12974)
农业(11987)
业大(11967)
(11559)
师范(11471)
(10931)
(10554)
(10464)
(9754)
科学院(9612)
师范大学(9401)
北京(9345)
(8997)
财经(8711)
基金
项目(48225)
科学(37502)
基金(34660)
研究(33995)
(31757)
国家(31513)
科学基金(25956)
社会(21583)
社会科(20294)
社会科学(20283)
基金项目(19049)
(18833)
自然(17144)
自然科(16683)
自然科学(16679)
自然科学基金(16337)
(15955)
教育(14985)
编号(13894)
资助(13091)
重点(11547)
(11488)
成果(10497)
(10261)
课题(10045)
(9250)
国家社会(9170)
计划(9054)
发展(8983)
科研(8948)
期刊
(32861)
经济(32861)
研究(19569)
中国(16433)
(14399)
科学(12497)
学报(12250)
农业(10224)
大学(8862)
学学(8449)
资源(7507)
(7206)
管理(6709)
教育(6512)
业经(5620)
(5585)
金融(5585)
经济研究(5101)
(4969)
国土(4916)
土地(4504)
问题(4282)
财经(4063)
技术(4040)
(3689)
地理(3682)
业大(3563)
(3510)
(3470)
(3242)
共检索到1044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徐嘉兴  李钢  渠俊峰  何林帮  
基于多时点TM/ETM影像解译数据,运用遥感、GIS和景观生态学方法,分析洪泽湖地区近18a的土地利用变化和景观格局演变过程,揭示该地区内各种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并得出3个时期景观类型分布特征、景观格局变化的趋势及特征。结果表明:(1)区域内土地利用变化显著,整体处于不平衡的状态,主要表现为耕地持续减少、建设用地迅速增加、林地先增后减及草地和水域略有增加;(2)研究区景观结构和景观异质性发生了较大变化,斑块数目增加、平均斑块面积减少,景观多样性指数、景观均匀度指数总体上升,在区域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的同时,各景观类型间差异缩小,景观结构趋于多样化、均匀化和破碎化。最后,指出人类活动,尤其是经济...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闵敏  林晨  熊俊峰  沈春竹  金志丰  马荣华  许金朵  
综合星地协同技术手段,定量化表征1990年以来洪泽湖流域非点源颗粒态磷负荷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差别化地探讨其与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关系,厘清二者的作用机制,为实现非点源磷污染的有效管控提供科技支撑。主要结论包括:(1)近20年,颗粒态磷负荷呈现"下降-上升-下降"的波动状态,1990~1996年呈下降趋势,1998~2006年保持平稳增长状态,2008年后快速下降;(2)颗粒态磷单位负荷空间差异明显,高值区集中分布在淮河支流流域(3.88 t/km~2/a),低值区则主要分布在汴河流域(0.57 t/km~2/a);(3)不同土地利用模式下平均颗粒态磷负荷由高到低依次为:多种地类混合的淮河支流流域(681.84 t/a)、城镇化快速增长的高松河流域(317.65 t/a)、农用地主导的维桥河流域(185.73 t/a)、湿地保护区的汴河流域(121.09 t/a)。林地、湿地等用地类型能显著减少颗粒态磷污染物的流失量,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则会加剧颗粒态面源磷污染。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小丹  陈斌如  高攀  程根伟  
根据1995年和2 0 0 0年土地利用数据,运用ArcGIS 8 1软件和景观生态学方法,研究了青藏高原东缘贡嘎山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和景观格局变化.主要结果如下:①1995—2 0 0 0年间,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显著,其中林地、水域和未利用土地面积下降,而草地、耕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增加;②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分维数、多样性指数和景观破碎度均增加;③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优势度变化不大,耕地和林地的优势度减小,草地和水域优势度增加,表明研究区景观格局由耕地、林地向草地和水域转变;④交通干线(公路)附近的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变化显著,加强这些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势在必行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阿依吐尔逊·沙木西   古丽米热·艾尔肯   史彦松  
【目的】研究克拉玛依市景观格局与碳源/碳汇演变特征和关联程度,以期为区域低碳发展与调整土地利用、优化土地管理提供参考。【方法】以克拉玛依市1995—2021年4期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运用Frastate4.2软件计算景观格局指数,利用碳排放系数法估算土地利用碳源/碳汇量,使用灰色关联模型计量两者之间关联度。【结果】①1995—2021年克拉玛依市景观破碎度呈上升趋势,最大斑块类型不断减小,斑块距离分散化,景观分布复杂化,分割度逐渐严重,景观多样性由单一向复杂变化,景观类型趋于多样化;②1995—2021年克拉玛依市碳源/碳汇量均呈上升趋势,由于碳源量显著大于碳汇量,克拉玛依市最终为碳源区且净碳排放量逐年增加;③克拉玛依市碳排放量增加与研究区景观分割度逐渐严重、景观分布复杂化、景观内斑块距离分散变化及最大斑块面积不断变小存在密切关联。【结论】克拉玛依市景观水平层次和斑块类型层次景观格局与碳排放量关联密切,各景观格局指数是影响碳排放量变化的主要因素。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韩武波  贾薇  孙泰森  
研究目的:以2001年、2004年和2009年3个时段的TM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采用景观格局指数分析平朔矿区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演变的特征,为矿区土地管理、生态重建建设提供必要的科学依据。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实证分析法。研究结果:矿区范围内林地、草地、建设用地、矿坑采掘区、矿坑边坡、排土场、矿坑剥离区面积增加,耕地、水域、未利用地面积减少;由于受人为因素的干扰,各类型的景观格局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整体景观破碎程度增加,景观多样性增加,形状越来越不规则,各斑块类型在景观中呈现均衡化和多样化方向发展。研究结论:在立足长远目的的基础上,土地复垦措施为矿区的生态重建奠定了重要基础,有效地指引了矿区的可...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韩申山  许晓婷  马新萍  王建兴  
为揭示关中汉唐帝陵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演变规律,以2005年、2010年、2016年三期遥感影像为基础,选取斑块个数、平均斑块面积、斑块密度、斑块形状指数和分离度指数5个指标,对研究区类型水平上的景观格局变化的特点进行动态分析;选取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和破碎度指数4个指标,对研究区景观总体水平的演变特点进行动态分析。结果显示:2005—2010年,人类对汉唐帝陵区土地利用干预程度不断加剧,耕地斑块密度增加一倍,林地斑块密度增加两倍多,导致景观破碎度显著增加,富平县和蒲城县斑块数量增加是2005—2010年关中汉唐帝陵区斑块数量增加的主要原因。2010—2016年,人类对土地利用保护程度不断增强,林地的斑块密度是2010年的三分之一,导致景观破碎度减少。富平县和蒲城县斑块数量减少也是导致2010—2016年关中汉唐帝陵区斑块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2005—2016年,所有土地类型的平均斑块面积都有变小的趋势,斑块密度都有变大的趋势,景观多样性指数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除园地外,其余类型斑块分离度在变大,说明斑块之间的距离在增大,趋于分散布局。研究结果可为汉唐帝陵区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指导。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耀彬  戴璐  董玥莹  
依据水环境约束力的大小,将环鄱阳湖区划分为核心、边缘和外围3个影响区。以该地区2005~2010年间土地利用情况为基准,通过构建CA-Markov-Logistic模型模拟2015年该地区土地利用格局情景,并采用景观格局指数进一步分析3个影响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趋势。研究表明:(1)从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来看,覆盖环鄱阳湖区约82%土地面积的耕地和林地将有较大幅度的减少,而城建用地所占比重将大幅上升,对环鄱阳湖区的开发在逐渐加快;(2)从土地利用影响力来看,地类分布概率与人口城市化率、生活城市化率以及经济城市化率的空间分布有着一定的相关关系;(3)从模拟结果来看,环鄱阳湖区核心区耕地范围将缩小而...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兵,金凤君,董晓峰  
采用1986~2000年TM和ETM+影像数据,计算景观生态指数得出整个地区景观生态空间格局,通过对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时空变化分析.实现空间格局和地理时间变化过程的小尺度区域有机结合.对干旱半干旱脆弱生态环境下城镇较为密集地区的人地关系研究具有典型意义。研究表明:低、中覆盖度草地构成本地区基质,沟谷河谷与交通通道是联系乡村和城市的主要廊道.本地区属于人类影响渐强区.在干旱半干旱自然条件下,城镇用地扩张是整个地区土地利用变化主要因素.农业结构调整在空间上改变着空间格局。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波  濮培民  
利用洪泽湖及其淮河入湖河段的水质监测数据,分析了近30年来洪泽湖水质的变化趋势,重点研究了"八五"、"九五"期间洪泽湖水质的季节与年际变化规律;通过对淮河干流、省界河流代表站及全流域国家基本站水质监测数据的综合分析,论述了淮河流域水质变化的总体趋势;研究表明,全流域水质恶化的趋势已经基本得到遏止,水质有所改善,但波动性大,部分河段特别是省界河流污染仍然较严重,集中排污所引起的污染事故仍时有发生。近几年"达标排放"等污染治理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淮河、洪泽湖水变清",依然"任重道远";淮河流域位于温度变化的南北过渡带,当属于我国最大的Ecotone(生态交错带)类型之一,建议基于其Ecoto...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周再知  蔡满堂  许勇太  
依据景观生态学理论和研究方法,运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粤西南华农场3个时期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不同时期生产性用地中,斑块类型、斑块数目与面积变化较大。70年代,景观优势度较高,多样性和均匀性较低;80年代,随斑块类型和斑块数量的增加,景观多样性、均匀性显著增加,破碎化指数增大,景观格局发生较大变化;90年代,一些斑块类型逐渐消失,景观优势度、多样性和均匀性较80年代有所下降,斑块密度和破碎化指数已降至接近70年代水平。从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的时序特征看,市场及经济发展政策的倾向性是导致景观格局阶段性变化的根源。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本昀  申怀飞  郑敬刚  吴国玺  
利用河南省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对河南省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景观格局指标对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的空间格局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①河南省优势景观类型为耕地,其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65%左右,其次为建设用地和林地,其它面积较小的景观类型则呈补丁状散布在各个分区中;②由于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干扰的双重作用,造成河南省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在地形起伏较大的山地丘陵地区,景观的多样性和均匀度相对较高,景观优势度则相对较低;在人类活动强烈的平原地区,农业景观类型具有明显的主体地位,景观则呈现较低的多样性性和均匀度,而在生态环境相对较为脆弱的山地平原过度地区,加上高强度的人类活动对土地...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荣天  张小林  李传武  
以镇江市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为研究对象,基于景观格局指数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对镇江市土地利用景观总体格局特征及空间分异规律进行了初步地分析与探讨。结果表明:镇江市最大优势景观类型为耕地,占土地总面积的50%左右,其次为建设用地和水域用地,林地也是镇江市较为重要的景观类型;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存在显著的东西空间分异特征,在地形起伏较大的镇西丘陵区,景观的多样性和均匀度较高,而景观优势度及集聚度则相对较低;在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镇东平原区,景观呈现较低的多样性和均匀度,而景观优势度及集聚度却较高;景观破碎化程度在镇江中东部地区较高,表明人类开发活动与景观破碎化呈显著的正相关性规律。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杨叶涛  龚建雅  周启鸣  王迎迎  
我国处于快速城市化阶段,城市化过程所带来的问题十分突出。针对城市扩张问题,涌现出大量关于城市扩张影响因素以及城市扩张建模的研究。目前对城市扩张行为进行研究选取的影响因素主要可以分为两类:①空间可达性以及空间约束,包括水源、道路、城市中心等可达性,地形、保护用地等约束;②社会经济因素,包括人口增长、经济增长、政策等。该研究突破传统城市扩张影响因素研究范围,选择从城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特征来研究城市扩张,以北京市为例分析了按网格划分提取的多种景观格局指标与建设用地增长之间的相关性,并探讨了时间尺度对探测这种相关性的影响。从结果当中可以得到以下3个结论:城市景观格局特征对于非建设用地向建设用地转化在位...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京  常庆瑞  陈涛  
【目的】查清延河流域土地利用/覆盖格局,为该区域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改善水土保持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ENVI 4.0软件对2006年延河流域遥感图像进行处理,结合野外考察,在ArcGis 9.0平台下获得延河流域土地利用现状分布图;从景观格局的角度,根据国标2007《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的二级分类体系,将研究区土地利用现状划分为住宅用地(城镇住宅用地、农村宅基地)、耕地(水浇地、旱地)、园地(果园)、林地(有林地、灌木林地)、草地(天然牧草地、其他草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内陆滩地、湖泊水面、水库水面、河流水面)和其他土地(裸地、沙地、沼泽地、设施农用地)共7个大类17个二级类,分析了...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舒田  熊康宁  陈丽莎  
【目的】探讨石漠化综合治理下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景观格局变化特征与规律,为生态修复和植被重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2009、2015和2019年3期的影像数据和GIS与RS技术,利用土地利用变化模型和景观格局指数,系统分析2009—2019年撒拉溪喀斯特高原石漠化治理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景观格局。【结果】(1)研究期内示范区土地主要利用类型为耕地、有林地和灌木林地,耕地面积减少最大,达914.85 hm~2,裸岩石栎地和裸土地等未利用地面积减少,灌木林地和草地面积增加,园地面积增加迅速且动态变化度最大,为184.77%;建设用地面积增长迅猛,从2009年的149.57 hm~2增加到2019年的381.89 hm~2。(2)撒拉溪示范区2009、2015和2019年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分别为247.25、243.25和245.53,研究期内示范区土地利用程度呈下降趋势,但总体上变化不大;2009—2015年的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率与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均大于2015—2019年。(3)2009—2015年示范区内土地利用斑块水平景观指数变化显著,2015—2019年间变化较缓。研究期内示范区景观多样性、均匀度上升,景观破碎化程度增高、蔓延度下降。【结论】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的干扰程度加大,石漠化综合治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和建设工程对景观格局的影响大于产业结构调整和退耕还果还园工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