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766)
- 2023(2708)
- 2022(2456)
- 2021(2321)
- 2020(1942)
- 2019(4194)
- 2018(4242)
- 2017(8126)
- 2016(4549)
- 2015(5134)
- 2014(4915)
- 2013(4732)
- 2012(4299)
- 2011(3688)
- 2010(3570)
- 2009(3380)
- 2008(3799)
- 2007(3674)
- 2006(3201)
- 2005(2616)
- 学科
- 业(16935)
- 管理(16096)
- 济(14995)
- 企(14955)
- 企业(14955)
- 经济(14858)
- 财(11536)
- 务(8949)
- 财务(8942)
- 财务管理(8916)
- 企业财务(8591)
- 方法(7060)
- 中国(6676)
- 农(6109)
- 劳(5420)
- 劳动(5403)
- 业经(5027)
- 理论(4902)
- 和(4900)
- 农业(4442)
- 教育(4175)
- 数学(4082)
- 数学方法(4058)
- 社会(3824)
- 学(3617)
- 人口(3332)
- 经济理论(3195)
- 企业经济(3174)
- 制(3051)
- 动力(2984)
- 机构
- 大学(59327)
- 学院(58908)
- 济(23460)
- 经济(22999)
- 管理(22103)
- 理学(19147)
- 理学院(18942)
- 管理学(18632)
- 研究(18585)
- 管理学院(18519)
- 财(14546)
- 中国(13811)
- 京(11944)
- 财经(10775)
- 科学(10286)
- 经(9679)
- 江(9369)
- 所(9071)
- 中心(8423)
- 范(8361)
- 师范(8313)
- 研究所(7848)
- 财经大学(7823)
- 北京(7533)
- 经济学(7532)
- 农(7150)
- 州(6929)
- 社会(6760)
- 经济学院(6668)
- 师范大学(6653)
- 基金
- 项目(36503)
- 科学(29120)
- 研究(28569)
- 基金(26906)
- 家(22386)
- 国家(22132)
- 社会(21069)
- 科学基金(19471)
- 社会科(18612)
- 社会科学(18600)
- 基金项目(14121)
- 省(13690)
- 教育(13443)
- 编号(12096)
- 划(11359)
- 自然(11197)
- 成果(10991)
- 自然科(10939)
- 自然科学(10938)
- 自然科学基金(10756)
- 资助(10551)
- 部(8639)
- 性(8183)
- 国家社会(8090)
- 项目编号(7954)
- 重点(7852)
- 教育部(7798)
- 人文(7787)
- 课题(7748)
- 大学(7362)
共检索到9407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周建波
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 ,势必要从传统生产方式中分离出大量的过剩人口 ,这些人如何安置 ,是影响洋务现代化能否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因素。洋务思想家们的思考主要是 :从长远看 ,惟有加快改革 ,依靠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进一步发展吸纳社会过剩人口 ;从眼前看 ,一是借助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积极向海外移民 ,一是接着边疆开发时机积极向边疆地区移民 ,三是大力开展社会赈济 ;对于社会转型期非生产部门出现的过剩人口 ,尤其是官员、八旗的再就业问题 ,洋务思想家更是做了深入的考察和思考。只是由于清政府坚持保守的意识形态 ,在改革和稳定之间更偏好后者 ,致使这些的睿智思考没有成为现实。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陈庆德
发生于资本主义发展与半殖民地沦落过程中的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作为中西文化撞击与合流的产物,它既是清朝统冶集团在“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下力求自保的结果,又是处于逐渐形成过程中的新兴资产阶级争取自立的产物;既是资本主义世界性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殊结局,又是民族主义崛起与保卫国家主权的一个成果。这一特殊而复杂的历史合力过程,使洋务运动蕴涵着多层面的历史内容,亦提供了对其阐释的多维角度和视野。本文谨就此研究中的几个基本问题作一反思。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罗耀九 林平汉
一 在镇压太平军的过程中,中兴名将们深切的体会到西式火器的威力,他们除向外国购买新式武器之外,计划自己设厂制造。1861年曾国藩首先设立安庆内军械所。这是在工场手工业的基础上建立的。1862年李鸿章创办上海炮局,以后陆续在各地办了许多局,经历了四十年,投资达六千万两,耗费的人力物力是很巨大的,目的是为了镇压农民军和少数民族起义军,为了巩固清王朝的统治,为了扩张充实中兴将领们自己的实力。当然,也含有抵御外侮的作用。总的一句话,是为了“图强”。 然而,事实证明,这些军火工业只能在镇压国内人民反抗,屠杀手无寸铁或仅持原始武器的起义群众时起作用。在与资本主义强敌相遇时,仍然是以失败告终。外国人...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陈秀尾
论晚清财政对洋务运动的影响陈秀尾中国的近代化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环境里从洋务运动开始起步的。洋务运动使一个泱泱农业大国第一次面向世界,走向近代工业化目标的微小的一步。然而,洋务运动却以失败告终,没能使中华民族真正走上工业化的道路,中国失去了一次近代...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连心豪 詹庆华
海关总税务司英人赫德“是同洋务运动最有关系的一个人”,中国海关的近代化与洋务运动的关系也非同寻常,它们为洋务运动史研究展示了一个崭新的视野。 赫德是洋务派的重要代表 无论什么运动都需要一个舆论准备和发动的过程。鸦片战争后,统治阶级中的部分开明分子为了解救清政府于内忧外患,主张采用西方利器以谋求自强,于是形成贯穿晚清的洋务运动。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眭雅婷
徒有其表"披洋皮"我国消费者对洋品牌的评价普遍要高于本土品牌,他们将"外国品牌"与"时尚流行"、"高档"、"品质好"等联系在一起。鉴于此,我国很多企业为了迎合消费者这种思维定势,纷纷主动向洋品牌"靠拢",在品牌建设上企图通过徒有其表的"披洋皮"带来品牌档次的提高,然而最终往往陷入了品牌发展的误区。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刘济勇 张楠
洋务运动前的中国和明治维新前的日本财政状况相似,都遇到了财政危机。由于两国在变革前政治、经济的差异以及两国改革指导思想和领导力量的不同,清政府的洋务运动并未进行政治体制的改革,财政体制也仍然是封建制度下的管理方式,只是把中央政府的财权下移,最终没有带来财政状况的改善,反而加剧了财政危机;而日本政府的明治维新改革是全方位的,进行了相对彻底的政治体制改革,改革俸禄制度以减少财政支出,改革地税以增加财政收入,扶持民间资本以开拓新税源,最终化解了财政危机,并建立了新的有利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财政体制。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卫军
农业剩余劳动力过多是我国经济发展所必须面对的一个难题。现代化和工业化要求剩余的劳动力必须从传统农业转移出去 ,否则 ,二元制经济结构无法根本改变。刘—费—拉模型和托达罗模型是发展中国家在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时可供选择的模型 ,我国在发展的过程中 ,也面临着在这两个模型中进行选择的问题 ,根据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过多的现实国情并综合其它因素 ,单纯选择刘—费—拉模型和托达罗模型中的一个而否定另一个是不合适的 ,应根据现实国情 ,对两个模型综合借鉴。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朱强
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劳务市场正由单纯的体能型向技术型、特长型转变,劳动力转移也由过去的自发形成、各自为政进入劳务品牌时代。尽快培育出具有特色的劳务品牌,走组织化、集约化、以增强市场竞争力为核心的品牌劳务之路,有助于劳动力转移产生由量到质的根本性转变。在各地的劳务品牌建设中,"扬州三把刀"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其主要经验为:政府引导、地域特点明显、特色培训、创新经营、注意宣传与保护等。
关键词:
劳动力转移 劳务品牌 扬州三把刀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江秀平
中国的洋务运动和日本的明治维新是两国创办近代企业(或者说近代化)的起点。当时两国的经济发展具有与欧美诸国不同的要点。比如说,中日两国近代机器工业的出现,都不是本国资本主义萌芽自然发展的结果,而是来源于外国资本主义先进的生产技术的引进;不是从轻工业的商品生产开始的,而是从非商品的重工业军需品开始的;不是从私人民营工业开始的,而是从封建官僚的“官办”开始的。虽然,中日两国近代机器工业的起步和创办过程,具有许多共同点,然而,时过三十年,其结果是,日本一跃成为亚州唯一的资本主义强国,而中国却仍然在半殖民地半封建深渊中苦苦挣扎,甚至濒临被瓜分的危机。何以在迈向近代化的过程中,中日两国竟会产生如此...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许光
习近平新时代劳动力转移思想是在对我国城乡二元结构进行清晰认知、对传统"物的城镇化"模式进行深刻反思、对阻碍劳动力转移的相关要素进行有效破解的基础上形成的科学理论体系。作为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新时代劳动力转移思想体现出独特的前瞻性、针对性和适用性,是马克思农村劳动力转移理论的创新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集体劳动力转移思想的深化升华,为新形势下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提供了有效指导。习近平新时代劳动力转移思想把"以人为本"作为首要前提,把"双轮驱动"作为关键之举,把"市场配置"作为强大动力,把"制度改革"作为基本保障,系统论述了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建设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之间的内在逻辑,进而提出了新形势下加快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和实施路径,对破解农民工"半城市化"困境、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贯彻落实共享发展理念等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陈政高
国有企业改革最大的难点是劳动力的转移,而要突破这一难关,有几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必须解决。首先是建立一种体制,一种让人自己去谋生的体制,彻底打破就业由政府一包到底的传统体制;其次是要培养能创造就业机会的人。政府在就业方面要作出诸多努力,但最突出的还是培养出一批人,这是一批能创造就业岗位的人,有了这些人,就会产生就业机会;再次是社会、政府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这就是职工失业后,不是留在企业,而是由社会、政府管理起来,这就需要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最后是要想转移劳动力,就必须筹集转移资本。
关键词:
劳动力转移 体制 责任 成本 法制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傅江景
一、我国劳动力向国际转移的动因 1.国际间比较利益的巨大差异是驱动劳动力向国际转移的最原始动因。 资源的最优配置规律表明:资源总是从效率低的区位向资源配置效率高的区位转移。劳动力作为生产资源的一种也是从低价产业或地区流向高价产业或地区。从理论上讲,在充分竞争的国际劳动力市场条件下(出入境自由、无垄断),只要劳动力流向境外的劳动收益(设为G)同在国内的劳动收益(设为g)存在差异,且这种差异大于由转移劳动力所引发的成本W(如交通费、手续费、安置费、收集信息等)即G>g+W时,劳动力的国际流动就会涓涓不息。只有在劳动力转移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转移才会达到均衡。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傅江景
作者通过对我国劳动力国际转移的动因、形式和特点的分析。进一步提出了加速我国劳动力转移应解决的几个问题:即克服小农经济意识,封闭、保守、安于平稳的观点;把人才视为私有财产的狭隘思想,制订适应当代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移民政策。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傅江景
试论我国劳动力的国际转移傅江景劳动力的国际间流动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重要特征之一。许多发展中国家以劳动力在国际市场中的充分利用,作为其经济发展的掣动力。对于我国这么一个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来讲,科学地分析其转移动因、方式和特点并针对转移过程存在的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