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238)
2023(9213)
2022(7787)
2021(6929)
2020(5645)
2019(12985)
2018(12632)
2017(23811)
2016(12924)
2015(14558)
2014(14424)
2013(14253)
2012(13511)
2011(12477)
2010(12768)
2009(11650)
2008(11293)
2007(10161)
2006(9316)
2005(8506)
作者
(39105)
(32749)
(32649)
(30819)
(20908)
(15862)
(14761)
(12814)
(12673)
(11806)
(11280)
(11103)
(10919)
(10555)
(10270)
(10019)
(9511)
(9481)
(9418)
(9240)
(8272)
(8147)
(8005)
(7588)
(7549)
(7467)
(7325)
(7203)
(6725)
(6550)
学科
(65592)
经济(65437)
管理(31267)
(31099)
方法(24775)
(23438)
企业(23438)
地方(21952)
中国(20912)
数学(20328)
数学方法(19955)
(19215)
业经(15712)
农业(13064)
(12837)
地方经济(11878)
(10934)
(10687)
环境(10385)
理论(10267)
(10242)
(10125)
金融(10123)
(9740)
贸易(9724)
(9674)
银行(9660)
(9554)
(9495)
(9192)
机构
学院(186715)
大学(184195)
(76485)
经济(74877)
研究(71473)
管理(68171)
理学(58015)
理学院(57150)
管理学(55691)
管理学院(55328)
中国(52996)
科学(45328)
(40582)
(37184)
(34818)
(33739)
研究所(33649)
中心(32022)
(29503)
业大(28498)
(28194)
师范(27931)
农业(26899)
北京(26213)
财经(25963)
(25678)
(23979)
(23906)
(23385)
经济学(22810)
基金
项目(124513)
科学(98630)
研究(89487)
基金(89255)
(78818)
国家(78026)
科学基金(66399)
社会(58748)
社会科(54609)
社会科学(54594)
(50764)
基金项目(46541)
自然(42555)
(42246)
自然科(41523)
自然科学(41517)
教育(40818)
自然科学基金(40725)
资助(36846)
编号(35689)
(32688)
重点(28864)
成果(28650)
(26316)
课题(26302)
发展(25979)
(25541)
(25415)
创新(23740)
国家社会(23735)
期刊
(92736)
经济(92736)
研究(57971)
中国(44113)
(33248)
学报(30225)
科学(29121)
管理(25985)
(23684)
教育(23579)
农业(23139)
大学(22913)
学学(21556)
(18487)
金融(18487)
技术(16765)
业经(16181)
经济研究(14604)
财经(12535)
(12120)
问题(11867)
统计(11482)
资源(11377)
(10773)
(10516)
决策(9472)
技术经济(9472)
科技(9272)
(8934)
(8862)
共检索到29685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熊建新  陈端吕  彭保发  董明辉  王亚力  
从经济增长、社会进步、资源利用和环境质量4个方面构建洞庭湖区两型社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评价模型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两型社会发展水平进行时空变化分析和预测。结果表明:1洞庭湖区2005—2012年经济发展度和社会协调度均呈上升态势,年均增幅分别达2.46%、4.46%;环境可持续度则呈波动性下降态势,年均降幅达0.74%。两型社会发展水平整体上升的同时,内部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性较差。2从空间上来看,17个县域经济发展度和社会协调度的变化幅度均呈正向变化,环境可持续度处于负向变化,岳阳市区、常德市区和益阳市区3个县域的经济发展度和社会协调度要比其它14个县域的高,环境可持续度则下降幅度最为明显。2个时段的对比,可以看出17个县域两型社会发展水平均处于上升态势,县域差异性变化明显。3预测显示2015年洞庭湖区17个县域两型社会发展水平指数大体上处于中等状态,并且呈现差异性上升,既表明湖区两型社会建设走上了良性发展道路,建设效果日趋明显,又说明湖区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仍然没有得以稳妥解决,并且将成为制约湖区两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因素。研究证明利用BP神经网络模型进行两型社会发展水平时空预测切实可行可靠,模型运行结果可以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琦  汤放华  
构建了洞庭湖区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引入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函数,测算了2000—2013年洞庭湖区的耦合度、协调度和综合发展值,并对测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从时序的动态演变上看,2000—2004年洞庭湖区生态—经济—社会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状态为中度失调,2005年开始转入基本协调,2009年实现中度协调。2从空间分布上来看,岳阳于2008年最早实现中度协调状态,常德和益阳则分别于2009年、2010年达到中度协调。虽然近14年来洞庭湖区生态—经济—社会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但离高度协调状态仍然存在一定差距,经济社会子系统和生态子系统之间的矛盾是制约整体协调发展水平的主要原因。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熊建新  王文辉  贺赛花  尹妍  唐朝凤  潘思妍  
从旅游产业、城镇化和生态环境3个维度构建旅游城镇化指标体系,运用状态空间法,分析2000—2018年洞庭湖区17个县域旅游城镇化的时空分异及其演化机理。结果表明:①2000年以来洞庭湖区旅游产业指数呈现上升趋势,但是整体水平偏低;城镇化指数呈现明显快速上升态势,整体水平较高;生态环境指数大致呈"W"型变化趋势,且整体水平偏低;旅游城镇化指数不高,均值为0.3737,大致经历了3个变化阶段,基本上与城镇化指数变化一致。②城镇化指数>旅游产业指数>生态环境指数,说明旅游城镇化的发展同城镇化和旅游产业子系统具有高度协同性,与生态环境子系统具有反向性,反映出城镇化和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给生态环境产生了强大压力,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旅游城镇化指数的整体提升。③近20年来洞庭湖区旅游城镇化发展的空间差异明显,旅游产业指数和城镇化指数的空间分布格局表现为湖区中部县域较低,外围县域相对较高,基本上形成以岳阳市区、常德市区和益阳市区3个县域为中心的环带状分布。生态环境指数的地域分布格局表现为湖区中部县域明显高于外围县域,基本上形成以沅江市和南县2个县域为中心的环带状分布。旅游城镇化指数的空间分布格局与城镇化指数、旅游产业指数的格局基本相似,与生态环境指数的格局基本相反。④旅游资源禀赋、交通区位条件、城市发展历史和基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发展战略及政府政策等是驱使旅游城镇化时空格局演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熊建新  吴南飞  陈端吕  彭保发  胡金连  
不同时空尺度下,自然条件变化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引起了生态承载力响应的时空分异。运用生态承载力响应模型,采用标准差、变异系数、相对发展率、离差、比率等统计分析方法对洞庭湖区生态承载力响应的时空分异特征及演化机理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整体上来看,近15 a来洞庭湖区生态承载力响应值呈现波折式下降趋势,县域生态承载力响应强度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呈现"扩大—缩小—扩大"变化趋势。(2)2001—2015年县域生态承载力响应状态分为强超载、超载、弱低载和低载4类,县域差异明显;空间格局上,洞庭湖中部地区的响应状态优于周围地区,从西南向东北呈现"M"型格局。(3)2001年—2015年洞庭湖区17个县域生态承载力响应值的变化幅度和相对发展率差异明显,沅江市和南县2个县域与整个湖区生态承载力响应强度的差距最大;空间格局上,洞庭湖中部地区高于周围县域,西南地区高于东北地区,低载地区高于超载地区。(4)2001—2015年洞庭湖区17个县域生态承载力响应值的离差和比率的时空差异性明显,岳阳市区、常德市区、益阳市区、湘阴县、沅江市、南县和桃江县7个县域相对整个湖区平均水平的差距最大,响应强度高于其它10个县域;地域分布上集中在洞庭湖中部地区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5)产业结构特征及变化、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城镇化快速推进、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是主导洞庭湖区生态承载力时空分异特征的演化机理。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严俊杰  
基于转型经济学理论、社会资本理论、生态经济学理论和制度经济学理论,从村落经济的市场化、开放性、现代化和集约化方面选取指标构建洞庭湖区村落经济转型发展水平的评价体系。以湘阴县白泥湖乡楠竹山村为个案分析表明:其经济转型发展水平与目标状态还存在不小的差距;村落经济微观层面还大量存在计划经济成分,湖区村民在生产、消费、流通等领域尚未完成从计划到市场的转型;村落经济开放度、集约化程度不高,村落产业结构、村民知识化水平与村落经济现代化发展不相适应,推动村落经济转型的关键在于推动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传统村民向现代村民转型。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张建民  
洞庭湖区农业发展论略张建民一洞庭湖区拥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土地资源丰富,光热资源充足,生物资源丰富多样。本区有悠久的农业开发历史,长期以“鱼米之乡”享誉全国。明清时期流传成颂的“湖广熟天下足”、“湖南熟天下足”之谚,对湖南的粮食生产地位给予充分的肯...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段玉  
建构环洞庭湖特色经济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因子分析法对环洞庭湖区特色经济发展能力进行评价与聚类分析。为改变该区域特色经济发展不均衡状况,提出要充分发挥本地特色资源、特色产品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打造特色专业市场,提升综合竞争力的建议,从而推动环洞庭湖区经济的发展。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熊建新  张志业  赵迪  龙凌  杨雨  
【目的】诊断旅游城镇化过程中旅游生产、城镇生活和生态环境三者之间的适宜性,为可持续旅游城镇化提供决策参考。【方法】基于旅游城镇化适宜性内涵及形成机理,从旅游生产、城镇生活和生态环境3个维度构建旅游城镇化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状态空间法,分析2001—2019年洞庭湖区旅游城镇化适宜性时空分异特征。【结果】1)2001年以来17个县域旅游生产、城镇生活和生态环境两两之间适宜性指数的空间差异明显,旅游城镇化适宜性指数的县域年际变化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2)近20年来旅游生产、城镇生活和生态环境三者彼此适宜性程度较低,适宜类型以较低适宜和中度适宜为主,高度适宜类型的县域集中分布在旅游资源品位较高、交通区位条件较好、城市发育较完备和生态环境良好的地区,基本上形成了以岳阳市区、常德市区和益阳市区为中心的环带状分布格局。3)旅游资源开发是旅游城镇化适宜性时空分异特征形成的关键驱动因素,城镇发展水平为适宜性的增强提供了物质保障,生态环境为适宜程度的良性转变提供了条件支撑。【结论】现有旅游生产和城镇生活对生态环境的胁迫性较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和政府政策对旅游城镇化适宜性改变发挥了显著的调控作用,旅游生产、城镇生活和生态环境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程度及动态变化过程奠定了整个区域的旅游城镇化适宜类型。
[期刊] 情报科学  [作者] 张红历  
【目的/意义】信息化进程使人类由工业社会步入信息社会,数字鸿沟也随之相伴而生。本文强调信息社会发展的空间效应,对《2006—2020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实施前十年中国信息社会发展水平的时空特征与地区差异进行分析。【方法/过程】以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信息社会指数为基础,采用描述性统计、空间数据分析及收敛性方法,按国家、东中西区域和省域三种尺度展开实证分析。【结果/结论】信息社会发展地区差异明显,北京、上海成为信息社会发展的核心增长极,东部领先优势明显,西部加速追赶,中部则均衡发展,地区差异逐年缩小;空间上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吴小节  傅正红  汪秀琼  黄山  
根据两型社会的内涵,在遵循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一般原则的基础上,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两个方面,构建了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两型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使用2011年的统计数据,对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的两型社会发展现状进行了综合评价和聚类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的两型社会发展状况可以划分为五类,即规模主导型、规模偏优型、结构偏优型、结构偏弱型、规模偏弱型;在空间分布上,两型化程度相对较高的省份大多位于东部沿海地区,而两型化程度相对较低的省份大多位于中西部地区。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赛  帅红  李荣荣  
以洞庭湖33个区市县生态经济区为研究区域,采用量图分析法,对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造成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经济本底、经济发展政策、市场活跃程度,进而提出发挥比较优势、促进产业融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与建议,以期为统筹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协调发展提供借鉴。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何姣   李露露   焦锐   刘星池  
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为例,运用非期望产出超效率SBM—Malmquist指数探究2017—2021年该地区环境治理效率时空分异特征,并采用Tobit模型实证分析其环境治理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湖区环境治理综合效率呈现“岳阳市>益阳市>常德市”的空间格局,且县域差异明显,主城区效率值优于其他地区;(2)湖区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偏低,仅2019-2020年有所增长,且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变化交错推动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资产对环境治理效率正向驱动效果明显,而第二产业占比、人均可支配收入、农业种植结构和有效灌溉面积与之呈负相关关系。根据研究结论,从构建区域协同机制、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和优化产业结构布局3个方面提出提升湖区环境治理效率的政策建议。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周运来  陈运国  
2005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湖南省洞庭湖区近些年的发展实践表明,湖区农村经济的发展是与农业基础设施特别是水利设施的改善密切相关的。以工代赈作为国家对湖区排涝设施建设的一种主要投入方式,为湖区农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可以说,以工代赈已经成为湖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工程。一、以工代赈是湖区农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洞庭湖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彭佩钦  仇少君  
围湖垦殖形成了洞庭湖区湖垸农业形式,湖垸农业的形成加速了湖区人口的增长,人口的压力也促进了围垦。不断的围湖垦殖使耕地面积迅速增加。由于湖泊面积减少,湖垸农业处于外洪内涝的环境中。归纳了洞庭湖区的农业环境问题:洪涝灾害发生频率加大;水面减少,生物多样性降低;环境污染严重,湿地生态功能衰退;土壤退化和潜育化严重;血吸虫病死灰复燃等。结合已有经验,提出了湖垸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认真实施生态保护工程,减少泥沙淤积;调整湖垸农业结构,建立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模式:避灾、减灾模式、水生经济植物模式、工业原料作物模式、林农复合经营模式、湖洲草地草食畜禽模式、麻基(油菜)渔塘农业模式等。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韩艳红  陆玉麒  周玉翠  闫保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一枝独秀,发展势头强劲,湖南省旅游业也在不断攀升,湖南省旅游资源数量多、种类全、品位高,旅游开发潜力巨大。来湘旅游的入境游客中的核心部分来自港、澳、台地区,而国内客源中广东游客占了近三成,再加上西面张家界,南面长株潭(“红色旅游”资源)等旅游大市的冲击,使位于湘北的洞庭湖区旅游业的发展面临极大的挑战。洞庭湖区近年来旅游业发展方兴未艾,目前,进一步利用湖区旅游资源优势,克服湖区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寻求旅游资源开发的对策,加强对洞庭湖区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走具有湖区特色的旅游业发展道路,对促进环洞庭湖经济圈社会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