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896)
- 2023(10124)
- 2022(8506)
- 2021(7776)
- 2020(6121)
- 2019(14080)
- 2018(13556)
- 2017(25874)
- 2016(13675)
- 2015(14931)
- 2014(14706)
- 2013(14520)
- 2012(14003)
- 2011(13104)
- 2010(13712)
- 2009(12606)
- 2008(12347)
- 2007(11286)
- 2006(10567)
- 2005(9922)
- 学科
- 济(63209)
- 经济(63157)
- 管理(37575)
- 业(37101)
- 企(28201)
- 企业(28201)
- 地方(21753)
- 中国(21342)
- 农(19817)
- 方法(15772)
- 业经(15447)
- 农业(13508)
- 数学(12983)
- 数学方法(12762)
- 策(12372)
- 财(12348)
- 发(12143)
- 地方经济(11973)
- 学(11967)
- 贸(11892)
- 贸易(11877)
- 制(11637)
- 银(11615)
- 银行(11603)
- 融(11480)
- 金融(11479)
- 易(11418)
- 行(11396)
- 环境(11243)
- 技术(9998)
- 机构
- 学院(198624)
- 大学(194748)
- 济(83673)
- 经济(81629)
- 研究(77066)
- 管理(72191)
- 理学(60058)
- 中国(59281)
- 理学院(59179)
- 管理学(58257)
- 管理学院(57841)
- 科学(45554)
- 京(43855)
- 财(39355)
- 所(39264)
- 研究所(35135)
- 中心(34500)
- 农(33365)
- 江(33192)
- 范(30256)
- 师范(30027)
- 财经(29459)
- 北京(28565)
- 院(28457)
- 业大(26749)
- 州(26676)
- 经(26533)
- 农业(25709)
- 省(24339)
- 经济学(24272)
- 基金
- 项目(124352)
- 科学(98716)
- 研究(94104)
- 基金(88321)
- 家(76780)
- 国家(76096)
- 科学基金(64786)
- 社会(59783)
- 社会科(56785)
- 社会科学(56774)
- 省(49239)
- 基金项目(45870)
- 教育(41968)
- 划(41592)
- 自然(40093)
- 自然科(39083)
- 自然科学(39073)
- 编号(38889)
- 自然科学基金(38341)
- 资助(35437)
- 发(33301)
- 成果(32522)
- 课题(28650)
- 重点(28413)
- 发展(27299)
- 展(26820)
- 部(26758)
- 创(25541)
- 国家社会(24364)
- 创新(23864)
共检索到3279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静 曹卫星 刘晶晶 翟天林 李泽慧
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识别泛“胡焕庸线”过渡带及建构本区域和面向全国的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保护策略对全国国土生态安全和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揭示我国国土空间格局演变规律及自然社会经济因子在“胡焕庸线”两侧的梯度变化特征,采用梯度分析和突变检测分析等方法,分析诊断各因子突变线并识别突变区域,识别确定了泛“胡焕庸线”过渡带及其空间范围;通过泛“胡焕庸线”过渡带的地学认知,深度剖析其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保护潜力与挑战,提出建构泛“胡焕庸线”过渡带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与经济建设协同发展战略,以重大工程为关键举措,发挥独特“自然—人文”区域优势,构筑泛“胡焕庸线”过渡带“一带”“二道”“三屏”“多极”的中部生态—经济—文化协同建设绿色发展空间格局,对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国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理论和战略意义。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陈全功
本文阐述了"胡焕庸线"的历史背景及研究现状。"胡焕庸线"是在农牧交错带的背景上产生的,其具有内涵多样性、形式非唯一性和数据连续性的特点。农牧交错带始兆于青铜时代西方游牧文化与东方农耕文化的交流和融合,稳定发展于夏、商、周,成型于秦、汉。农牧交错带的功能在于能流、物流、人流的交流,耦合和融合;在于天时、地利、人和的和谐统一;在于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区内经济、政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农牧交错带不仅是农田与草地景观各异、汉族与少数民族杂居、草地畜牧业与种植农业并存的地区,更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和龙兴之地。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云正明 张万军
本文提出了开发我国"过渡带"的新思想,将其"过渡带"划分为四种主要类型,即山地─平原过渡地带,水─陆交错地带,城─乡过渡地带,农─牧过渡地带,并提出其基本特征和合理开发的指导思想。
关键词:
过渡带,类型,特征,开发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谢荻帆 谢明
失业问题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城镇失业率的空间分布特征对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维护社会稳定具有一定参考价值。本文以中国288个地级市为样本,以2010年至2015年为观测期,以胡焕庸线为基准线,研究城镇失业率的空间分布,并通过建立固定效应模型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工资水平以及失业保险等方面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以胡焕庸线为轴的中国城镇失业状况呈倒"U"型分布,且两侧影响失业率变化的因素存在一定差异。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尹文耀 尹星星 颜卉
新中国成立65年来,以省界相连的准胡焕庸线两侧人口分布变动可以分为两大时期4个阶段。从总体看,该线两侧人口占比呈西北部上升、东南部下降,变动幅度下降、两侧占比趋稳的态势。工业化、非农化、城镇化是两侧人口分布变动的基本推动力,人口转变的阶段性差异是两侧人口分布变动的重要因素。社会政策会导致两侧人口分布的短期波动。两侧主要发展指标差距的定量分析显示,西部大开发战略对缩小两侧发展差距已经起到了实际作用。缩小两侧发展差距,特别是缩小人民生活水平的差距既是可能的又是艰巨而长期的。两侧主要发展指标与人口分布模型证明现阶段西北部人口占比升高将会扩大两侧发展的差距。因此,目前要缩小两侧人民生活的差别,共享发展成果,应该保持胡焕庸线和准胡焕庸线两侧人口分布的相对稳定。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贾康 苏京春
以"胡焕庸线"为思考起点,本文提出了中国特殊的"半壁压强型"之上"三重叠加"的能源、环境压力与挑战的严峻性,即胡焕庸线东南约42.9%国土上居住约94.2%人口所带来的能源—环境高压强,加上近几十年来经济起飞阶段粗放型高速增长形成的能源—环境高压强,再加上资源禀赋能源结构"以煤为主"形成的能源—环境高压强,与我国以雾霾为代表的环境危机因素的出现密切相关,进而强调优化中国能源—环境战略所必须把握的特殊针对性,并引出其与"供给管理"的天然联系,并讨论了实施有效"供给管理"、"以非常之策破非常之局"的路径、重点和应有的理论引领。
关键词:
胡焕庸线 环境危机 能源战略 供给管理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盛磊
本文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一环,对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和"两个一百年"宏伟战略,从"胡焕庸线"两侧交通格局分析入手,回顾交通现代化的历史演变,测算分析交通现代化的空间发展格局,借鉴国际比较研究,探索中国交通现代化之路径,按照"交通—经济—社会—生态"内在逻辑关系,提出资源约束条件下,构建"胡焕庸线"两侧差异化发展的交通格局,对我国"十三五"时期及2049年交通现代化发展目标、任务、趋势作出展望。
关键词:
交通现代化 “胡焕庸线” 基础设施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张建峰 杨木壮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广州城市土地资源日益紧张,地上空间高度密集化,地价随之暴涨。要遏制这一趋势,达到控制城市增长,增加城市容量,缓解交通堵塞,增加人们的活动空间,实现不占或少占土地的目的,开发利用广州城市地下空间资源成为必然的选择。文章主要探讨了广州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模式及其存在的一些问题,同时提出了关于广州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发展策略,希望能够对广州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一点有益的意见。
关键词:
地下空间 开发利用模式 可持续发展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卢亚丽 徐帅帅 沈镭
基于水资源生态足迹模型,对长江经济带2010—2018年131个地区水资源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进行研究,并用GIS可视化揭示和探讨长江经济带水资源时空特征。研究发现:(1)胡焕庸线假说在长江经济带区域成立;(2)长江经济带人均水资源生态盈余状况在胡焕庸线以西区域最好,胡焕庸线与胡焕庸亚线之间次之,胡焕庸亚线以东最差;(3)长江经济带胡焕庸线以西区域人均水资源承载力均值、水资源承载力均值在三个区域中最大;(4)长江经济带各地区历年万元GDP生态足迹呈减小趋势,水资源利用率逐年提高;(5)长江经济带历年平均水资源负载指数呈上升趋势,水资源压力逐年上升。研究结果有助于长江经济带水资源综合管理,为水资源的调控及使用提供量化依据。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尹德挺 袁尚
在GIS等软件平台的支持下,文章基于人口普查、统计年鉴、中国城市建设年鉴等资料,构建了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历次人口普查及最新统计年鉴的地市级人口空间数据库,并以此数据库对中国人口时空分布变化进行了空间定量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从人口时空分布的总体格局看,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胡焕庸线"两侧人口占比维持"东多西少"格局未变,1953~2017年东南半壁人口占比仅下降2.65个百分点,但两侧人口的比值呈现阶段性下降趋势。(2)从人口时空分布的关系结构看,全国人口分布总体上存在空间正相关关系,2000年以后空间差异扩大的趋势得以遏制;"胡焕庸线"两侧的人口集聚模式保持稳定,但人口分布格局逐步呈现"小聚集、大分散"特征。(3)从人口时空分布的扩张方向看,全国人口重心始终位于"胡焕庸线"以东,改革开放以后大体保持朝西南方向小幅移动的态势,基于全国地理质心点计算的各方位人口扩张强度的高值呈现先东北、后东南的变动趋势。(4)从人口时空扩张的协调状况看,全国经济—人口协调性总体向好,但协调型城市占比有所减少。从"胡焕庸线"两侧来看,东侧协调型城市的占比较高。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赵莎 胡最 郑文武
"胡焕庸线"是中国人口、经济和社会发展格局特征的真实写照,科学地刻画了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的基本特征。定量模拟该线东西两侧能源消耗的空间格局可以为国家实现能源与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参考。论文根据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05—2014年),结合系统动力学模型(System Dynamic, SD)与灰色模型构建了胡焕庸线能源消耗空间格局预测模型(HLECSM-SD);再以省域为基本研究单元,构建50 km×50 km空间格网,模拟2020年并预测2021—2025年"胡焕庸线"东西两侧能源消耗的空间格局,设置3种情景方案分析中国能源消耗情况。结果表明:(1) HLECSM-SD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效果。(2)全国能源消耗总量呈现"东多西少"的空间格局。(3)该线两侧的能源消耗量增长率曲线变化趋势一致,且东侧的增长率低于西侧。(4)在胡焕庸线东侧,煤炭消耗量具有"北部多、南部少"的空间特征,这与中国煤炭资源蕴涵量的空间格局一致;石油、天然气和电力消耗量具有"东部多、中部少"的空间特征,这是由各省区资源禀赋、经济水平、人口规模及产业结构等因素共同决定的。(5)在情景设置中,不同影响因子对能源消耗量影响程度不同。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高向东 王新贤 朱蓓倩
"胡焕庸线"作为中国人口的突变线,从1935年提出至今的80余年里,在国内外引起广泛的关注和深刻的思考。文章从民族人口的视角出发,收集和整理1953~2010年期间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县级资料,运用Arc GIS、Geo Data的空间分析技术,对"胡焕庸线"两侧的民族人口分布状况、变动趋势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少数民族人口空间分布不均衡,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性,少数民族人口在传统分布区形成多个热点分布区域;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广泛,民族人口向东部地区乃至全国范围迁移扩散的态势显著;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分布格局具有非凡的稳定性。从1953~2010年东南半壁和西北半壁少数民族人口75∶25的比重一直相对稳定,可以说"胡焕庸线"也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的突变线。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梅 黄贤金 揣小伟 朱振宇 汪煜
城镇建设用地在利用和扩张过程中承载和拉动着大量的碳排放。揭示胡焕庸线东西两侧城镇建设用地的碳排放差异,并探讨其驱动因素,能为东西部的协调发展、碳减排工作和新型城镇化提供重要参考。本文借助夜间灯光遥感数据和GIS技术,提出了边界阈值法,对胡焕庸线东西两侧的城镇建设用地进行了提取和分析,并综合相关文献中的碳排放估算方法对其所承载的碳排放进行估算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其关联性进行了剖析,并结合相关社会经济数据对研究结果进行深入讨论。研究表明:①边界阈值法提取结果的检验结果较好,优于经验阈值法和邻域分析法。②胡焕庸线存在被打破的可能性,2000—2013年东、西两侧城镇建设用地的面积比从95:5变为92:8,差异缩小。③西部地区的快速发展是以高碳排放为代价的,2000—2013年东、西两侧年碳排放量比值从93:7变为90:10,差异缩小。④东、西两侧的城镇建设用地每增加1 km2时,年均碳排放量分别增长1.79万t和2.58万t。因此,国家在继续重视碳排放量较大的东部地区的同时,也应重视西部地区加剧的高碳排放问题。可通过引导城镇建设用地的集约式扩张、优化产业结构和提倡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等手段促使西部地区走上集约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马理 黎妮 马欣怡
分析胡焕庸线两侧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与不充分的原因,有的放矢地提出改进措施,有利于实施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本文以胡焕庸线两侧的48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选取8个方面18个代表性指标的864个数据序列,采用断点回归的技术方法,检验了胡焕庸线两侧地区的发展差异。结论显示,在人口密度、经济产出、金融支持、财政支出、教育和医疗等方面,胡焕庸线两侧地区的断点效应非常明显,存在显著的发展不均衡。建议政府加大金融和财政的支持力度、增加公共设施建设、改善医疗卫生条件、加大对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投入、加快西部地区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以及适当地引导人口迁移等方式,降低胡焕庸线两侧的发展不平衡,促进经济的均衡发展与共同富裕。
关键词:
破解胡焕庸线魔咒 均衡发展 共同富裕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尚秀丽
利用重点城市数据验证了基于“胡焕庸线”测算的生态承载力,构建并测算了中国沿海三大城市群生态环境质量指标,确定了合意生态环境质量指标值,进而对三大城市群可承载的人口经济规模阈值、生态效率目标等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生态承载力呈现为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生态环境质量指标值及发展潜力也大致呈此趋势。(2)京津冀城市群多数城市人口经济规模已超过当前生态效率水平下可承载的规模阈值,尚未达到阈值的城市主要集中于长三角和珠三角。(3)人口经济规模和生态效率均大致呈中心城市高、其余城市低的分布格局。未来应针对各城市群制定差异化的发展战略,基于城市群内各城市的人口经济规模和生态效率状况,确定其发展取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