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457)
- 2023(2237)
- 2022(1892)
- 2021(1692)
- 2020(1422)
- 2019(3020)
- 2018(2931)
- 2017(5012)
- 2016(2914)
- 2015(3314)
- 2014(3128)
- 2013(3085)
- 2012(2917)
- 2011(2560)
- 2010(2580)
- 2009(2125)
- 2008(2180)
- 2007(1876)
- 2006(1707)
- 2005(1473)
- 学科
- 济(8522)
- 经济(8512)
- 学(6356)
- 业(5060)
- 农(4554)
- 管理(4260)
- 农业(3018)
- 方法(2838)
- 地方(2733)
- 企(2689)
- 企业(2689)
- 税(2632)
- 中国(2557)
- 数学(2495)
- 数学方法(2454)
- 税收(2441)
- 收(2411)
- 生态(2400)
- 物(2375)
- 业经(2024)
- 植(2005)
- 植物(1974)
- 环境(1919)
- 和(1909)
- 财(1785)
- 生态学(1740)
- 森(1634)
- 森林(1634)
- 土地(1625)
- 制(1598)
- 机构
- 学院(41506)
- 大学(41220)
- 研究(19187)
- 科学(15672)
- 农(14353)
- 中国(13668)
- 济(12380)
- 管理(12174)
- 经济(12030)
- 农业(11528)
- 所(11336)
- 研究所(10788)
- 业大(10672)
- 理学(10353)
- 理学院(10120)
- 管理学(9697)
- 管理学院(9646)
- 京(9432)
- 中心(8690)
- 省(8345)
- 室(8080)
- 实验(7764)
- 农业大学(7596)
- 实验室(7458)
- 湖(7306)
- 院(7248)
- 重点(7064)
- 江(6898)
- 科学院(6637)
- 范(6466)
共检索到6032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周红灿 揭红东 尹伟丹 邢虎成 揭雨成
洞庭湖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泊,长年受到四水及三峡建成后长江水位的影响,使得湖区在洪水及枯水季节的交替呈现明显的水陆交错带,出现多种湿地类型并存的现象,植被类型也呈现出一定的演替规律。为探究洞庭湖水陆交错带植物群落特征,本研究利用无人机遥感技术结合定点调查,分析植物群落特征。结果表明:在枯水季,38个样点植物群落均为耐冷凉气候的植被类型,其中,南荻(Triarrhena lutarioriparia)、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已经休眠,蒌蒿(Artemisia selengensis)及苔草属(Carex)群落类型成为了优势种;样点的植物分属53科115属197种,主要分布高程变幅为26.2~32.5 m;夏季建群种为南荻、芦苇、虉草(Phalaris arundinacea)、水蓼(Polygonum hydropiper)、苔草属(Carex)及荷花(Nelumbo nucifera),冬季演替为蒌蒿与苔草属等植物。根据主成分分析,找到代表群落特征的两个主成分,第1主成分可称“群落物种”性状,包括盖度、伴生物种数、优势种数等性状;第2主成分可称“物种生态环境”性状,包括湿地类型、群落高度和高程等性状。本研究结果揭示了洞庭湖水陆交错带植被随水位交替变化的演替规律,可为该生态经济区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昊 潘保柱 赵耿楠 韩谞 蒋小明 李典宝
为探究影响通江湖泊-洞庭湖春秋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关键环境因子,分别于2018年4月(春季)和10月(秋季)对洞庭湖30个采样点的水环境和浮游植物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两次调查共鉴定浮游植物7门51属157种,其中4月(105种)和10月(120种)的物种数分别占本次调查总物种数的66.9%、76.4%。调查期间洞庭湖浮游植物主要优势门为硅藻门、绿藻门和蓝藻门,群落结构由4月的硅藻型转变成10月的硅藻-绿藻型。浮游植物平均丰度4月(19.0×10~4 cells/L)和10月(18.7×10~4 cells/L)差异较小,4月平均生物量(0.67 mg/L)低于10月(0.83 mg/L)。对比两季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Marglef丰富度指数(d)、Pielou均匀度指数(J)及Beta多样性发现,洞庭湖春季浮游植物不同区域间差异较秋季大,整体物种多样性及丰富度均低于秋季。此外,冗余分析(RDA)结果表明,影响4月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关键环境因子为pH、流速、电导率和透明度,10月为氨氮、水温、透明度和总氮。通过对比通江湖泊与阻隔湖泊浮游植物的相关研究发现,阻隔湖泊浮游植物生物多样性明显低于通江湖泊,而丰度和生物量却显著高于通江湖泊,这归因于阻隔湖泊水体以静水区为主,生境异质性低。通过分析通江湖泊与阻隔湖泊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差异的主导因素发现,水文水动力条件为首要影响因素,而水体理化因素如透明度、悬浮物及营养盐为次要影响因素。研究可为洞庭湖等通江湖泊的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洞庭湖 浮游植物 环境因子 群落特征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汪朝辉 王克林 李仁东 熊艳 许联芳
应用3个时期航空遥感图像为基本信息源,在Arc/Info系统的支持下,建立空间信息库,应用景观破碎度、分维数、优势度、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等指标,对洞庭湖区景观空间格局的时空演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水陆景观之间的交替变化显著,耕地面积减少最多,达30608hm2,水域面积增加最多,净增48978hm2。20a来整个区域的景观破碎度加重,多样性增加,优势度下降。进一步具体分析各景观类型发现,耕地、草地、居住建设用地的破碎度和分离度1980~1990年间表现为增加,1990~2000年则表现为减少,表明湖区的自然保护区建设和退田还湖、移民建镇政策已初显成效。由于受泥沙淤积和退田还湖的影响,20a...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王丑明 吴可方 张屹 黄代中 田琪
为了解洞庭湖浮游植物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原因,在2016年对洞庭湖浮游植物开展了季度调查。结果表明洞庭湖浮游植物样品中共检出6门53属,其中蓝藻门4属、绿藻门19属、硅藻门21属、隐藻门2属、裸藻门4属、甲藻门3属。洞庭湖浮游植物的平均密度为28.6×104cells/L,其中硅藻门最为丰富,占总密度的43.1%,其次为蓝藻门占23.4%、绿藻门占18.9%、隐藻门占8.8%、裸藻门占3.9%、甲藻门占1.9%。空间分布上,东洞庭湖浮游植物密度最高,其次为南洞庭湖、洞庭湖出口、入湖口和西洞庭湖。时间分布上,6月份浮游植物密度最高,其次为9月、3月和12月份。洞庭湖全湖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为49.9,为中营养水平,其中东洞庭湖出现了轻度富营养化,尤其是大小西湖在夏秋季节有水华爆发的风险。典范对应分析(CCA)分析表明总磷和透明度是影响洞庭湖藻类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
关键词:
洞庭湖 浮游植物 时空分布变化 影响因素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侯志勇 谢永宏 陈心胜 李旭 李峰 潘瑛 邓正苗
2007-2011年间通过对洞庭湖湿地大面积实地踏察,对外来植物的种类、分布、来源、生活型、入侵生境、引入途径以及危害程度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表明,该湿地有外来入侵植物19科34属43种,以菊科和苋科植物最常见,分别有7种和6种。危害较大的有美洲杨树(Populus deltoides)、意大利杨(Populus euramevicana)、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野胡萝卜(Daucus carota)、积雪草(Centella asiatica)、凤眼莲(Eichhornia crassipes)、垂序商陆(Phytolacca American...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沈亚强 王海军 刘学勤
选择云南中部5个高原湖泊在雨季和旱季对其水生植被开展了两次系统调查。共采集到水生植物80种,隶属于33科64属。其中湿生植物39种,挺水植物19种,沉水植物12种,漂浮植物7种,浮叶根生植物3种。区系分析表明5个湖泊水生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多样,以世界分布类型为主,热带和温带性质的属分别有22属(占总属数的34.4%)和20属(占总属数的31.3%),表明该植物区系具有比较明显的亚热带性质。对各湖泊沉水植物优势种类和沉水植物群落类型的分析表明耐污种篦齿眼子菜在滇池、星云湖、杞麓湖这3个富营养化湖泊中均占优势。而这些湖泊沉水植物群落类型也较为单一,主要为篦齿眼子菜、马来眼子菜等单优群丛。环境分析表明...
关键词:
滇中 水生植物 区系 优势种 沉水植被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忠礼 袁兴中 刘红 李波
水位变动是湿地的基本特征之一,对湿地生态系统意义重大。为了解水位变动对三峡库区消落带植物群落的影响,于2010年8月对白夹溪消落带植物群落进行调查,采用TWINSPAN分类法对植物群落进行分类。结果表明:共发现维管植物85种,隶属34科70属;植物群落可划分为18个类型,狗牙根等5种群落为白夹溪消落带代表性植物群落;随着淹水程度的加深,群落组成呈现出由旱生植物到湿生植物的过渡趋势;植物群落香农指数、均匀度指数、丰富度指数和生物量指数随水位梯度呈"∧"型变化趋势,辛普森指数呈"∨"型变化趋势。与156m蓄水周期相比,植物物种数量、群落类型及组成、多样性均发生改变。水位变动是消落带新生湿地植物群落...
关键词:
三峡库区 水位变动 消落带 植物群落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秀娟 苏永春 杨晨利 倪向利
从2003年11月至2004年10月,选取洞庭湖环湖丘岗区的4种生态系统———茶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林和竹林为样地,对其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的组成、多样性、垂直剖面分布及季节性变化等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被调查的4个土壤动物群落中动物类群数依次为竹林>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个体数依次为茶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林>竹林;多样性指数(H′)依次是竹林>阔叶林>茶林>针阔混交林,与群落均匀度的变化显著相关,而与群落的优势度关系不密切;4个群落的DG指数是:竹林>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通过对Jaccard指数分析结果表明,4种土壤动物群落组成具有较高的异质性,茶林和针阔混交林的相似性最高,茶林和...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史璇 肖伟华 段玮娟 赵志轩 王旭 郝彩莲
洞庭湖是长江中下游重要的吞吐型湖泊。换水频率和换水量等换水特征是其水文条件的重要表征。下垫面条件变化、水利工程的建设运行等,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湖泊地形和来水条件等,使洞庭湖换水特征发生很大变化。研究1960s以来洞庭湖换水特征的历史演变,特别对三峡工程后换水量差值进行研究,有助于得到湖泊换水特性的历史演变特征,并对今后湖泊水量控制提供参考。分析了1961~2008年洞庭湖换水频率变化,1990s前换水频率的降低趋势一定程度上表征湖泊的自然衰退趋势,1990s后衰退趋势趋缓;而三峡蓄水运行后与90年代以来的换水量差值为146.47亿m3,枯、丰水期分别为48.34亿m3和98.14亿m3。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孟蕾 廖玉芳 汤亦豪
利用2011~2019年3~8月长时间序列的长沙和常德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岳阳观测站雷暴人工记录,分析东洞庭湖及邻近城区雷暴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季、月、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东洞庭湖及邻近城区雷暴总体东多西少,城区多湖面少,湖面与陆地城市中心交界处相对湖面其他地方是雷暴高发区。(2)6月是雷暴活动最频繁的月份,湖面与陆地城市中心交界处雷暴活动频数在5、6、8月显著高于湖面其他地方。(3)雷暴生消发展呈现显著日变化,夜间雷暴相较日间雷暴更加频繁,呈现明显的双峰特征,湖面和城区陆地雷暴波动在转换时间上存在差异,湖面相较陆面要提前近1~2 h。(4)温湿条件较好的情况下,垂直风切变是影响当地雷暴活动的重要因素,城区雷暴对于垂直风切变的响应比湖面更快,湖面与城市中心交界处相对湖面其他位置更容易出现雷暴。
关键词:
多普勒雷达 雷暴 东洞庭湖 阈值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孟顺龙 陈家长 胡庚东 瞿建宏 吴伟 范立民 马晓燕
2007年冬季(1月30日)和春季(3月27日)对太湖蠡湖进行两次全面调查。采用种类相似性指数、优势指数、多样性指数和污水生物系统等多项生物学指标分析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并结合理化指标评价蠡湖水质营养状况。结果表明:蠡湖共检出浮游植物8门,88种;其中以绿藻门种类最多,共48种,占总种数的54.55%;硅藻门次之,共15种,占总种数的17.05%。两次调查中各个站位的优势种均为绿藻门种类,其中冬季的优势种为小球衣藻(Chlamydomonas microsphaera),优势指数变化在71.43%~96.28%,春季优势种为小形平藻(Pedinomonas mi-nor)和小球藻(Chlorel...
关键词:
蠡湖 浮游植物 群落特征 水质评价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秀娟 苏永春 杨晨利 倪向利
对东洞庭湖平原和丘岗地带茶林、针阔混交林、棉田、稻田等4种植被土壤动物群落的组成、分布、垂直剖面、多样性及相似性进行了比较研究.共调查到土壤动物5门13纲25目31个类群23526个体,其中以弹尾类、螨类和线虫类为优势类群.在4种植被土壤动物群落中,个体数的大小依次是茶林、棉田、针阔混交林、稻田;类群数的大小依次为针阔混交林、棉田、茶林、稻田;多样性指数H′大小依次为针阔混交林、稻田、棉田、茶林,与群落均匀度的变化显著相关,与群落的优势度关系不密切.Jaccard指数分析结果表明,东洞庭湖不同生态系统土壤动物群落极其相似,其中,茶林和棉田的相似性最高,针阔混交林和稻田相似性最低;4种植被土壤动...
关键词:
东洞庭湖 土壤动物 群落组成 群落多样性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付秀芹 张志罡 胡波 张巍 颜亨梅
对洞庭湖湿地汉寿县青山垸、岳阳市君山农场、沅江西畔湖和湘阴县白泥湖乡4个地方的土壤动物进行了调查。定性、定量分析了土壤动物的群落结构、分布特征和季节变化以及退田还湖对土壤动物的影响,并对土壤动物与土壤污染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土壤动物与土地污染程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土壤动物指标可作为监测土地污染程度的一个间接指标。
关键词:
洞庭湖 土壤动物 群落 多样性指数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袁希平 李成 李鸿 王崇瑞 洪波
测定了采自洞庭湖水系6个地理位置(湘江常宁、沅江洪江、沅江桃源、澧水石门、洞庭湖万子湖和南岳坡)共100尾鳜(Siniperca chuatsi)的线粒体Cyt b基因DNA序列。结果显示:1 140 bp的Cyt b基因共检测到55个变异位点,100个样本得到9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d)和核苷酸多样性指数(Pi)分别为0.777±0.033和0.019 70±0.000 74。洞庭湖的万子湖和南岳坡2个群体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湘江常宁群体遗传多样性指数最低。分子变异分析(AMOVA)结果显示:FST=0.098 03(P>0.05),9.8%的变异来自群体间,91.2%的变异来自群体...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帅红 李辉艳 李赛 李荣荣
通过实地调查与水样检测,运用BP神经网络模型、湖泊富营养化评价法以及Shannon-Weaver指数分别评价了三峡工程蓄水前后典型年(1986、1991、1998、2004、2006和2010年)洞庭湖水环境质量、营养化水平和水生生物状况。结果表明:三峡水库蓄水后,典型年洞庭湖水质总体变差,各断面水质超标率有明显上升,呈现以氮、磷污染为主并伴有有机污染的特征;营养化指数有上升趋势,东洞庭湖2008~2010年综合营养指数超过50,出现轻度富营养;隐藻门代替硅藻门成为洞庭湖浮游植物优势种,其生物多样性下降;东洞庭湖底栖动物优势种为梨形环棱螺,而苏氏尾鳃蚓成为西、南洞庭湖的优势种,其种类和密度呈波动下降的趋势。影响洞庭湖水质的因素除了"三口"、"四水"污染物聚集和湖区生活污染、面源污染外,三峡水库运行后入湖水沙量大幅减少以及土地利用格局变化也是其关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