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80)
- 2023(1674)
- 2022(1290)
- 2021(1267)
- 2020(831)
- 2019(1996)
- 2018(2085)
- 2017(3349)
- 2016(1986)
- 2015(2279)
- 2014(2185)
- 2013(1971)
- 2012(1886)
- 2011(1573)
- 2010(1726)
- 2009(1413)
- 2008(1398)
- 2007(1221)
- 2006(1024)
- 2005(975)
- 学科
- 管理(4322)
- 济(4063)
- 经济(4053)
- 法(3266)
- 教学(2979)
- 理论(2566)
- 业(2336)
- 学法(2206)
- 教学法(2206)
- 教育(2204)
- 中国(1880)
- 农(1816)
- 学理(1807)
- 学理论(1807)
- 企(1802)
- 企业(1802)
- 融(1501)
- 金融(1501)
- 业经(1475)
- 学(1371)
- 制(1319)
- 农业(1249)
- 法令(1223)
- 理法(1171)
- 管理法(1171)
- 财(1074)
- 工作(1052)
- 银(988)
- 银行(986)
- 行(954)
- 机构
- 学院(22339)
- 大学(21646)
- 研究(7229)
- 中国(6362)
- 管理(5501)
- 济(5159)
- 经济(4887)
- 京(4738)
- 江(4529)
- 科学(4515)
- 职业(4431)
- 技术(4324)
- 理学(4153)
- 理学院(4085)
- 范(3934)
- 管理学(3925)
- 管理学院(3881)
- 师范(3870)
- 州(3776)
- 中心(3768)
- 所(3549)
- 教育(3355)
- 农(3347)
- 财(3288)
- 北京(3222)
- 职业技术(3163)
- 技术学院(3152)
- 师范大学(3066)
- 研究所(3000)
- 院(2989)
共检索到399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葛洪义
法律的实践属性指向法律活动中人的行为选择的正当性,促使人们在善恶、是非之间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是法律正当性的集中体现。围绕法律的各种认知活动,形成有助于人们做出正确选择的具有普遍性的客观知识,限制了选择中的任性与恣意,但认知并不能代替选择,知识是客观的,选择是主观的;知识可以限定选择的范围,但主体的选择并不完全依赖知识。从实践的角度看,法律活动的主体只能是具有丰富生命力的现实的人,而不是法律。在普遍性与特殊性、法律与事实之间,人是沟通的主体,将法律的实现等同于围绕法律而展开的实践活动,会导致人的主体性的缺失,使法律活动成为机械的物理运动。普遍性来自于特殊性、必然性来自于偶然性,法律活动的正当性,来自于作为实践主体的人基于内心自觉而形成的有关正当行为的普遍性观念。法律不能背离常识,法律人应该能够并善于坚守人的底线。
关键词:
法律 实践 选择 知识 普遍性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魏戈
实践性知识是教师真正信奉并在其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和表现出来的对教育教学的认识。以"研究旨趣"统摄研究立场、研究方法和研究价值的演进脉络,发现西方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发端以来,经历了分析-理性取向、个体-经验取向、实践-反思取向、社会-文化取向等四重旨趣变迁。关注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整体系统性、动态生成性与社会文化性,将成为该领域未来研究的突破点,以此增强我们对教师工作及其专业属性的再认识。
关键词:
教师知识 实践性知识 教师教育 研究旨趣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健 汪娇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我国不懈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升华和实践结晶,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成果,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深厚的理论渊源和鲜明的价值旨趣。领悟这三个方面及其内在联系,必将深化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时代背景、核心要义、精神实质、实践要求的理解和把握,增强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杨明全
"课程综合化实施"并不是具体的某一种实施课程的方式或方法,而是中小学校为落实国家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而在学校层面上推进课程建设的行为方式的总称,是课程改革和实践创新的产物,体现了我国教育工作者在课程实践形式和课程实施方式领域的新探索。课程综合化实施的理论基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它致力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从而体现出整体主义的价值追求。课程综合化实施的三条基本路径是:三级课程整合;跨学科教学设计与整合;主题性课程单元设计与实施。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健 汪娇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我国不懈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升华和实践结晶,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成果,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深厚的理论渊源和鲜明的价值旨趣。领悟这三个方面及其内在联系,必将深化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时代背景、核心要义、精神实质、实践要求的理解和把握,增强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袁利平 杨阳
施瓦布在亚里士多德、杜威等的思想基础上提出并发展了"实践"概念,使"实践"具有实践智慧、实践理智以及塔木德式实践的意涵。施瓦布"实践"概念的真实意蕴主要体现在探究、抉择、审议以及实践兴趣等层面。在施瓦布实践课程观中,实践课程的本质属性主要体现在真实性、探究性、过程性与情境性等方面。施瓦布实践课程建立的根本旨趣在于追寻实践兴趣,发展生活智慧与课程智慧,进而提升个体的爱与心灵并重建课程价值。
关键词:
施瓦布 实践 实践课程 课程旨趣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乐 顾雨婷
绿色发展理念是对何谓绿色发展、怎样实现绿色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作为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相结合的创新理念,应整合理论资源、建构价值体系,找寻绿色发展动力注入(创新驱动绿色转型)→质量维系(统筹协调生态治理)→公平实现(开放合作全民共享)的实践路径。只有探查我国在绿色发展推进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从制度顶层设计、生态文化培育、协同治理创新及完善考评体系等层面多措并举,才能为构建中国特色生态文明提供现实参照,让民众在生态文明的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
[期刊] 求索
[作者]
孙贺
根据所处阶段和历史方位确立文化使命并为此接续奋斗,不断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是中国共产党100多年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历史、理论与现实相互交织,促进了新时代文化使命的出场。新时代文化使命是一个有机整体,既要科学把握各个构成部分的质的规定,又要联系地、整体地、系统地把握新时代文化使命的要义旨趣。更好地推进文化强国建设,要以新时代文化使命为战略牵引,牢牢把握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关键内容和核心要件,扎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王建华
教育公平问题是时代问题,不同时代的教育公平具有不同的旨趣。新世纪以来,由于社会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教育公平的问题随之凸显。经过多年努力,我国教育发展水平有了长足进步,但由于优质教育资源不足以及制度性不公,教育公平问题依然突出。从我国教育发展的现实情况出发,并参照国际教育发展新趋势,新教育公平应在教育平等的基础上,以"高质量的教育"与"实质性的公平"为两翼,终极目标是让每一个人都享有适合自己的优质教育。
关键词:
教育平等 教育公平 新教育公平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陈桂生
"师",原为效法之义。由此引申为以可资效法或可资鉴戒之人为"师"。这种"师"的观念在传统的师资文化中,一直传承至今。在教与学组织萌生以后,逐渐形成以授业为职能之师,即弟子的"业师"。随着时代变迁、授业职能的演变,师资文化日益复杂。其中存在今古师资文化的异同与中西师资文化的异同,师资文化本该成为研究的对象,然而实际情况未必如此,个中缘由也就值得研究。.'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曹芳 陆卫明
2015年11月,习近平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后,国内理论界对"供给侧结构性性改革"的现实背景、内涵和外延、理论贡献、影响因素、实践路径等都进行了较深入论述。该文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评述,并提出了尚待深化的问题。
关键词: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研究谱系 学术界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段艳丰
科学诠释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的理论逻辑和实践旨趣,是促进"一带一路"倡议健康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丝路精神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和合"思想的传承和发扬、是基于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追求。新时代丝路精神的弘扬要凝聚思想共识,扩大丝路精神弘扬的影响力;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展现丝路精神弘扬的生命力;有序推进国际合作,提升丝路精神弘扬的实践感染力;坚持新发展理念,发掘弘扬丝路精神的创造力。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张洪华
工匠之师的提出是中国制造转型升级、工匠精神传播的客观要求,符合产教融合的发展趋势,是"双师型"教师概念的继承与发展。工匠之师是传统"工匠"与"师"角色的继承与发展,将工匠精神融入教师角色,重塑了新时代教师形象。工匠之师代表了一种角色期待,是产教融合的统一体,内蕴了一种理想人格。传承工匠精神、推动中国制造转型升级,不仅是工匠之师的时代使命,而且贯穿于自身发展及人才培养的始终。工匠之师的培育过程也即理想人格的形成过程,大致经历三个阶段。
[期刊] 求索
[作者]
徐艳兰
重建内圣外王之道既是宋代学术旨趣,亦是吕祖谦开创的婺学的学统旨归。婺学在源流上曾受湖湘学的影响,二者不仅在师承脉络上有连续性,而且在义理主张上多有共识。吕祖谦既强调用内圣之学来变化气质,又注重用外王之学来改造社会。婺学乃贯通道、治、文的内圣外王之学,包含义理、辞章、考据、经济四个面向。道兼体用的义理之学是婺学的总纲,斯文重建的辞章之学是婺学的关键,求实考信的考据之学是婺学的基石,经世致用的经济之学是婺学的归宿。四者共同构筑起婺学学统,使儒学回归成己成物、合乎内外的中庸之道。
关键词:
吕祖谦 婺学学统 内圣外王 宋学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包礼祥
在国人的淑世、强国思想和近代小说观念的影响下,近代中国出现了以创作旨趣和题材命名的社会小说,并借助报刊形成一定的声势。早期社会小说家出于救世强国的热心,按照他们的救世思想,进行社会小说创作,表达了他们科学救国、改良风俗和恢复道德以淑世的思想。这些思想虽然没能实现,但我们不能无视其存在,这是近代进步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近代文学具有近代性的重要表现。
关键词:
近代 社会小说 谴责小说 新小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