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496)
- 2023(13499)
- 2022(11879)
- 2021(11058)
- 2020(9351)
- 2019(21493)
- 2018(21295)
- 2017(41505)
- 2016(22405)
- 2015(24956)
- 2014(24796)
- 2013(24757)
- 2012(22873)
- 2011(20434)
- 2010(20359)
- 2009(18366)
- 2008(17762)
- 2007(15383)
- 2006(13445)
- 2005(11749)
- 学科
- 济(96981)
- 经济(96883)
- 管理(60444)
- 业(58906)
- 企(47105)
- 企业(47105)
- 方法(41165)
- 数学(35721)
- 数学方法(35315)
- 农(27214)
- 地方(26630)
- 中国(23676)
- 业经(21627)
- 财(20907)
- 学(20329)
- 农业(18721)
- 制(15300)
- 贸(15033)
- 贸易(15021)
- 环境(14813)
- 技术(14475)
- 和(14467)
- 易(14451)
- 地方经济(14305)
- 理论(14213)
- 产业(13212)
- 务(12390)
- 财务(12324)
- 财务管理(12298)
- 划(12266)
- 机构
- 大学(310496)
- 学院(308799)
- 管理(125406)
- 济(124327)
- 经济(121693)
- 理学(109237)
- 理学院(107981)
- 研究(106198)
- 管理学(106110)
- 管理学院(105549)
- 中国(76935)
- 京(66806)
- 科学(66642)
- 财(54098)
- 所(52846)
- 农(50576)
- 中心(48415)
- 研究所(48414)
- 业大(47209)
- 江(45493)
- 财经(43629)
- 范(42467)
- 师范(42120)
- 北京(41962)
- 经(39817)
- 农业(39355)
- 院(39120)
- 州(37060)
- 经济学(36814)
- 师范大学(34429)
- 基金
- 项目(220195)
- 科学(173881)
- 研究(161685)
- 基金(159516)
- 家(138603)
- 国家(137463)
- 科学基金(118662)
- 社会(101787)
- 社会科(96469)
- 社会科学(96442)
- 省(87218)
- 基金项目(85623)
- 自然(77276)
- 自然科(75443)
- 自然科学(75424)
- 自然科学基金(74015)
- 教育(72821)
- 划(72511)
- 编号(65846)
- 资助(65140)
- 成果(52621)
- 重点(49432)
- 发(48391)
- 部(48233)
- 创(45718)
- 课题(45290)
- 创新(42617)
- 科研(41654)
- 国家社会(41358)
- 教育部(41184)
- 期刊
- 济(135862)
- 经济(135862)
- 研究(90726)
- 中国(59737)
- 学报(48580)
- 农(46299)
- 科学(45826)
- 管理(44841)
- 财(38496)
- 大学(36721)
- 教育(34627)
- 学学(34393)
- 农业(32516)
- 技术(26897)
- 融(24418)
- 金融(24418)
- 业经(22957)
- 经济研究(21188)
- 财经(20394)
- 问题(17821)
- 经(17506)
- 业(16974)
- 图书(16824)
- 资源(15875)
- 科技(15806)
- 理论(15076)
- 技术经济(15050)
- 现代(14001)
- 实践(13902)
- 践(13902)
共检索到45036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桑瑞聪 岳中刚
本文利用区位基尼系数、制造业平均集中率和地区专业化指数三个指标,综合分析了1998~2009年间泛长三角地区四省一市29个两位数制造业产业分工与产业转移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近年来,促进产业扩散的离心力开始凸显,泛长三角区域内部分制造业开始由上海、江苏、浙江向周边的安徽、江西地区转移,制造业已经呈现出先集聚后扩散的倒"U"型趋势;产业逐步转移的同时,泛长三角地区间的产业分工程度不断上升。
关键词:
产业分工 产业转移 泛长三角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邢小军 孙利娟 周德群
作为泛长三角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选择合适的产业是安徽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的关键。文章通过分析安徽省产业选择的约束因素,构建了安徽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的产业选择模型,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安徽省在工业和第三产业中均有部分产业具有成长为主导产业的潜力,适合安徽发展,能够帮助安徽更好地参与泛长三角区域的发展分工。
关键词:
泛长三角 产业选择 分工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项桂娥 胡鹏
传统的产业转移理论无法解释我国区域间产业转移进程缓慢问题。随着分工深化到产品内部,全球价值链治理下国际产业转移微观机理发生了改变,处在俘获型和层级制治理结构下我国东部地区产业集群进一步进行空间转移的能力较弱。因此,推动区域间产业转移,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必须从GVC治理结构出发,把区域经济的发展纳入到全球经济的大循环中,提供与价值链治理激励相容的机制,增加价值链环节和拉伸价值链条,立足企业网络理论构建区域网络化产业链体系和供应链体系,将产业升级寓于产业转移之中,提升集群中本土企业在GVC中竞争力。
关键词:
全球价值链 区域产业转移 泛长三角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吴文旭 吴业苗
城乡韧性融合是基于城乡韧性水平同步提升的更高层次、更为系统、更加全面、更可持续的城乡融合。本文基于城乡韧性融合发展的全新分析框架,构建城乡韧性水平综合测度体系,选取长三角区域三省一市41个地区的统计资料作为数据来源,分别运用熵权测度模型、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和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对长三角区域城乡韧性发展水平演化特征、城乡韧性融合发展程度及影响因素展开实证分析。研究发现,2001—2020年长三角区域城乡韧性水平总体攀升、节点演进与区域分异并存,各子系统发展水平对整体的贡献比重较为失衡,从纵向上看存在五种典型的增长模式;长三角区域城乡韧性融合发展经历了从“严重失衡”状态向“良好融合”的跨越,演变趋势同国家城乡关系发展策略的三个阶段高度耦合,都市圈流动空间规划效益初显;城乡社会保障韧性水平差距、生态环境韧性水平差距和公共管理韧性水平差距成为影响城乡韧性融合发展的核心、重要和潜在因素。实现城乡韧性融合,必须确保城乡韧性发展水平同步提升、城乡韧性系统内部各子系统协同增长;重新平衡“城镇中心主义”和“乡村中心主义”两种范式的极化矛盾;在制度与空间变迁中保障和发展“人”的应有权益;从削足适履转向量体裁衣,因地制宜做好城乡规划,不断探索创新发展模式。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沈正平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不平衡主要是经济社会体系结构性问题,表现在区域发展、城乡发展、收人分配、社会发展、生态发展等方面;发展不充分主要是经济社会体系总量水平问题,表现在市场竞争、质量效益、有效供给、制度创新等方面。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重点表现为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这种情况在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仍然存在。由哈尔滨工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陆妙燕 王静
文章指出,对于区域金融一体化问题的研究往往将区域视作一个整体,而忽视了区域内部金融发展的差异。但由于金融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其发展差异会对区域金融一体化乃至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产生重要影响。有鉴于此,文章选择以长三角为研究对象,对江浙沪三大区域金融差异的现状做出实证分析,包括总量发展、金融结构、金融生态和金融市场化等各个方面,以期在此基础上对长三角区域金融做出非均质性分析。
关键词:
长三角 区域金融 金融差异 实证分析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汪伟全
长三角区域经济的迅速增长离不开其合适的发展机制。长三角"两省一市"发展模式具有特殊涵义:以浦东开发开放为特征的上海经济模式;以"温州模式"为特征的浙江民营经济模式;以"苏南模式"到外向型经济为特征的江苏发展模式。这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给当地经济注入活力,突破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瓶颈,并使经济圈内富有效率地分工与合作。
关键词:
长三角区域经济 制度创新 区域经济一体化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钱斌华
本文基于长三角地区二省一市(浙江、江苏和上海)的投入产出表,运用CGE(可计算的一般均衡)模型模拟了碳税开征后的大气污染物减排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给出了开征碳税的若干建议:一是建议定率征收,税率定在5%~10%较为合适;二是建议采取小步走、分阶段的实施方式;三是建议在生产环节征收,收入纳入预算管理,并做好与其他环境税种的协调配合。
关键词:
碳税 CGE 长三角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徐高明
本文对长三角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十二五”以来省级政府关于高校分类发展的政策文本与改革实践进行了梳理分析。结果显示,“一市三省”已初步建立起各具特色的省域高校分类发展体系,省域高校正在向多元化的发展样态转变,逐步聚焦于差异化的目标定位,开始关注人们个性化的教育需求。但从国际化视角出发,与美国加州的经验相比,我国省级政府高等教育统筹权尚需进一步扩大,还应进一步激发高校分类发展的内生动力,完善不同类型院校间的融通机制。作为本土化应对策略,可以考虑以完善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健全高校分类发展政策体系、优化人才培养体系为关键突破口,加快推进我国省域高等学校分类发展改革。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黄海天 何骏
以沪苏浙皖为范围的泛长三角区域已成为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掌握泛长三角区域的工业定位能有效促进该区域的产业升级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本文以泛长三角区域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为背景,在泛长三角区域工业发展分析的基础上,基于结构和集聚的视角对泛长三角区域的工业定位进行研究。就结构而言,上海市和江苏省存在强竞争关系,上海市与安徽省存在强互补关系;就集聚而言,上海市的高端装备制造业,江苏省的中高端设备制造业和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浙江省的传统加工业,安徽省的资源导向性工业成为各自的主导工业,集聚迹象明显。泛长三角区域各省市应充分利用各自的结构与集聚优势进行准确定位,加强横向和纵向协作,加快泛长三角...
关键词:
泛长三角区域 工业 结构 集聚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周耀烈 缪苗
改革开放后,上海的经济实力日益壮大,发展成为一个国际金融文化服务中心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江苏省和浙江省近几年在国民生产总值排名上名列其他各省之前。属于长三角地区的沪苏浙强强联手必将带动中国经济的整体发展。在沪苏浙三方的努力下,长三角的产业结构目前已经处于合理化阶段,但是同比世界产业结构,还存在一定差距,产业结构面临升级压力。第五次国际产业转移给长三角地区带来了产业升级的契机。
关键词:
国际产业转移 长三角 产业结构升级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赵峰 姜德波
长江三角洲地区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2年的非均衡发展,资源短缺、产业同构、产业过度集聚等问题日益严重,迫切需要通过产业的向外转移来实现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合理化,而国内一些经济落后地区则需要通过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来实现地区经济的发展。本文以长三角地区制造业为研究对象,对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趋势和对策进行了研究。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颜澄
文章利用高等数学、经济学等的理论与方法,自主构建了基于最速下降法的区域旅游潜力研究分析方法,利用该分析方法对长三角区域旅游进行分析研究。首先采用曲线化的分析方法,对长三角区域旅游的发展趋势展开宏观性分析与研究。针对曲线分析深度不足的缺陷,展开模型化的实证分析。实证分析过程,构建了拓展的引力-斥力模型,使用该模型进行长三角区域旅游潜力分析。由此,找到了如何解决长三角区域旅游短板问题的手段和方法。同时对如何扩大长三角区域旅游潜力提出了整体对策,为该区域旅游产业稳定、深入发展提供了决策思路与依据。
关键词:
长三角 旅游 潜力 最速下降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邴振华 高峻
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呼唤对旅游产业集聚水平的研究。本文引用产业基尼系数、区位商指数和产业区域集聚度指数对长三角区域旅游产业集聚度进行测算,同时对旅游产业集聚度与区域GDP增长的关系进行分析。计算结果表明:长三角区域旅游产业已经出现较强的集聚现象,但区域内部集聚程度不均衡;旅游产业中星级饭店、旅行社、其他旅游企业的区域集聚度与区域经济发展分别呈高、负、中相关性。研究同时显示区域集聚度与区域经济发展高度相关,且集聚程度呈上升趋势的行业,一定程度上将更多地拉动经济增长。
关键词:
长三角区域 旅游产业集聚 经济发展拉动力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李清娟
从1990年代开始,浦东的开发开放掀起了国际产业向长三角转移的浪潮,外商投资不仅加速了长三角产业布局一体化的进程,而且长三角交通、信息和市场的一体化促进了企业在更大范围内整合资源的便利。长三角以上海为管理控制、研究开发和市场营销中心,其他区域为发展腹地的产业分工模式正在形成。长三角地区正在逐步强化区域产业结构特色,长三角产业分工深化为长三角的合作发展创造了更好的条件,有利于形成一种全新的差别化竞争格局,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
关键词:
长三角 产业同构 分工深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