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14)
- 2023(800)
- 2022(581)
- 2021(580)
- 2020(470)
- 2019(1053)
- 2018(1240)
- 2017(1559)
- 2016(1197)
- 2015(1295)
- 2014(1330)
- 2013(1106)
- 2012(1085)
- 2011(918)
- 2010(969)
- 2009(740)
- 2008(700)
- 2007(828)
- 2006(730)
- 2005(601)
- 学科
- 教育(3059)
- 教学(2091)
- 理论(1838)
- 中国(1632)
- 学法(1329)
- 教学法(1329)
- 学理(1195)
- 学理论(1195)
- 管理(1183)
- 济(1009)
- 经济(1009)
- 研究(979)
- 生(714)
- 业(704)
- 研究生(669)
- 学校(664)
- 技术(638)
- 思想(626)
- 政治(623)
- 高等(604)
- 思想政治(589)
- 政治教育(589)
- 治教(589)
- 德育(586)
- 学(523)
- 企(514)
- 企业(514)
- 农(511)
- 计算(502)
- 革(502)
- 机构
- 大学(12016)
- 学院(11656)
- 研究(4255)
- 教育(4215)
- 管理(3261)
- 职业(3074)
- 技术(3034)
- 范(2978)
- 师范(2956)
- 京(2945)
- 工程(2830)
- 江(2550)
- 中国(2405)
- 理学(2338)
- 济(2322)
- 理学院(2307)
- 师范大学(2283)
- 科学(2241)
- 管理学(2216)
- 管理学院(2199)
- 职业技术(2164)
- 经济(2141)
- 北京(2039)
- 技术学院(2010)
- 院(1956)
- 所(1929)
- 州(1905)
- 公司(1850)
- 中心(1746)
- 研究所(1690)
共检索到2241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林健
作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组织实施的重大项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通过抓住工程教育的本质,创新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以期培养造就一大批各类型高素质的"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以下简称"卓越工程师")。"卓越计划"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张进明 陈新民
目前,我国现代化建设已进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快速发展阶段,作为一个后发型国家,我们面对着传统优势减弱、人口资源环境约束增强和经济发展方式迫切需要转变等各种挑战;加之科学技术发展对工程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程师的素质正处于换代升级之际。基于上述背景,为了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工程技术人才,在国家层面相继制订出台国家科技规划纲要、国家人才规划纲要和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的基础上,教育部启动实施了"卓越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王永生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作为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具有战略性意义的一项重要任务,旨在通过教育和行业、高校和企业的密切合作,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多种类型优秀工程师,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满足科学技术和工程应用国际化要求。无疑,这是对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工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贾绍宁 刘奇 郭萌萌
文章从卓越人才培养的标准与社会人才需求之间的关系入手,分析了大数据时代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内涵、标准及要求,阐述了二级学院在大数据时代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呈现的特点,提出了有效构建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建议。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肇立春
工程技术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满足社会需求和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为特征。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明确培养模式。通过把握培养模式中的学制分段、课程体系、教师能力、实践教学、产学研合作、基地建设等部分核心要素,创新培养模式和方法,加强对工程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工程人才 培养模式 实践能力
[期刊] 实验技术与管理
[作者]
蒋建兰 赵广荣 朱宏吉 夏淑倩 白鹏 元英进
实践教学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天津大学制药工程专业修订本科生培养计划,实施"3+1"学程模式,增加实践类课程权重、加强设计类课程建设、组织参加制药工程设计竞赛、进行多元化实践培养,明显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关键词:
实践教学 卓越工程师 制药工程
[期刊] 工业工程
[作者]
颜伟 袁清和 孙佳欣 欧龙飞
培养符合创新型社会发展需求和与国际接轨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要求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已经成为各高校工业工程专业需要长远规划的问题,因此测度人才培养模式对专业认证标准的响应契合程度是评价该模式有效性的重要指标。为了构建一套良好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本文基于能够全面表达模糊性和随机性特征的云理论,确立了7级测度云标尺,根据云理论扩展标度的层次分析法为培养模式各要素指标分配了权重,构建了响应云的测度模型,通过计算响应云与标尺云的贴近度确定隶属等级,实现了"培养模式—认证标准"响应性的有效测度。最后,将该测度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论表明:采用云理论构建了响应云的测度模型,实现了"培养模式—认证标准"响应性的评价,并客观表达了测度本身的模糊性和随机性;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包含的要素中,"教育理念B2"和"培养过程B4"占据了60%以上的比重,高校只有在这两个要素上取得较好的分值,才能提高培养模式对通用标准的响应契合程度。为今后高校工业工程专业制定契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孙凌宇 冷明 郭晨 夏洁武 刘昌鑫
文章采用CDIO标准和工程教育理念,积极探索共性培养和个性发展相结合的软件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变当前软件工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理论轻实践"、"强调个人能力而忽视团队协作精神"、"重视知识学习而轻视开拓创新"等方面的不足,最终达到提高软件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
能力培养 CDIO 培养模式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顾佩华 李昇平 沈民奋 陆小华 范颖晖
如何在给定的学制内让学生获得更宽更深知识的同时,逐步具备足够的个人、人际交流能力和构建产品、过程和系统的能力,是目前各国工程教育面临的共同挑战。为此,工程教育必须从课程体系、教学理念和学习方法等方面做出重大变革。CDIO代表产品从构思、设计、实现到运行的四个重大环节,也体现了作为现代工程师所应具备的服务于现代工业产品从构思研究到运行改良的全过程所必须拥有的基本能力。汕头大学积极采用CDIO理念,并借鉴扩展它的目标体系内涵,设计并实践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林兆花 燕珍 蔡晓丽
在分析我国物流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考核方式、教师队伍和教材建设六个方面探讨了物流工程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
人才培养模式 物流工程 应用创新型人才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朱方来
高职高专院校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书”是我国高职高专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自建校起就全面实施、推进“双证书”,并在“双证书”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改革, 实施了“一专多能”工程。“一专”是指本专业的核心技能,要通过适合本专业的核心职业资格证书来体现,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李茂国 朱正伟
工业4.0"4+3"的价值链对工程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以工业界的需求来创新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基于工业价值链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以项目完成、问题解决为逻辑,突出学生中心地位及其能力培养。包括五个方面:基于全科通识教育的专业教育模式,价值指向理念与方法;创客模式价值指向创新创业;跨界模式价值指向智能制造;过程模式价值指向产品生命周期;工商融合模式价值指向商业模式演进。基于工业价值链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成为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一条新规律,即人才培养模式从学科逻辑转变为价值逻辑。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孙华峰
培养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是地方本科院校工程教育的重要任务,地方高校有必要以工程实践为主线,从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建设等环节入手,系统完成对学生创新性工程思维、能力及素质的培养。
关键词:
地方高校 创新型 工程教育 人才培养模式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王树国
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是新时代一流大学研究生教育负有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当前研究生教育在产教融合方面存在多种不适应问题,实行多主体协同的产教融合是培养国家战略需要高层次创新人才的有效路径。西安交通大学坚持“四个面向”,创新研究生教育模式,通过创办创新联合体、组建联合团队、融合双方优势、订单式培养人才、联合攻关中培养创新能力的“百千万卓越工程人才培养项目”协同育人创新工程,深度推进产教融合,培养适应多领域需要的创新人才,为国家解决“卡脖子”问题和推进科技创新做出贡献。
关键词:
产教融合 研究生教育 协同育人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陈新
文章针对地方院校如何根据卓越工程师培养要求办出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的问题展开研究,提出了以地方行业为背景,通过校企合作、校企全程互动的方式,搭建校企合作框架平台;同时进行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卓越计划的建设实施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问题的探讨。
关键词:
机械专业 卓越工程师 校企合作 培养模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