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436)
- 2023(11826)
- 2022(9930)
- 2021(8801)
- 2020(6904)
- 2019(15597)
- 2018(14926)
- 2017(27795)
- 2016(15259)
- 2015(16442)
- 2014(16206)
- 2013(15953)
- 2012(15037)
- 2011(13876)
- 2010(13899)
- 2009(12526)
- 2008(12217)
- 2007(10698)
- 2006(9714)
- 2005(8811)
- 学科
- 济(69643)
- 经济(69566)
- 管理(38472)
- 业(37770)
- 企(26874)
- 企业(26874)
- 中国(24549)
- 地方(23142)
- 方法(22600)
- 农(20416)
- 数学(19917)
- 数学方法(19738)
- 业经(16234)
- 农业(14511)
- 学(14470)
- 贸(13102)
- 贸易(13090)
- 环境(12765)
- 财(12676)
- 易(12599)
- 发(12579)
- 地方经济(12420)
- 银(11054)
- 融(11045)
- 金融(11045)
- 银行(11004)
- 制(10796)
- 行(10692)
- 技术(10650)
- 产业(9403)
- 机构
- 学院(219068)
- 大学(216490)
- 济(90314)
- 经济(88404)
- 研究(84574)
- 管理(78928)
- 理学(67827)
- 理学院(66848)
- 管理学(65650)
- 管理学院(65250)
- 中国(61642)
- 科学(55091)
- 京(47650)
- 农(47151)
- 所(44271)
- 研究所(40652)
- 财(37756)
- 业大(37747)
- 农业(37295)
- 中心(37288)
- 江(33895)
- 范(31145)
- 院(30826)
- 师范(30710)
- 北京(29863)
- 财经(29862)
- 省(27385)
- 经济学(27294)
- 州(27191)
- 经(27152)
- 基金
- 项目(152134)
- 科学(119714)
- 基金(109715)
- 研究(104551)
- 家(99196)
- 国家(98347)
- 科学基金(83061)
- 社会(68328)
- 社会科(64900)
- 社会科学(64882)
- 省(61041)
- 基金项目(59083)
- 自然(54884)
- 自然科(53661)
- 自然科学(53646)
- 自然科学基金(52668)
- 划(52274)
- 教育(46546)
- 资助(42706)
- 编号(39809)
- 发(39171)
- 重点(35300)
- 创(31934)
- 部(31810)
- 发展(30439)
- 成果(30336)
- 计划(30119)
- 创新(29998)
- 展(29972)
- 课题(29296)
共检索到3330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夏四友 赵媛 许昕 宋永永 文琦
综合运用修正后的开发指数、差异指数、空间分析相关方法及地理探测器等对2005—2016年泛长三角城市群开发程度的时空格局与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 2005—2016年泛长三角城市群开发程度的差异指数呈下降态势,表明城市开发程度的相对差异趋于缩小。(2)开发程度存在正的全局空间自相关性,冷点区与热点区局部空间格局经历了由集中到分散的演变过程。(3)开发重心在118. 519°~118. 895°E与30. 854°~31. 127°N之间变动,有向西南方向移动的趋势,开发程度大体呈"东北—西南"的空间分布格局。(4)影响开发程度空间格局的主要因素发生明显变化且存在空间异质性,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干预对城市群开发程度的影响力明显下降,取而代之的是对外贸易开放度和国内贸易状况。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倩倩 董会忠 曾文霞
本文基于2008-2017年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数据样本,运用区位熵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法揭示物流产业集聚的时空演化特征,在此基础上,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内长三角城市群物流产业集聚与扩散趋势并存,区域物流一体化布局尚未实现,物流产业发展水平较高,城市集聚现象明显;人均GDP、社会消费水平、人力资本、政府宏观调控从高到低依次对长三角城市群物流产业集聚产生显著正向影响,环境规制和基础设施建设对长三角城市群物流产业集聚具有显著的负效应。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朱振东 齐璇璇 贾一越 黄蕊
长三角城市群低碳转型对推动其他地区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基于夜间灯光数据构建CO_2排放反演模型,利用趋势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2000~2019年长三角城市群县域CO_2排放的时空变化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CO_2排放较高的县域分布在上海、苏州等大城市的中心区域,低排放县域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但这些县域2011年之后呈现快速上升的态势。县级尺度CO_2排放空间分布以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为主,低-低集聚区域不断减少。人口总量、人均GDP和使用外资总额对长三角城市群CO_2排放的影响均为正效应。其中,人口总量对CO_2排放影响程度最大。研究结果可为长三角城市群精准实施减排措施和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鲜鲜 左颖 李婧晗 晋秀龙
文章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以A级景区数、星级饭店数、旅行社数、旅游总人数和旅游总收入为指标,构建旅游发展指数,分析了长三角城市群旅游发展的区域差异性和空间结构特征,并探讨了旅游发展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旅游发展态势良好,市际旅游发展水平区域差异性显著,省际发展相对较为均衡,初步形成了上海、南京、杭州和池州四大区域旅游中心分布的空间格局,城市群发展效应已显成效;旅游发展与旅游资源禀赋、交通可达性以及经济发展水平具有较大的相关性,应从整合区域内旅游资源、注重人文景区的开发、完善交通体系及旅游接待设施等方面采取相应措施,进一步优化长三角城市群的旅游空间布局。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黄琪 曹卫东
运用熵值法测度了泛长三角地区城市的经济、社会及环境效益,并通过变异系数、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ESDA)分析了三大效益的差异变动及空间格局演化特征。结果显示:经济效益在整体上不断提升,且城市间发展逐渐均衡;环境效益在整体上不断降低,且城市间的差距逐渐拉大;社会效益在整体上先降后升,且区域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呈显著的空间相似性集聚特征,而环境效益自2006年起逐渐呈现出显著的空间分散分布特征;经济效益高值区的空间分布格局呈"箭头"形、小"Z"形、大"Z"形,且逐渐由单中心极化发展向多中心均衡化发展的格局转变;社会效益的集聚格局大致与经济效益相似,而环境效益的"破碎化"分布格局逐...
关键词:
泛长三角地区 城市效益 时空格局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荣天 焦华富
以泛长三角为研究区,采用修正的DEA模型测度2000—2012年城市发展效率;综合利用地统计分析、R/S分析、多元回归分析模型等方法分析了转型期泛长三角城市发展效率时空格局演化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总体上城市发展效率呈现出提升的态势,且城市集约化发展取得一定进步;城市发展效率空间格局演化存在空间集聚,各效率在空间上均表现显著的空间自相关特征;综合效率和规模效率形成了较为相似的集聚演化格局;未来城市发展各项效率将会表现不断增长趋势;人口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工业化、第三产业发展及市场因素等驱动力共同作用于泛长三角城市发展效率时空格局演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郭政 姚士谋 陈爽 吴威 刘玮辰
在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城市宜居水平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以2004—2017年长三角城市群城市宜居要素空间数据库为基础,首先运用熵值法和Moran’s I指数探讨了长三角城市群城市宜居水平时空演变特征,其次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其宜居水平演化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从宜居水平的时间演变来看,长三角城市群城市宜居水平位序变化明显且中低水平城市提升较快,城市间差距不断缩小。②从宜居水平的空间演变来看,长三角城市群城市宜居水平参差不齐且空间相关性较弱。③各城市宜居水平在单一标准层下的地域分异与综合标准层下的地域分异存在显著差异,单一标准层下各城市均有其优势与不足。④自然地理环境与区位的优劣对宜居城市建设具有直接影响,社会经济方面,人均市政设施维护建设投资额、人均住宅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年末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及人口密度与城市宜居水平呈正相关,而工业SO2排放量与城市宜居水平呈负相关。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陈江龙 李平星 高金龙
区域碳排放时空格局及其关键影响因素是近年来学者们关注的热点。本文以中国经济发达、经济关联密切、产业格局变化剧烈的泛长三角地区为案例,分析1990年以来典型年份碳排放的空间分异、时间演变,解析碳排放空间分异的关键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区域碳排放总量快速增长,总体格局稳中有变,核心区16个城市排放量占比大都超过50%。(2)以2005年为拐点,之前外围城市增长幅度较低,之后外围城市碳排放量快速增长;外围地区碳排放量占比从2005年的33%快速增加至2014年的47%,区域碳排放量的空间集聚度呈现先增后减的态势。(3)碳排放格局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不同变量对碳排放的影响各异。其中,工业生产、城镇化建设及人口集聚仍是现阶段泛长三角地区最主要的碳排放来源;固定资产与外商投资对区域碳排放的作用呈增强趋势,但其作用强度较工业生产、城镇化建设、人口集聚要小。地区生产总值对碳排放影响存在倒U型关系,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呈现脱钩趋势。研究结果可为揭示经济发展格局变化的环境效应、制定节能减排政策提供参考。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叶翀 冯昊
文章选用2008—2022年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物流业面板数据,使用DEA-Malmquist模型测度各城市物流业效率,分析其时空演化机制,并通过空间计量模型探究物流业效率的影响因素和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样本期内物流业效率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空间自相关性日益显著;经济密度、零售贸易业发展对物流业效率具有显著提升作用,对物流产业集聚程度则呈制约作用;溢出效应方面,物流业效率具有显著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工业化进程和政府干预也能正向带动相邻地区物流业效率提升。研究结论可为长三角城市群及其他地区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一定理论依据和政策参考。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黄丽 王晓燕 熊瑶
以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为观测对象,运用泰尔(Theil)指数二阶分解方法、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以及地理探测器法,从时间和空间视角分析2005—2014年长三角城市群创新产出差异的时空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城市群创新产出的相对差异有减少的趋势,且区域内部异质性作用明显;(2)城市群创新产出在空间上存在不均衡的集聚分布,总体呈现出"北冷南热,西冷东热"的空间关联特征;(3)随着时间的推移,信息化水平逐渐成为影响长三角创新产出差异的主导因素。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苑韶峰 朱从谋 杨丽霞
运用空间自相关及地理加权回归方法,揭示长三角城市群各业用地价格的空间分布及关联特征,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丰富和发展城市群地价空间分布规律的理论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工业用地价格普遍偏低,商住地价价格较高,符合城市间土地级差收益规律,但商住倒挂现象明显;在空间分布上,工业地价从浙东南向苏北呈梯度递减,在空间上呈现显著空间正相关,表现为低值空间集聚;居住地价在空间上呈现出较强的空间正相关,具体表现为一、二线城市为高值集聚,商服地价不存在空间自相关性;人均可支配收入、公共财政支出对长三角城市群工业地价的影响空间差异显著,城市等级、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对居住地价的影响空间差异明显,商服地价主要受到社会消费品总额、每万人公共汽车数量和公共财政支出影响。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吴小妮 管卫华 张惠 吴连霞
区域碳排放效率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差异特征显著,动态把握两者时空格局演变和耦合发展态势对推动长三角城市群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长三角城市群26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构建测度碳排放效率与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和耦合度模型,运用熵权法、SBM模型和Tobit面板模型揭示了2000~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碳排放效率和高质量发展的宏观格局、两者耦合发展的时空分异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长三角城市群碳排放效率和高质量发展年际变动呈现出同步的波动中上升趋势;前者宏观格局逐渐呈现出“南北”差异,而后者的“东西”差异逐渐明晰;(2)碳排放效率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处于初级协调及以上时期,总体呈上升趋势,不同省市两者差距经历了先缩小后扩大的变动;两者宏观格局差异显著,但均呈现出高值区向核心城市及周边收缩的特征,“东南-西北”向差异显化;(3)经济基础、政府干预、城镇化率及产业结构对耦合协调度具有促进作用,碳排放强度则具有负向约束作用。最后,在推动两者协同互促、加强区域间协同互动及制定差异化的发展路径等方面提出建议。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聂莹 龚晶 郭建鑫
基于2016—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未含上海市)2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熵值法、莫兰指数与回归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深入探究该地区农产品电商发展的时空分布格局及其关键影响因素。研究发现:长三角城市群农产品电商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呈现出明显的正向相关性,并显示出集聚特征,但近年来这种集聚效应呈现出减弱的趋势,显示出集中与扩散的双重特征;长三角城市群农产品电商发展存在区域不平衡性,高、中高发展水平层次城市主要集中在沿海和东南部地区;长三角城市群农产品电商的发展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包括经济环境、产业结构、农业现代化、物流体系以及信息技术等。因此,应加强长三角城市群内部的农产品电商协同发展,引导优化和共享电商资源,降低运营成本并提升市场竞争力;优化长三角城市群农产品电商的空间布局,采取差异化的区域发展策略,推动城市群内部的产业梯度转移和合作,促进均衡发展;构建长三角城市群农产品电商发展的多维支撑体系,涵盖经济支持、产业融合与转型以及物流和信息技术的投入创新。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乔文怡 黄贤金
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运用城镇用地扩展强度及扩展强度差异指数、景观扩展指数、人口—土地协同度、经济—土地协同度等方法,分析了1980—2018年长三角城市群城镇用地扩展格局的特征和扩展质量,同时运用重心—GTWR模型剖析各个时期不同发育等级城市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1980—2018年,长三角城市群城镇用地扩展强度整体上呈现出下降—上升—下降的趋势,并在2005—2010年出现高峰,2005年之前高速发展城市主要集中在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2010年后安徽省各地市的城镇扩展强度开始上升,经济增长是城镇用地扩展强度变化的核心驱动因子。(2)长三角城市群城市扩展速度南部高于北部,并有向北部转移趋势,经济增长、教育水平和交通区位的驱动影响较大,城镇用地创造的经济效率显著。(3)长三角城市群城镇用地扩展以飞地式和边缘式模式并存为主,空间发展模式逐渐向多核发展模式转变,出现西部资源承接中心、中部教育中心、南部科技研发中心和东部资源配置中心四大功能核心组团。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毛婉柳 徐建华 卢德彬 杨东阳 赵佳楠
PM_(2.5)浓度值增加对大气能见度、人体健康和气候变化有着重要影响。采用2015年长三角地区监测数据,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和相关系数法,分析长三角地区城市PM_(2.5)污染的时空格局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15年长三角地区城市PM_(2.5)年均浓度值为54.54μg/m~3,季节变化总体呈现春冬高夏秋低的季节性周期变化规律,1月和12月为一年中PM_(2.5)污染最严重的月份,污染范围最广,5~9月是PM_(2.5)浓度值优良时段,日均值春季和冬季的波动周期较短而剧烈,夏季和秋季波动周期相对较长而平缓。(2)2015年长三角地区城市PM_(2.5)年均浓度值整体上从江苏到浙江呈减少趋势,具有北高南低,局部突出的特征。(3)长三角地区城市PM_(2.5)浓度空间上存在集聚现象,低值集聚主要分布在浙江沿海地区,高值集聚主要分布在苏南地区。(4)燃烧排放的烟尘和前体物的二次转化对长三角地区PM_(2.5)浓度有显著影响。风速和降水量是影响PM_(2.5)浓度的两个重要气象因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