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182)
- 2023(6099)
- 2022(5094)
- 2021(4673)
- 2020(3968)
- 2019(8705)
- 2018(8405)
- 2017(15847)
- 2016(8871)
- 2015(9643)
- 2014(9379)
- 2013(9276)
- 2012(8799)
- 2011(7968)
- 2010(7867)
- 2009(7033)
- 2008(6971)
- 2007(6228)
- 2006(5475)
- 2005(4966)
- 学科
- 济(31483)
- 经济(31436)
- 管理(21568)
- 业(21525)
- 企(16832)
- 企业(16832)
- 方法(14599)
- 数学(12757)
- 数学方法(12580)
- 学(11920)
- 农(9178)
- 财(9103)
- 中国(8569)
- 制(6806)
- 业经(6205)
- 农业(6023)
- 银(5895)
- 地方(5884)
- 融(5871)
- 金融(5869)
- 银行(5854)
- 环境(5812)
- 务(5661)
- 财务(5656)
- 行(5655)
- 财务管理(5642)
- 企业财务(5497)
- 贸(5096)
- 贸易(5094)
- 技术(4950)
- 机构
- 大学(127335)
- 学院(124696)
- 研究(51809)
- 济(46820)
- 经济(45751)
- 管理(41302)
- 中国(37465)
- 科学(36730)
- 理学(35789)
- 理学院(35231)
- 管理学(34206)
- 管理学院(34013)
- 农(32435)
- 所(28916)
- 京(27723)
- 研究所(26928)
- 农业(26411)
- 业大(24600)
- 中心(23022)
- 财(22406)
- 江(19375)
- 院(19060)
- 省(18459)
- 财经(17751)
- 室(17141)
- 北京(17007)
- 农业大学(16774)
- 范(16561)
- 经(16447)
- 科学院(16219)
- 基金
- 项目(91618)
- 科学(71071)
- 基金(68243)
- 家(64926)
- 国家(64325)
- 研究(56978)
- 科学基金(52494)
- 自然(37972)
- 自然科(37129)
- 自然科学(37113)
- 自然科学基金(36490)
- 基金项目(35733)
- 社会(35599)
- 省(35459)
- 社会科(33649)
- 社会科学(33633)
- 划(31427)
- 资助(28744)
- 教育(25992)
- 重点(22341)
- 计划(20903)
- 部(19872)
- 编号(19761)
- 发(19396)
- 科研(18963)
- 科技(18805)
- 创(18536)
- 创新(17549)
- 业(16428)
- 专项(16383)
共检索到18562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陆海波 肖化云 肖红伟 易爱军 郑能建 张忠义 谢亚军
于2017年9—12月在我国中部大气背景点洞庭湖采集PM_(2.5),分析水溶性离子成分,以研究其组成、分布特征及来源等。结果表明,采样期间洞庭湖PM_(2.5)浓度平均值超过日均一级标准限值,主要成分是水溶性离子,其中NO_3~-、SO_4~(2-)、NH_4~+在总离子浓度中分别占42.7%、27.4%、23.7%。NO_3~-、SO_4~(2-)的摩尔浓度与NH_4~+拟合度较好,NH_4~+的量比酸性离子略占优势,说明NO_3~-和SO_4~(2-)基本被NH_4~+中和。线性拟合表明NH_4~+与NO_3~-和SO_4~(2-)主要以NH_4NO_3和NH_4HSO_4的形式存在。硫氧化率和氮氧化率说明SO_4~(2-)和NO_3~-主要来自SO_2和NOx的二次转化。二次转化受气象条件的影响;冬季比秋季更加有利二次转化,尤其是NO_3~-和NH_4~+的生成。后向轨迹气团分析发现,采样期间大气污染主要受中部地区和局地区域气团的影响,从山东半岛附近传输的气团对洞庭湖区域可能会产生海源的影响。本研究可为中部地区尤其是农业区域的大气污染成因和治理措施提供理论基础。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敬琰 胡彦钧 叶招莲 赵竹子
常州是长三角中部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是长三角地区25个监测城市点中空气污染较为严重的城市之一;为研究常州市大气细颗粒物(PM2.5)中水溶性离子的污染特征,于2020~2021年春(2020年5月)、夏(2020年7月)、秋(2020年9月)以及冬(2021年1月),于常州城区进行了为期4个月PM2.5样品的采集,获得PM2.5的质量浓度及主要水溶性离子的质量浓度,结合相关性分析、后向轨迹模型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探讨了不同季节、不同污染阶段水溶性离子组分的变化特征及主要来源。结果显示,采样期间,常州市PM2.5的年均浓度51.88±20.47μg/m3,是GB3095-2012中规定的PM2.5年均二级浓度限值的1.5倍,其季节特征为冬季>春季>夏季>秋季;水溶性离子年均总质量浓度为24.37±11.54μg/m3,在污染最严重的冬季,离子对PM2.5的贡献率高达56.24%,显著高于其他季节,NH4+、NO3-和Cl-在冬季显著升高,反映出燃烧排放源、机动车排放及其二次生成源的重要影响。硫氧化速率(SOR)和氮氧化速率(NOR)分析结果表明,NOR(0.14±0.07)小于SOR(0.40±0.10),表明相同大气背景下,SO2的二次转化率更高;两者季节变化趋势不同,SOR和NOR的差异分别受相对湿度的影响和NH4+浓度及周边交通源的影响。进一步对不同污染阶段的离子特征展开分析,从洁净阶段到污染阶段,SOR和NOR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表明污染阶段SO2和NOx的转化率更高;比较不同污染阶段下离子的百分占比发现,在相对洁净时期,PM2.5中的离子组分表现为以硫酸盐和钙离子为主的类型;而在相对污染较重时期,硝酸根和铵根的大幅度提升是导致污染产生的重要因素。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冬季常州主要受到燃烧排放源(32.23%)、机动车、二次气溶胶(29.97%)以及土壤源(22.63%)的影响;夏季则主要受到二次气溶胶和燃烧排放混合源(44.20%)、土壤源和海盐源(23.51%)、以及工业或燃烧排放源的影响。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滕加泉 程钟 梁丹妮 马咸 吴建会
于2013年3月~2014年4月采集常州市郊区、工业区、居民区和背景点的春季、秋季大气PM_(2.5)样品,用离子色谱法分析其中水溶性离子成分,对其组成、分布特征及来源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SO_4~(2–)、NO_3~–和NH_4~+是常州市PM_(2.5)中的主要水溶性离子,3种离子在PM_(2.5)中占比为18%~33%。不同功能区之间水溶性离子的占比和差异较小,常州背景点可能受到周边城市污染输送的影响。在PM_(2.5)中,NH_4~+与SO_4~(2–)和NO_3~–主要以(NH_4)_2SO_4和NH_NO_3存在;硫转化率(SOR)和氮转化率(NOR)是衡量二次无机粒子转化的有效...
关键词:
PM2.5 常州 水溶性离子 特征 来源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刘娜 曾静 李旭 侯志勇 谢永宏
选择东洞庭湖3个典型洲滩(小西湖、六门闸和麻塘)进行土壤取样,分析其土壤重金属含量,并应用单项污染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以及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特征和潜在生态危害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东洞庭三个洲滩区域(小西湖、六门闸和麻塘)土壤重金属Cd、Cr、Ni、Pb、Hg、As的含量分别为0.59-2.40 mg/kg,114.52-119.94 mg/kg,53.49-66.59 mg/kg,42.88-83.46 mg/kg,0.09-0.21 mg/kg and 11.65-24.04 mg/kg,麻塘洲滩中的6种土壤重金属指标均高于小西湖和六门闸两个洲滩,...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胡光伟 冯海丽 马逸岚 周希 冯畅 黄丽媛
洞庭湖农业面源污染日益严重,深入了解洞庭湖流域氮磷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是促进洞庭湖流域面源污染治理需解决的科学问题。运用改进输出系数模型、等标污染负荷法对洞庭湖流域25个县(市、区)的TN、TP污染物负荷量进行计算,借助GIS软件绘制TN、TP污染负荷空间分布图,分析流域TN、TP污染负荷量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从空间尺度上看,TN、TP污染负荷量在空间排放上呈现明显的地域差异特征,安化县、桃源县、石门县、平江县、桃江县等县区是洞庭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的重点防治区域,污染负荷较高的区域集中分布在流域的上游。(2)从时间尺度上看,2010、2015、2019年TN污染负荷量分别为11.95、10.90、6.95万t/a, TP污染负荷量分别为7.60、7.00、4.21万t/a,洞庭湖流域TN、TP污染物负荷量呈现明显减少趋势,TN污染负荷量始终大于TP污染负荷量。(3)从畜禽养殖、土地利用和居民生活3个方面来看,TN、TP污染负荷量也呈现出递减规律。(4)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将流域分为复合污染型、畜禽养殖污染型、土地利用污染型、居民生活污染型4种类型。最后,为推进洞庭湖流域氮磷污染的综合治理,结合TN、TP污染负荷量的时空分异特征,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采取种植业科学施肥、合理规划畜禽养殖规模和分区、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切合实际发展生态农业等措施。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安海龙 刘庆倩 曹学慧 张罡 王慧 刘超 郭惠红 夏新莉 尹伟伦
采集了北京市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和西直门北大街2个不同PM_(2.5)污染区的6种植物叶片样品,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叶片中多环芳烃(PAHs)的含量,比较6种常见树种叶片对PAHs的吸收特征,并对PAHs的成分具体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树种吸收PAHs的能力有差异。在2个采样点,圆柏、油松针叶树种叶片对PAHs的吸收含量均高于阔叶树种;阔叶树种中碧桃叶片对PAHs的吸收含量最高,其次是毛白扬。此外,随着污染的加重,树种能够增强其吸收PAHs的能力以适应环境污染。6种树种叶片对PAHs的吸收含量均表现为污染较重的西直门高于污染较轻的森林公园。对6种树种叶片的PAHs成分分析表明,叶片中PAHs的主要...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鞠园华 马祥庆 郭林飞 马远帆 蔡奇均 郭福涛
【目的】探究杉木人工林枯落物在不同燃烧状态时的气态及颗粒态污染物排放特征,并提取、测定细颗粒物(PM_(2.5))污染物的化学成分,揭示林火及林地清理等对杉木枯落物分解、养分循环和大气环境的影响。【方法】分别以杉木人工林枯落物中的叶、枝、皮、干4种主要组分为研究对象,运用自主设计的生物质模拟燃烧系统,采用室内模拟燃烧试验,分析阴燃和明燃2种不同燃烧状态不同枯落物组分释放的气态污染物和PM_(2.5)特征及差异。采用德国Elementar元素分析仪,测定PM_(2.5)中的碳质成分;采用超声提取-离子色谱和ICP/MS技术,测定PM_(2.5)中的水溶性离子和水溶性无机元素。【结果】基于杉木枯落物燃烧时的实时测定,CO_2、CO、NO_x、C_xH_y、PM_(2.5)的排放因子(EF,单位质量燃料在燃烧后产生的污染物质量)变化范围在阴燃条件下分别是1 001.4~1 364.5、202.3~358.8、0.53~3.09、23.17~53.07、5.11~38.37 g·kg~(-1),而明燃时分别为1 092.4~1 520.7、115.1~242.6、0.16~1.96、1.21~41.50、2.58~21.07 g·kg~(-1)。此外,提取测定PM_(2.5)成分的结果表明,颗粒物主要由碳质组分、水溶性离子及少量水溶性无机元素等组成。其中碳质组分含量最大,占50%以上,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43.29%和12.91%; PM_(2.5)中测定出6种阳离子(Li~+、Na~+、NH~+_4、K~+、Mg~(2+)、Ca~(2+))和5种阴离子(F~-、Cl~-、NO_2~-、SO_4~(2-)、NO~-_3),总水溶性离子占10%~33%,阴燃以Cl~-、K~+、Ca~(2+)、SO_4~(2-)为主要组分,明燃以K~+、Cl~-、SO_4~(2-)、Na~+为主; PM_(2.5)中提取测定出16种无机元素,分别为K、Ca、Na、Mg、P、Zn、Al、Cu、As、Ba、Cr、Fe、Mn、Cd、Li、Pb,含量极少,仅占PM_(2.5)的0.04%~0.58%,其中K、Ca、Na、Mg、P、Zn为主要元素成分,占总无机元素的96.8%~98.8%。【结论】在不同燃烧状态下,杉木枯落物释放各污染物的排放因子存在显著差异,除CO_2外的其他污染物排放因子在阴燃时显著高于明燃;在同一燃烧状态时,杉木枯落物不同组分的CO、CO_2、NO_x、C_xH_y和PM_(2.5)等污染物的排放因子也存在显著差异。杉木枯落物燃烧排放的PM_(2.5)主要由碳质组分、水溶性离子及少量无机元素等成分组成,阴燃时的各成分排放因子整体表现为高于明燃时。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殷俊 陈曦 谢高地 张建辉 张昌顺 史宇 王帅
为全面掌握中国细颗粒物(PM2.5)的污染现状水平及空间分布格局,本文运用统计学、空气质量评价规范、聚类分析方法对全国74个城市2013年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目前中国PM2.5污染程度整体较重,74个城市中仅有拉萨、海口和舟山3个城市达到年均值二级标准,邢台、邯郸和石家庄3个城市PM2.5的超标天数比例超过70%;2PM2.5浓度季节变化特征大体表现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重度及以上污染主要集中在12月和1月;3从浓度水平来看,沿海城市总体优于中部内陆地区,污染最重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河北南部地区;4受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气候、地形等多因素影响,全国PM2.5污染状况区域特征...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余江 张凤青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尤其是大气污染中的PM_(2.5)污染日益严重。为从污染源头探讨现阶段中国PM_(2.5)污染的经济因素,文章基于环境科学实验证据将PM_(2.5)的主要污染源转换为经济变量,并在控制其他污染因素的情况下,利用2000~2010年中国省级层面PM_(2.5)年均浓度数据分析煤炭消费对中国PM_(2.5)污染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在各种污染源中,煤炭消费量和以煤碳比重体现的中国能源消费结构对各省市PM_(2.5)年均浓度的影响贡献最大,是PM_(2.5)污染的最主要来源;而建筑业扬尘对PM_(2.5)污染在省级层面不明显,但在直辖市层面较为显著。因此,治理中国现阶...
关键词:
煤炭消费 能源结构 PM2.5污染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胡美娟 李在军 宋伟轩
基于2005~2015年中国城市环境规制与PM_(2.5)污染的面板数据,利用面板灰色关联、空间计量和中介效应模型探究环境规制对PM_(2.5)污染的时空关联影响、直接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环境规制与PM_(2.5)污染具有显著为负的时空关联性,其时序关联强度均值为负,呈"W"型波动变化,且空间关联强度负值城市占比较高。(2)环境规制对PM_(2.5)污染起到明显的抑制作用,而邻近城市环境规制的溢出效应并未发挥促降本地PM_(2.5)污染的积极作用。(3)环境规制促降PM_(2.5)污染的重要中介变量分别是工业生态效率和技术水平,环境规制通过提升工业生态效率降低PM_(2.5)污染的间接效应占比达55.69%,而通过提高技术水平降低PM_(2.5)污染的间接效应占比为4.85%。(4)环境规制对PM_(2.5)污染的影响呈现空间异质性,其并不能有效降低东部、中部和东北地区城市的PM_(2.5)污染,而对西部城市PM_(2.5)污染起到明显的改善作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辛冲冲 徐斯旸
文章利用1998—2020年中国370个城市地表PM_(2.5)年度均值面板数据,运用核密度估计图考察大气PM_(2.5)污染的动态演进规律,借助标准差椭圆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分别揭示大气PM_(2.5)污染的区位分布和空间关联格局。研究发现:样本期内全国整体与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地区大气PM_(2.5)污染浓度总体均呈波动升高—平稳波动—逐步下降的演变趋势;全国整体与东部、西部地区存在多极分化现象,而中部和东北地区则呈两极分化现象。区位分布主要呈正东—正西走向的空间格局,且在地理空间上总体呈扩散态势;空间集聚模式以“高-高”型和“低-低”型集聚两种模式为主,其中“高-高”型集聚的城市较多且集中在华北、华东北部、环渤海、黄河中游、长江中下游沿岸、新疆南部等地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光勤 秦佳虹 何仁伟
采用ArcGIS技术和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对我国地级行政区1998—2015年PM_(2.5)污染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并对PM_(2.5)污染的空间自相关性及影响PM_(2.5)污染的因素进行经验识别。结果表明:(1)1998—2013年PM_(2.5)年均值整体处于上升趋势且呈阶段性波动特征,但2013年之后有下降趋势;(2)PM_(2.5)具有明显的空间自相关特征,呈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特征;(3)基于IPAT模型的PM_(2.5)污染影响因素分析显示,PM_(2.5)污染不仅受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因素影响,而且还受到邻近地区的PM_(2.5)影响;(4)在地级市层面上,PM_(2.5)污染满足EKC假说,即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地区污染水平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曲线特征。最后,在时空演变和空间计量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治理PM_(2.5)污染的政策建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董萌 赵运林 库文珍 周小梅 李燕子 陈小玲
洞庭湖土壤镉污染严重,蒌蒿(Artemisia selengensis L.)是在洞庭湖湿地新发现的一种对镉具有较强富集能力的优势植物,已证实该种植物对土壤中的镉具有较好的修复效果和潜能,将来可作为洞庭湖土壤镉污染的理想修复材料。以南洞庭湖Cd污染土壤为栽培基质,分别在蒌蒿幼苗期、成株期添加EDTA等7种螯合剂和调控物质,研究了不同添加物对蒌蒿生长状况及Cd富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HEDTA、EDTA、DTPA等3种螯合剂不同程度地降低了蒌蒿地上部分的生物量,但增加了土壤中有效态Cd的含量,使蒌蒿茎叶中Cd的富集浓度分别上升了35.5%、98.4%、42.1%,可显著提高蒌蒿的修复效果;生石...
关键词:
蒌蒿 洞庭湖湿地 Cd污染 强化措施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陈希 周脚根 李希 李裕元 邹冬生 张满意 吴金水
养殖污染时空格局研究对于有的放矢地开展污染综合治理与促进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湖南省部分为研究区域,利用2000-2014年农业统计数据,采用污染排放系数法和空间格局分析技术,系统分析区内养猪业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总磷(TP)排放的年际动态及其空间格局,探讨污染负荷形成的原因。结果表明,近15 a来洞庭湖地区养猪规模与污染排放量总体呈现先增后略减然后再持续增加的变化态势,2007年达到最高峰。研究区养猪业存栏规模从2000年的1 469.4万头上升到2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