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460)
- 2023(6522)
- 2022(5775)
- 2021(5190)
- 2020(4789)
- 2019(11293)
- 2018(11184)
- 2017(22897)
- 2016(12689)
- 2015(14282)
- 2014(14645)
- 2013(14888)
- 2012(14296)
- 2011(12937)
- 2010(13096)
- 2009(12226)
- 2008(12483)
- 2007(11532)
- 2006(9830)
- 2005(8813)
- 学科
- 济(61516)
- 经济(61467)
- 业(34768)
- 管理(32536)
- 方法(28880)
- 企(27473)
- 企业(27473)
- 数学(25560)
- 数学方法(25356)
- 农(16346)
- 财(14236)
- 地方(13947)
- 中国(13483)
- 业经(12540)
- 学(12532)
- 贸(11019)
- 贸易(11018)
- 制(10912)
- 易(10643)
- 农业(10618)
- 产业(9924)
- 和(8673)
- 务(8664)
- 财务(8651)
- 财务管理(8626)
- 技术(8494)
- 融(8273)
- 金融(8271)
- 企业财务(8174)
- 银(8146)
- 机构
- 大学(191472)
- 学院(190413)
- 济(83614)
- 经济(82022)
- 管理(72332)
- 研究(66143)
- 理学(62464)
- 理学院(61728)
- 管理学(60718)
- 管理学院(60359)
- 中国(48110)
- 科学(41044)
- 京(40696)
- 财(36080)
- 农(35147)
- 所(34817)
- 研究所(31780)
- 中心(30094)
- 业大(29916)
- 财经(29117)
- 江(28703)
- 农业(27977)
- 经济学(26577)
- 经(26216)
- 北京(25884)
- 范(24892)
- 师范(24599)
- 经济学院(24284)
- 院(23164)
- 州(22607)
- 基金
- 项目(124604)
- 科学(97132)
- 研究(90177)
- 基金(89178)
- 家(77587)
- 国家(76967)
- 科学基金(64855)
- 社会(56733)
- 社会科(53936)
- 社会科学(53918)
- 省(49299)
- 基金项目(47714)
- 划(41699)
- 自然(41217)
- 教育(40915)
- 自然科(40204)
- 自然科学(40191)
- 自然科学基金(39504)
- 资助(37253)
- 编号(36608)
- 成果(29834)
- 发(28952)
- 重点(28513)
- 部(28148)
- 创(25835)
- 课题(25292)
- 创新(24240)
- 科研(24049)
- 教育部(23710)
- 发展(23493)
共检索到27460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侯秀芳 王栋
京津冀都市圈是我国沿海三大城市群之一,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随着习近平主席明确提出"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京津冀一体化再次成为研究热点。对比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合作机制,京津冀产业结构还有很大的优化空间。本文结合京津冀三地最新的统计年鉴,对这一区域进行了产业结构层面的对比分析,找出京津冀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并从多个角度提出了产业结构优化的路径选择,为京津冀加快推进产业对接、实现合作共赢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京津冀 产业结构 比较 优化路径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马云泽 刘春辉
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具有一定程度上的趋同现象,主要存在于三次产业的宏观结构中,当把研究进一步推进到工业行业内部的中观结构甚至是工业内部具体优势产业的微观结构时,产业结构的相似系数则大大降低。京津冀地区主要城市间的专业化分工,基本上是建立在各主要城市资源差异和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尽管有些产业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竞争,但在许多情况下竞争是适度的,很少存在所谓的由于重复建设而导致的恶性竞争。后金融危机时期,为克服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现象,实现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韶华 赵暘春 张伟 成梦瑞
以产业结构优化助推京津冀稳增长与碳达峰目标协同并进为研究目的,运用岭回归探究京津冀产业结构演进的碳减排灵敏度并筛选调控路径,预测减排潜力,验证协同减排效应。结果表明:(1)提升第一产业比例及第二、三产业劳均产出有助于北京、天津提前碳达峰;提升第二产业比例及劳均产出有助于河北提前碳达峰。(2)北京、河北调控后的减排潜力显著提升,说明两地可协调推进增长和减排,天津则难以协调。2030年后,京津冀调控后的减排潜力在50%以上,说明降低碳强度主要依托于产业结构演进。(3)随着京津冀产业结构高度协同演进,产业协同趋势显著,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呈倒“U”型趋势,优化京津冀产业结构高度可为区域协同减排赋能增效。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郑涛 杜佳豪 万雪芬
上市公司是区域经济发展中最富活力和制度优势的微观经济实体,对现代区域经济发展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京津冀区域经济要协同发展,区域产业结构要优化,区域内上市公司要发挥带动作用。本文采用20032016年京津冀十三市的面板数据,在验证通过京津冀十三市产业结构存在空间自相关性的基础上,构建空间杜宾模型进行上市公司对区域产业结构作用关系的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目前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发展水平差距较大,未能形成有效的产业协同;总资产对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呈现负效应,而上市公司的数量、投融资数额、上市公司产业结构层次系数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刘玉玲 杨九铃
改革开放以来,吉林省产业结构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经济总量增长从主要由第一、二产业带动转为主要由第二、第三产业带动,进入“高服务化”阶段。但是与广东省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产业结构调整已成为吉林省经济适度、持续、稳定发展所面临的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要实现吉林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就必须对产业结构进行有效地调整。
关键词:
产业结构 调整 对策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吴爱东 李奕男
采用传统偏离—份额分析法,以全国为参照系,分析了天津市产业结构的发展历程;依据偏离—份额分析法的空间模型,以京津冀地区为参照系,并用城市经济引力模型的城市间产业引力来计算空间权重,分析了天津产业结构的升级空间;并使用超前系数和Moore值测评了天津产业结构升级的方向和速率。结论表明,天津市第二产业区域竞争力优势较大,第三产业发展受来自全国和京津冀区域的积极影响较大。因此,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天津市产业结构升级应当继续保持第二产业的竞争优势,并且发展与第二产业相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实现二、三产业协同发展。
关键词:
产业结构升级 超前系数 偏离—份额分析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吴爱东 李奕男
采用传统偏离—份额分析法,以全国为参照系,分析了天津市产业结构的发展历程;依据偏离—份额分析法的空间模型,以京津冀地区为参照系,并用城市经济引力模型的城市间产业引力来计算空间权重,分析了天津产业结构的升级空间;并使用超前系数和Moore值测评了天津产业结构升级的方向和速率。结论表明,天津市第二产业区域竞争力优势较大,第三产业发展受来自全国和京津冀区域的积极影响较大。因此,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天津市产业结构升级应当继续保持第二产业的竞争优势,并且发展与第二产业相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实现二、三产业协同发展。
关键词:
产业结构升级 超前系数 偏离—份额分析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王燕 崔永涛
文章通过京津冀投入产出表构建三地产业结构复杂网络模型,发现京津冀三地产业结构具有不同的复杂网络结构特征,由此形成了不同的产业结构比较优势,具体表现在:北京在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先进制造业和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现代服务业具有比较优势;天津在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化学工业、教育业、综合技术服务业等产业具有比较优势;河北则在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等重化工产业和批发和零售业等产业具有比较优势。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廖宇航
本文通过分析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演进历程,并运用系统广义矩方法估计京津冀地区13个城市2004-2016年的动态面板模型,分析三次产业结构变动对就业影响的弹性系数,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协调性最好;天津市次之;河北省的产业结构转型滞后于就业结构,并处在优化升级阶段。北京市向天津市和河北省疏导的第二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就业弹性小,并不能有效带动人口的疏导。京津冀地区应根据各自的产业特色和地域优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使得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和提高效率,使人口被动疏解变为主动迁移。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熊立春 程宝栋
在测度京津冀13个城市的产业结构升级方向和速度的基础上,运用面板数据分位数回归模型对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当前京津冀核心城市(北京、天津)产业结构向第三产业升级的趋势明显。进一步实证分析发现:财政分权、三产从业人数、从业人员平均工资水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高校在校学生人数和科技支出是影响京津冀城市群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因素。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吕明元 王洪刚
基于京津冀一体化背景,构建包括能耗与排放指标的产业结构生态化指标体系,可涉及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和可持续化三个方面。在比较分析1991—2013年京津冀产业结构生态化趋势特征与差异的基础上,运用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ARDL模型)对产业结构生态化与能源结构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可探讨京津冀产业结构生态化演进对能源结构的短期与长期的动态影响。分析结果表明,京津冀产业结构生态化水平差异明显,河北远远滞后于京津地区,京津冀总体生态化演进趋势缓慢;京津冀产业结构生态化演进对能源消费结构具有长期均衡影响;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对能源消费结构影响最大,而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影响较小。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凌志
随着京津冀一体化的推进,以产业升级转移为切入点,深入推进京津冀产业转移,实现区域内产业结构的有效调整,构建京津冀区域产业生态系统,服务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基于产业生态学视角解读京津冀产业共生现象,从技术创新促进京津冀产业升级转移、产业转移促进区域产业生态位演进两个方面分析京津冀产业结构的协同演化机理、京津冀产业结构现状及产业生态演进特征。
关键词:
京津冀 产业升级转移 产业结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