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071)
- 2023(8710)
- 2022(7405)
- 2021(6699)
- 2020(5457)
- 2019(12380)
- 2018(11998)
- 2017(22406)
- 2016(12327)
- 2015(13614)
- 2014(13821)
- 2013(13555)
- 2012(13124)
- 2011(12229)
- 2010(12448)
- 2009(11514)
- 2008(11269)
- 2007(10049)
- 2006(9343)
- 2005(8870)
- 学科
- 济(55619)
- 经济(55534)
- 管理(28833)
- 业(28250)
- 地方(20112)
- 企(19922)
- 企业(19922)
- 中国(18802)
- 农(17182)
- 学(15342)
- 方法(14374)
- 业经(12878)
- 数学(12059)
- 农业(11889)
- 数学方法(11833)
- 制(11571)
- 地方经济(11030)
- 发(10705)
- 财(10293)
- 融(10234)
- 金融(10232)
- 银(9802)
- 银行(9773)
- 行(9629)
- 土地(9336)
- 环境(9325)
- 贸(8939)
- 贸易(8924)
- 易(8526)
- 体(7913)
- 机构
- 学院(178801)
- 大学(177264)
- 研究(73903)
- 济(68634)
- 经济(66967)
- 管理(59304)
- 中国(55408)
- 科学(49204)
- 理学(49051)
- 理学院(48311)
- 管理学(47142)
- 管理学院(46821)
- 农(41325)
- 京(40882)
- 所(40312)
- 研究所(36638)
- 中心(32521)
- 农业(32385)
- 财(32327)
- 业大(31298)
- 江(29615)
- 院(27186)
- 省(26902)
- 北京(26730)
- 范(26669)
- 师范(26328)
- 财经(24217)
- 州(23952)
- 科学院(23884)
- 经(21772)
- 基金
- 项目(117982)
- 科学(90411)
- 基金(82174)
- 研究(81694)
- 家(75682)
- 国家(75053)
- 科学基金(60784)
- 社会(50117)
- 省(47534)
- 社会科(47331)
- 社会科学(47321)
- 基金项目(43002)
- 划(41300)
- 自然(40101)
- 自然科(38990)
- 自然科学(38976)
- 自然科学基金(38216)
- 教育(35727)
- 资助(33170)
- 编号(32424)
- 发(32186)
- 重点(28341)
- 成果(26892)
- 课题(24837)
- 发展(24593)
- 部(24375)
- 计划(24175)
- 展(24170)
- 创(23857)
- 科技(22750)
共检索到29313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谢贤健
为综合评价泥石流频发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的结构稳定性,本研究以蒋家沟为例,选取耕地、草地、林地为研究对象,裸地作为参照,基于分形理论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的分形特征,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了影响土壤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影响因子,同时利用关联耦合度方法构建了土壤分形维数与理化性质间的耦合模型。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的分形维数介于2.71~2.75,0.5~2 mm土壤颗粒含量决定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的分形维数;土壤颗粒的分形维数与土壤碱解氮、容重、有机质含量显著相关,两者之间属于中等关联,土壤理化性质对分形维数的影响大小依次为容重>碱解氮>有机质;分形维数与理化指标的系统耦合度属于弱协调,未达到最佳状态;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系统耦合协调程度按大小排序为林地>草地>耕地>裸地。研究结果表明,增加植被覆盖和减少人为扰动有利于稳定的土壤结构形成。研究结论可以为流域植被恢复及土壤结构特征描述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爱民 严思维 林勇明 邓浩俊 杜锟 孙凡 王道杰 吴承祯 洪伟
土壤抗蚀性是评价土壤抵抗侵蚀能力的重要参数之一,植被恢复过程可引起土壤抗蚀性变化。本文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不同林龄新银合欢人工林土壤抗蚀性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林龄的增长,新银合欢人工林土壤的通透性和结构稳定性变差,土壤细颗粒含量增加,土壤的养分含量有所降低;2)不同林龄新银合欢人工林土壤抗蚀性综合指数大小表现为:10年生>16年生>27年生,这说明随着林龄的增长,蒋家沟泥石流频发区新银合欢人工林土壤抗蚀性呈下降的趋势;3)表征土壤抗蚀性的13个指标可简化为:土壤密度、最大持水量、>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黏粒含量、粉粒含量5个指标,以此为自变量,以土壤...
关键词:
泥石流 植被恢复 土壤抗蚀性 主成分分析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姚甜甜 张鹏 万丹 喻武 张博
泥石流是藏东南最典型的水土流失类型,也是一种频发的地质灾害。通过对扎木弄沟泥石流发生前和发生后的土壤理化性质和可蚀性进行试验对比,探讨土壤侵蚀潜在发生危险性,以期为区域泥石流防治提供科学理论依据。采取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选取研究区典型未发生泥石流和泥石流后的样地,采取0~20cm土壤,测定团聚体、结构破坏率、基本物理指标、颗粒组成及有机质,用EPIC模型计算可蚀性K值。结果表明:与泥石流发生前对比,泥石流发生后的土壤>0.25mm非水稳性团聚体和水稳性团聚体相比分别降低4.14%和31.57%,结构破坏率相比增加38.16%,有机质含量由253.27g·kg-1降至34.29g·kg-1;泥石流使土壤容重增加,孔隙度和含水率降低,土壤可蚀性K值呈减小趋势;土壤可蚀性K值与黏粒、粉粒呈显著正相关,与砂粒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有机质含量、团聚体均呈正相关,与容重呈负相关,而与孔隙度呈正相关。泥石流的发生使土壤粗骨化,有机质含量明显下降,不利于团粒结构的形成和稳定,从而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植被的恢复,进而造成土壤侵蚀发生的潜在危险性增强。
关键词:
泥石流 土壤理化性质 可蚀性K值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宋孝玉 李亚娟 李怀有 沈冰
【目的】研究不同地貌类型及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粒径的分形特征,为黄土高原沟壑区土壤侵蚀的防治和种植业结构调整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对甘肃省南小河沟流域不同地貌(塬面、坡面、沟道)、不同土地利用方式(耕地、林地、荒地等)的土壤进行分层(0~20,20~60(或20~40,40~60),60~100 cm)取样,采用筛析法和吸管法相结合的方法,对样品的土壤颗粒含量和质量分形维数进行测定,利用土壤粒径分形原理,研究土壤分形维数与土壤质地、地貌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的关系。【结果】粘粒含量对土壤质量分形维数有显著影响,砂粒和粗粉粒含量的影响较小。土壤粘粒含量与土壤质量分形维数在不同地貌类型及土地利用方式的土...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董莉丽
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是土壤结构的关键性指标,是土壤环境、管理实践和土地利用类型相互作用的结果。本文应用Le Bissonnais法中的快速和慢速湿润测定陕北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分析土地利用类型和湿润速度对土壤团聚体水稳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小叶杨、侧柏、油松、杏4种林地土壤>0.2mm水稳性团聚体质量分数、平均质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较农地和苹果园土壤大,而农地和苹果园土壤团聚体粒级分布的分形维数D值较大,说明林地土壤结构得到明显改善。土壤有机质与>0.2 mm,MWD,GMD和D值呈极显著相关,说明土壤有机质是影响土壤团聚体形成和稳定的主要胶结物质。团...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刁二龙 曹广超 曹生奎 袁杰 虞敏 付建新
[目的]以祁连山南坡5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土壤含水量、pH值、有机质及电导率沿剖面(0~50 cm)垂直变化特征及空间变异性。[方法]对祁连山南坡5种不同植被类型下的土壤进行采样,通过单因素方差方法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理化性质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并利用Duncan法进行多重比较。[结果]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会影响土壤含水量、pH值、有机质及电导率的垂直分异,除pH值随土层深度增大外,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及电导率随土层深度增加均呈减小趋势。土地利用方式不同会影响土壤理化性质差异显著性,研究区5种土地利用方式下pH值、含水量、有机质和电导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及电导率具有较强的空间变异性,而土壤pH值的空间变异性较小,随土层深度增加,土壤含水量、pH值、有机质及电导率的变异性逐渐减小。[结论]研究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土壤较肥沃;土壤pH呈弱碱性,符合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土壤大多呈碱性的特征;土壤电导率较低,未出现盐碱化现象。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及电导率具有中等程度的空间变异性,而土壤pH值具有弱空间变异性。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任婷婷 王瑄 陈雯静 邱野
为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颗粒的影响,解决土壤形态和过程复杂等问题。采用激光粒度分布仪对辽宁省铁岭市泉河流域的坡耕地、果树台田、人工林地和天然次生林4种利用类型土壤粒径含量进行测定,利用分形法对其特征进行分析,并建立坡耕地、果树台田、人工林地和天然次生林4种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与土壤粘粒含量的曲线关系模型。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坡耕地主要以粉粒为主,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地均主要以细砂粒为主,果树台田主要以极细砂粒为主;土壤颗粒的分形维数主要是由土壤中粘粒含量决定的,分形维数大小依次为:果树台田分形维数<林地分形维数<天然次生林分形维数<坡耕地分形维数。土壤粘粒含量与土壤颗粒...
关键词:
土壤颗粒 分形维数 粘粒含量 相关分析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丹丽 喻阳华 钟欣平 秦仕忆
【目的】揭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间的养分质量特征,为干热河谷石漠化区土地生产力恢复、土壤科学研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干热河谷石漠化地区花椒地、金银花地、火龙果地、核桃地、柚木地和玉米地为研究对象,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阐明土壤理化性质在6种土地利用类型间的变化及土壤质量指标间的相关关系。【结果】(1)干热河谷石漠化地区花椒地的C、N元素含量较低,核桃地、玉米地和金银花地土壤的TP、TK和AK含量较亏缺,火龙果地和柚木地土壤的养分元素均处于较低水平。(2)经相关性分析,土壤TN含量与pH、AN含量与SOC含量、TP含量与TK/AK含量和TK含量与AK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BD与TN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3)土壤质量综合指数为花椒(2.334)>金银花(1.283)>玉米(-0.330)>核桃(-0.386)>柚木(-1.153)>火龙果(-1.598)。【结论】干热河谷石漠化区在作物栽培与管理过程中应补充N、P、K等矿质元素,并注重养分作用效应的协同性。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彭家顺 雷开敏 郭晓敏 牛德奎 刘晓君 兰龙焱
【目的】分析不同刨花楠种植模式对土壤分形维数和可蚀性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为刨花楠复合种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婺源生态林场近自然恢复条件下2年生刨花楠纯林(A)、2年生刨花楠-8年生杉木混交林(B)、8年生刨花楠-8年生杉木混交林(C)、8年生刨花楠-8年生湿地松混交林(D)和8年生刨花楠纯林(E)5种刨花楠种植模式,各模式3个重复,共15块样地,进行了野外调查取样,分析不同刨花楠种植模式下土壤分形维数和可蚀性以及理化性质之间的差异。【结果】各种植模式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的均值分别为15.77~42.50、0.85~2.01、0.69~1.38和7.84~10.17 g/kg。综合来看,B模式土壤的养分状况较其他模式更加优良。土壤分形维数与砂粒、黏粒、全氮以及全磷含量有显著相关性(P 0.05),说明随着林龄的增加,土壤的分形维数逐渐增大。【结论】刨花楠混交林并不能改善土壤养分状况;种植年限和土壤机械组成对土壤分形维数影响较显著,但土壤可蚀性大小仅与机械组成有关;土壤分形维数和可蚀性均能较好地指征土壤理化性质。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崔东 李卫红 朱成刚 杨玉海 孙国军
通过对伊犁河谷地区四种典型土地利用类型(耕地,草地,园地和林地)0~60cm土层深度土壤有机碳含量与理化性质(速效氮、磷、钾,蔗糖酶活性,脲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进行测定并分析土壤有机碳与理化性质的剖面分布特征及内在联系。结果表明:有机碳含量、速效氮、磷、钾、蔗糖酶、脲酶和过氧化氢酶的含量都随着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其中草地的有机碳含量、耕地的速效氮含量、园地的速效钾、速效磷含量、林地的蔗糖酶、脲酶、过氧化氢酶活性都高于其余三种土地利用方式。耕地的有机碳含量与速效氮、速效钾、速效磷和蔗糖酶活性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园地的有机碳含量与速效氮、钾,脲酶和过氧化氢酶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草地...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师荣光 赵玉杰 彭胜巍 张铁亮 刘凤枝 周启星
镉(Cd)是一种剧毒重金属元素,可引起呼吸系统、肾损伤等多种疾病,对人体毒性极高,可通过多种途径暴露于人体,危害人体健康。土壤-植物-食品-人的迁移途径在人类对环境镉的暴露中占主导地位。近年来,Cd通过饮食途径对人体健康造成的风险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本文在对研究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和作物进行大规模采样调查的基础上,对其蔬菜、水稻、旱地、果园等4种土地类型土壤及其种植作物中镉含量积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菜地和水稻地有明显的污染超标现象,其中菜地土壤镉含量最高。根据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各作物镉富集系数,进行聚类分析,比较其对镉富集能力的差异,结果表明水稻地稻米镉的富集能力最高,单独划为一...
关键词:
镉 土地利用类型 土壤 作物 风险分析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方晰 洪瑜 金文芬 陈仕栋
以长沙市南郊山地丘陵区为研究对象,选择7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次生林地、经济林地、杉木人工林、采伐迹地、撂荒地、苗圃地、坡耕地)研究了城乡交错带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7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颗粒组成主要集中在1~0.05mm和<0.001mm两个粒级范围内,土壤质地以重壤土和轻粘土为主。随着人为干扰程度的减弱,土壤砂粒(1.0~0.05mm)、土壤粉粒(0.05~0.01mm)百分率逐渐下降,<0.01mm的土壤物理性粘粒百分率增加。自然、半自然状态利用方式的林地(次生林地、经济林地、杉木人工林地)土壤总孔隙度、含水量普遍较高,土壤密度低于坡耕地、苗圃地、撂荒地、采伐迹...
关键词:
城乡交错带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理化性质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黄海 杨顺 田尤 谢忠胜
汶川地震诱发了大量泥石流灾害,灾损土地利用和生态修复是灾区产业重建面临的重要课题。以北川县都坝河小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灾损土地禀赋、灾害特征、土地需求,采取多因素耦合和关键因子限制分析法,探讨灾害胁迫条件下的经济活动与生态修复之间的互馈作用,结果表明:(1)流域新增土地供给源主要为泥石流灾损土地,土地资源化利用受灾害、聚落和产业结构控制;(2)灾损土地根据成因划分为沟口堆积型、沟道冲淤型以及岸坡侵蚀型,三者的肥力、安全性及交通条件等特征具有显著差异;(3)基于"因灾分区、耕地优先、产业共建、美居造景"的原则,建立了灾损土地的利用方式和生态修复模式,并选取杨家沟进行验证,沟域灾损土地利用方式为生态林地、产业林地及优质耕地,分别占比28.5%、56.3%、15.2%,生态修复措施主要为提高土地安全度、提升植被覆盖率和增强水保功能。该研究建立的震区土地利用和生态修复模式可有力协调人地矛盾、发展绿色经济和提升人居环境。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梦云 安韶山 常庆瑞 杜崇松
在宁夏固原上黄试验区,对灌木林地、农地、天然草地、果园和人工草地上5种土壤的化学性质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碱解N表现为灌木林地>农地>人工草地>天然草地>果园;全N表现为天然草地≈灌木林地>农地>人工草地>果园;速效P为果园>农地>天然草地>人工草地>灌木林地;速效K为天然草地>果园≈农地>人工草地>灌木林地;有机质表现为天然草地=农地>灌木林地>人工草地>果园;阳离子交换量(CEC)为灌木林地>人工草地>农地>天然草地>果园;不同利用方式间pH差异不大。2不同种植年限的灌木林地和天然草地上土样间变异性较大,农地次之,而果园各土样间变异性不大。3在...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郭月峰 姚云峰 秦富仓 祁伟 王欣
【目的】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与其他土壤理化指标的关系,旨在为低山丘陵区土壤改良提供参考。【方法】2012-07-09,在内蒙古赤峰市低山丘陵区,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运用灰色关联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对敖汉旗黄花甸子小流域山杏(Prunus sibirica)林、柠条(Caragana microphylla)林、小叶杨(Populussimonii)林、白榆(Ulmus pumila)林、天然草地、油松×山杏(Pinus tableulaeformis×P.sibirica)混交林、天然次生灌木林及农业用地8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及...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