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767)
2023(9617)
2022(8035)
2021(7151)
2020(5645)
2019(12549)
2018(12149)
2017(22835)
2016(12069)
2015(13381)
2014(13436)
2013(13467)
2012(13055)
2011(12318)
2010(12697)
2009(11636)
2008(11291)
2007(10102)
2006(9466)
2005(9061)
作者
(37545)
(31357)
(31295)
(29663)
(20116)
(15041)
(14171)
(12111)
(12058)
(11265)
(11060)
(10509)
(10359)
(10192)
(9870)
(9730)
(9216)
(9034)
(9018)
(8617)
(8141)
(7828)
(7565)
(7439)
(7180)
(7113)
(6929)
(6695)
(6462)
(6214)
学科
(78351)
经济(78290)
管理(28326)
地方(27336)
(25746)
中国(23248)
方法(19626)
(17764)
数学(17011)
(16996)
企业(16996)
数学方法(16919)
地方经济(16764)
业经(15460)
(14948)
农业(13029)
(12296)
环境(12090)
(11588)
金融(11587)
(10421)
银行(10411)
(10341)
(10284)
(10281)
贸易(10272)
(9733)
(9213)
(9047)
发展(8890)
机构
学院(184234)
大学(181929)
(87937)
经济(86217)
研究(77252)
管理(62932)
中国(57584)
理学(52265)
理学院(51473)
管理学(50696)
管理学院(50334)
科学(45710)
(40543)
(40493)
(36478)
研究所(36469)
中心(33213)
(30535)
(29436)
经济学(28342)
财经(28200)
(27703)
(27527)
师范(27309)
北京(26661)
(25362)
经济学院(25079)
科学院(24484)
业大(24116)
(23760)
基金
项目(116260)
科学(91821)
研究(86397)
基金(82774)
(72585)
国家(71992)
科学基金(60392)
社会(57224)
社会科(54246)
社会科学(54237)
(45981)
基金项目(43166)
(38695)
教育(37245)
自然(35899)
自然科(34918)
自然科学(34910)
自然科学基金(34242)
编号(33970)
(33449)
资助(33044)
成果(27493)
发展(27423)
重点(27372)
(27001)
课题(25320)
(24798)
国家社会(24281)
(23576)
创新(22303)
期刊
(113332)
经济(113332)
研究(64727)
中国(43182)
(29251)
科学(27310)
学报(26324)
(25180)
管理(25134)
(20217)
金融(20217)
农业(20161)
大学(19680)
教育(19403)
经济研究(18975)
学学(18639)
业经(17439)
技术(16475)
财经(14629)
问题(14542)
(12910)
资源(11260)
(10721)
世界(10707)
技术经济(10632)
(10511)
国际(9956)
商业(9470)
经济问题(9352)
统计(9122)
共检索到3056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肖金成  李博雅  
在界定泛渤海经济区范围的基础上,刻画了该地区经济重心与人口重心的演变路径。结果显示:泛渤海经济区存在发展不平衡的现象,表现为东部地区优于西部地区,南部地区优于北部地区;近10年来该地区发展差异有所缩小,但短期内难以改变。据此认为,实现泛渤海地区的协调发展,须认清区域发展差异现状,完善相应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提升城市的资源承载能力,加快中西部城市发展,促进人口和经济要素自由流动,加强各地区间的轴带建设和经济联系,强化地区分工与合作,由点—轴发展向网络化发展转变。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心  李志俊  
改革开放以来到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经济重心的主要变动方向由北向南,区域经济差距的矛盾主要体现为南北矛盾。90年代中期以后,南北差距逐渐缩小,而东西差距有所扩大,区域经济差距的矛盾由南北转向东西;人口重心主要在南北方向上不均衡。由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是导致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人口重心滞后于经济重心的变化,人口迁移的流向是影响人口重心迁移的重要因素。有计划地促进沿海和内陆地区间较均衡的经济发展,将有利于实现人口迁移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樊杰  陶岸君  吕晨  
区域发展差距一直是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经济和人口的空间分布态势作为区域发展空间均衡过程的体现,与区域差距的形成有密切关联。通过计算1952年至2005年中国经济重心和人口重心的地理坐标以及重心间的空间重叠性与变动一致性,刻画了53年间我国经济和人口空间分布的耦合态势,证明了其与区域差距的大小高度相关。在构建经济、人口重心空间耦合过程的作用机制模型的基础上,用均衡点跃迁和势能差转化解释了区域发展的空间均衡过程,揭示了内生和外部因素在其中的作用机制,提出了区域发展差距的"多阶段倒U形"的演变规律,并据此分析了1952年以来中国区域发展空间均衡过程周期性变化的动因,并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途径进行了讨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在军  管卫华  柯文前  
以1952—2011年我国分省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GDP和年末总人口分别表征区域消费、经济发展和人口数量,采用重心模型结合回归分析与EMD方法,在界定三者重心转移轨迹基础上,从时间多尺度视角揭示60年来我国省区消费重心的演变特征及与经济、人口重心相互作用关系的演变成因机制,结果表明:①我国区域消费重心在纬度与经度向具有不同时间尺度的演变特征,纬度向上,区域消费重心的演变主要以30年尺度及趋势为主,今后有向北移动的趋势;经度向上,区域消费重心主要以8.5年的短时间尺度和世纪尺度为主,短时间来看区域消费重心将向东移动。②区域消费与经济发展和人口分布存在较显著相关关系,但三者间的交互响应关系在时间多尺度的纬度向和经度向上存在明显差异。整体来看,纬度向上,短周期内,经济发展基本上对消费发展起着拉动作用。中长时间内,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而中短周期内,人口数量的变动对消费水平的提高影响不显著,长期来看,对消费水平的提高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经度向上,短周期内,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口数量的变动促进消费水平的改善。中周期内,经济发展与消费呈相互制约关系。中长时间尺度中,人口数量的变动不会促进消费水平的提高。最后提出促进区域消费水平的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盖美  张丽平  田成诗  
以GDP和人口数作为测度区域经济差异的变量指标,运用基尼系数、泰尔指数、变异系数及空间中心统计法、地带分离系数法,从时间维度及空间角度对环渤海经济区44个城市经济发展差异的演变趋势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①环渤海经济区总体差异呈扩大趋势,第二、三产业收入对总体差异的影响程度加大,产业的地理集中效应大于产业的结构效应;②辽宁经济区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经济中心向辽宁方向偏移,而河北及山东经济区合力拉动人口中心向西南方向偏移;③地带内发展差异特别是河北经济区的发展差异是区域差异扩大的主要原因,地带分离系数以2008年为拐点呈现"U"型结构。最后提出促进河北地区的发展是环渤海经济区在今后的发展中的主要着力点,是实现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关键所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豫新  赵东栋  
文章根据属性重心计算方法对新疆人口、GDP重心以及农业、工业、服务业产值重心的演变路径进行探索,在此基础上采用演变路径分析和耦合性分析方法并构建耦合性分析框架,对新疆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均衡性的动态变化、互动关系及耦合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新疆人口重心向西南方向缓慢迁移,GDP与农业重心向东北方向移动,而工业、服务业重心则总体向东南方向移动;以人口重心为参照,新疆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均呈扩大趋势;新疆经济重心与人口重心的耦合性有所减弱,劳动力在经济生产活动中的边际报酬降低。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倪鹏飞  杨华磊  周晓波  
文章通过数据挖掘发现:(1)1994~2011年人均GDP较高和较低的省份,经济重心都先向省会城市聚集,然后再远离省会城市,且前者经济重心偏离省会城市的程度大于后者;人均GDP居中的省份,经济重心还在不断向省会城市聚集。(2)1990~2011年人均GDP较高的省份,人口重心开始缓慢地远离省会城市;人均GDP较低的省份,人口重心还在不断向省会城市聚集。(3)2011年整体上经济重心偏离省会城市的程度小于人口重心偏离省会城市的程度。(4)人口重心远离(或聚集)省会城市滞后于经济重心远离(或聚集)省会城市。总之,经济重心和人口重心围绕省会城市呈现收缩和扩张的脉动现象,并在脉动的过程中,经济重心调整的步调快于人口重心,经济重心和人口重心不断偏离省会城市。这些发现和结论,将为以后制定和实行的新型城镇化、区域协调及缩小区域差距的发展战略提供事实和理论基础。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孙姗姗  朱传耿  李志江  
以淮海经济区126个县级行政单元为研究对象,采用锡尔系数分析方法对以淮海经济区为案例的省际边缘区经济发展差异进行定量测度,发现省际差异对淮海经济区经济发展差异的影响大于省内差异和市内差异的影响,是构成淮海经济区整体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组成部分。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李学文  张青超  
区域经济和区域金融是大国经济发展特有的现象,在大国经济发展中处于重要地位。本文从区域金融政策角度入手,以环渤海经济区和海西经济区为例,探寻区域金融政策对区域金融发展的促进作用和模式,进而探寻区域金融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以期揭示区域金融政策、区域金融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模式,从而为我国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区域提供有用的借鉴。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慕晓飞  雷磊  
基于GIS对1989年以来东北区域发展的均衡性进行了测度分析。引入区域重心模型,对东北地区经济(GDP)重心相对于几何重心的时空偏离进行了可视化测算。结合相关统计指标,并引入相对发展率(Nich),对东北区域经济均衡性的时空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东北经济重心存在显著地空间偏离;经济重心呈西南,折回东北,复向西南的移动趋势;区域发展两极分化严重。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白雪  
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经济发展持续加快,但各城市之间也产生了较大的发展差距。文章结合经济重心的研究方法,对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从1982-2013年经济重心的位置、移动方向、移动距离进行计算,结合相对经济发展速度、偏态系数等指标对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进行分析,讨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状况,对区域均衡发展提出建议和展望。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彭颖  陆玉麒  
以县域为基本单元,以1995—2008年人均GDP和GDP为基础数据,结合传统区域差异的统计方法与空间计量经济学软件GEODA,对成渝经济区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成渝经济区整体经济趋同趋势不明显,经济发展的二元化结构严重且空间惯性强,形成了以成都市为核心的发达区及川北、渝东北落后地带区,核心区的经济极化作用占主导且极化趋势有所加深。川渝内部差异和五个次级经济区之间差异及成都经济区内部的差异分别是成渝经济区总体差异的在行政区划和经济区划上的主要贡献者。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李灼荣  
进入90年代,我国沿海地区加快了改革开放的步幅.在可以预期的将来,"沿海富、内地贫"的现象,将不仅不会弥合,且会有拉大的趋势.对此切不能等闲视之,极有深入研究的价值.第一,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可否认地构成了经济及社会矛盾,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庞大国家来说是不利的.第二,共同富裕不等于同步富裕,这已被国民所理解,然而,长期贫富悬殊毕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所不容的.为此,从中国国情和地区发展出发,提出建立和发展泛珠江经济区,对于解决上述问题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马希才  
作为中国的老工业基地,东北经济区目前的发展遇到一些问题,要想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首先必须了解东北经济区的发展演变过程。因此,本文将结合东北经济区经济中心的演变来分析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通过考察该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发现问题并提出对策。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郭红丽  
为解决房地产经济出现的诸如区域差异等问题,政府通过实施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政策,支持并引导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并以此带动当地房地产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在经济新常态下,国家推行新城镇化、"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战略,并极力发展绿色建筑、绿色建材的生态型房地产业,这将成为房地产经济持续发展的新机遇、新动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