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099)
- 2023(7267)
- 2022(6093)
- 2021(5356)
- 2020(4538)
- 2019(10456)
- 2018(10019)
- 2017(18860)
- 2016(10082)
- 2015(11180)
- 2014(10962)
- 2013(11048)
- 2012(10654)
- 2011(10019)
- 2010(10435)
- 2009(9624)
- 2008(9313)
- 2007(8333)
- 2006(7802)
- 2005(7018)
- 学科
- 济(69821)
- 经济(69779)
- 管理(23766)
- 方法(21538)
- 业(20757)
- 地方(19440)
- 数学(19219)
- 数学方法(19067)
- 企(15119)
- 企业(15119)
- 学(14423)
- 地方经济(13286)
- 中国(13095)
- 农(12885)
- 业经(11734)
- 环境(9387)
- 农业(9194)
- 财(7914)
- 经济学(7688)
- 贸(7638)
- 贸易(7635)
- 发(7575)
- 制(7480)
- 融(7450)
- 金融(7449)
- 易(7251)
- 和(7099)
- 资源(7034)
- 产业(6926)
- 关系(6891)
- 机构
- 大学(159601)
- 学院(158810)
- 济(75676)
- 经济(74457)
- 研究(62915)
- 管理(55508)
- 理学(47954)
- 理学院(47228)
- 管理学(46325)
- 管理学院(46021)
- 中国(44554)
- 科学(39316)
- 京(33987)
- 所(33131)
- 研究所(30558)
- 财(30257)
- 江(30220)
- 农(29811)
- 中心(26664)
- 经济学(24749)
- 业大(24639)
- 财经(24571)
- 农业(23538)
- 范(22627)
- 师范(22374)
- 经(22154)
- 院(22031)
- 经济学院(21987)
- 北京(20163)
- 科学院(20141)
- 基金
- 项目(106091)
- 科学(84125)
- 基金(78338)
- 研究(74168)
- 家(69663)
- 国家(69167)
- 科学基金(58222)
- 社会(49960)
- 社会科(47453)
- 社会科学(47435)
- 省(42215)
- 基金项目(41648)
- 自然(37125)
- 自然科(36212)
- 自然科学(36200)
- 自然科学基金(35553)
- 划(34854)
- 教育(32976)
- 资助(31567)
- 编号(27503)
- 重点(25018)
- 发(24991)
- 部(23343)
- 成果(22110)
- 创(21437)
- 国家社会(21424)
- 课题(20311)
- 创新(20287)
- 发展(20109)
- 科研(20051)
共检索到2424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恩康 陆玉麒 黄群芳 文玉钊
从人均GDP入手,利用空间自相关和冷热点分析对泛珠江—西江经济带2005—2014年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格局进行了探讨,通过泰尔指数分解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剖析了经济差异的驱动因素。选取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人均财政支出和人均存款余额作为自变量表征消费水平、投资水平、政府实力和金融状况对经济差异的驱动机理。结果如下:(1)尽管十年间全局Moran's I有所降低,泛珠江—西江经济带的经济差异仍呈现出"西冷东热"的二元格局;(2)泰尔指数分解后的组内差距对区域经济整体差异的贡献度远高于组间差距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恩康 陆玉麒 黄群芳 文玉钊
从人均GDP入手,利用空间自相关和冷热点分析对泛珠江—西江经济带2005—2014年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格局进行了探讨,通过泰尔指数分解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剖析了经济差异的驱动因素。选取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人均财政支出和人均存款余额作为自变量表征消费水平、投资水平、政府实力和金融状况对经济差异的驱动机理。结果如下:(1)尽管十年间全局Moran's I有所降低,泛珠江—西江经济带的经济差异仍呈现出"西冷东热"的二元格局;(2)泰尔指数分解后的组内差距对区域经济整体差异的贡献度远高于组间差距,并且在近两年又有上升的势头;(3)投资水平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持续走低,消费和政府实力日益成为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思迪 贾彬彬 钟永德 任腾
生态经济效率评价对区域经济转型和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生态优先视域下,将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反馈因素纳入生态经济效率分析框架,构建考虑反馈特性的全局BLP-DEA模型对2010—2019年长江经济带生态经济效率展开测算,借助Dagum基尼系数、核密度估计和Tobit模型探究生态经济效率时空差异特征与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生态经济效率在研究期内呈现先降后升的波动变化趋势,省域之间效率差异明显且存在微弱的两极分化现象;(2)长江经济带生态经济效率在空间上形成上游、下游、中游地区依次递减的发展格局,此外,地区间的效率差异成为导致总体空间差异存在扩大趋势的主要因素;(3)环境规制和产业结构对长江经济带生态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城镇化水平、地区开放程度则抑制其发展。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赵泳春 苏方林
为了应对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双重压力,使用生物量与植被覆盖度修正后的当量因子法测度珠江—西江经济带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基于STIRPAT模型构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实证研究人文因素对ESV影响的空间异质性,并着重将经济增长因子的回归系数以表格形式展示。结论认为:(1)珠江—西江经济带的ESV在研究年份截面中呈现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变动趋势;(2)人均GDP对地均ESV在研究区域东部表现为持续负向影响、中部和北部地区表现为由负转正的影响态势、西北部和西南部的回归结果不显著。基于上述结论,针对避免东部地区ESV进一步下降、鼓励中部和北部经济追赶,以及提高西北和西南部对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问题的重视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李礼连 张利国
运用DEA-malmquist指数和Tobit模型分析了2001年2015年长江经济带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演变及驱动因素。结果发现:从时间上来看,长江经济带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上升趋势,驱动因子由技术进步型向技术效率型转换;从空间上来看,长江经带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及分解在区域上呈"阶梯"分布,下游、中游、上游地区依次下降;种粮人口比重、人均粮食播种面积、单位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农业税减免政策与滞后一期粮食价格指数对长江经济带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粮食受灾率对长江经济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负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李礼连 张利国
运用DEA-malmquist指数和Tobit模型分析了2001年~2015年长江经济带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演变及驱动因素。结果发现:从时间上来看,长江经济带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上升趋势,驱动因子由技术进步型向技术效率型转换;从空间上来看,长江经带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及分解在区域上呈"阶梯"分布,下游、中游、上游地区依次下降;种粮人口比重、人均粮食播种面积、单位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农业税减免政策与滞后一期粮食价格指数对长江经济带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粮食受灾率对长江经济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负向影响。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张利国 冷浪平 曾永明
基于流动人力资本视角和长江经济带的城市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探索性分析方法和空间计量模型,探究长江经济带城市创新能力时空分布格局及其驱动因素。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城市创新能力存在明显经济关联性,即沿海城市强于内陆城市、省会城市强于非省会城市、长江"下游—中游—上游"梯度衰减;城市间创新能力正相关性不断增强,表现为沿海城市"高高集聚"和内陆城市"低低集聚";城市创新能力存在显著的时空滞后性,即存在溢出效应和马太效应;总流动人力资本、省内流动人力资本和省外流动人力资本对城市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直接效应,是城市创新发展的重要推力;科技投入、外商投资和进出口贸易是影响城市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秦尊文 聂夏清
和谐的城水关系是促进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础与关键所在。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GTWR模型等构建流域-区域-省域-市域的跨尺度空间分异特征分析框架,以长江经济带2011~2020年110地级市为例开展实证研究,揭示长江经济带城镇化效率与水资源效率协调发展的内在规律及空间演变模式,并对其协调发展的空间异质性驱动因素展开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长江经济带整体城镇化效率和水资源效率均呈波动上升趋势,城镇化效率在0.395 0~0.767 6区间内波动上升,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在167.57到69.63内呈波动下降趋势;(2)长江经济带城镇化效率总体自上游地区到下游地区逐渐提升,水资源效率呈现两头高中间低的显著特征,水资源效率与城镇化效率相比存在更显著的全局空间正相关关系;(3)长江经济带城镇化效率与水资源效率两系统耦合性不断增强,由松散耦合状态向协同耦合状态演变,整体协调发展度为濒临失调型,呈现出上升-回落-再上升的螺旋式发展过程;(4)长江经济带城镇化效率与水资源效率协调发展的内在驱动因素从多年平均值的绝对值上看,主要为经济发展水平>农业发展状况>工业化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城市行政级别>水资源禀赋。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邹华玲 张鹏飞
文章以珠江—西江经济带11市为研究对象,构建随机前沿分析(SFA)模型对其2005—2021年的城市经济效率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劳动力、资本对各市经济效率具有明显正向作用,土地具有负向作用;各市经济产出效率明显不均衡;能源消耗、对外开放程度有利于提高各市的经济效率,产业结构优化程度、基础设施完善程度、政府干预程度会抑制各市的经济效率提升。基于研究结果提出对策建议:完善区域合作机制,加强区域协调发展;合作共建园区平台,积极探索跨区域合作新模式;推进南宁强首府战略全面落地,提高南宁首位度;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发挥人才引领作用;强化用地保障,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打造高效便捷的立体交通体系;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扩大对外开放合作,提高开放外商投资质量。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童纪新 吕晴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之一,其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也备受关注。为探究该地区水足迹与省市规模15年的时空关联格局,基于脱钩模型和不均衡指数对长江经济带2006~2020年水足迹与省市规模时空关系进行研究,利用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探究影响区域水资源消耗的因素,并从时空异质性角度展开讨论。研究表明:(1)长江经济带水足迹增长率逐年降低,且各省市水足迹强度与人均水足迹空间分布格局相似。(2)2006~2020年间各省市水足迹与经济规模呈现弱脱钩,但已有6/11省市于“十三五”期间达到理想的强脱钩状态,水资源丰富的省市水足迹与人口规模协调度较好,水足迹与空间规模的发展均衡性与各省市地形地貌有关。(3)省市规模、节水技术、产业结构与水资源管理等因素对水足迹高低产生显著影响,水足迹的驱动因素存在时空异质性,影响力随发展阶段和地区变换而改变。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吴娟 曹卫东 张宇 陶杰
在“双循环”的背景下,将发展的立足点放在国内,依靠国内市场积极扩大内需是中国现有阶段实现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构建消费中心城市指标体系,利用标准差椭圆、莫兰指数、GWR模型来探索消费中心城市的时空演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上海始终是长江经济带唯一的带域消费中心城市,有着绝对的领先优势;而省域消费中心城市大多集中在长三角重要经济中心城市以及省会城市;(2)长江经济带整体消费中心城市呈现“西南-东北”的空间分布格局,出现不断向东(偏北)方向集聚态势,上游呈现“西南-东北”方向分布,中下游则出现相反方向,呈现“东南-西北”分布格局;(3)2000、2010、2018年长江经济带消费中心城市出现明显的空间集聚性,并且集聚性逐渐加强;(4)三产产业的比重、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流动、金融业的发展以及政府支持均有利于促进消费中心城市的发展,其中第三产业的比重以及金融业的发展对带域消费中心城市以及省域消费中心城市的拉动作用明显,但城乡收入比对消费中心城市呈负向相关,对消费中心城市的发展有抑制作用。对消费中心城市的时空分布格局以及驱动因素进行研判,希冀能为长江经济带消费中心城市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蒋团标 常玲
文章选取2013年珠江—西江经济带11个市的相关数据,总体分析经济带内各市的产业结构。测算各市三大产业的结构差异系数,并利用区位熵对各市各产业的产业集聚进行测算,再通过灰色关联度测算各市19个产业的关联度。结果发现,城市的产业结构差异与城市在区域内的地位有很大关系。珠江—西江经济带产业联动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基础交通不畅,产业布局趋同;产业发展滞后,科技创新不够;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相互之间的交流联系偏弱。因此,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要加强产业联动,以产业转移和升级开发为导向,以发达的珠三角带动欠发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陈雁 张海丰 王琳
选取珠江—西江经济带11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城市创新体系的视角,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其创新绩效进行评价。研究发现,R&D等创新资源投入对城市的创新成果产出具有显著的影响,但各城市的投入—产出绩效存在差异。实证结果显示,广州、佛山、南宁、柳州和肇庆5个城市创新绩效水平较高,处于第一梯队;梧州、百色、云浮3个城市创新绩效处于第二梯队;贵港、来宾、崇左3个城市处于第三梯队。最后,针对影响创新投入—产出绩效的主要因素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维 陈云 王晓伟 文春生
运用综合评价模型法对2003年、2008年和2013年长江经济带地级及以上城市经济、环境、社会发展水平及区域发展水平进行时空定量分析,借助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冷热点分析对长江经济带区域发展差异进行时空分布格局研究。结果显示:经济发展水平空间格局为下游地区高于中游地区高于上游地区,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先增大后缩小;社会建设水平空间格局为下游地区高于中游地区高于上游地区,区域社会建设差距先缩小后增大;环境保护水平空间格局为上游地区高于中游地区高于下游地区,区域环境保护差距逐渐缩小;区域发展水平空间格局为下游地区高于中游地区高于上游地区,区域发展差距先增大后缩小;区域发展水平高值区和热点区域集聚在下游地区,呈现向中游地区扩大之势;低值区和冷点区域集中在中上游地区,呈现向上游地区收缩趋势。
关键词:
经济 社会 环境 发展差异 时空格局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兆峰 刘庆芳
旅游生态效率是一种以"最小资源投入和环境破坏,最大经济社会产出"为核心目标,衡量旅游永续发展的重要指标。综合运用基于非期望产出的Super-SBM模型、地理空间分析方法和面板Tobit回归模型探索长江经济带2007~2016年旅游生态效率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高效率省区主要分布于东部地区,较低效率省区分布广泛,其数量先减少后增加;而低效率省区数量较少,其分布范围总体从长江经济带东部向西部迁移。(2)长江经济带旅游生态效率区域差异性和集聚性均不断缩小,东部、中部和西部3地区内部差异是长江经济带区域差异的主要贡献者。(3)旅游经济规模、旅游产业结构、科技发展水平、城镇化发展水平和政府规制力度对各省区旅游生态效率影响的空间异质性较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