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278)
2023(6422)
2022(5442)
2021(5306)
2020(4204)
2019(9112)
2018(8995)
2017(16489)
2016(8983)
2015(10058)
2014(9473)
2013(8345)
2012(7149)
2011(6425)
2010(6384)
2009(5984)
2008(5336)
2007(4698)
2006(4109)
2005(3231)
作者
(20018)
(16861)
(16502)
(15996)
(10567)
(8003)
(7781)
(6462)
(6415)
(5978)
(5627)
(5614)
(5193)
(5150)
(4976)
(4952)
(4944)
(4892)
(4854)
(4744)
(3966)
(3939)
(3900)
(3832)
(3800)
(3797)
(3676)
(3573)
(3400)
(3289)
学科
(24757)
经济(24609)
管理(23515)
(19547)
(17737)
企业(17737)
中国(10352)
方法(9798)
理论(9005)
(8954)
业经(8618)
教育(8612)
(7897)
(6641)
数学(6201)
数学方法(6053)
教学(5688)
农业(5511)
(5325)
(5035)
贸易(5031)
(4964)
(4898)
(4858)
财务(4846)
财务管理(4840)
企业财务(4496)
地方(4319)
工作(4311)
社会(4292)
机构
大学(109567)
学院(107392)
管理(38872)
(37762)
经济(36874)
理学(34062)
理学院(33617)
管理学(32764)
研究(32656)
管理学院(32563)
中国(22493)
(21825)
(19286)
科学(18798)
(18368)
师范(18267)
(15992)
财经(15511)
中心(15253)
师范大学(14502)
(14386)
教育(14360)
(14108)
北京(13430)
业大(13300)
(12932)
(12914)
研究所(12893)
(12232)
技术(12037)
基金
项目(73784)
研究(60924)
科学(59379)
基金(51719)
(43074)
国家(42599)
社会(39906)
科学基金(37548)
社会科(36499)
社会科学(36486)
教育(31120)
(30154)
基金项目(27108)
编号(27037)
(25481)
成果(23087)
自然(21906)
自然科(21433)
自然科学(21430)
自然科学基金(21030)
资助(19388)
课题(19236)
(17214)
项目编号(17027)
大学(16897)
重点(16766)
(16533)
(16507)
规划(15843)
(15779)
期刊
(43707)
经济(43707)
研究(35767)
教育(29105)
中国(26011)
(15782)
学报(14592)
管理(14225)
科学(13206)
(13121)
大学(13101)
学学(10602)
农业(9259)
业经(9003)
技术(8649)
财经(7804)
经济研究(7508)
(7073)
金融(7073)
职业(7028)
图书(6955)
(6856)
高等(5477)
(5229)
书馆(5072)
图书馆(5072)
问题(4986)
商业(4935)
(4879)
论坛(4879)
共检索到16072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刘博敏  刘丹  
法治对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具有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凝聚社会共识的积极意义。法治视角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表现为忽视社会共识、履行社会责任不规范、法律道德界线模糊、缺乏契约精神。究其原因主要有德育与法制教育结合不充分、高校法制教育的不足、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三个方面。文章认为法治视角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路径包括加强高校法制教育、法制教育与德育相结合、完善制度设计、加强工作队伍建设。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佘万斌  唐书怡  
立足当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分析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有效形成的影响因素,并提出学校的责任教育要改革创新、以人为本,外在环境要友好、文明与和谐,学生个体要能动、全面与可持续等对策,以期提高责任感教育培养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金一斌  
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始终是党和国家重视、全社会关切的一个重要议题,也是大学生必须要直面深思和积极践行的人生课题。新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再次强调:"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并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张晓星  张力学  刘奇  
培养与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既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素质支撑,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要求。文章通过分析"中国梦"的多重内涵,探讨其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内在契合性,并从文化氛围、制度氛围、育人氛围、实践氛围四个方面,提出了培养与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可行路径。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王乐生  
当前,大学生存在自我责任感缺乏、家庭责任感缺失、社会责任感淡化等种种问题。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认识社会的基础,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关键环节,是大学生承担责任、奉献社会的途径。因此,可通过以科学理论作指导开展社会实践、建立稳定的实践基地开展社会实践、创建科学的社会实践考评机制等措施,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王继军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最现实和最有效的途径。要克服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形式化、随意化和理论化"的弱点,必须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拓展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有效领域,特别应重视社区志愿服务的扩展和深化;挖掘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社会责任价值,特别是提升社会实践的品质责任和公民责任;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文化品牌建设。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王金刚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问题的缘起既有复杂的现实基础,也有社会心理的因素。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经历了由宽泛走向专一的三个不同阶段。未来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和养成要以人本为核心价值理念,进一步强化社会责任基础理论研究,并根据基础理论设计系统的养成方案。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贾启君  王莹  原续波  
社会责任感是大学生基本素质的核心要素,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大学人才培养中的首要任务。专业教育作为对大学生科学素养、学科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的教育,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进程,如何把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和专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让工程人才承担起未来社会发展的责任,是工程教育改革中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一、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与专业教育的关系社会由不同个体组成,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角色。社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袁国玲  
社会责任感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又赋予了它新的内容。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是当前我国道德教育的新趋向,必须把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作为一个不可缺少的教育环节。通过辩证看待当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在多个维度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和大学生自我教育等方面全方位探索有效的培养路径。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志铖  张禧  何临春  
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既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传承优秀文化与弘扬传统美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价值诉求。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关于责任与自由、个人与社会关系作为重要理论基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做到知情意行相统一,把握关键环节,在深化责任认知、强化责任认同、引领责任行动上下工夫、见成效。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朱凌云  
现正值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国家发展和强盛要求当代大学生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实践技能,更要有造福国家和人民、勇挑重担的责任心。大学生走出校门,就将服务社会、服务人民,肩负着社会责任。高校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抓住根本,在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即将形成之际,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将来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蒋国勇  应小丽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国家和民族的兴衰、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通过结合浙江师范大学的实践,指出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必须立足于以下原则:一是内容、目标取向上的递进性、层次性原则,二是方式、方法上的主体性、适度灌输和积极引导原则,三是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原则,四是社会、家庭、学校三者整合原则。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丁愉  王晓庆  李睿  
王阳明良知说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其立志之说,不仅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设定了基本原则;且其事上磨练、知行合一的工夫,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方法。良知说依据每个人内心都存在的良知,以激发人的社会责任意识,能鼓励大学生在具体的行动中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并最终使其在致良知的过程中,塑造理想人格。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彭文英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也是传承先进文化、传播精神文明的前沿阵地。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高校所应承担的重要责任之一。文章分析了大学生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高校应如何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