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764)
- 2023(4237)
- 2022(3564)
- 2021(3292)
- 2020(2638)
- 2019(5839)
- 2018(5895)
- 2017(10163)
- 2016(5788)
- 2015(6729)
- 2014(7116)
- 2013(6822)
- 2012(6422)
- 2011(5736)
- 2010(6009)
- 2009(5192)
- 2008(5221)
- 2007(5020)
- 2006(4473)
- 2005(4100)
- 学科
- 济(19858)
- 经济(19838)
- 业(19651)
- 管理(19156)
- 企(15545)
- 企业(15545)
- 技术(11292)
- 农(8252)
- 方法(7148)
- 学(6114)
- 技术管理(5875)
- 中国(5799)
- 数学(5715)
- 数学方法(5590)
- 农业(5537)
- 业经(4996)
- 财(4952)
- 理论(4922)
- 教学(4687)
- 地方(4381)
- 制(4198)
- 贸(4011)
- 贸易(4008)
- 教育(3975)
- 易(3916)
- 环境(3811)
- 和(3455)
- 务(3277)
- 银(3246)
- 财务(3242)
- 机构
- 学院(86641)
- 大学(83675)
- 研究(29595)
- 管理(29530)
- 济(29367)
- 经济(28427)
- 理学(24402)
- 理学院(24076)
- 管理学(23409)
- 管理学院(23261)
- 中国(22451)
- 科学(20840)
- 京(19260)
- 农(17973)
- 所(16422)
- 江(16082)
- 业大(15621)
- 研究所(14719)
- 农业(14314)
- 中心(14131)
- 技术(13988)
- 财(13337)
- 省(12874)
- 范(12712)
- 师范(12538)
- 州(12464)
- 北京(12175)
- 湖(11036)
- 院(10994)
- 财经(10090)
- 基金
- 项目(54709)
- 科学(40973)
- 研究(40220)
- 基金(36014)
- 家(32837)
- 国家(32375)
- 科学基金(26426)
- 省(23918)
- 社会(22374)
- 社会科(21065)
- 社会科学(21055)
- 教育(19381)
- 划(18894)
- 基金项目(18800)
- 编号(17934)
- 自然(17377)
- 自然科(16934)
- 自然科学(16930)
- 自然科学基金(16593)
- 资助(14863)
- 成果(14189)
- 课题(13110)
- 重点(12896)
- 创(12069)
- 发(12014)
- 创新(11344)
- 部(11091)
- 年(10615)
- 科技(10512)
- 计划(10388)
共检索到13988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刘岸 季铁
本研究探寻了洞庭湖地区芦苇资源新的使用途径。研究发现:洞庭湖地区具有优质芦苇资源,可直接用来制造产品或制成纤维浆再造利用。利用芦苇各部位物料的自然形态,采用胶接、绑接等结构方式,可以直接制造芦席、日用品、饰品等产品。芦苇可磨制成粗细程度不一的纤维浆,纤维可依附形态各异的基体制成各类纤维饰品,可以采用滤水性模具,采用热压方法模压成餐茶具等各类容器类产品,亦可先制成芦苇纤维板,再利用板材设计制作包装产品、容器和多种日用品。
关键词:
芦苇 材料属性 产品加工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潘明麒 于秀波
生态系统管理可以实现自然资源的多目标管理。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优越,区域内社会经济发达,但面临保护与发展的双重压力。其中,开展洞庭湖区湿地生态系统管理面临众多威胁,包括自然灾害频发、资源利用不当、工农业污染突出、自然保护能力不足以及季节性缺水等新老问题交织在一起,共同导致了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功能降低,包括生物多样性降低、调蓄能力减弱、洪渍涝灾害加剧、地下水位升高、垸老田低等现象日益突出,而且这种人类不合理活动的后效放大驱动将长期存在,危及到了湖区水产养殖的自然增殖以及自然资源基础的安全性,成为湖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为此,建议在遵循生态系统方法的前提下,洞庭湖地区应该加强管理体制机制创新...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苗俊明 汪译国
农业专题图是反映某一项或几项农业生产条件或自然资源的分布、结构、数量、质量的图件。利用陆地卫星图象,通过光学处理、目视解译编制中、小比例尺农业专题地图的方法已被大量工作证明是可行的,但对卫片解译地图进行定量分析尚是急待解决的问题。一、卫片解译图面积量算需要解决的问题卫片解译图一般都是以粗制卫片做为基础解译底图成图的。解译图面积量算和以地形图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潘明麒 于秀波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研究与分析,可以科学阐述区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结构变化规律、驱动力等,有助于规范人类行为、协调人地关系,从而为更好的进行自然资源综合管理和生态系统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1995、2000和2005年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分析为基础,以退田还湖工程为切入点,系统分析洞庭湖区三个时期的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力,初步阐述了退田还湖工程这一重要的生态恢复工程对湖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研究发现,退田还湖工程促进了耕地向湿地的转化,使移民迁入区和迁出区的土地利用结构都会发生重大变化。最后,指出对于洞庭湖区退田还湖工程的实施与管理,各级政府一定要起到宏观调控的指导作用,包括要从战略...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谢春花 王克林 陈洪松 张明阳
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动态变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区域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提供了科学依据。近年来洞庭湖区土地利用状况波动频繁,研究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情况,可以为该区正在进行的生态重建提供依据。参照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服务价值表,在土地利用类型划分的基础上将洞庭湖区生态资产划分为7类,利用洞庭湖区两期土地利用数据,估算了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结果表明:①20世纪80年代末为中点,前10年湖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亏损,后10年生态价值回升并有所提高,表明湖区生态建设出现一定成效;②虽然水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是湖区生态系统价值的主要构成部分,但湿地...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洞庭湖区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文高辉 胡冉再琪 唐璇 唐雅倩 郑佳欣 孟晋华
洞庭湖区是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节点,研究洞庭湖区耕地利用碳排放和生态效率时空特征对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完成“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将耕地利用碳排放作为非期望产出纳入到耕地利用生态效率评价体系中,运用SBM-Undesirable模型,基于县级尺度,揭示洞庭湖区耕地利用碳排放和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时空规律。结果表明:2007—2017年洞庭湖区耕地利用碳排放量呈现出“先波动上升再下降,最后趋于平稳”的态势,且在县级空间尺度上呈现出由2007年的中北部集聚分布状态演变为2017年的零散分布状态;2007—2017年洞庭湖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总体有所提高,且趋向于空间均衡发展。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赵淑清 方精云 陈安平 崔海亭
利用1978、1989、1998年的Landsat卫星遥感影像资料及20世纪50年代航测的地形图,研究了洞庭湖区近50年土地利用/覆盖及其景观结构的变化。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分为水体、湿地、农田、林地和建成区五类,各时期遥感影像的总体分类精度都在80%以上。运用ArcInfo和ArcViewGIS软件,将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覆盖格局在空间上清晰地显示出来;通过叠加4个不同时期的影像分类图,计算出各种土地利用/覆盖类型转变为其他土地利用/覆盖类型的比例。洞庭湖区50年来水体面积不断减少,减少量为1460km2,其中1955年到1978年水面面积缩小了970.57km2,分别为1978年到1989年...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段凯 肖伟华 梅亚东 郝彩莲 王旭
洞庭湖区北靠长江,南汇湘、资、沅、澧四水,水资源总量相对丰富,然而近年来在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双重驱动下,开始呈现"旱涝并存、旱涝交替"的特征,水资源供需矛盾逐渐加剧。为探讨上游大型水利工程(主要为三峡工程与四水流域控制性枢纽工程)的运行对洞庭湖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影响,结合近50a来长江干流及四水水位与水资源情势的演变规律和总体趋势,对比分析了不同时间节点下洞庭湖区水位与水资源总量的年际、年内变化特征,以期从众多的影响因子中辨识出大型水利工程的影响,为湖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提供一定依据。结果表明:三峡工程建成运行初期,对于洞庭湖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且影响主要集中在荆南三...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文高辉 胡冉再琪 唐璇 唐雅倩 郑佳欣 孟晋华
洞庭湖区是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节点,研究洞庭湖区耕地利用碳排放和生态效率时空特征对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完成“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将耕地利用碳排放作为非期望产出纳入到耕地利用生态效率评价体系中,运用SBM-Undesirable模型,基于县级尺度,揭示洞庭湖区耕地利用碳排放和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时空规律。结果表明:2007—2017年洞庭湖区耕地利用碳排放量呈现出“先波动上升再下降,最后趋于平稳”的态势,且在县级空间尺度上呈现出由2007年的中北部集聚分布状态演变为2017年的零散分布状态;2007—2017年洞庭湖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总体有所提高,且趋向于空间均衡发展。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龚胜生
2200aBP以前,江汉—洞庭湖平原是一个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其湿地空间逐渐由平原边缘向腹心萎缩,水陆交错型湿地之生物多样性的破坏早于水体型湿地之生物多样性的破坏,耕地转化是湿地空间萎缩和湿地生物多样性损失的主因。从湿地历史变迁看,江汉—洞庭湖平原现有湿地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必须:调整传统的"国家粮仓"的区域战略定位,实施湿地生态大农业和湿地生态旅游发展战略;加强湿地效益的宣传教育,提高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政府决策能力和公众参与水平;协调耕地保护与湿地保护关系,推行湿地总量动态平衡制度;优化湿地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将退田还湖作为区域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扩大湿地自然保护区面积,...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朱超洪 李仁东
利用20世纪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末期获取的陆地资源卫星图像,通过GIS分析方法,对洞庭湖区近10年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进行了统计分析。并以1996年7月日降雨资料分别计算了1989年和1999年土地利用状况下区域的产水量。结果表明:洞庭湖区10年间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趋势是耕地面积减少和建设用地、水域面积的增加。土地利用的主要转化方式有水田转化为建设用地、水田转化为水域、林地转化为建设用地以及旱地转化为建设用地。同样的降雨条件下,洞庭湖区1999年下垫面状况下的产水量比1989年多206×105m3,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是这一时期产水量增加的主要原因。土地利用的变化影响汛期产水量和汇流速度,加强...
关键词:
洞庭湖区 土地利用 地表产流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景保 朱翔 蔡炳华 李晖
湿地具有特殊的生态功能和社会经济价值。洞庭湖区湿地垦殖强度大,造成了生态环境严重退化的恶果。研究表明:控制人口总量,退田还湖,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大力发展避洪耐涝型湿地特色产业是保护和合理利用湿地资源的有效途径,且已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由此认为,如何协调好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是实现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战略目标。
关键词:
湿地 立法 退田还湖 农业结构调整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徐正刚 王双业 赵运林 彭姣 罗亮宇 段酬苍
为了解洞庭湖野生麋鹿种群的活动范围,为洞庭湖麋鹿种群保护与恢复提供依据,利用卫星定位技术对洞庭湖野生麋鹿进行追踪,研究洞庭湖野生麋鹿活动范围与水位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洞庭湖野生麋鹿活动范围较广,且麋鹿活动范围与洞庭湖水位密切相关。在高水位时期,随着洞庭湖水位的不断升高,麋鹿活动范围会不断向岸边移动,在低水位时期,洞庭湖麋鹿活动范围阶段性向外湖迁移。研究对于了解洞庭湖麋鹿的适宜生境,通过水位调控确保洞庭湖麋鹿种群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卫星定位技术的研究方法对于洞庭湖其他珍稀动物活动范围的研究具有重
关键词:
麋鹿 野生动物追踪 洞庭湖 水位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邓正苗 谢永宏 陈心胜 李峰 邹业爱 侯志勇 李旭 曾静 李波
洞庭湖流域包含众多河流、沼泽、湖泊以及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在涵养水源、调蓄洪水、生物多样性保育等方面具有巨大的生态服务价值。然而,由于长期以来的人为干扰,洞庭湖流域湿地退化严重,针对洞庭湖流域不同类型湿地开展生态修复已成为当前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重大需求。本文从洞庭湖流域的湿地概况、退化现状和原因出发,总结了洞庭湖流域湿地生态修复的关键技术,包括水环境修复技术、水文修复技术、生境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和土壤修复技术;提出了洞庭湖流域湿地生态修复的一般修复模式,即环境评价——目标制定——规划编制——修复实施——管理维护——反馈调节,最终形成持续稳定、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最后,通过洞庭湖流域四种典型湿地类型(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沼泽湿地和人工湿地)的生态修复案例分析,提出了对应的生态修复模式。未来应从不同类型湿地的退化过程及机理、流域尺度下的湿地生态修复、小微湿地建设、生态修复后的生态监测与适应性管理等方面加强研究。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毛德华
90年代洞庭湖区大水灾不断,与50年代相比,雨情偏小、水情恶化、灾情放大。从若干基本关系的分析入手,诊断其变化、问题及成因,反思抗洪救灾实践,探讨水灾的可持续性防治对策:第一,要正确处理水沙关系,水沙兼治,治沙为本。为此,要建立长江上游地区和四水流域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加强和加快四水控制性水利工程体系建设;建立高洪水风险下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第二,要正确处理江湖、湖垸关系,南控北引,湖垸易位。为此,要建设三峡工程,三口建闸,四水建库,联合调度;要开辟荆南分洪道,实行南北分流;有计划地向江汉平原和湖区低洼地区引洪放淤。第三,要正确处理堵疏关系,堵疏结合,以疏为主。为此,要抓紧制定河湖疏浚...
关键词:
水灾防治 可持续性 洞庭湖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