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375)
- 2023(10936)
- 2022(9644)
- 2021(9139)
- 2020(7582)
- 2019(17866)
- 2018(17776)
- 2017(34795)
- 2016(18878)
- 2015(21126)
- 2014(21104)
- 2013(20901)
- 2012(19106)
- 2011(16893)
- 2010(16643)
- 2009(15059)
- 2008(14312)
- 2007(12227)
- 2006(10684)
- 2005(9033)
- 学科
- 济(76119)
- 经济(76043)
- 管理(50390)
- 业(47884)
- 企(38379)
- 企业(38379)
- 方法(36310)
- 数学(32128)
- 数学方法(31733)
- 农(20352)
- 中国(20025)
- 地方(19060)
- 学(17354)
- 财(17081)
- 业经(15670)
- 农业(14090)
- 贸(12260)
- 贸易(12253)
- 环境(11977)
- 易(11793)
- 和(11714)
- 理论(11573)
- 制(11409)
- 技术(10739)
- 务(10484)
- 财务(10415)
- 财务管理(10400)
- 地方经济(9874)
- 划(9859)
- 企业财务(9782)
- 机构
- 大学(259799)
- 学院(257763)
- 管理(105023)
- 济(99721)
- 经济(97474)
- 理学(91912)
- 理学院(90830)
- 管理学(89093)
- 管理学院(88642)
- 研究(86724)
- 中国(62192)
- 科学(55998)
- 京(55955)
- 财(43960)
- 所(43227)
- 农(40959)
- 业大(40018)
- 研究所(39762)
- 中心(39459)
- 江(36361)
- 财经(35991)
- 范(35324)
- 北京(35290)
- 师范(35031)
- 经(32771)
- 州(32315)
- 农业(31993)
- 院(31915)
- 经济学(29353)
- 师范大学(28569)
- 基金
- 项目(186018)
- 科学(146224)
- 基金(135249)
- 研究(133861)
- 家(118054)
- 国家(117101)
- 科学基金(101080)
- 社会(83500)
- 社会科(79109)
- 社会科学(79088)
- 基金项目(73172)
- 省(72436)
- 自然(67637)
- 自然科(66046)
- 自然科学(66032)
- 自然科学基金(64827)
- 划(61337)
- 教育(60754)
- 资助(55760)
- 编号(54491)
- 成果(43130)
- 重点(41094)
- 部(40324)
- 发(39429)
- 创(38028)
- 课题(37114)
- 科研(35676)
- 创新(35470)
- 教育部(34330)
- 大学(34258)
- 期刊
- 济(106144)
- 经济(106144)
- 研究(76102)
- 中国(45684)
- 学报(41760)
- 科学(39401)
- 管理(36902)
- 农(36421)
- 财(31145)
- 大学(31091)
- 学学(29328)
- 教育(27008)
- 农业(25873)
- 技术(22087)
- 融(18614)
- 金融(18614)
- 业经(17378)
- 经济研究(16822)
- 财经(16199)
- 图书(14598)
- 问题(14155)
- 经(13642)
- 理论(13242)
- 科技(13095)
- 资源(12925)
- 业(12794)
- 技术经济(12363)
- 实践(12304)
- 践(12304)
- 现代(11695)
共检索到3663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田方 段学军 金志丰
人口的优化分布不仅要考虑到生态保护、灾害规避、环境质量等,还要考虑经济实力、交通便利程度以及人口的发展现状。借鉴以往研究,结合案例区特点,从区域人口集聚的自然、社会经济资源要求出发选取评价指标,建立基于乡镇单元的评价体系,运用GIS工具综合分析泰州市域人居约束性和适宜性的空间分异特征,综合得到人居综合适宜性空间分布特征,据此进行泰州市域的人口增长与调控分区,将研究区域划分为5类人口增长类型区。研究认为:泰州人居适宜空间主要分布在县市城区、部分邻近乡镇以及戴南镇、苏陈镇、黄桥镇等地区,北部地区如大营镇、合陈镇、大邹镇等人口居住综合适宜性相对较低,应进行人口规模控制或调减,引导这些地区人口向周边生...
关键词:
人口适宜性分区 人口分布优化 泰州市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吴晓勤 高冰松 郑军
城镇人口的分布受到资源环境条件的重要影响,通过深入分析不同区域资源环境的特征和约束条件,综合考虑新形势下城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目标要求,通过科学预判,制定差别化的城镇化发展分区策略,引导城镇人口在省域范围内的合理分布,将促进快速发展背景下的安徽省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并对其他资源环境约束地区的城镇化策略的制定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资源环境 约束 城镇人口 分布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丁建中 金志丰 陈逸
研究目的:深化对主体功能区的认识,探讨基于空间开发潜力评价的泰州市建设用地空间配置方法,为相关规划和政策研究提供参考。研究方法:GIS空间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相关性分析法。研究结果:(1)计算出6126个网格单元、95个乡镇(街道)、6个市(区)的空间开发潜力指数以及泰州市极限建设用地容量;(2)建设用地预测建立在供给——需求关系之上,根据空间开发潜力指数和建设用地需求预测,计算出泰州市建设用地总量指标区域分配方案、城镇用地指标区域分配方案、建设用地城乡统筹方案。研究结论:空间开发潜力评价是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基础,也是建设用地空间配置的重要依据;建设用地空间上的拓展与空间开发潜力指数基本呈正相关...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段学军 秦贤宏 陈江龙
土地利用管制不能仅着眼于总量规模控制,同时也要关注空间优化配置。但在该问题研究中,对具有市场价格的经济要素可以精确度量,而对土地利用中具有外部性的自然属性却无法准确把握;或者单纯从自然生态属性评价土地利用适宜性,对土地利用的经济属性未引起足够重视。论文把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要素纳入一个统筹分析框架,建立建设用地配置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蒙特卡洛(Monte Carlo)法构建优化模型,并对2030年泰州市建设用地分布进行优化模拟。结果显示,泰州市的建设用地应向城区、县城和南部沿江乡镇集中,优化配置规模为9.36×104hm2,占市域建设用地总量的61.1%。该配置方案能充分发挥经济发展适宜地区...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落成 王辰 李青
泰州是江苏苏中地区重要农业生产基地。随着经济发展,基本农田存在被大量挤占风险。需要对现有耕地进行科学评价,从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的角度,将最适宜耕作的耕地保护下来,禁止非农占用。利用需求模型测算泰州基本农田需求量为32.7×104 hm2,按照基本农田的保护率为85%计算,2020年泰州市基本农田适度保有量在26×104~30×104 hm2。通过1km×1km的格网,选取生产能力和发展压力两类指标,综合评价耕地适应性,按照高适宜等级优先分配的原则,将基本农田分配到空间地域单元,达到空间优化配置目的,为土地管理决策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到2020年,泰州市基本农田将主要配置在兴化市,占60%以上,泰...
关键词:
基本农田 适宜性评价 配置 泰州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肖池伟 刘影 李鹏 姜鲁光
论文基于改进后的城市用地扩张与人口增长协调性系数和城市紧凑度,利用49个高铁城市2004、2013年城市人口和城区面积等数据,对中心城市的用地扩张与人口增长进行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上,依据高铁新城和母城的空间位置关系选取4个案例城市进行新城建设与规划的适宜性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高铁新城中心城市的土地扩张与人口增长之间的协调性较弱,以土地快速扩张为主,占65.31%,相应地人口与城市用地分别占55.01%、58.13%;其次是人地基本协调型,数量为13个,相应地拥有39.75%的人口和33.57%的城市建设用地。2)在高铁战略下新建的案例高铁新城主要分为"飞地式"、"城市副中心式"和"双城式"...
关键词:
空间扩张 人口增长 协调性 高铁新城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予 段学军 秦贤宏 苏勤
以多时相Landsat、TM/ETM卫星影像为数据源,运用GIS软件提取泰州市建设用地1988~2008年5个时相的用地信息,运用扩展强度指数、扩展速度指数、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分析泰州市建设用地扩展时空特征和演化规律。结果表明:(1)泰州建设用地扩展经历了缓慢扩展、中速扩展、缓慢扩展3个阶段,显示了建设用地逐步走向集约利用的趋势;(2)在分析泰州建设用地不同扩展阶段的基础上,发现泰州建设用地扩展模式正处于从点状扩展向点轴扩展转变阶段,并出现了网络化扩展的端倪;(3)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了泰州建设用地扩展热点演化过程,发现扩展热点呈现跳跃迁移的特征,热点区与冷点区出现交替演化,Moran散点图体现了...
关键词:
建设用地 扩展 格局演化 泰州市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邵弋
文章借用Tapio模型,对我国人口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将之与美国进行对比,以评估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的相关成果,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
人口 经济增长 脱钩研究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杨东峰 王静文 殷成志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使我国大城市地区普遍实现了建成区空间的大规模扩张过程。以2004年我国大城市的相关统计数据为基础,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分析我国大城市空间增长动力的现状特征。研究认为,我国大城市在普遍呈现出建成区空间快速增长的现象背后,隐藏着多元化的内在动力机制;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城市人口数量和城市道路交通建设等各种因素共同驱动了我国大城市空间扩张的现实进程;在此过程中,城市人口数量增长具有主导性的作用,道路交通条件改善也发挥着不可忽略的影响,而经济发展水平的作用影响较为复杂、尚有待于更进一步的研究探讨。研究建议,致力于空间紧凑型城市建设、适当提高城市人口密度、加强城...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望保 闫小培 陈忠暖
利用EDSA-GIS空间自相关分析技术,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市人口空间分布及其演化。总体来看,广州市总人口和户籍人口密度的空间集聚日趋明显,呈现出较典型的"高高集聚、低低集聚"分布规律,并在中心城区外围地区逐步形成多个次中心,多核心空间结构日渐成熟,但中心城区的"人户分离"现象明显。广州市在以大型居住区建设为先导的人口郊区化过程中,更应注重郊区,尤其是近郊区的教育、医疗等配套设施建设,以减少中心城区人户分离现象及中心城区与郊区的交通需求。外来人口空间分布也呈现较明显的多核心分布结构,形成了中心城区较高密度的、相对均匀化的空间集聚和中心城区外围高密度的局部集聚的空间分布格局。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望保 陈再齐
利用1982年以来的广州市历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广州市老八区的人口空间分布演化,认为广州市人口郊区化趋势明显,形成了制造业和房地产大规模开发的带动下的人口快速增长的扇形区域。外来人口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外围地带,空间集聚特征高。人口分布多中心结构基本形成,次中心的人口空间集聚能力增强,次中心的形成得益于外来人口在中心城区外围地区交通便利的城中村大规模集聚,并在很大程度上是城乡二元结构和户籍制度等因素综合作用下的产物,反映了制度对城市空间的影响。研究可为城市旧城更新改造、职住空间平衡与城市通勤和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提供参考。
关键词:
人口空间分布 多中心结构 广州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杜闻贞,夏海勇
我国的人口增长已大大低于世界上发展中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已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毫无疑问,这一成就的取得,与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人口科学研究所作出的重大贡献是分不开的。一、人口科学研究为基本国策的制定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给我国人口科学研究带来了春天。十年来,我国人口科学的各个领域,包括理论人口学、人口统计学、人口经济学、人口社会学、人口地理学、人口生态学、人口教育学、医学人口学、民族人口学、农村人口与城市人口学、人口思想史学等等,都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