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725)
2023(6805)
2022(5324)
2021(5239)
2020(3943)
2019(9127)
2018(8710)
2017(15683)
2016(8212)
2015(9593)
2014(9223)
2013(9152)
2012(8697)
2011(8071)
2010(7931)
2009(7300)
2008(7115)
2007(6357)
2006(5704)
2005(5002)
作者
(21928)
(18467)
(18395)
(17691)
(11663)
(8603)
(8198)
(7194)
(7126)
(6471)
(6438)
(6108)
(5922)
(5864)
(5833)
(5715)
(5442)
(5419)
(5119)
(4896)
(4704)
(4465)
(4380)
(4247)
(4149)
(4132)
(4073)
(3859)
(3701)
(3637)
学科
(37450)
经济(37420)
管理(19386)
中国(16509)
(15387)
方法(13948)
数学(12628)
数学方法(12569)
(11638)
(10355)
企业(10355)
(9614)
贸易(9605)
(9487)
业经(7952)
农业(7475)
地方(7211)
(7068)
(6776)
(6674)
环境(6472)
(6318)
银行(6318)
(6211)
(5991)
金融(5990)
关系(5873)
(5682)
(5648)
教育(5495)
机构
大学(116502)
学院(114804)
(56250)
经济(55405)
研究(47115)
管理(39996)
中国(37642)
理学(33440)
理学院(33034)
管理学(32659)
管理学院(32441)
(26214)
科学(25453)
(24248)
(22599)
中心(20627)
研究所(20526)
经济学(19189)
财经(19061)
(17742)
北京(17571)
(17272)
经济学院(17251)
(16239)
师范(16134)
(15950)
(15894)
科学院(14579)
财经大学(14278)
社会(13483)
基金
项目(75509)
研究(60581)
科学(60405)
基金(55397)
(48161)
国家(47770)
社会(40434)
科学基金(40073)
社会科(38303)
社会科学(38297)
基金项目(28010)
教育(27683)
(26186)
编号(23932)
(23301)
资助(22425)
自然(21992)
自然科(21464)
自然科学(21459)
自然科学基金(21101)
成果(20626)
中国(19023)
(18452)
国家社会(18140)
(17807)
课题(17690)
重点(17660)
教育部(16178)
(15792)
(15570)
期刊
(63736)
经济(63736)
研究(40672)
中国(29437)
教育(17659)
(16850)
(16068)
科学(16068)
管理(15743)
学报(15298)
大学(12607)
农业(11615)
(11552)
金融(11552)
经济研究(11483)
学学(11280)
技术(10342)
财经(10012)
(9449)
(8907)
业经(8887)
世界(8814)
问题(8619)
国际(8418)
图书(6989)
(6732)
(6100)
论坛(6100)
技术经济(5467)
职业(5454)
共检索到18746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高通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政法大学时发表的重要讲话对法治中国建设作了进一步阐述,为进一步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并指明方向。法治中国建设应当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作为理论指导。法治中国建设不仅当下承担历史使命,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还会承担新的历史使命。在法治中国建设的具体路径上,应当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和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共同推进,坚持制度建设与突出重点共同推进的路径。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郑彬睿  
数字中国建设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目前数字中国建设仍然面临数字经济发展受限、数字治理模式滞后、跨界危机频繁发生、大国竞争持续加码等现实挑战。从顶层设计看,推进数字中国建设具有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提升国家数字治理水平、提高国家国际竞争韧性等重大战略意涵。为此,应健全和完善国家数字治理法律和政策体系,强化数字领域发展所需各类基础设施,增强国家数字规则主导能力以推动数字中国建设。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马陆亭  
第一,“双一流”是一种国家理想主义,是要为中国、为中国梦、为“两个一百年”、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支撑。在重点建设时期,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最经济的道路。到“985工程”时期,面向世界做精心布局,“双一流”初见端倪。到了“双一流”时期,我们为民族复兴而奋斗,我们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将会达到历史新高度。我们要站在这个高度看待“双一流”建设。第二,要将“双一流”建设经费纳入基本支出。
关键词: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戴妍   黄佳攀  
教育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继续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教育强国建设是担当民族复兴教育历史使命的时代之变,观照内外形势教育现实境遇的顺势之为,锚定人民满意教育理论旨趣的应有之义,推进中国特色教育实践创新领跑之路,全面体现了历史逻辑、现实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高度统一。教育强国建设由递进式核心要义构成,依次是以强条件为重要支点,以强自身为本体蕴含,以强支撑为功能延伸,以强认同为责任担当。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直面世界风云激荡,扎根中国现实情境,前瞻未来时空变幻,加强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创新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构筑教育科技人才聚合地,助推构建全球教育共同体,已成为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实践着力点。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孙欢   张胧洁  
“美丽中国”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诗意呈现,探索美丽中国建设的有效路径是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如果将“美丽中国”看成是“人-社会-自然”和谐共生的复合生态系统,它的“美”就体现为主体之美、社会空间之美、自然空间之美。从空间构成上来看,建设美丽中国主要应从四个方面展开:一是塑造美丽主体,即以生态人格塑造推动主体美丽蜕变;二是塑造美丽生产空间,即以绿色生产方式打造清洁高效生产空间;三是塑造美丽生活空间,即以绿色生活方式生产绿色低碳生活空间;四是塑造美丽自然空间,以生态治理还原宁静和谐美丽生态空间。在新时代,找寻“人-空间”共同向美奔赴的有效路径,对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思想启迪意义和实践参考价值。
[期刊] 求索  [作者] 罗明忠  
提升农村人力资本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必经之路和应有之义。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面临农业劳动力回报率低、农业劳动力供给减少以及农业科技和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等问题。基于人力资本理论和内生增长理论,借鉴农业发达国家的经验,可借鉴“舒尔茨内源式”发展逻辑,以人力资本提升为落脚点,通过加大涉农教育培训力度,推动高素质农民成长,加快城乡间“移民”步伐等路径,为农业强国建设构筑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体系,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为农业农村现代化保驾护航。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邓宇  
经过数十年的改革发展,中国现代金融体系逐渐走向成熟,金融市场建设、金融机构发展和金融监管改革等取得实质性进展,上海、香港等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稳步提升,已经具备建设金融强国的金融要素。本文认为,构建中国现代金融体系与金融强国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既要契合中国的国情特色和具体实践,尊重经济和金融发展规律,也要汲取国外金融发展的经验教训,准确把握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独特性。本文以问题为导向,提出金融强国的核心议题,阐释中国金融强国建设的主要内涵和基本要义,从国际比较视角提出中国建设金融强国的现实逻辑,从坚实的经济基础、完备的制度保障和健全的金融体系三个维度研判中国建设金融强国的可行性,探讨中国金融强国建设的独特性,最后提出金融强国建设的路径建议,即着眼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着力推进金融治理现代化,不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稳步推进高水平金融开放。本文强调,金融强国建设是系统工程,立足于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从根本上区别于西方模式,既要匹配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也要植根于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从打基础、利长远和固根本的角度持续推进现代金融体系与金融强国建设。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孙欢   张胧洁  
“美丽中国”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诗意呈现,探索美丽中国建设的有效路径是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如果将“美丽中国”看成是“人-社会-自然”和谐共生的复合生态系统,它的“美”就体现为主体之美、社会空间之美、自然空间之美。从空间构成上来看,建设美丽中国主要应从四个方面展开:一是塑造美丽主体,即以生态人格塑造推动主体美丽蜕变;二是塑造美丽生产空间,即以绿色生产方式打造清洁高效生产空间;三是塑造美丽生活空间,即以绿色生活方式生产绿色低碳生活空间;四是塑造美丽自然空间,以生态治理还原宁静和谐美丽生态空间。在新时代,找寻“人-空间”共同向美奔赴的有效路径,对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思想启迪意义和实践参考价值。
[期刊] 中国卫生经济  [作者] 徐玉梅  
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新时代健康中国建设有着重大的理论价值、现实价值和时代价值。健康中国建设必须做到政府主导、全民参与,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深化医改、优化服务,发展产业、改善环境,政策融入、完善法律。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黄砺  王佑辉  吴艳  
在耕地库兹涅兹曲线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建设用地库兹涅兹曲线假说,并选用1999-2008年期间30个省级区域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我国建设用地库兹涅兹曲线的存在性。研究结果表明:在全国范围内,建设用地扩张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单调递增的关系,本文所构想的建设用地库兹涅兹曲线假说没有能够得到我国经验数据的支持;无论是否将相关变量纳入到回归模型之中,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目前都处于建设用地持续扩张的阶段,这将为经济发展和农用地(特别是耕地)保护的权衡带来两难选择,而西部地区具体情况的识别则有待后续的深入研究;耕地资源禀赋、土地财政、土地违法及土地市场发育等相关变量对建设用地扩张发挥着不同程度和不...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何勤华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确立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决定》中明确提出:要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法治是实现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有力保障和必要支撑。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王敬杰  
职业教育强国是职业教育发展质量、服务贡献、民众满意度和国际影响力等强大且显著的国家,呈现出高质性、适应性、现代性、贡献大和国际化程度高等鲜明特征。职业教育强国建设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需要,是实现教育、科技和人才等强国目标的关键支撑,是加快建设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职业教育的应有之义,是中国职业教育走向世界职业教育发展中心的有效保证。职业教育强国建设应坚持以人民中心、自信自立、系统全局、守正创新和开放共享的基本理念,聚焦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产教深度融合、高技能人才、“双师型”教师队伍和“数字化转型升级、扩优提质”五大支点探寻推进路径。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邓博  
美丽中国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法治中国也有密切联系,而当前生态文明立法疏而不密、环保部门监管形强势弱、生态司法保护难堪重任、公众参与监督阻塞不畅的制度障碍制约其实现。只有科学立法,形成完善法制保障;严格执法,大幅提高执法效能;强化司法,保障公众环境权益;倡导守法,形成环保社会氛围才能实现美丽中国梦。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王立民  
中国正在转型,这是一次社会转型,即从以传统农业为主的社会向工业化、城市化的现代社会转型。这一转型有以前两次转型作为铺垫,即经济转型和治理方式的转型。正在进行的转型还得到经济和法治的保障。在当前的转型中,法治遇到了三大困难,分别是:法治文化的匮乏、引进的西方法制与中国国情不完全吻合、地区发展不平衡等。解决这些困难要从多方面下手。转型时期法治建设的任务很艰巨,包括要进一步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和推进依法治国等。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陈雨露  
全面推进依法治校,把教学管理和办学活动真正纳入到法治轨道,为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现代化奠定制度保障。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更加有效地从体制机制上为教师开展跨学科、多学科研究创造条件,发挥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的综合优势。鼓励和支持广大师生广泛参与,这既是高校民主办学的要求,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要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