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833)
2023(8292)
2022(7001)
2021(6401)
2020(5280)
2019(11874)
2018(11677)
2017(21800)
2016(11908)
2015(13037)
2014(12162)
2013(11839)
2012(10755)
2011(9482)
2010(9119)
2009(7989)
2008(7687)
2007(6314)
2006(5338)
2005(4383)
作者
(35342)
(29568)
(29257)
(27587)
(18418)
(14562)
(13134)
(11728)
(11202)
(10093)
(10006)
(9875)
(9480)
(9284)
(8960)
(8955)
(8941)
(8749)
(8555)
(8311)
(7578)
(7024)
(7000)
(6785)
(6681)
(6438)
(6380)
(6348)
(6233)
(5872)
学科
(41645)
经济(41599)
管理(29191)
(28983)
(20963)
企业(20963)
方法(17417)
数学(15774)
数学方法(15618)
(14193)
地方(11559)
(11202)
(11125)
中国(10697)
农业(10346)
业经(9458)
(9045)
贸易(9042)
(8710)
环境(7859)
(6815)
技术(6798)
(6528)
财务(6521)
财务管理(6515)
企业财务(6096)
(5908)
(5794)
(5679)
税收(5576)
机构
大学(156838)
学院(156473)
(58831)
管理(58071)
经济(57679)
研究(56195)
理学(51613)
理学院(50834)
管理学(49698)
管理学院(49417)
中国(41109)
科学(39923)
(36287)
(35781)
业大(30983)
(29338)
农业(29120)
研究所(27556)
中心(26052)
(25105)
北京(22315)
(22259)
(21344)
(21006)
师范(20990)
财经(20574)
农业大学(19977)
(18861)
(18195)
科学院(17899)
基金
项目(120352)
科学(93924)
基金(88121)
(81135)
国家(80475)
研究(79231)
科学基金(67797)
社会(50735)
基金项目(48796)
社会科(48095)
社会科学(48083)
自然(47512)
(46893)
自然科(46392)
自然科学(46378)
自然科学基金(45557)
(41204)
教育(34715)
资助(33819)
编号(30001)
重点(27823)
(26271)
计划(25419)
(25130)
(24936)
科研(24213)
创新(23615)
科技(22582)
成果(21903)
国家社会(21354)
期刊
(58104)
经济(58104)
研究(40193)
学报(34230)
(30891)
科学(29563)
中国(27908)
大学(24505)
学学(23418)
农业(20912)
(18527)
管理(17364)
(11809)
教育(11432)
资源(11003)
业经(10467)
技术(10306)
经济研究(9905)
业大(9898)
(9869)
金融(9869)
(9483)
科技(8842)
财经(8756)
问题(8362)
农业大学(7999)
林业(7611)
(7456)
商业(6851)
(6748)
共检索到21586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宋云天  曾鑫  张禹  安晨歌  马美红  傅旭东  
该文以北京房山红螺谷沟"7.21"洪水为例,计算分析了泥沙输移、河床冲淤对最高洪水位、最大流速、峰现时间等山洪特征值的影响。通过动床模型与不考虑泥沙输移的定床模型结果对比分析,发现在"7.21"洪水条件下,水-沙-河床的相互作用导致断面最高洪水位较定床情形普遍抬升,最大抬升约1.5 m,局部河段受淹致灾的可能性显著增大,淤积受淹断面淹没时间显著延长,但最大流速有所下降;在河床冲淤影响下,自上游至下游沿程各断面达到最高水位的时间并非单调递增,进而说明不能以个别监测点位的水位变化结果判断整个河段的洪水涨落趋势。该结果对山洪灾害的风险分析、监测预警与工程防治具有参考作用。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索全义  姬宝霖  高聚林  孙智  刘瑞国  高宏艳  胡敏  
了解高泥沙洪水淤地治沙后土壤养分分布特征,对更好地改良风沙土和利用淤积土都是十分重要的。2005年,对内蒙古鄂尔多斯公乌素引洪灌区风沙地(对照)、新淤地、淤后耕地的0~100 cm剖面分层取样,进行有机质、全量氮磷钾、有效氮磷钾的测定,以明确高泥沙洪水淤地治沙后土壤养分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从养分的水平分布来看,淤积上部养分含量高,改良效果好,但不同养分在淤积的上、中、下部之间的分布有一定的差别;从垂直分布看,新淤地除表层养分富集明显外,40 cm土层内从质地到养分都受到了淤积作用的影响;淤后耕作土壤剖面具有明显的质地分层特征,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明显与质地层次相关。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吴泽斌  徐萌萌  楚中柱  
加强和完善山洪灾害防治工作是全面推进中国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而科学、精准制定政策是落实党中央精神、推动防洪减灾工作的关键。厘清山洪灾害防治政策演进规律有助于识别政策需求侧与供给侧之间的张力。本文基于北大法宝数据库和政府部门官方网站等渠道,梳理中国山洪灾害防治相关的政策文本,总结提炼中国山洪灾害防治相关政策的演进、现状与规律等。研究发现:(1)中国山洪灾害防治政策大致经历了初步探索、加快推进、巩固发展以及提升转型4个发展阶段,山洪灾害防治相关政策在不同阶段各有侧重。(2)山洪灾害防治政策逐步从“碎片化”向“体系化”方向转变,政策理念更加突出以人民为中心,全面、协调、可持续;政策目标从模糊分散转向清晰聚焦,灾害防治对象更加明确;政策工具实现了从强制性政策为主向多样化政策组合转变。基于此,从敏捷治理理念融入、数字化和智慧化转型、多主体协同治理以及韧性乡村建设等方面提出未来中国山洪灾害防治政策实践的可能方向。本文对于中国山洪灾害政策研究与防治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俞青  牛春华  
在特大自然灾害频发的今天,县级政府作为灾害应对的第一道关口,其基础地位日益凸显。然而,县级政府灾害应急的表现却并不理想。以舟曲县政府在"8.8泥石流灾害"中的应急处置为例,通过实地调研挖掘并分析作为应急工作第一线的县级政府在应急管理中存在的显在或潜在的"短板",并探讨将其修复的途径,为县级政府今后完善应急管理体系,提升应急管理能力提供切实的依据和有效的路径。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崔鹏  邹强  
山洪泥石流是中国常见的自然灾害,充分认识其形成机制与潜在风险是防灾减灾的关键。本文阐述了山洪泥石流形成机理,以及风险分析与管理的方法和内容,系统认识了地表产流流量激增、土体破坏物质供给激增、沟道堵塞体级联溃决流量放大和动床侵蚀规模增大等4个山洪泥石流的形成过程,介绍了基于动力过程的山洪泥石流风险评估方法和承灾体易损性评估方法,构建了基于灾害动力过程的风险评估与风险制图方法。进而,基于风险评估结果,提出可用于具体灾害点减灾的风险管理内容和风险调控技术、灾害防治的工程与非工程措施与制技术方案。最后,重点讨论了包括灾害风险预测、临灾预案、灾害防治工程方案等内容的风险处置对策,并形成一套基于山洪泥石流动力过程的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体系。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杨国胜  张孝英  龙彬  覃继牧  余沁锶  
以洪安历史名镇为例,对衰落型商贸古镇如何实施历史街区保护及文化传承进行了针对性研究;对历史街区保护的基本框架和文化弘扬的主体内容进行了阐释论证。通过分析古镇的地域文化、历史建筑和山水空间特色,提出了保护发展中的文化生态衰微、自然生态退化、公共设施落后等根本性问题,指出保护古镇应遵循整体保护思想理念,并从保护原真性、增强宜居性、保护整体性、增进宜游性、夯实底蕴性等方面提出了空间保护和文化传承的具体应对策略和实施手段,力图为同型历史城镇空间保护提供可资参考的思路和借鉴。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陈跃刚  邓肇隆  
选取北京中央商务区内16栋楼宇作为样本,运用空间基尼系数方法,从行业、企业类型、影响力企业、劳动力技能类型四个维度研究了16栋楼宇内756家企业的空间分布情况。结果显示:金融业、商务服务业等主要行业呈一定程度的聚集状态;国有企业聚集明显,三资、民营及其他类型企业聚集不明显;有影响力的企业聚集明显;进驻楼宇的企业大部分是高技能劳动力类型企业。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蔡强国,范昊明  
泥沙输移比是目前预测流域产沙量的一种较实用的方法.本文介绍了国内外泥沙输移比研究的主要成果。分析并总结了泥沙输移比与流域面积、降雨/径流、地质地貌及泥沙颗粒因子之间的影响关系及其关系模型。最后,结合我国泥沙输移比研究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我国今后一定时期内在泥沙输移比研究方面的发展设想。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杜俊  丁文峰  任洪玉  
以四川省为例,在明确溪河洪水及其引发的滑坡、泥石流三类山洪灾害分布格局的基础上,构建概念模型,分析降雨、地形、人口资产易损性等引发山洪灾害的基本因子和土壤、河网密度、土地利用等一般因子对不同类型山洪灾害的影响程度,并比较它们的异同。结果表明:(1)四川省山洪灾害主要分布在盆周山区、川西高原和横断山脉一带;(2)如果3项基本因子可以解释山洪灾害空间分布100%的变化,则它们对三类灾害的影响程度分别为:溪河洪水,降雨59%、地形28%、人口资产13%;泥石流,降雨15%、地形73%、人口资产12%;滑坡,降雨48%、地形34%、人口资产18%;(3)总体上,泥石流灾害对地形、岩性、土地利用等下垫面...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钟鸣  肖璐  张倩  温家洪  
山洪灾害具有广泛性、突发性、破坏性等特征,开展山洪易发区的社区韧性评估,从而提高灾害应对能力是当前防灾减灾的前沿热点和难点。论文提出了一套多学科的综合方法:(1)利用中介效应明晰了山洪视角下社区韧性评价体系各指标间的定量化传递关系;(2)构建了基于决策实验室分析和解释结构模型的耦合数学模型,确定社区韧性影响因素的多级递阶解释结构模型,分析社区韧性的差异化影响因素;(3)采用信息扩散方法,定量分析山洪灾害社区韧性的变化趋势并排序。以粤北山洪易发区为例,从城镇、村落、城乡结合部3种类型社区进行灾害韧性分析。结果表明:山洪视角下的社区韧性指标体系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网络系统,包括环境、社会、心理、制度和信息沟通5个方面;不同类型社区灾害韧性的直接影响因素呈差异化特征,而供排水设施建设和洪灾应急演练为社区韧性的根本影响因素,对增强山洪视角下社区韧性发挥本质性作用;由于调研村落多位于山洪频发区,居民防范灾害、减轻灾害影响的意识较强,村落较城镇和城乡结合社区呈现出更高的韧性。研究可为提升粤北山洪易发区社区韧性及社区防灾减灾能力提供科学参考,该综合分析方法亦可为其他类型灾害的精细化防灾减灾提供支持。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赵晖  杨军  刘常平  
立足问卷调查获取轨道交通沿线居民职住分布和通勤特征数据,分析了轨道交通对城市居住—就业空间布局的影响及其结构下的通勤组织特征,基于GIS勾勒出轨道交通网络格局下职住分布的形态,提出了轨道交通网络化发展背景下区域性职住不平衡的新格局。主要结论有:①轨道交通网络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居住选择的空间,加快了居住人口向郊区迁移,加速了区域性职住不平衡的发展趋势。②轨道交通作为大容量快速客运体系将在城市发展空间格局中发挥骨干框架作用,轨道交通沿线的郊区地带呈现出人口敛聚和产业集中的双核空间集聚的发展态势,最终沿轨道交通网络轴线形成放射状的"点轴"格局。③轨道交通对长距离出行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在城市路网和机动化发展成熟的条件下,轨道交通将成为城市最重要的通勤出行方式。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陆建忠  张辰  金艳  李建  陈晓玲  
利用通用土壤流失方程,对椒江流域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及2015年土壤侵蚀模数进行估算,椒江流域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及2015年均达到中等土壤侵蚀的强度,其中,1995年至2010年土壤侵蚀有逐年恶化的趋势,而2010年至2015年有所缓解.基于椒江及河口、近岸的野外实测数据,构建椒江及近岸水体悬浮泥沙浓度遥感定量反演模型,对椒江及近岸水体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及2015年悬浮泥沙浓度进行估算,对水体悬浮泥沙的空间分布进行分析,椒江口水体悬浮泥沙浓度表现出较强的空间分布规律及高时空动态性,其中,椒江悬浮泥沙浓度明显高于河口和台州湾;椒江中游累年悬浮泥沙浓度平均值最大,时空动态性最低,受陆相及海相输沙综合影响,易形成悬浮泥沙的最大浑浊带.流域土壤侵蚀量越大,水体悬浮泥沙浓度越高.最后,定量分析了降雨,日照时间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对河口悬浮泥沙格局影响.降雨作为椒江地表径流的主要来源,对悬浮泥沙也起到一定的"稀释"作用.年内日照时长的增加,加剧了水体水量的损失,削弱水体的"稀释"作用.若以流域内居民地面积表征人类活动强度,其与水体年均悬浮泥沙浓度之间相关性较弱,但其年际变化表现出较高的相关性.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葛云健  吴笑涵  
以江苏历史文献记录的洪涝灾害为研究对象,分析历史时期江苏地区洪涝灾害发生的时空差异性特征,探讨影响洪涝灾害时空差异性的原因。时间尺度上,历史时期江苏地区洪涝灾害明清时期多发,集中于夏秋季节,其影响因素有长时间异常降水、风暴潮以及厄尔尼诺事件等。空间尺度上,洪涝灾害多发生于太湖平原、里下河平原及沿江地区。唐宋时期,太湖平原、沿江地区是江苏省洪涝灾害最为集中的地区,明代以降苏北平原洪涝灾害更为集中,原因应该是宋代太湖平原人口激增,涸湖造田破坏了太湖东泄水道,明清后泄洪能力得到提升,长江口的演变则使得沿江地区潮灾逐渐减少,而里下河平原因为黄河夺淮入海,导致泥沙沉降,水流不畅,成为洪涝走廊。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任智慧  桑燕芳  杨默远  王月玲  尚莉  
暴雨山洪灾害预警是中小流域山洪灾害防控体系的薄弱环节,也是决定山洪灾害防控成败的关键。论文围绕山洪灾害预警的核心问题,从中国山洪灾害区域差异特征、山洪灾害预警技术方法、山洪灾害概率预警现状3个方面进行了综述。中国山洪灾害分布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因此有必要根据山洪灾害的区域差异发展有针对性的预警方法。以临界雨量为指标的雨量预警是目前中国中小流域暴雨山洪灾害预警的主要技术手段,但常规方法仅给出一个(组)确定的临界雨量阈值,导致预警结果存在突出的不确定性问题。概率预警可以定量评估诸多不确定性,给出山洪灾害概率预警结果,因此具备很好的理论优势与潜在应用价值。论文展望了山洪灾害概率预警未来的研究重点与方向:(1)充分挖掘暴雨洪水样本信息,开展山洪灾害概率预警基础方法与技术集成研究;(2)加强非平稳性条件下的临界雨量阈值估算与山洪灾害概率预警研究;(3)综合考虑预警阈值发生概率及其致灾概率,优化“多级预警、多级响应”技术方法,推进山洪灾害综合预警业务系统建设与应用。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郄佳志  张永  
山洪是中国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严重威胁山区人民生命财产与工程建设安全。针对山洪已发展了多种多样的研究手段,但多集中于过去几十年的时间段内。树轮地貌学方法作为研究历史山洪事件的有效手段之一,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应用。利用树轮中的生长干扰信息,可以对山洪事件进行精确定年,重建无记录或少记录地区内山洪发生的频率、大小和空间分布特征等,根据伤疤的高度或应用水力模型则可以定量重建山洪的流量大小。随着树轮地貌学方法和技术的逐渐成熟,研究趋向于探讨山洪的驱动机制、更大空间尺度山洪的规律性等,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基于树轮的山洪研究工作在国内还未见报道。论文对树轮地貌学应用于山洪研究的发展过程进行了系统回顾,对研究进展进行了简要概述,最后讨论该研究领域的潜力及局限性,以期为在国内进一步开展相关工作提供参考信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