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759)
- 2023(5368)
- 2022(4512)
- 2021(4048)
- 2020(3361)
- 2019(7262)
- 2018(6870)
- 2017(13031)
- 2016(7381)
- 2015(7766)
- 2014(7913)
- 2013(7767)
- 2012(7340)
- 2011(6654)
- 2010(6513)
- 2009(5764)
- 2008(5821)
- 2007(5126)
- 2006(4367)
- 2005(3911)
- 学科
- 济(31122)
- 经济(31092)
- 管理(17087)
- 业(16556)
- 方法(12364)
- 企(12265)
- 企业(12265)
- 数学(10964)
- 数学方法(10842)
- 地方(10797)
- 学(9205)
- 农(8079)
- 中国(7461)
- 地方经济(7101)
- 财(6643)
- 业经(5577)
- 农业(5566)
- 融(5225)
- 金融(5224)
- 制(5057)
- 环境(4929)
- 银(4720)
- 银行(4694)
- 行(4530)
- 和(4290)
- 技术(4270)
- 务(4130)
- 财务(4126)
- 财务管理(4118)
- 企业财务(4009)
- 机构
- 学院(105857)
- 大学(105783)
- 研究(42182)
- 济(39442)
- 经济(38535)
- 管理(35351)
- 理学(31055)
- 理学院(30534)
- 科学(30356)
- 管理学(29710)
- 管理学院(29515)
- 中国(28928)
- 农(26388)
- 所(23457)
- 京(22303)
- 研究所(21961)
- 农业(21445)
- 业大(20669)
- 中心(18510)
- 财(17621)
- 江(15956)
- 院(15258)
- 范(15088)
- 省(15056)
- 师范(14824)
- 财经(14421)
- 科学院(13947)
- 农业大学(13923)
- 北京(13476)
- 经(13259)
- 基金
- 项目(79841)
- 科学(62026)
- 基金(58013)
- 家(54703)
- 国家(54140)
- 研究(51274)
- 科学基金(44382)
- 社会(32686)
- 省(32449)
- 社会科(31006)
- 社会科学(30995)
- 基金项目(30841)
- 自然(30741)
- 自然科(30047)
- 自然科学(30033)
- 自然科学基金(29482)
- 划(27677)
- 资助(23528)
- 教育(23203)
- 重点(19382)
- 编号(18578)
- 发(18099)
- 计划(17517)
- 部(16802)
- 创(16403)
- 科技(16178)
- 科研(15908)
- 创新(15530)
- 成果(14642)
- 国家社会(14262)
共检索到1493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邹拓谜 肖俊 刘少军 赵如榕 张纯 陶敏 颜金鹏 刘筠
对洞庭湖水域野生鲫群体中同时存在的二倍体(2n=100)、三倍体(3n=150±)和四倍体(4n=200)野生鲫血液相关特点进行研究。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野生鲫倍性,将不同倍性野生鲫进行血细胞涂片观察,使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不同倍性野生鲫血红蛋白含量。结果发现,3种不同倍性野生鲫血细胞大小与倍性成正比,且能在三倍体和四倍体野生鲫血细胞中观察到一定数量的由无丝分裂所导致的哑铃型细胞核的存在;同时3种不同倍性野生鲫血红蛋白含量没有明显区别。根据这些结果推测,两种高倍性的野生鲫很可能是通过血细胞的无丝分裂来增加细胞数量,保证其总血红蛋白含量相对稳定,从而进一步保证它们运输氧气的能力。
关键词:
野生鲫 倍性 血细胞 无丝分裂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赵运林 徐正刚 李云梅 孙德勇 檀静 王珊珊
为了解东洞庭湖近年水域面积的时空变化规律和三峡工程对东洞庭湖水域面积及空间分布的影响,利用MODIS影像的250 m分辨率数据,提取了东洞庭湖2002—2012年偶数年份的水域面积,在分析东洞庭湖水域面积的月、季节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分析东洞庭湖水域消落带的空间变化特征,并将东洞庭湖水域面积与三峡水库水域面积的变化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东洞庭湖水域面积通常表现为夏季最大,春秋次之,冬季最小,且水域消落带主要分布在东洞庭湖南部湖区;三峡工程蓄水前后,三峡水库和东洞庭湖水域面积的相关性发生了改变,即三峡水库蓄洪之前,其水域面积与东洞庭湖水域面积未出现同步变化的现象,蓄洪之后,2个水域面积的变化呈现明显...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崇瑞 李鸿 袁希平
根据2000~2011年对洞庭湖渔业环境监测数据,对东洞庭湖、南洞庭湖、西洞庭湖和三江口4个不同渔业水域的总氮、总磷、氨氮和硝酸盐氮浓度的时空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洞庭湖总氮、总磷、氨氮和硝酸盐氮浓度均值分别为1.43±0.41、0.09±0.03、0.32±0.05和0.63±0.11mg/L,总氮最大值为2009年5月丰水期东洞庭湖的鹿角采样点,为4.80mg/L,总磷最大值为2008年1月枯水期鹿角采样点,为0.417mg/L,分析得知,所有采样点中鹿角采样点较其它采样点污染严重;(2)洞庭湖氮、磷浓度年均值间差异性显著(P<0.05),除总磷变化规律不明显外,总氮、氨氮和硝酸盐...
关键词:
洞庭湖 氮 磷 渔业环境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袁希平 李成 李鸿 王崇瑞 洪波
测定了采自洞庭湖水系6个地理位置(湘江常宁、沅江洪江、沅江桃源、澧水石门、洞庭湖万子湖和南岳坡)共100尾鳜(Siniperca chuatsi)的线粒体Cyt b基因DNA序列。结果显示:1 140 bp的Cyt b基因共检测到55个变异位点,100个样本得到9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d)和核苷酸多样性指数(Pi)分别为0.777±0.033和0.019 70±0.000 74。洞庭湖的万子湖和南岳坡2个群体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湘江常宁群体遗传多样性指数最低。分子变异分析(AMOVA)结果显示:FST=0.098 03(P>0.05),9.8%的变异来自群体间,91.2%的变异来自群体...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帅红 李辉艳 李赛 李荣荣
通过实地调查与水样检测,运用BP神经网络模型、湖泊富营养化评价法以及Shannon-Weaver指数分别评价了三峡工程蓄水前后典型年(1986、1991、1998、2004、2006和2010年)洞庭湖水环境质量、营养化水平和水生生物状况。结果表明:三峡水库蓄水后,典型年洞庭湖水质总体变差,各断面水质超标率有明显上升,呈现以氮、磷污染为主并伴有有机污染的特征;营养化指数有上升趋势,东洞庭湖2008~2010年综合营养指数超过50,出现轻度富营养;隐藻门代替硅藻门成为洞庭湖浮游植物优势种,其生物多样性下降;东洞庭湖底栖动物优势种为梨形环棱螺,而苏氏尾鳃蚓成为西、南洞庭湖的优势种,其种类和密度呈波动下降的趋势。影响洞庭湖水质的因素除了"三口"、"四水"污染物聚集和湖区生活污染、面源污染外,三峡水库运行后入湖水沙量大幅减少以及土地利用格局变化也是其关键。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许宝红 肖调义 苏建明 江辉 葛熹凯
采用RAPD技术,选用11条有效随机引物研究了南洞庭湖15种野生蚌(圆顶珠蚌、尖锄蚌、圆头楔蚌、鱼尾楔蚌、巨首楔蚌、射线裂脊蚌、球形无齿蚌、勇士尖嵴蚌、扭蚌、杜氏珠蚌、背瘤丽蚌、短褶矛蚌、三巨瘤丽蚌、环带丽蚌、蚶形无齿蚌)之间的遗传多样性,得到RAPD-DNA扩增条带1775条,片段长度500~1500bp,平均每条引物扩增出43.5条带,这些条带构成了南洞庭湖15种野生蚌的遗传多样性图谱.分析表明,属间的遗传距离以裂脊蚌属和尖嵴蚌属间最近,为0.4857,丽蚌属与其他属间的遗传距离最远,为0.7292;种间的遗传距离以圆头楔蚌和巨首楔蚌间最小,为0.3333,背瘤丽蚌与三巨瘤丽蚌及环带丽蚌的...
关键词:
蚌 RAPD 遗传多样性 南洞庭湖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杜涛 熊立华 易放辉 肖义 宋求明
针对洞庭湖区,以30m分辨率的环境减灾卫星CCD影像为参考,对比分析了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ND-VI)和比值植被指数(RVI)应用于MODIS遥感影像水体面积提取的优缺点。研究发现,选取NDVI并且赋予各月份各自适应的阈值进行水体面积提取,有效避免了采取单一阈值造成的枯水期水体误提以及丰水期水体漏提问题。将提取湖区面积与相应日期水位数据组成水位-面积组,建立湖区面积-水位相关关系。考虑到建立湖区面积与单一水文站点水位间相关关系存在一定空间不合理性,选取逐步多元回归法建立2003~2006年湖区面积与多站点水位间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在高水位和低水位处,洞庭湖面积-水位关系年际间变化不太明显,但在...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景刚 李纪人 阮宏勋 黄诗峰
论文在对Jason-2/OSTM GDRs数据特点、湖泊水位计算原理、测高数据编辑与处理过程进行详细阐述的基础上,以地处长江中游的南洞庭湖区为监测实例,对Jason-2卫星测高数据在陆地水域水位变化监测中的应用进行了试验研究。在同监测点距离最近的地面水文站实测水位的对比来看,二者监测结果间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相关系数达0.974。表明基于Jason-2/OSTM GDR数据的水位监测结果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在陆地水域水位变化卫星监测中具有一定的现实可行性,从而为我国陆地水域水位变化监测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技术手段。
关键词:
卫星测高 陆地水域 水位变化 南洞庭湖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孙葭 章新平 黄一民
收集了4种不同数据来源的再分析降水数据: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大气再分析数据(ERA-intREim)、英国EAst AngliA大学气候研究中心数据(CRU ts3.21)、全球降水气候学项目数据(gPCP V2.2)、tRmm多卫星降水产品——tRmm 3B43(V7)和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提供的降水实测数据(CmD),用均值、偏差和偏差百分比及标准差等统计指标对再分析降水数据在洞庭湖流域的模拟精度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4种再分析数据年、季节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与CmD总体相似,其中秋冬季节与CmD的一致性好于春夏季节。(2)ERA-intERim数据对年均降水量的高估比例为20%以上...
关键词:
再分析降水数据 洞庭湖流域 精度 评估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刘师师 赵运林 徐正刚 李宽 陶彦妤 吴良 何文
湿地是珍贵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大部分水禽的栖息地和繁衍地。为了明确南洞庭湖水禽栖息地在自然和人为干扰的双重影响下的变动趋势,研究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的空间分析功能,并结景观生态学原理,对近二十年南洞庭湖典型年份的水禽栖息地的变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989年到2013年间,水体面积先有小幅度增长,后有小幅度减少,总体呈增长趋势;到2013年,泥滩地保留率仅为0.57%,占南洞庭湖面积的0.02%;草滩地和芦苇滩地之间存在相互转化,最终芦苇滩地得到大面积增长;南洞庭湖水禽适宜栖息地面积减少,总...
关键词:
南洞庭湖 水禽 栖息地 变动 遥感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周红灿 揭红东 尹伟丹 邢虎成 揭雨成
洞庭湖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泊,长年受到四水及三峡建成后长江水位的影响,使得湖区在洪水及枯水季节的交替呈现明显的水陆交错带,出现多种湿地类型并存的现象,植被类型也呈现出一定的演替规律。为探究洞庭湖水陆交错带植物群落特征,本研究利用无人机遥感技术结合定点调查,分析植物群落特征。结果表明:在枯水季,38个样点植物群落均为耐冷凉气候的植被类型,其中,南荻(Triarrhena lutarioriparia)、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已经休眠,蒌蒿(Artemisia selengensis)及苔草属(Carex)群落类型成为了优势种;样点的植物分属53科115属197种,主要分布高程变幅为26.2~32.5 m;夏季建群种为南荻、芦苇、虉草(Phalaris arundinacea)、水蓼(Polygonum hydropiper)、苔草属(Carex)及荷花(Nelumbo nucifera),冬季演替为蒌蒿与苔草属等植物。根据主成分分析,找到代表群落特征的两个主成分,第1主成分可称“群落物种”性状,包括盖度、伴生物种数、优势种数等性状;第2主成分可称“物种生态环境”性状,包括湿地类型、群落高度和高程等性状。本研究结果揭示了洞庭湖水陆交错带植被随水位交替变化的演替规律,可为该生态经济区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谢永宏 李峰 陈心胜 侯志勇
以荆江枝城和三口入洞庭湖的代表性控制站1956-2008年长系列水文数据为基础,运用Mann-Kendall趋势突变检验等方法,探讨三口水沙演变过程并分析了其成因。结果表明:枝城年径流量2003年后有所偏低,可能与长江上游降水量偏低有关,但无显著性变化。枝城年径流量、三口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总体上呈显著下降趋势,发生突变的时间分别为2003年,1979年和1989年。三口年径流量只有1973年一个转折点,但年输沙量有1973年和2003年两个转折点。1973年的转折点主要是荆江裁弯导致径流量下降引起的,而2003年的转折点主要是三峡水库蓄水运行后导致悬浮泥沙浓度下降引起的。
关键词:
荆江三口 突变 水文过程 水利工程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琦 欧伏平 张雷 卢少勇
以入湖水系、湖体、出湖口为研究区域,基于20多年的监测数据,运用水质单因子评价、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LI)等评价方法,系统地分析了洞庭湖水文、水质、营养化状态的时空变化规律,探讨三峡工程运行后洞庭湖水环境变化及原因。结果表明:(1)洞庭湖入湖水量及沙量均明显降低、水位变幅减小。(2)透明度(SD)、总氮(TN)、总磷(TP)、浮游植物等指标的时空分异特征较为明显,4个指标年均值均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SD、浮游植物种类数量及密度自三峡工程运行后变化尤为明显。西洞庭湖的SD高于南洞庭湖,东洞庭湖的SD最低。ρ(TP)在湖体最高,ρ(TN)则在湖体最低。(3)入湖水系水质最好,出湖口水质最差。入...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原丽格 耿明明 李峰 谢永宏
为了分析2015~2020年(即湖南省政府开展了《洞庭湖生态环境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前后)洞庭湖水质变化趋势及其关键驱动因子,选取总氮(total nitrogen, TN)、总磷(total phosphorus, TP)、高锰酸盐指数(chemical oxygen demand, CODMn)和氨氮(NH3-N)4项水质指标,分析了洞庭湖水质年际变化趋势及行动计划前后的水质特征;并通过水体污染指数w和综合污染指数γ评估了洞庭湖水质污染水平;最后结合水位、入湖径流等水文指标和污水处理率、畜禽排泄量等人为指标,深入揭示不同时期影响湖泊水质的关键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TN、TP和NH3-N浓度均呈显著下降趋势(显著性水平p<0.05),且在行动计划后期间3个水质指标浓度均显著降低。洞庭湖水质污染程度在空间上表现为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特点,东、南和西洞庭湖的综合污染指数分别为0.86、0.78、0.78。(2)水位、入湖流量、入湖泥沙量呈年际波动趋势;泥沙沉积量显著增加,由-1 528.2×10~4 t/a增至1 211.7×10~4 t/a。(3)畜禽排泄量、施肥量、污水处理率、水位和泥沙沉积量是影响洞庭湖水质变化的关键驱动因子。建议后续湖泊管理中继续加强外源污染物管控,同时合理改善洞庭湖水文条件,加强水文连通性。
关键词:
洞庭湖 水质 驱动因子 三年行动计划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谭俊杰 刘科均 吕丽刚 余建波 曾聪 肖调义
洞庭青鲫产于湖南省澧县北民湖,因个体大且背部青灰而得名,其快速生长的特性和异于普通鲫的体型令作者怀疑前人报道的"二倍体群体"结果。为此,从银鲫微卫星文库中筛选9个位点构建微卫星鲫倍性鉴定体系,同时采用流式细胞术和染色体核型分析完成了洞庭青鲫倍性鉴定。结果显示,建立的微卫星鲫倍性鉴定体系能够100%区分二倍体、三倍体和四倍体鲫,微卫星基因分型结果显示136尾洞庭青鲫均为三倍体,各位点的等位基因数为1~3,样本基因型包括AAA、AAB/ABB、ABC 3种类型;洞庭青鲫血细胞DNA平均含量为159.42±5.64,与二倍体红鲫的血细胞DNA平均含量(102.43±3.54)比值(DI)为1.56∶1;流式细胞术与微卫星体系判定结果匹配度100%;染色体核型分析显示洞庭青鲫染色体数为3n=156±,核型公式为3n=39m+36sm+81sta,NF=231。建立了适用于鲫倍性鉴定的微卫星标记体系,且系统地证实了洞庭青鲫为三倍体鲫品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