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646)
- 2023(17912)
- 2022(14914)
- 2021(13797)
- 2020(11755)
- 2019(26812)
- 2018(26528)
- 2017(50475)
- 2016(26924)
- 2015(30314)
- 2014(30509)
- 2013(30018)
- 2012(27581)
- 2011(24698)
- 2010(24923)
- 2009(23524)
- 2008(23526)
- 2007(21463)
- 2006(18843)
- 2005(16833)
- 学科
- 济(116742)
- 经济(116614)
- 业(101538)
- 管理(87418)
- 企(83069)
- 企业(83069)
- 方法(52053)
- 农(49713)
- 数学(42098)
- 数学方法(41554)
- 业经(34491)
- 财(33675)
- 农业(32989)
- 中国(29129)
- 地方(24182)
- 务(23266)
- 财务(23198)
- 财务管理(23156)
- 学(23008)
- 制(22712)
- 企业财务(21907)
- 理论(21055)
- 贸(20892)
- 贸易(20879)
- 技术(20713)
- 和(20512)
- 易(20257)
- 环境(18921)
- 划(18595)
- 策(18270)
- 机构
- 学院(393941)
- 大学(387202)
- 济(160892)
- 经济(157528)
- 管理(156463)
- 理学(134139)
- 理学院(132742)
- 管理学(130482)
- 管理学院(129766)
- 研究(126064)
- 中国(99135)
- 京(81342)
- 科学(78058)
- 农(76074)
- 财(73953)
- 所(63101)
- 业大(61721)
- 江(61565)
- 中心(60671)
- 财经(58656)
- 农业(58632)
- 研究所(57112)
- 经(53166)
- 北京(50356)
- 范(49469)
- 师范(48967)
- 州(48734)
- 经济学(48216)
- 院(45477)
- 经济学院(43650)
- 基金
- 项目(262127)
- 科学(207092)
- 研究(191999)
- 基金(190026)
- 家(165238)
- 国家(163684)
- 科学基金(141839)
- 社会(122391)
- 社会科(115661)
- 社会科学(115629)
- 省(104848)
- 基金项目(101153)
- 自然(92049)
- 自然科(89846)
- 自然科学(89822)
- 自然科学基金(88211)
- 教育(87476)
- 划(86171)
- 编号(78623)
- 资助(76520)
- 成果(61828)
- 重点(59126)
- 部(57335)
- 发(57112)
- 创(56297)
- 课题(53493)
- 创新(52086)
- 科研(50391)
- 国家社会(50352)
- 业(49334)
- 期刊
- 济(186346)
- 经济(186346)
- 研究(107995)
- 中国(76605)
- 农(74142)
- 财(60327)
- 学报(59748)
- 管理(58400)
- 科学(56827)
- 农业(50272)
- 大学(46478)
- 学学(44059)
- 教育(37724)
- 技术(37436)
- 业经(35989)
- 融(35338)
- 金融(35338)
- 财经(28797)
- 业(27355)
- 经济研究(26690)
- 问题(25003)
- 经(24872)
- 技术经济(21221)
- 版(20400)
- 资源(19420)
- 统计(18471)
- 现代(18413)
- 商业(18201)
- 科技(17971)
- 世界(17828)
共检索到5856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杨新荣 付红卫
目前,洞庭湖区湿地生态农业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在湿地保护、水文水质、生物多样性、血吸虫病感染、农业经济发展等方面,均存在一些突出问题。系统工程建设的理论与方法对加快洞庭湖区湿地生态农业发展有着重要指导意义。基于系统工程的视角,我们应从时间维、逻辑维和知识维三个角度来发展该地区湿地生态农业,以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
湿地生态农业 系统工程 三维理论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刘林奇 杨新荣
洞庭湖区湿地生态环境发展状况可以从5个方面分析:气候、水文、水质、血吸虫病感染和生物多样性。尽管血吸虫病感染率下降,但由于气温上升、水位落差较大、水质状况下降和生物多样性减少,洞庭湖区湿地生态环境的发展状况不容乐观。洞庭湖区湿地生态环境的变化对农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为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洞庭湖区湿地生态环境建设,严密监控和有效防范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保持湖区水位相对平稳,改善湖区水质,继续做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促进生物多样性,以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和适应生态环境的能力。
关键词:
洞庭湖区 湿地生态环境 农业增长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杨新荣 吴忠才
湿地保护与生态农业发展一直是理论和实践中众人关注的问题。那么,既要保护好湿地,又要合理开发湿地生态资源,就必须科学设计合理的湿地保护生态农业模式,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洞庭湖区为例,按照种植型、养殖型和综合型研究基于湿地保护的生态农业模式。
关键词:
湿地保护 生态农业 模式 洞庭湖区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杨新荣
湿地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和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环境条件。但近年来随着农业的过度开发,湿地资源和湿地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湿地保护与现代农业开发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既要保护和合理利用湿地又要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已成为当今理论和实践中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
湿地保护 生态农业 现代农业 生物多样性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张怀清 朱晓荣 周金星 崔明
通过对洞庭湖区退田还湖工程实施前后(1996年、2004年)两期TM遥感影像分析,进行湿地变化及湿地演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996—2004年,洞庭湖区湿地面积减少了3 753.99 km2,其中天然湿地面积减少了1 213.19km2,人工湿地减少了2 540.80 km2。围垦区湿地变化主要表现为人工湿地(水稻田)大面积减少,旱地面积大量增加,同时芦苇和林地面积增加。外湖区湿地变化主要表现为天然湿地的减少和林地面积的迅速增加,主要源于苔草滩地的减少,同时林地逐渐向泥滩地方向发展。退田还湖工程对湿地的减少具有一定的缓解作用,但仍存在一定区域内的围湖造田现象。从整体上来看,洞庭湖区的天然湿地...
关键词:
退田还湖工程 洞庭湖 湿地 遥感监测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郑建蕊 蒋卫国 周廷刚 侯鹏 李雪
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从2000年的LANDSAT TM影像中提取洞庭湖湿地信息,结合景观结构分析软件FRAGSTATS计算湿地景观指数,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与方差矩阵分析法选取最能表征湿地结构及功能的核心景观指数,分析洞庭湖区湿地的景观结构特征及功能状态。研究表明:Shannon多样性指数、斑块面积标准差、斑块丰富度密度与景观类型平均分维度最能反应湿地景观的信息及特征;研究区景观格局的空间差异性与组织结构状态具有明显的不均衡性,湿地景观类型比例不均,水田与湖泊景观优势显著;以洞庭湖核心区滨湖的县市和远离湿地核心区的县市为两大群体,在景观格局复杂性和多样性状态中表现出两大群体相似的特征。
关键词:
湿地 主成分分析 景观指数 洞庭湖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朱玉林 李明杰 王茂溪 龙雨孜
运用能值理论通过对湖南环洞庭湖区2009年农业生态系统投入、产出的定量分析,计算了该区域农业生态系统所消耗的不可更新环境资源、不可更新工业辅助能的能值-货币价值,进而核算了该区域农业生态系统的绿色GDP。结果表明:经过调整后2009年该区域农业生态系统的绿色GDP应为177.61亿元(传统GDP为491.60亿元),绿色GDP占传统GDP的比重仅为36.13%,说明该生态系统的经济增长模式仍是一个建立在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基础上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两型"建设任重而道远。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杨新荣
湿地生态系统与生态形成过程所维系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和特殊资源构成了湿地生态系统的特殊价值和功能。本文以洞庭湖区为例,分析了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及其价值评估,认为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的环境服务功能价值是十分重要的,但随着现代农业发展忽视了生态系统保护,最后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
湿地 生态系统 价值 功能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贾慧聪 潘东华 张万昌
洞庭湖是我国面积仅次于鄱阳湖的第二大淡水湖。近些年来,洞庭湖区降水在减少,湘、资、沅、澧四水的来水量也在降低,尤其2011年春季以来,洞庭湖水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持续干旱,洞庭湖地区的降水量累计比历年同期减少了50%至60%。本文基于1985年、2000年和2011年的遥感影像数据,运用RS、GIS等,系统分析了洞庭湖区近30年土地利用/覆盖的数量和空间格局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过度围湖垦殖成为洞庭湖湖面萎缩的主要原因。湖区耕地总量持续增加,增幅达36.01%;湿地、林地、草地总量减少,其中湿地和草地面积有较大幅度的减少,分别为72.88%和62.98%。研究结果为区域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及政策的制定...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黄梅 言迎 罗军
近年来洞庭湖湿地季节性缺水、工程性缺水、水质型缺水问题日渐突出,直接威胁到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分析认为,目前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状态等级为中等并有向差等级演化的趋势,必须确保最小生态需水量.采用水量平衡法可以初步估算其最小生态需水量为2.68×108m3,而且将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景保 朱翔 蔡炳华 李晖
湿地具有特殊的生态功能和社会经济价值。洞庭湖区湿地垦殖强度大,造成了生态环境严重退化的恶果。研究表明:控制人口总量,退田还湖,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大力发展避洪耐涝型湿地特色产业是保护和合理利用湿地资源的有效途径,且已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由此认为,如何协调好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是实现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战略目标。
关键词:
湿地 立法 退田还湖 农业结构调整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谭支良
由于洞庭湖区的生态安全在长江中下游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战略地位,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省长周强于2007年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湖南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尽快完成组织《洞庭湖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的编制工作。目前,由世界自然基金会(WWF)长沙办公室和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洞庭湖湿地国际研究中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董明辉 朱有志 庄大昌
洞庭湖区湿地是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三大湿地资源集中地之一 ,在其特殊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的长期共同作用下 ,形成了独特的湿地生态旅游资源景观、明显的碟形盆地带状地貌、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极为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构成该区生态旅游资源的主要因素 ,又呈东、南、西三大片分布 ,且各具特色 ;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特殊性。几乎涵盖亚热带内陆所有湿地类型造就了该区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多样性。围湖造田人工围垦、工业废水农药污染、乱捕乱猎人类干扰导致了该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系统的脆弱性。治理对策为 :退田还湖 ,确保自然湿地生态系统面积 ,科学解决“田湖之争” ,复还湿地生态系统。标本兼治 ,力争入...
关键词:
洞庭湖 湿地 生态旅游资源 保护性开发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杨新荣
生态补偿是有效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湿地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是利用和保护湿地资源的关键环节。本文以洞庭湖区为例,在分析生态补偿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调研,探讨洞庭湖区湿地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关键词:
洞庭湖湿地 生态补偿 生态系统 补偿机制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杨利 谢炳庚 秦建新 张猛
根据洞庭湖区1987—2008年的6期遥感影像数据资料,利用景观格局指数及转移矩阵模型等方法重点分析了三峡工程建坝前后洞庭湖区湿地景观格局的变化特征,以及对洞庭湖区湿地演变的主要影响。结果表明:①整体景观破碎化程度增大,景观异质性减小,景观形状趋于复杂化;②水体的破碎化程度增加,斑块间的结合度降低;泥沙滩地的破碎化程度先加大后降低,最大斑块面积有所增大;苔草滩地和芦苇滩地的破碎化程度先后经历了增大→减小→增大的过程;防护林滩地的破碎化程度由减小到增大到再增大;耕地(水田、旱地)破碎化程度在逐渐增大;建设用地斑块数增加最多;林地的结构相对稳定;③三峡工程运行使洞庭湖区湿地的水沙和泥沙淤积发生变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