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542)
2023(9542)
2022(8599)
2021(8174)
2020(6833)
2019(16033)
2018(16033)
2017(30632)
2016(17231)
2015(19501)
2014(19601)
2013(19240)
2012(17504)
2011(15688)
2010(15632)
2009(13854)
2008(13267)
2007(11364)
2006(9797)
2005(8323)
作者
(48969)
(40409)
(40181)
(38310)
(25745)
(19475)
(18228)
(16084)
(15463)
(14392)
(14034)
(13479)
(12810)
(12691)
(12423)
(12414)
(12249)
(12115)
(11480)
(11421)
(10217)
(9982)
(9681)
(9159)
(9157)
(9064)
(9031)
(8877)
(8232)
(8055)
学科
(61534)
经济(61465)
管理(47467)
(43710)
(36833)
企业(36833)
方法(30245)
数学(26060)
数学方法(25725)
(16663)
中国(16112)
(14929)
(14739)
业经(13906)
理论(13536)
地方(12738)
教育(11730)
(11408)
农业(10980)
(10702)
技术(10520)
(10418)
贸易(10414)
环境(10130)
(10095)
(9792)
财务(9733)
财务管理(9716)
(9175)
企业财务(9158)
机构
大学(236841)
学院(235375)
管理(94545)
(84647)
理学(82528)
经济(82401)
理学院(81590)
管理学(80123)
管理学院(79706)
研究(76226)
中国(53473)
(50943)
科学(49464)
(38298)
(37713)
(37610)
业大(36879)
研究所(35108)
中心(34126)
(33642)
(32842)
师范(32550)
北京(32281)
财经(31006)
农业(29428)
(28207)
(28017)
(27764)
技术(27246)
师范大学(26212)
基金
项目(166852)
科学(129592)
研究(123795)
基金(118068)
(102576)
国家(101684)
科学基金(86918)
社会(73719)
社会科(69625)
社会科学(69604)
(66737)
基金项目(63734)
教育(58428)
自然(57806)
自然科(56387)
自然科学(56374)
(56234)
自然科学基金(55328)
编号(52352)
资助(48715)
成果(42589)
重点(37330)
课题(36492)
(36288)
(34874)
(34834)
创新(32290)
项目编号(32181)
科研(31872)
大学(31452)
期刊
(91743)
经济(91743)
研究(67522)
中国(46715)
学报(38873)
教育(35552)
科学(34972)
(33838)
管理(33472)
大学(29099)
学学(27058)
(26909)
农业(24337)
技术(21836)
(16182)
金融(16182)
业经(15169)
图书(14434)
财经(14220)
经济研究(13423)
理论(12435)
(12294)
科技(12168)
(11881)
实践(11748)
(11748)
问题(11524)
情报(10810)
(10758)
技术经济(10652)
共检索到33284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胡弘弘  谭中平  
法律硕士(法学)研究生既不同于法律硕士(非法学)研究生,也不同于法学硕士研究生,但究竟如何定位,无论是在决策层还是在实务中都比较模糊。基于当前我国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的脱节、法学教育过度扩张等现状,借鉴其他国家的法学教育和法律职业培训,根据我们调研问卷的结果,将法律硕士(法学)人才定位为高层次、精英化、专业化、实务型法律职业人才是比较符合社会需要和法学教育的内在特点的。增加法律硕士(法学)研究生这一类别有利于提升我国硕士法学教育,培养法律职业人。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李红  
法律硕士专业学位以培养高层次的复合型和应用型法律人才为目标,针对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特定的生源、教育背景,应建立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在教育管理、教学创新方面不断实践、探索。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董娟  赵威  
认为法律硕士生的培养目标从"法律人才"转变为"法治人才"是法律硕士教育对法治建设现实需求的积极回应。阐述了法治人才的内涵,即指德才兼备,驾驭中国特色法治体系,具备国际法治视野,掌握具体法治知识和技能,从事法治系统各个环节工作的高素质专业人才。论述了培养法治人才的必要性,指出了人才培养路径,认为法律硕士生的培养单位应当明确人才培养的新目标,强化法律职业伦理的培育,发挥实践教学的功能以及加强法治思维的培养,同时设置科学的考核评价方式。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胡加祥  
认为自20世纪90年代引进了法律硕士学位之后,法学专业的研究生培养出现了不少问题,法学硕士和法律硕士的定位模糊,两类研究生的培养方式雷同,培养目标不清晰等。针对这些问题探讨了法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法。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何英惠  
基于教育硕士生自身的优势条件和承担教育硕士生培养任务的师范院校所具有的有利因素,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塑造名师。目前,教育硕士课程设置中存在诸问题,不利于名师的培养。为此,要经过科学的论证,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加强教学过程的时间环节。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何勤华  张传  
法律硕士专业学位已经在中国发展了5年,从初始阶段的纯粹职业化培训到目前的职业化教育,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西方发达国家法学教育尤其是美国法律博士培养模式的影响。笔者在研究发达国家法学教育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法律硕士应如何定位以及如何培养等现实问题。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卫嵘  陈平水  
自从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设置以来,就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通过对不同的培养目标的反思、评析,依据培养目标定位的客观依据——社会和个人的需求,笔者把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定位为研究型的教育者,它具有中介性、反思性、合作性、渗透性四个特征。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胡旭晟  
在多年的努力和建设过程中 ,湘潭大学紧密围绕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的性质、特征和基本要求来着手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试点工作 ,并总结出了一套套思路与做法 ,即总结培养实务型高级人才的实践经验 ,为培养法律硕士打下良好基础 ;发挥综合性大学的多学科优势 ,举全校之力来培养复合型法律人才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提供可靠的物质保障 ;加强组织、严格管理 ,为确保法律硕士培养质量提供制度和组织保障 ;加强学科建设 ,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 ,确保法律硕士的培养质量。此外 ,作者认为法律硕士生教育的试点工作是一项极为深远的重大改革 ,对于法治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我们必须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来进行这项工作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贾玉  
基于我国法律教育在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实践型高素质法律人才方面存在着结构性缺陷,法律硕士教育作为培养实务型法律人才的新途径在这几年蓬勃发展。本文针对我国法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与性质,结合部分高校的教学方式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王崇敏  刁晓平  邓和军  张银东  
回顾和总结了海南大学在全日制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构建过程中的主要做法和措施,包括推进法律硕士培养与司法职业资格认证相衔接;调动社会资源参与法律硕士培养的积极性;优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探索分类实践教学体系;完善实践教学考核与评估机制。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时斌  
以河南省开展法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四所地方性高校为例,通过实证分析,总结了地方高校全日制法律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困境:实践课程设置不尽合理;师资队伍存在结构性短缺;实践平台建设力度不够;缺乏实践能力提升保障机制、评估和反馈机制;缺乏特色。在此基础上,从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实践平台、完善保障和评估机制、凝练自身特色五个方面对全日制法律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的提升进行了探索和思考。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黄文伟  
通过对我国硕士生原有培养目标的分析,认为其在时代发展中已然陈旧,不能适应国家、社会与学习者个人三方面的要求。认同多种类型并举,提出应用型、复合型应为大多数硕士生的培养目标定位,认为培养部分教学科研专门人才与大量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应为新时期我国硕士生教育的目标。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张民宪  丁康  
辨析了有关学制的几个概念,分析了我国现行研究生学制存在的问题,指出学制改革是树立全面质量观的客观要求和培养目标调整的必然结果。认为硕士研究生学制改革的方向是实施以两年制为基础的弹性学制及学分制。指出实施弹性学制及学分制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一系列制度的相互配合和支撑: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弹性的培养计划;改革课程设置,充分体现弹性学制的本质;创新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快就业派遣制度的改革。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刘合群  金华  
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应该定位在应用型研究生培养上,这是社会经济对人力资源质量提升的诉求。依据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应用型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是掌握了高深知识和技能的人力资源,能促进经济的增长,特别是学科应用能力的提升,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更有现实价值。突破现有的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体系,重新科学定位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有利于研究生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发展。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邢钢  
指出了我国法律硕士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介绍了国外法学教育的经验,构建出我国的法律硕士研究生教育模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