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592)
- 2023(6972)
- 2022(5651)
- 2021(5667)
- 2020(4770)
- 2019(11232)
- 2018(11389)
- 2017(19722)
- 2016(12426)
- 2015(14664)
- 2014(15169)
- 2013(13575)
- 2012(12297)
- 2011(11353)
- 2010(12169)
- 2009(10387)
- 2008(10092)
- 2007(9262)
- 2006(8475)
- 2005(7824)
- 学科
- 济(35925)
- 经济(35888)
- 管理(27685)
- 教育(22899)
- 业(22602)
- 企(18893)
- 企业(18893)
- 方法(18202)
- 中国(17199)
- 数学(16445)
- 数学方法(15821)
- 理论(14171)
- 教学(12942)
- 农(10399)
- 学(9977)
- 财(7840)
- 学法(7587)
- 教学法(7587)
- 业经(7499)
- 制(7467)
- 技术(7390)
- 学理(6562)
- 学理论(6562)
- 农业(6399)
- 发(6341)
- 地方(6319)
- 研究(6000)
- 学校(5787)
- 银(5769)
- 银行(5755)
- 机构
- 学院(159353)
- 大学(157893)
- 研究(53500)
- 管理(51392)
- 济(48065)
- 经济(46411)
- 理学(43250)
- 理学院(42674)
- 管理学(41189)
- 管理学院(40889)
- 京(36088)
- 中国(34828)
- 教育(34559)
- 科学(32425)
- 范(32328)
- 师范(32128)
- 技术(28375)
- 江(28312)
- 职业(27541)
- 所(26860)
- 师范大学(25905)
- 中心(24233)
- 研究所(24146)
- 财(24041)
- 北京(23904)
- 州(22542)
- 农(22276)
- 业大(20970)
- 职业技术(19449)
- 院(19445)
- 基金
- 项目(97999)
- 研究(81334)
- 科学(77247)
- 基金(63263)
- 家(53741)
- 国家(53105)
- 教育(50134)
- 科学基金(44814)
- 社会(44217)
- 省(42984)
- 社会科(41432)
- 社会科学(41422)
- 编号(38720)
- 划(37729)
- 成果(34310)
- 课题(31972)
- 基金项目(31160)
- 自然(28127)
- 资助(28041)
- 年(27662)
- 自然科(27510)
- 自然科学(27506)
- 自然科学基金(26955)
- 重点(24250)
- 规划(23234)
- 项目编号(22625)
- 部(22617)
- 发(21488)
- 性(20922)
- 创(20603)
共检索到2564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黄兴瑞
我国法律高职教育规模发展迅速,但就业状况不容乐观。社会对法律职业人才的需求已从法院、检察、律师等传统的就业领域向农村、西部地区非传统就业领域转移。法律高职教育要定位在培养基层法律执行、法律辅助和司法技术人才,其人才培养模式应根据专业特点分别采取警学结合、教学练战,校所结合、服务与学习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模式。
关键词:
法律高职教育 需求 定位 人才培养模式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查吉德
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单一的精英型技能人才目标不仅不切实际,也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成才需要,应将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人力资源开发。在技术日新月异的新时代,高职应适当拓宽人才培养基础,加强学生的通识能力培养,并树立大市场观念,不仅考虑行业企业用人单位的需要,还应考虑学生的需要,摒弃单一的技术理性思维,激发学生自我成才动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随着企业生产组织方式的变迁,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应作出相应调整。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张治国
我国法律高职教育发展迅速,但存在人才培养目标与就业衔接机制不畅、师资力量薄弱、实践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应充分考虑高职教育属性、人才培养目标、法律职业要求等因素,并借鉴国外法律人才培养先进经验,构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岗位技能训练"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
法律 高等职业教育 人才培养模式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欧阳恩剑
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经历了探索、定型和完善三个时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求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高端技能型人才,主要特征是职业道德高、专业技能高、知识水平较高、迁移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培养途径在于校企一体化的办学理念、现代学徒制的培养模式、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师与师傅分工合作的师资队伍。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张建
迅速崛起和蓬勃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是中国教育在现代变革中凸现的一种文化景观。在以能力本位为核心的办学理念指导下,高职教育逐渐构建了较具特点的价值取向与目标追求,但仍未摆脱传统教育中那种"功利性实用教育"的影响。因此,应进一步从能力本位、人性提升、全面发展三个层面上认识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朱厚望 龚添妙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学生培养的基本方向,是高职院校一切教育活动的指南,规定着学生在知识、技能、素养等多方面要达到的标准,也是进行教育评价、评估的依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经过了"技术型""实用型""应用型""高技能型""技术技能型"的发展,随着"工匠精神"正式的提出与获得高度的重视,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又在酝酿着新一轮的调整与改变,"工匠型"人才培养目标作为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需要进行新探索并对其解构与重构。
关键词:
高职教育 人才培养目标 工匠型人才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关云飞 肖贻杰 徐萍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对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影响。我们认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高等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不同院校、不同专业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
高职教育 人才 培养目标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左晓琴
工学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创新工学结合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可着眼于贯彻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设计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对接区域产业发展,构建特色专业体系;紧贴岗位需求,深化课程体系改革;突出技能培养,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校企共育共享,加强"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王翔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着全新的发展环境和历史使命,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高职教育要不断调整自己的办学思路,从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入手,加强对创新型人才培养规律和原则的探索,努力构建高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最终促进高职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
高职教育 创新型人才 培养模式 构建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崔秀敏 黄子辉 李显宁
工学结合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工学结合突出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强化实践教学的落实。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即"2+1"教育教学设计。"2+1"教育教学设计更加强调以岗位工作任务和工作流程引领顶岗实习的真正落实。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邓小妮
处在社会转型与变革期的高职教育应该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本真,并据此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从某种程度上看,现行高职教育在过于迎合现实需要时走向了形而下,因而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存在局限性,需要变革。虽然人才培养模式具有计划性、系统性、范型性、相对稳定性和个性化等特征,高职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也不存在统一的模式,但却可以确立若干原则来构建高职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个性化的子模式群。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创新型人才 培养模式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杨明亮
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为核心,从分析当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入手,总结了在专业设置、教学方法、师资力量、办学理念、产学结合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从培养目标的确立方式及实现路径、专业学科设置、教学方法改革创新、教学内容调整和教学评价体系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的建议。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人才培养模式 转型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张俊
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之下,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也正在经历着一场大变革。介绍了当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现状,提出了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尽快转变,让高职教育变得更为有序灵活,从而构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实现高职教育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以及全心育人的高效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
高职教育 人才培养模式 现状 革新 转变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张孝理
学校教育应与行业和地方企业发展有机的结合,专业设置应主动适应社会的需求,不断更新和发展高职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坚持产学结合,构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是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
高职教育 培养目标定位 产学结合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宾恩林
随着劳动观念解放、劳动价值凸显、工匠影响力外化,当今的工匠精神具有继承性与时瞻性的时代特征,公共性与经验性的多元内核,信仰性与功利性的社会矛盾结构。由此,蕴含“工匠精神”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结构中,知识与素质目标从简单到复合改变,技术与技能目标从高等到专研升级,生产派生目标从适应到创造发展。所以,基于“工匠精神”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定位为知识变通与素养精湛型、产品意识与技艺创新型和技能与技术专深型应用人才。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工匠精神 人才培养目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