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304)
2023(8962)
2022(7447)
2021(6725)
2020(5540)
2019(12633)
2018(12067)
2017(22170)
2016(12695)
2015(13713)
2014(13404)
2013(13164)
2012(12455)
2011(11266)
2010(11201)
2009(10077)
2008(10203)
2007(8728)
2006(7809)
2005(6642)
作者
(41876)
(35345)
(35154)
(33089)
(22770)
(17320)
(15721)
(13843)
(13744)
(12704)
(12425)
(12424)
(11832)
(11338)
(11241)
(10907)
(10883)
(10569)
(10490)
(10345)
(9095)
(8733)
(8665)
(8294)
(7990)
(7922)
(7893)
(7650)
(7260)
(7188)
学科
(49558)
经济(49505)
管理(30267)
(30064)
(22061)
企业(22061)
方法(21535)
数学(19297)
数学方法(19076)
(15966)
(15361)
地方(13013)
中国(11897)
(11035)
农业(10775)
业经(10633)
(9768)
贸易(9766)
(9409)
环境(9105)
(7717)
技术(7359)
土地(7150)
(6557)
金融(6556)
资源(6522)
(6444)
(6419)
财务(6410)
财务管理(6401)
机构
大学(183886)
学院(182741)
研究(70486)
(67534)
经济(66276)
管理(64991)
理学(57313)
理学院(56441)
管理学(54959)
管理学院(54660)
科学(51474)
中国(50394)
(48564)
(41093)
农业(39053)
业大(38847)
(38816)
研究所(36618)
(33704)
中心(31671)
(28562)
农业大学(26270)
(25864)
(25633)
(25434)
师范(24962)
北京(24087)
财经(23562)
(23107)
科学院(22946)
基金
项目(137863)
科学(107174)
基金(101139)
(94879)
国家(94160)
研究(87131)
科学基金(77811)
自然(55735)
社会(55452)
基金项目(54827)
(54613)
自然科(54407)
自然科学(54386)
自然科学基金(53419)
社会科(52492)
社会科学(52475)
(47921)
资助(40388)
教育(39110)
重点(32800)
编号(31685)
计划(30491)
(29887)
(29346)
(28301)
科技(27816)
科研(27800)
创新(26738)
(24537)
(23699)
期刊
(70162)
经济(70162)
研究(46042)
学报(45190)
(42115)
科学(38350)
中国(35322)
大学(31606)
学学(30623)
农业(28654)
管理(20367)
(19551)
(15674)
教育(13741)
业大(13614)
(13439)
金融(13439)
资源(13042)
业经(12151)
(11920)
技术(11672)
经济研究(11224)
农业大学(11184)
财经(10891)
科技(10536)
林业(10514)
问题(9653)
(9254)
自然(8483)
中国农业(8385)
共检索到2592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岳晴晴  周卫军  龙立长  丁庭康  商贵铎  崔浩杰  
探究洪江市耕地土壤硒分布特征及规律,分析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硒分布的影响,能促进当地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对发展特色富硒产品具有重要意义。在洪江市采用室内网格布点、野外调查采样、分析测定、GIS空间分析等方法与技术,采集和测定分析了1 480个样品的土壤硒(Se)含量及相关土壤理化指标,结合相关性分析、地统计分析与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揭示洪江市土壤硒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洪江市土壤硒含量平均值为0.54 mg·kg~(-1),是全球表层土壤硒含量平均值(0.4 mg·kg~(-1))的1.35倍,是全国表层土壤硒含量平均值(0.29 mg·kg~(-1))的1.86倍。石灰岩风化物发育的土壤硒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母质发育的土壤硒含量;紫色土硒含量最高,潮土硒含量最低。土壤硒含量受有机质含量、pH值及铜、锌含量的影响。当pH在5.0~6.0之间,土壤硒含量与pH呈正相关,当pH>6.0时土壤硒含量与pH呈负相关;土壤硒含量与土壤有机质、铜、锌含量呈正相关。洪江市耕地富硒面积占比达到90.53%,在空间上呈现东部高、中北部低,自东、南、西三面向中北部逐渐降低的趋势,适合开发特色富硒产品。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艾雯  冉敏  宋靓颖  薛晶玲  张元媛  李呈吉  邓茜  方红艳  代天飞  李启权  
掌握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特征及影响因素是增加耕地土壤碳汇和提升耕地土壤质量的重要前提。基于2017~2019年实地采集的4 362个表层(0~20 cm)土壤样点,采用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了四川盆地耕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的空间分布格局,运用相关分析、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探究了气候、地形、土壤类型、农地利用方式和氮肥施用强度对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空间异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在1.58~42.40 g·kg~(-1)之间,均值为13.85 g·kg~(-1),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变异系数为45.82%,具有中等强度的空间变异性。半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土壤有机碳的最佳理论模型为指数模型,块金效应为59.73%,变程为145 km,表明其空间分布由结构性因素和随机性因素共同决定且自相关范围较大。空间插值结果表明,四川盆地耕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总体呈中间低四周高的斑状分布格局。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类型是影响研究区耕地表层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其余依次为农地利用方式、气候和地形;各因素对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的独立解释能力分别为19.7%、14.0%、12.0%和9.2%。调控农地利用方式是实现该区域耕地土壤碳增汇的关键,但制定调控措施时也要充分考虑土壤类型、气候和地形等因素的影响。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马蕊  林勇  
【目的】研究了不同林龄(1、5、10、15年)茶园土壤和茶叶硒含量分布特征,分析了不同林龄茶树林土壤和茶叶硒含量的影响因素。【方法】采取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分析。【结果】①茶树林冠幅、基茎、分枝数随生长年限的增加而增加,而茶树林密度随生长年限的增加而降低;②不同林龄茶树林土壤养分含量(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总体上随着生长年限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在生长年限为10年时,土壤养分含量达到最大,生长年限超过10年以后,土壤养分含量则急剧降低,依次表现为10年生>15年生>5年生>1年生。③水浸出物、茶多酚、咖啡碱和游离氨基酸则急剧降低,依次表现为10年生>15年生>5年生>1年生。④土壤和茶叶全硒含量、全硒富集系数和有效全硒富集系数随着生长年限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在生长年限为10年时达到最大。⑤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全硒含量与土壤养分呈显著正相关,而茶叶全硒和有效硒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相关性未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结论】不同林龄茶园土壤硒含量的主要影响因子是土壤有机碳(载荷系数为0.689)和全氮(载荷系数为0.702),不同林龄茶园茶叶硒含量的主要影响因子是水浸出物(载荷系数为0.623)和茶多酚(载荷系数为0.726)。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慧  马鑫鹏  李昕阳  史晓磊  苏航  隋虹均  杨欢  郑志志  
为研究耕地中土壤硒的含量特征及空间分布,选取黑龙江省产粮大县泰来县为研究区,以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成果为数据基础,采用多元统计、地统计和普通克里格插值等方法分析泰来县耕地土壤硒元素含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1)泰来县耕地表、深层土壤硒含量均值分别为0.155和0.056mg/kg,都低于黑龙江省土壤背景值,水田硒元素含量均值在表、深层土壤中都高于旱地;2)土壤硒含量除受成土母质的影响外,还与土壤有机碳、总氮、Fe_2O_3与Al_2O_3含量以及pH等有关;3)表层土壤硒含量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中部,根据土壤硒含量分布状况,富硒地区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6.2%,研究区中部的六三一分厂、丰收村、六三良种场、河北村、六三二分厂、新建村、双山村、解放村和永发村等村耕地土壤硒含量较高,地累积指数表明土壤中生物毒性显著的重金属元素在研究区基本上不存在污染,可以在这些区域发展富硒农产品,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江叶枫  钟珊  饶磊  孙凯  郭熙  
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Spearman相关性分析、偏相关性分析、方差分析和地统计学方法,对江西省耕地表层(0~20 cm)土壤有效态B、Cu、Fe、Mn和Zn等5种微量元素含量空间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有效态B、Cu、Fe、Mn和Zn总体处于中等以上水平,B表现为强变异性,其他有效态元素均呈中等变异性。空间结构方面,B、Cu、Fe、Mn和Zn的块金效应值依次为15.68%、12.09%、87.63%、77.98%和25.27%,表明B和Cu具有强烈的空间相关性,Zn呈中等空间相关性,而Fe和Mn空间相关性较弱。空间分布方面,土壤有效B含量表现出"两边低、中间高"的空间分布趋势,Fe、Cu、Zn呈现出较为平滑的空间分布格局,Mn在空间分布上并无明显规律。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偏相关性分析表明5种微量元素之间存在一定的耦合关系但并无直接相关性。Spearman相关性分析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高程、坡度、pH、有机质、全氮、成土母质、地貌类型、土壤类型、灌溉能力、秸秆还田方式和常年耕作制度对5种微量元素含量的空间变异影响显著(P<0.05)。结果可为江西省测土配方施肥卡制定与耕地资源利用与管理及优质高产种植提供可靠参考依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万红友  周生路  赵其国  廖启林  华明  
研究了农田土壤有效态镉含量的影响因素及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土壤有效态Cd含量总体较高,平均值为0.092 mg/kg,最大值高达0.354 mg/kg,且土壤Cd的平均活化率高达53%,Cd是该区主要的重金属污染物之一;②土壤表层有效态Cd含量与全Cd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回归分析表明该区农田土壤有效态Cd含量主要受全Cd含量的影响;③在不同经济功能区,有效态Cd和土壤Cd的活化率均以化工区为高,在不同地貌区,二者均以中部平原区最高,中部平原区Cd的活化率显著高于北部洼区;④在土壤剖面上,土壤有效态Cd含量和土壤Cd的活化率均以表层为高,表明土壤Cd的环境风险主要集中在表层20 cm。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兰芳  丁瑞兴  
土壤施硒盆栽试验设置 6个处理 ,其施硒量分别为 0 ,0 5 ,1 0 ,5 0 ,10 0 ,16 7mg/kg。叶面施硒盆栽试验亦设6个处理 ,分别用含硒 5 0和 10 0 μg/mL的Na2 SeO3 溶液 ,在 3个生长时期内喷施。结果表明 ,在土壤施硒条件下 ,烤烟各部位的含硒量均与土壤施硒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 ,植株含硒量多少依次为根、叶、茎 ;而在叶面施硒条件下则为叶、根、茎。无论土壤施硒还是叶面施硒 ,富硒量均以叶最多 ,说明烤烟烟叶的富硒能力最强。因此 ,在低硒土壤施硒以生产富硒烟是可行而有效的 ,叶面施硒效果优于土壤施硒 ,且以中期 (2 1~ 2 3叶 )喷...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杜书立  葛翠萍  付微  赵军  孟凯  
以2013年三江平原富锦市实地调查和采样数据,1981年国家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和各种辅助图件为基础,运用地统计学、统计学和GIS技术等研究方法,分析三江平原富锦市农田耕层土壤有机质(SOM)空间分布特征,探讨其32年间SOM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2013年富锦市SOM含量平均值为42.1 g/kg,较1981年下降了18.6%;在空间上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东南高西北低的分布格局,属于中等强度空间相关,受结构性因子和随机因子的共同作用。按照国家第二次土壤普查时富锦市SOM分级标准,1981-2013年有85.9%的农田耕层SOM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有50.5%面积得到了提升,有35.4%面积有所...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胡岗  刘桂华  范成五  张邦喜  敖明  柴冠群  秦松  
【目的】为摸清氮肥与作物产量之间的关系,明确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氮肥投入阈值范围,从污染源头控制氮肥的迁移、流失,提高氮肥吸收利用效率和减少环境污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大田小区试验,设置不施肥对照、优化减氮25%、优化施肥、优化增氮125%、优化增氮150%、优化增氮200%等6个处理,研究黄壤坡耕地土壤中硝态氮、铵态氮及可溶性氮累积、迁移规律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施氮均能提高土壤硝态氮、铵态氮和可溶性氮的含量及其累积量;各处理硝态氮、铵态氮的垂直迁移趋势不同,且土壤硝态氮、铵态氮主要集中在0~40 cm土层,分别占总硝态氮含量的37.3%~55.1%、29.3%~45.1%,2种作物可溶性氮的垂直迁移趋势基本一致;与优化施肥相比,优化增氮处理对硝态氮、铵态氮向土壤深层迁移趋势影响作用明显,但对土壤可溶性氮向土壤深层迁移趋势影响不明显;施肥各处理的硝态氮、铵态氮和可溶性氮含量及小麦和玉米产量较不施肥处理均有显著增加。【结论】合理施用氮肥可降低土壤硝态氮、铵态氮和可溶性氮及提高作物产量。优化减氮(OPT-N)措施较其他施肥处理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有显著提高,是值得推荐的施氮措施。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丁玉川  焦晓燕  聂督  程滨  赵瑞芬  刘平  
采用田间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山西省农田土壤交换性镁(Mg)含量、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壤主要化学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山西省主要农田土壤(0~20 cm)交换性镁含量平均为255.1 mg/kg,变幅为78.1~641.8 mg/kg,其中85%的土壤交换性镁含量在100~400 mg/kg之间,随地区不同而异。土壤剖面(0~100 cm)交换性镁含量为78.1~717 mg/kg,其含量随土壤层次加深呈现出增加的趋势。不同类型土壤交换性镁含量高低依次为潮土>褐土>栗褐土>石灰性褐土>黄绵土>褐土性土。土壤交换性镁含量与土壤pH值、EC值、有机质含量和碱解氮含量呈显著线性正相关,与K/...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谭海燕  童江云  包涛  钱玲  任建青  周文星  
【目的】全面了解昆明滇池片区耕地土壤养分的时空变化。【方法】对昆明滇池片区7个县(区)所采集的3907个农田土壤样品进行化验检测,结合"3S"技术,研究分析昆明市农田土壤养分含量的空间分布和变化情况。【结果】昆明滇池片区耕地土壤中有效硼含量处于中等水平的面积占70.08%,处于缺乏状态的占28.29%,有效锌含量处于中等的占63.18%,其它养分大部分面积是处于较丰富和丰富水平。从养分平均值来看,昆明滇池片区全氮、碱解氮属较丰富水平,而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均达到丰富水平。微量元素除有效硼属缺乏状态外,其余有效锰、有效锌、有效钼含量平均值都处于高或较高水平。总体来说,菜地和季节性蔬菜用地,养分含量最高,种植果树的旱地最低。【结论】昆明滇池片区耕地土壤整体养分含量水平处于丰富和较丰富状态,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相比,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的含量都在普遍上升。在施肥过程中,应结合耕地土壤质量提升技术,做到精准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和土壤供肥能力。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宋波  刘畅  陈同斌  
广西素有"有色金属之乡"美誉,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较为突出。通过总结1989年以来相关文献,探讨了广西土壤和沉积物中砷含量及污染分布特征。3 045个和477个土壤和沉积物有效样点的统计分析表明,广西砷污染土壤主要分布于桂西北地区,尤其是刁江及金城江流域;矿业活动显著影响土壤砷积累,从其均值看:工矿区非农用土壤(140.5 mg/kg)>工矿区农用土壤(80.68 mg/kg)>非工矿区农用土壤(19.11 mg/kg)>城区土壤(18.35 mg/kg),重度砷污染农用地样本均来自南丹;工矿区河流沉积物砷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宋波  刘畅  陈同斌  
广西素有"有色金属之乡"美誉,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较为突出。通过总结1989年以来相关文献,探讨了广西土壤和沉积物中砷含量及污染分布特征。3 045个和477个土壤和沉积物有效样点的统计分析表明,广西砷污染土壤主要分布于桂西北地区,尤其是刁江及金城江流域;矿业活动显著影响土壤砷积累,从其均值看:工矿区非农用土壤(140.5 mg/kg)>工矿区农用土壤(80.68 mg/kg)>非工矿区农用土壤(19.11 mg/kg)>城区土壤(18.35 mg/kg),重度砷污染农用地样本均来自南丹;工矿区河流沉积物砷含量(283.5 mg/kg)远高于非工矿区,主要受影响区分布在刁江及大环江流域。为了控制环境风险,建议开展主要水系沉积物砷污染详查,加强南丹及周边区域污染防控和污染土壤修复。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韦体  潘峰  吴登宇  陈宏福  高丹丹  徐红伟  杨具田  郭鹏辉  
【目的】旨在掌握高原夏菜种植基地土壤肥力水平及土壤养分分布特征。【方法】以甘肃省榆中县高原夏菜种植区域为研究对象,采用调查研究的方法,利用土壤养分速测仪和农业环境测定仪对高原夏菜种植基地土壤养分进行测定,结合地统计学、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Kriging插值分析等对土壤养分质量进行分析。【结果】土壤速效磷(AP)、速效钾(AK)变异系数>100%,属于强度变异,碱解氮(AN)、全氮(TN)、全磷(TP)、全钾(TK)、电导率(EC)和有机质(OM)变异系数介于10%~100%,属于中等强度变异;土壤养分最优半方差模型为线性、球形及高斯模型,TN、AP、TP、AK、OM块金效应大于75%,空间相关性较弱,TK块金效应介于25%~75%,TK系统空间相关性为中等;AN呈中部高四周低,TP分布情况为四周高、中部低,EC、AK分布情况为北部高、南部低,TK、OM分布情况为南部高、北部低,TN、AP呈多峰分布,经Kriging交叉验证结果较为可靠;高原夏菜种植基地7种蔬菜种植地土壤类型肥力水平均为中等,TN、AP、TP、OM含量水平为丰富,AN含量水平为中等,AK、TK含量水平为缺乏。【结论】榆中县高原夏菜种植基地各土壤养分含量差异较大、分布不均,土壤肥力水平中等,钾元素含量低下。因此,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应注意根据土壤肥力水平及土壤养分分布对不同品种高原夏菜进行合理施肥与轮耕。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田大伦  闫文德  康文星  项文化  潘勇军  
研究樟树林地和无林地土壤中PAHs的含量和分布特征,并对两种土地类型土壤中的PAHs含量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两种土地类型土壤中PAHs主要积累在0~30cm的表土层,并随土层加深而明显减少,各土层中以高环的PAHs组分为主,PAHs主要源于燃烧源;樟树林地土壤中PAHs含量明显低于无林地,无林地表土层中PAHs含量是樟树林地表土层的1.1倍;对两种土壤中的PAHs含量水平进行评价,得知樟树林地土壤PAHs超标5种,无林地土壤不仅超标8种,且超标倍数明显大于樟树林地,樟树林地土壤的PAHs污染程度小于无林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