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080)
- 2023(5903)
- 2022(5056)
- 2021(4591)
- 2020(3760)
- 2019(8583)
- 2018(8182)
- 2017(15584)
- 2016(8571)
- 2015(9014)
- 2014(8577)
- 2013(8525)
- 2012(8185)
- 2011(7470)
- 2010(7552)
- 2009(6928)
- 2008(6576)
- 2007(5910)
- 2006(5486)
- 2005(4969)
- 学科
- 济(37376)
- 经济(37346)
- 管理(19921)
- 业(17218)
- 方法(13931)
- 地方(12976)
- 数学(12423)
- 数学方法(12273)
- 农(11961)
- 企(11867)
- 企业(11867)
- 学(11785)
- 环境(10569)
- 中国(9912)
- 农业(8236)
- 财(7500)
- 业经(7451)
- 地方经济(7085)
- 生态(6947)
- 制(6442)
- 资源(5872)
- 结构(5839)
- 产业(5769)
- 划(5739)
- 发(5494)
- 融(5471)
- 金融(5469)
- 和(5429)
- 体(4934)
- 贸(4909)
- 机构
- 大学(123835)
- 学院(122810)
- 研究(51822)
- 济(48246)
- 经济(47208)
- 管理(40728)
- 科学(37010)
- 中国(36286)
- 理学(35420)
- 理学院(34739)
- 管理学(33745)
- 管理学院(33566)
- 农(29530)
- 京(28121)
- 所(28089)
- 研究所(26182)
- 农业(23688)
- 业大(23642)
- 中心(22655)
- 财(20284)
- 院(19392)
- 江(18998)
- 范(18883)
- 师范(18562)
- 省(17506)
- 北京(17467)
- 科学院(16852)
- 财经(16296)
- 室(15771)
- 经济学(15515)
- 基金
- 项目(91827)
- 科学(72288)
- 基金(68203)
- 家(63943)
- 国家(63380)
- 研究(59046)
- 科学基金(52572)
- 社会(38217)
- 基金项目(37109)
- 自然(36818)
- 社会科(36270)
- 社会科学(36257)
- 省(36117)
- 自然科(35826)
- 自然科学(35813)
- 自然科学基金(35194)
- 划(31502)
- 资助(27282)
- 教育(25792)
- 重点(22547)
- 发(21296)
- 编号(20701)
- 计划(19799)
- 部(19275)
- 创(18312)
- 科研(18285)
- 科技(17784)
- 创新(17349)
- 国家社会(16692)
- 发展(15904)
共检索到18065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王晓华 张颖 宁启蒙 吴雨欣
【目的】为延缓洞庭湖地区生境质量持续下降和生态服务功能继续减弱,从结构、功能和质量的角度提出生境水生态空间可持续发展研究框架,以期为生态空间保护和水安全保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土地利用和社会统计数据,借助ArcGIS分析手段,对洞庭湖地区2010、2015和2020年3个年份的生境水生态空间的结构、功能及质量状况进行监测,并提出管控框架和关键举措。【结果】1)洞庭湖地区生境水生态空间总体规模在7 300 km2以上,其中水体区域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临岸陆生区,而水陆交错区所占比重最小,研究期间生境水生态空间面积存在小幅减少;岳阳市的生境水生态空间总体规模较大,临澧县生境水生态空间规模较小。2)洞庭湖地区生境水生态空间的综合功能约为0.400 0,研究期间有一定提升;各单元中,沅江市生境水生态空间综合功能价值最高,津市市生境水生态空间综合功能价值则相对最低。3)生境质量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异,以洞庭湖及沿岸河流、东部与南部山地丘陵区为高生境质量集中分布区,而在地形平坦、人口经济活动较密集的城镇地区的生境质量较低。【结论】应从生境水生态空间的结构要素出发,科学规划生境水生态空间功能分区,并与“三区三线”划定相结合,在此基础上推动多尺度多层级生境水生态空间可持续发展关键举措的实施。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熊建新 吴南飞 陈端吕 彭保发 胡金连
不同时空尺度下,自然条件变化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引起了生态承载力响应的时空分异。运用生态承载力响应模型,采用标准差、变异系数、相对发展率、离差、比率等统计分析方法对洞庭湖区生态承载力响应的时空分异特征及演化机理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整体上来看,近15 a来洞庭湖区生态承载力响应值呈现波折式下降趋势,县域生态承载力响应强度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呈现"扩大—缩小—扩大"变化趋势。(2)2001—2015年县域生态承载力响应状态分为强超载、超载、弱低载和低载4类,县域差异明显;空间格局上,洞庭湖中部地区的响应状态优于周围地区,从西南向东北呈现"M"型格局。(3)2001年—2015年洞庭湖区17个县域生态承载力响应值的变化幅度和相对发展率差异明显,沅江市和南县2个县域与整个湖区生态承载力响应强度的差距最大;空间格局上,洞庭湖中部地区高于周围县域,西南地区高于东北地区,低载地区高于超载地区。(4)2001—2015年洞庭湖区17个县域生态承载力响应值的离差和比率的时空差异性明显,岳阳市区、常德市区、益阳市区、湘阴县、沅江市、南县和桃江县7个县域相对整个湖区平均水平的差距最大,响应强度高于其它10个县域;地域分布上集中在洞庭湖中部地区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5)产业结构特征及变化、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城镇化快速推进、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是主导洞庭湖区生态承载力时空分异特征的演化机理。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何姣 李露露 焦锐 刘星池
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为例,运用非期望产出超效率SBM—Malmquist指数探究2017—2021年该地区环境治理效率时空分异特征,并采用Tobit模型实证分析其环境治理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湖区环境治理综合效率呈现“岳阳市>益阳市>常德市”的空间格局,且县域差异明显,主城区效率值优于其他地区;(2)湖区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偏低,仅2019-2020年有所增长,且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变化交错推动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资产对环境治理效率正向驱动效果明显,而第二产业占比、人均可支配收入、农业种植结构和有效灌溉面积与之呈负相关关系。根据研究结论,从构建区域协同机制、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和优化产业结构布局3个方面提出提升湖区环境治理效率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琦 汤放华
构建了洞庭湖区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引入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函数,测算了2000—2013年洞庭湖区的耦合度、协调度和综合发展值,并对测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从时序的动态演变上看,2000—2004年洞庭湖区生态—经济—社会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状态为中度失调,2005年开始转入基本协调,2009年实现中度协调。2从空间分布上来看,岳阳于2008年最早实现中度协调状态,常德和益阳则分别于2009年、2010年达到中度协调。虽然近14年来洞庭湖区生态—经济—社会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但离高度协调状态仍然存在一定差距,经济社会子系统和生态子系统之间的矛盾是制约整体协调发展水平的主要原因。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熊建新 王文辉 贺赛花 尹妍 唐朝凤 潘思妍
从旅游产业、城镇化和生态环境3个维度构建旅游城镇化指标体系,运用状态空间法,分析2000—2018年洞庭湖区17个县域旅游城镇化的时空分异及其演化机理。结果表明:①2000年以来洞庭湖区旅游产业指数呈现上升趋势,但是整体水平偏低;城镇化指数呈现明显快速上升态势,整体水平较高;生态环境指数大致呈"W"型变化趋势,且整体水平偏低;旅游城镇化指数不高,均值为0.3737,大致经历了3个变化阶段,基本上与城镇化指数变化一致。②城镇化指数>旅游产业指数>生态环境指数,说明旅游城镇化的发展同城镇化和旅游产业子系统具有高度协同性,与生态环境子系统具有反向性,反映出城镇化和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给生态环境产生了强大压力,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旅游城镇化指数的整体提升。③近20年来洞庭湖区旅游城镇化发展的空间差异明显,旅游产业指数和城镇化指数的空间分布格局表现为湖区中部县域较低,外围县域相对较高,基本上形成以岳阳市区、常德市区和益阳市区3个县域为中心的环带状分布。生态环境指数的地域分布格局表现为湖区中部县域明显高于外围县域,基本上形成以沅江市和南县2个县域为中心的环带状分布。旅游城镇化指数的空间分布格局与城镇化指数、旅游产业指数的格局基本相似,与生态环境指数的格局基本相反。④旅游资源禀赋、交通区位条件、城市发展历史和基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发展战略及政府政策等是驱使旅游城镇化时空格局演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汪朝辉 谭德宝 王克林 熊艳
利用1980、1990、2000年三期TM影像,应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景观生态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洞庭湖区景观镶嵌体的结构和形态特征。结果表明:洞庭湖区景观格局与动态特征以耕地、水域、居住建设用地变动为主;各种景观类型的分维数各不相同,分维数的大小依次是:耕地<未利用地<建设用地<水域<林地<草地,其中建设用地的分维数最接近于1.5,处于最不稳定状态,草地和林地分维数年际波动不大,处于最稳定的状态,耕地随着时间的推移,分维数不断降低;同一种景观类型的分维数在不同地貌条件下也存在差异,其中耕地、水域和居住建设用地的分维数随海拔增加呈增加趋势,草地和林地的变化则表现为相反,这种差异反映了地貌...
关键词:
镶嵌体结构 景观 分形 洞庭湖区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熊建新 张志业 赵迪 龙凌 杨雨
【目的】诊断旅游城镇化过程中旅游生产、城镇生活和生态环境三者之间的适宜性,为可持续旅游城镇化提供决策参考。【方法】基于旅游城镇化适宜性内涵及形成机理,从旅游生产、城镇生活和生态环境3个维度构建旅游城镇化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状态空间法,分析2001—2019年洞庭湖区旅游城镇化适宜性时空分异特征。【结果】1)2001年以来17个县域旅游生产、城镇生活和生态环境两两之间适宜性指数的空间差异明显,旅游城镇化适宜性指数的县域年际变化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2)近20年来旅游生产、城镇生活和生态环境三者彼此适宜性程度较低,适宜类型以较低适宜和中度适宜为主,高度适宜类型的县域集中分布在旅游资源品位较高、交通区位条件较好、城市发育较完备和生态环境良好的地区,基本上形成了以岳阳市区、常德市区和益阳市区为中心的环带状分布格局。3)旅游资源开发是旅游城镇化适宜性时空分异特征形成的关键驱动因素,城镇发展水平为适宜性的增强提供了物质保障,生态环境为适宜程度的良性转变提供了条件支撑。【结论】现有旅游生产和城镇生活对生态环境的胁迫性较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和政府政策对旅游城镇化适宜性改变发挥了显著的调控作用,旅游生产、城镇生活和生态环境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程度及动态变化过程奠定了整个区域的旅游城镇化适宜类型。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熊建新 陈端吕 彭保发 董明辉 王亚力
从经济增长、社会进步、资源利用和环境质量4个方面构建洞庭湖区两型社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评价模型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两型社会发展水平进行时空变化分析和预测。结果表明:1洞庭湖区2005—2012年经济发展度和社会协调度均呈上升态势,年均增幅分别达2.46%、4.46%;环境可持续度则呈波动性下降态势,年均降幅达0.74%。两型社会发展水平整体上升的同时,内部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性较差。2从空间上来看,17个县域经济发展度和社会协调度的变化幅度均呈正向变化,环境可持续度处于负向变化,岳阳市区、常德市区和益阳市区3个县域的经济发展度和社会协调度要比其它14个县域的高,环境可持续度则下降幅度最为明显。2个时段的对比,可以看出17个县域两型社会发展水平均处于上升态势,县域差异性变化明显。3预测显示2015年洞庭湖区17个县域两型社会发展水平指数大体上处于中等状态,并且呈现差异性上升,既表明湖区两型社会建设走上了良性发展道路,建设效果日趋明显,又说明湖区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仍然没有得以稳妥解决,并且将成为制约湖区两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因素。研究证明利用BP神经网络模型进行两型社会发展水平时空预测切实可行可靠,模型运行结果可以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谭建强 张建波
本文从洞庭湖在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的生态战略地位出发,分析了洞庭湖目前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指出实施《洞庭湖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是综合治理洞庭湖,恢复洞庭湖的生态功能,确保长江生态安全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手段,并提出了实施《规划》的预期效果以及落实《规划》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洞庭湖 生态功能 规划 生态安全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李姣 张灿明 罗佳
基于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自然条件与人类活动影响因素,概述了湖区基本状况,并主要分析了近些年该区湖泊湿地生态系统出现的新变化。提出湖区生态功能区划的基本原则,并根据湖区生态系统空间特征、生态敏感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相关国际公约与国内法律法规等,分析了湖区生态功能区划依据。在此基础上,根据湖区生态系统自然属性和主导服务功能类型,将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划分为4个一级生态区;根据一级生态区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要性、亟待保护的内容和程度、生态需求与修复目标的区域差异性等,将一级生态区划分为10个生态亚区和32个生态功能区。采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叠置法,绘制了生态功能区划图,阐明了不同生态区的区划范围、功能定...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徐志耀 刘滨铨
基于DSR生态系统质量概念模型,构建了一个大湖流域地区生态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面板数据熵权法对2001—2013年洞庭湖流域14个地区的生态质量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显示:近十多年来洞庭湖流域总体生态质量在中等水平附近波动并略有提升,波幅收窄呈空间趋同势头;其中湘江水系区域生态质量低于全流域平均水平,资江、沅江和澧水水系区域生态质量均高于全流域平均水平;水质变化和雾霾扩散是导致近几年洞庭湖流域地区生态质量波动的主要原因。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徐志耀 刘滨铨
基于DSR生态系统质量概念模型,构建了一个大湖流域地区生态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面板数据熵权法对2001—2013年洞庭湖流域14个地区的生态质量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显示:近十多年来洞庭湖流域总体生态质量在中等水平附近波动并略有提升,波幅收窄呈空间趋同势头;其中湘江水系区域生态质量低于全流域平均水平,资江、沅江和澧水水系区域生态质量均高于全流域平均水平;水质变化和雾霾扩散是导致近几年洞庭湖流域地区生态质量波动的主要原因。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熊建新 陈端吕 彭保发 游雪姣
从生态弹性子系统、资源环境子系统和社会经济子系统3个角度构建生态承载力系统动力学模型,以2010年为现状年,2018年为模拟结束年,对3个子系统进行现状模拟,根据现状模拟结果以及《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所确定的目标值进行优化模拟。结果表明:1选取19个指标中需要优化的指标为植被覆盖指数、生物丰度指数、水网密度指数、人均耕地面积、人均水资源量、人均林地面积、第三产业比重和人口数量等8个指标,通过优化模拟,能够促使洞庭湖区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不断优化。2从时空模拟结果来看,洞庭湖区17个县域单元生态承载力空间差异和变化较大,对比现状模拟和优化模拟结果,变化最大的是岳阳市区、常德市区和益阳市区3个区域,"W"型空间格局发生了转变。3针对模拟结果,认为应采取控制人口发展规模,树立以生态为导向的发展观,创新体制机制,加强生态系统调控和景观生态规划,转变产业发展方式,提高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等优化对策,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与发展提供参考价值。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文高辉 胡冉再琪 唐璇 唐雅倩 郑佳欣 孟晋华
洞庭湖区是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节点,研究洞庭湖区耕地利用碳排放和生态效率时空特征对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完成“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将耕地利用碳排放作为非期望产出纳入到耕地利用生态效率评价体系中,运用SBM-Undesirable模型,基于县级尺度,揭示洞庭湖区耕地利用碳排放和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时空规律。结果表明:2007—2017年洞庭湖区耕地利用碳排放量呈现出“先波动上升再下降,最后趋于平稳”的态势,且在县级空间尺度上呈现出由2007年的中北部集聚分布状态演变为2017年的零散分布状态;2007—2017年洞庭湖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总体有所提高,且趋向于空间均衡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文高辉 胡冉再琪 唐璇 唐雅倩 郑佳欣 孟晋华
洞庭湖区是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节点,研究洞庭湖区耕地利用碳排放和生态效率时空特征对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完成“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将耕地利用碳排放作为非期望产出纳入到耕地利用生态效率评价体系中,运用SBM-Undesirable模型,基于县级尺度,揭示洞庭湖区耕地利用碳排放和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时空规律。结果表明:2007—2017年洞庭湖区耕地利用碳排放量呈现出“先波动上升再下降,最后趋于平稳”的态势,且在县级空间尺度上呈现出由2007年的中北部集聚分布状态演变为2017年的零散分布状态;2007—2017年洞庭湖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总体有所提高,且趋向于空间均衡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